设计未来:构想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
前言:本文通过对当代社会焦点问题:人口、文化、可持续、大数据问题对未来世界的影响的探讨,总结归纳出中国产品设计师所需要秉持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社会问题 未来 设计原则
一 社会和世界和人•呈现在设计师眼前的一张试卷
今天设计的主流思想是Human Center,即以人为本。它既符合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思想,也是整个世界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要思想。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设计师需要去了解人,了解人组成的社会,以及不同社会,不同国家构成的这个世界。设计为人,这个“人”,小到个人,大到整个人类。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实际上并不长。如果我们将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的24小时(其中一秒约等于5万年),
① 地球源自午夜;
② 最早的化石在上午5:45沉积;
③ 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于21:02;
④ 最早的哺乳动物,在22:45;
⑤ 最早的灵长类,在23:43;
⑥ 最早的人族,在23:57;
⑦ 而智人(Homo Sapiens)则在临午夜还有36秒时出现。(Wolpoff,1999,p.10)【1】
从地球发展的时间轴上看来,人类出现的时间只有三秒,人类开始进行设计的时间也只是短暂微光的闪动。在我们有限的认知里,人类本身是这样的微小,而我们所将要从事的事业也只是整个宇宙生命中的尘埃,那么设计的意义在哪里?人类会伴随着地球的生命永远存在吗?还是像美索不达米亚那样,消失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与宇宙亘古的力量比起来,生存在人类文明中的设计是这样微小薄弱,如果有一天今天的文明走向末日,该如何告诉下一个新兴的的文明,我们曾经存在过?设计,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在作者看来,设计本身,不仅仅是当下商业和经济的一个华丽的睡衣,它是独立的,参与到整个社会和文明的建设之中,它是设计师对于不仅仅构建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的展现方式,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式。
设计师的理想同样构建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受到这个变化的牵制。那么,今天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今天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今天,在这个星球上,发生了什么?“We do live on a planet ,struggling with populations,natural resource that be incomplicated and human action that brust affect upon the planet that is atomsphere.”【2】不管现实是如何的糟糕,但我们确实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临着这些威胁:环境污染、(经济、文化)全球化、资源(包括能源)紧张、人口增长、大国崛起和宗教中心转移以及信仰的缺失。我们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爆炸,大数据的处理和设计的问题。
这些问题和矛盾起源于个体的人,也必将终结于个体的人。设计的责任在于修改这些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损害。而不了解设计的人,或者迷失在商业经济潮流下的人们会以为,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只是在“做造型”,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只是工业革命下的产物。
二 一个产品设计师眼中的未来世界
今天是由昨天的人们,上一辈的人们造就,一个怎样的明天,很大程度上和今天的发展构思相联系。霍皮语无法区分句子里的was和 is 的区别。对于霍皮人来说,现在和过去都是真实的,因此在语法上的表达是一样的。而只有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有另外一种语法表达。【】。而无论真实与虚无,未来都立足于现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3】。现在的问题必将对明天的生活造成影响。产品设计师不妨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未来世界的构建:
(1)人口增长和流动: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66万人,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为4.9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22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6.5%,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4】 对于中国产品设计师而言,设计的产品面向的人群至少在这一代人中不会减少。人口的增长即使减缓,仍然是在十三亿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大量使用人群的设计中,还需要加入如下的约束条件:
① 农村向城市的转化;
② 人口老龄化的热点;
③ 留守儿童的归属感;
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城市化的、老龄化的,在未来的生活中,会产生越来越多照顾人们晚年生活的产品。象征着速度和掌控的汽车设计当然会继续,然而对于离职退休后,生命末尾的关怀设计可能成为当代设计的一个思考方向,产品设计师可以试着思考从产品的角度表达对老者的尊重和关怀,缓解几十年工作生活向退休生活转换的压力和不适,帮助生理上产生不便的人们。从设计种类上来说,这仍然是通用设计的范围,仍然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人群的老去,产品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如果没有被意外打断,会促使设计者对城市生活和产品之间产生对话。对许多人来说,离开土地,在城市里更容易生存,并且能够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体面的居住,也是毕生梦想之一,仍然走进城市,在认识到繁华背后的本质之后,人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但是不管人口的流动如何,每个人都是怀揣着美好生活的梦想向未来进发的,在这个表面平稳内里却不安分的世界里,产品设计师可以做到的是,唯一不变的设计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的留守儿童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5】“(留守)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6】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许不隶属于设计范畴,但是它所指出的归属问题却是当代中国设计的突破点,这些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最终会成为国家未来年轻力量的一部分,如果这些人没有建立起“属于这群人”的心理感受,不能否认的是这会成为一种危险,那么设计能够做什么?
总的说来,无论是逐渐从工作岗位退出的人们,还是挤在进城大军潮流中惶惶不安的人们,还是远在山村里的缺乏良好教育,和这个社会产生断层的孩子,设计所能做的是帮助这个社会建立起人们的归属感。从设计这个领域保护一个社会的稳定。而归属感的建立,又涉及到下一个点:文化。
(2)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跨国公司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垄断的经济背景下,文化该怎样发展呢?科塔克说,文化是整合在一起的模式化的系统。如果系统的某部分被改变(例如经济),其他部分也会相应变化。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美国妇女都会把自己的一生安排成家庭主妇和母亲角色。但是今天大多数在大学就读的女性都期待毕业后获得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答案是关于婚姻、家庭和孩子的态度和行为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晚婚、“同居”和离婚变得越来越普遍。【7】因此文化是经常变化的,文化同时也是竞争性的:社会上的不同群体不断的相互竞争,决定哪一方那个的思想、价值观、目的和信仰获胜【8】。不同程度的对本土文化的破坏、支配、抵制、遗存、适应和变更可能伴随族际交往而出现。这可能导致一个部落的文化灭绝(民族文化灭绝)或者其成员身体上的毁灭(种族灭绝)。对中国来说,曾经的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和灾难,过去不久的战争年代其实并未远去,近代史上的剧变留下的不仅仅是有关战争的影响,还有文化传统的破坏。王澍说:“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这个社会逐渐离散的归属感需要文化来维持,现在人们提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中国这片土地,却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过去五千年的沧桑历史,是构建一个新纪元文化的源泉,所以过去不能被抹去,过去是被反思和认识教训的教材。设计师们所要构建的未来并不是要复制一个过去的中国,或者将过去的元素生搬硬套。在当今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局面中,设计师首先做的是去了解过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大而精微,刻着悠久历史的沧桑痕迹;它深邃幽远的哲理,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某些可以抽象继承的道德操行,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它还代表着某种文化学养。有没有这种文化学养是大不相同的。”【9】在文化层面上,设计师需要提升自己对于过去的认识,成为有“文化涵养的”人。中国还处在崛起的时代,一个“启蒙”的时代,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成熟起来【10】,在这一个特殊的时代里,产品设计师所能的做的,就是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上,更多的了解历史,“以史为镜”,广泛的读书,了解和觉悟,如培根所说那样:“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a ready man ; Writing,an exact man.”(“读书使一个人丰富,讨论使一个人成熟,写作使一个人精确”)。设计师作为可以引领文化导向的人们,需要广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设计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总的说来,设计师需要成熟起来,不只是凭着偶尔的灵光闪现来养活自己。
(3)可持续:面对生态环境不可遏制的破坏,资源渐渐拮据,可持续观念体现在当今世界话题的方方面面,这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的可持续表现在能源、健康、和连续使用上。在可持续发展和设计的方向上,产品在应在经济预期计划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使用绿色无公害材料以及对持续使用方式的支持:比如优美的酒瓶可以用来插花,或者本身作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物品放置在室内——产品在经过原本的使用周期后,试着跳出最后销毁在垃圾场所的结局,转而赋予其另一重身份,继续使用。设计的本质不仅仅是建议人们更有趣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以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对事物过程,产品组成的规划和管理来达到这种目的。
可持续产品设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运输过程;而是产品的使用过程;三是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和处置过程【11】。可持续体系在产品设计上的体现,更需要管理方法的运用。从产品构思开始,设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合理的调整每一部分的运作,使得生产产品成本和产品使用效率达到最佳契合,这样的一个产品才能够被市场接受,同时完成节能环保、健康使用的使命。做到这一步,设计师需要离开电脑和手绘板,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区分出非设计人员,认识到在非设计思维的世界里,事物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更完善的了解到产品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这些工作,就好比当下商品的售后服务,设计师对自己的产品的继续“照顾”。
(4)大数据时代: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1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现今社会生活信息大爆炸的一个标志,随着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的增加,人们对新的工具的产生提出了要求。麦肯锡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如我们所见,这个时代已经渐渐从工业革命的辉煌中走出,走向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数据、互联网的时代里,逐渐出现了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这样新的设计形式,人们已经从有形的产品设计发展到无形的产品设计,尽管那仍然是一种工具的设计——如科塔克所说:什么是我们成为人类?双足行走/脑、颅骨和幼年依赖/工具/牙齿【13】。作者认为工具的发明、设计和使用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因为几万年以来,只有人们的使用工具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每一次都引起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那么,产品设计,作为人类工具的设计,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时代,或者成为“触屏”时代,该如何自处呢?产品设计是否已经走向末路?
作者认为,产品设计师不需要惊慌。时代必然在发展,文明这样宏伟的东西都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产品设计作为职业,或者成为发展出一点哲学的的学科领域,为什么不会有走向式微的一天呢?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师和他们的产品一样,终有一天会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或许是自然的法则,什么都有结束的时候。时下逐渐生长的新的设计形式,是产品和信息的一个接触点,体现着在物质的材料、色彩和造型之外的对交流的考虑。这正说明产品设计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下来了。另外,透过现象看本质,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归根到底,是工具的设计。即使这个社会在高速发展,走向不可知的未来,但它的主体是人,在几千万年内,人类都是靠不断改变着的工具以适应自己的发展要求。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产品设计是对工具的设计。而设计本身,就是适应和改变。
三 未来设计原则
上一部分立足于当今世界的几大焦点问题设想未来设计师以及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那么总结下来,中国产品设计师或许能够将以下几点作为设计的参考原则:
① 为建立归属感而设计;
② 为成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而学习,写作和讨论;
③ 为产品的整个生命设计;
④ 为适应社会而设计。
以上是作者浅薄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只作为参考。时代在变化,设计本身也意味着改变。那么在产品设计中,“变则通”,“改变”是设计的灵魂。掌握这一点,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也许能够稳定的生存下去,无论是设计还是设计师本身。
参考文献:
【1】【7】【8】【13】人类学:人类多样性的探索(第12版)/(美)科塔克著;黄剑波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2013年11月份第三届交互设计国际会议上,丹•博雅斯基教授——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Interaction-Then and now.)
【3】豆瓣读书《大数据》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99984/
【4】360问答:2013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http://wenda.so.com/q/1378195227062810
【5】【6】看见/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月1日)
【9】【10】欧洲文明十五讲/陈乐民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11】王真.浅谈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3):105-106.
【12】互动百科•大数据http://www.baike.com/wiki/%E5%A4%A7%E6%95%B0%E6%8D%AE
附注:最近在忙量化课的论文,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发现以前写论文时形成的那些观点,居然在今天产生呼应。所以,思维体系是一点一点形成的么?
以上,尚未发表于杂志中,仅作自我学习和备份,所以请勿搬文啦~
关键词:社会问题 未来 设计原则
一 社会和世界和人•呈现在设计师眼前的一张试卷
今天设计的主流思想是Human Center,即以人为本。它既符合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思想,也是整个世界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要思想。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设计师需要去了解人,了解人组成的社会,以及不同社会,不同国家构成的这个世界。设计为人,这个“人”,小到个人,大到整个人类。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实际上并不长。如果我们将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的24小时(其中一秒约等于5万年),
① 地球源自午夜;
② 最早的化石在上午5:45沉积;
③ 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于21:02;
④ 最早的哺乳动物,在22:45;
⑤ 最早的灵长类,在23:43;
⑥ 最早的人族,在23:57;
⑦ 而智人(Homo Sapiens)则在临午夜还有36秒时出现。(Wolpoff,1999,p.10)【1】
从地球发展的时间轴上看来,人类出现的时间只有三秒,人类开始进行设计的时间也只是短暂微光的闪动。在我们有限的认知里,人类本身是这样的微小,而我们所将要从事的事业也只是整个宇宙生命中的尘埃,那么设计的意义在哪里?人类会伴随着地球的生命永远存在吗?还是像美索不达米亚那样,消失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与宇宙亘古的力量比起来,生存在人类文明中的设计是这样微小薄弱,如果有一天今天的文明走向末日,该如何告诉下一个新兴的的文明,我们曾经存在过?设计,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在作者看来,设计本身,不仅仅是当下商业和经济的一个华丽的睡衣,它是独立的,参与到整个社会和文明的建设之中,它是设计师对于不仅仅构建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的展现方式,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式。
设计师的理想同样构建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受到这个变化的牵制。那么,今天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今天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今天,在这个星球上,发生了什么?“We do live on a planet ,struggling with populations,natural resource that be incomplicated and human action that brust affect upon the planet that is atomsphere.”【2】不管现实是如何的糟糕,但我们确实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临着这些威胁:环境污染、(经济、文化)全球化、资源(包括能源)紧张、人口增长、大国崛起和宗教中心转移以及信仰的缺失。我们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爆炸,大数据的处理和设计的问题。
这些问题和矛盾起源于个体的人,也必将终结于个体的人。设计的责任在于修改这些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损害。而不了解设计的人,或者迷失在商业经济潮流下的人们会以为,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只是在“做造型”,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只是工业革命下的产物。
二 一个产品设计师眼中的未来世界
今天是由昨天的人们,上一辈的人们造就,一个怎样的明天,很大程度上和今天的发展构思相联系。霍皮语无法区分句子里的was和 is 的区别。对于霍皮人来说,现在和过去都是真实的,因此在语法上的表达是一样的。而只有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有另外一种语法表达。【】。而无论真实与虚无,未来都立足于现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3】。现在的问题必将对明天的生活造成影响。产品设计师不妨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未来世界的构建:
(1)人口增长和流动: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66万人,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为4.9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22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6.5%,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4】 对于中国产品设计师而言,设计的产品面向的人群至少在这一代人中不会减少。人口的增长即使减缓,仍然是在十三亿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大量使用人群的设计中,还需要加入如下的约束条件:
① 农村向城市的转化;
② 人口老龄化的热点;
③ 留守儿童的归属感;
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城市化的、老龄化的,在未来的生活中,会产生越来越多照顾人们晚年生活的产品。象征着速度和掌控的汽车设计当然会继续,然而对于离职退休后,生命末尾的关怀设计可能成为当代设计的一个思考方向,产品设计师可以试着思考从产品的角度表达对老者的尊重和关怀,缓解几十年工作生活向退休生活转换的压力和不适,帮助生理上产生不便的人们。从设计种类上来说,这仍然是通用设计的范围,仍然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人群的老去,产品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如果没有被意外打断,会促使设计者对城市生活和产品之间产生对话。对许多人来说,离开土地,在城市里更容易生存,并且能够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体面的居住,也是毕生梦想之一,仍然走进城市,在认识到繁华背后的本质之后,人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但是不管人口的流动如何,每个人都是怀揣着美好生活的梦想向未来进发的,在这个表面平稳内里却不安分的世界里,产品设计师可以做到的是,唯一不变的设计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的留守儿童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5】“(留守)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6】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许不隶属于设计范畴,但是它所指出的归属问题却是当代中国设计的突破点,这些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最终会成为国家未来年轻力量的一部分,如果这些人没有建立起“属于这群人”的心理感受,不能否认的是这会成为一种危险,那么设计能够做什么?
总的说来,无论是逐渐从工作岗位退出的人们,还是挤在进城大军潮流中惶惶不安的人们,还是远在山村里的缺乏良好教育,和这个社会产生断层的孩子,设计所能做的是帮助这个社会建立起人们的归属感。从设计这个领域保护一个社会的稳定。而归属感的建立,又涉及到下一个点:文化。
(2)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跨国公司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垄断的经济背景下,文化该怎样发展呢?科塔克说,文化是整合在一起的模式化的系统。如果系统的某部分被改变(例如经济),其他部分也会相应变化。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美国妇女都会把自己的一生安排成家庭主妇和母亲角色。但是今天大多数在大学就读的女性都期待毕业后获得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答案是关于婚姻、家庭和孩子的态度和行为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晚婚、“同居”和离婚变得越来越普遍。【7】因此文化是经常变化的,文化同时也是竞争性的:社会上的不同群体不断的相互竞争,决定哪一方那个的思想、价值观、目的和信仰获胜【8】。不同程度的对本土文化的破坏、支配、抵制、遗存、适应和变更可能伴随族际交往而出现。这可能导致一个部落的文化灭绝(民族文化灭绝)或者其成员身体上的毁灭(种族灭绝)。对中国来说,曾经的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和灾难,过去不久的战争年代其实并未远去,近代史上的剧变留下的不仅仅是有关战争的影响,还有文化传统的破坏。王澍说:“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这个社会逐渐离散的归属感需要文化来维持,现在人们提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中国这片土地,却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过去五千年的沧桑历史,是构建一个新纪元文化的源泉,所以过去不能被抹去,过去是被反思和认识教训的教材。设计师们所要构建的未来并不是要复制一个过去的中国,或者将过去的元素生搬硬套。在当今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局面中,设计师首先做的是去了解过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大而精微,刻着悠久历史的沧桑痕迹;它深邃幽远的哲理,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某些可以抽象继承的道德操行,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它还代表着某种文化学养。有没有这种文化学养是大不相同的。”【9】在文化层面上,设计师需要提升自己对于过去的认识,成为有“文化涵养的”人。中国还处在崛起的时代,一个“启蒙”的时代,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成熟起来【10】,在这一个特殊的时代里,产品设计师所能的做的,就是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上,更多的了解历史,“以史为镜”,广泛的读书,了解和觉悟,如培根所说那样:“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a ready man ; Writing,an exact man.”(“读书使一个人丰富,讨论使一个人成熟,写作使一个人精确”)。设计师作为可以引领文化导向的人们,需要广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设计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总的说来,设计师需要成熟起来,不只是凭着偶尔的灵光闪现来养活自己。
(3)可持续:面对生态环境不可遏制的破坏,资源渐渐拮据,可持续观念体现在当今世界话题的方方面面,这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的可持续表现在能源、健康、和连续使用上。在可持续发展和设计的方向上,产品在应在经济预期计划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使用绿色无公害材料以及对持续使用方式的支持:比如优美的酒瓶可以用来插花,或者本身作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物品放置在室内——产品在经过原本的使用周期后,试着跳出最后销毁在垃圾场所的结局,转而赋予其另一重身份,继续使用。设计的本质不仅仅是建议人们更有趣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以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对事物过程,产品组成的规划和管理来达到这种目的。
可持续产品设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运输过程;而是产品的使用过程;三是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和处置过程【11】。可持续体系在产品设计上的体现,更需要管理方法的运用。从产品构思开始,设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合理的调整每一部分的运作,使得生产产品成本和产品使用效率达到最佳契合,这样的一个产品才能够被市场接受,同时完成节能环保、健康使用的使命。做到这一步,设计师需要离开电脑和手绘板,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区分出非设计人员,认识到在非设计思维的世界里,事物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更完善的了解到产品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这些工作,就好比当下商品的售后服务,设计师对自己的产品的继续“照顾”。
(4)大数据时代: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1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现今社会生活信息大爆炸的一个标志,随着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的增加,人们对新的工具的产生提出了要求。麦肯锡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如我们所见,这个时代已经渐渐从工业革命的辉煌中走出,走向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数据、互联网的时代里,逐渐出现了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这样新的设计形式,人们已经从有形的产品设计发展到无形的产品设计,尽管那仍然是一种工具的设计——如科塔克所说:什么是我们成为人类?双足行走/脑、颅骨和幼年依赖/工具/牙齿【13】。作者认为工具的发明、设计和使用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因为几万年以来,只有人们的使用工具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每一次都引起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那么,产品设计,作为人类工具的设计,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时代,或者成为“触屏”时代,该如何自处呢?产品设计是否已经走向末路?
作者认为,产品设计师不需要惊慌。时代必然在发展,文明这样宏伟的东西都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产品设计作为职业,或者成为发展出一点哲学的的学科领域,为什么不会有走向式微的一天呢?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师和他们的产品一样,终有一天会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或许是自然的法则,什么都有结束的时候。时下逐渐生长的新的设计形式,是产品和信息的一个接触点,体现着在物质的材料、色彩和造型之外的对交流的考虑。这正说明产品设计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下来了。另外,透过现象看本质,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归根到底,是工具的设计。即使这个社会在高速发展,走向不可知的未来,但它的主体是人,在几千万年内,人类都是靠不断改变着的工具以适应自己的发展要求。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产品设计是对工具的设计。而设计本身,就是适应和改变。
三 未来设计原则
上一部分立足于当今世界的几大焦点问题设想未来设计师以及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那么总结下来,中国产品设计师或许能够将以下几点作为设计的参考原则:
① 为建立归属感而设计;
② 为成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而学习,写作和讨论;
③ 为产品的整个生命设计;
④ 为适应社会而设计。
以上是作者浅薄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只作为参考。时代在变化,设计本身也意味着改变。那么在产品设计中,“变则通”,“改变”是设计的灵魂。掌握这一点,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也许能够稳定的生存下去,无论是设计还是设计师本身。
参考文献:
【1】【7】【8】【13】人类学:人类多样性的探索(第12版)/(美)科塔克著;黄剑波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2013年11月份第三届交互设计国际会议上,丹•博雅斯基教授——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Interaction-Then and now.)
【3】豆瓣读书《大数据》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99984/
【4】360问答:2013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http://wenda.so.com/q/1378195227062810
【5】【6】看见/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月1日)
【9】【10】欧洲文明十五讲/陈乐民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11】王真.浅谈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3):105-106.
【12】互动百科•大数据http://www.baike.com/wiki/%E5%A4%A7%E6%95%B0%E6%8D%AE
附注:最近在忙量化课的论文,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发现以前写论文时形成的那些观点,居然在今天产生呼应。所以,思维体系是一点一点形成的么?
以上,尚未发表于杂志中,仅作自我学习和备份,所以请勿搬文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