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
在我豫北的家乡,在以前的以前,许多五乡四邻的小孩子,从很小很小,或许是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或许是刚学会喊“爸妈”的时候,就被父母教会了一个字——“有”。
这个字并不常用,往往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看见小孩子可爱,拿出糖果、饼干或是小玩意儿出来讨他(她)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就会说一个“有”字。坚定的孩子说一遍就扭过头去,不再看那些吃的玩的。不够坚定的孩子犹犹豫豫地说出几个“有”来,眼睛仍然盯着那些东西,或者是一眼又一眼地看向父母,如果得到父母的许可,便兴高采烈地接了东西过来。
这个“有”字,也可以是“我有”“我家有”“我爸妈有”,其实是一种对“讨要”的拒绝,是一种不肯“屈就”的傲气,一种可以“自足”的独立和主见。
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说“有”这个字的过程中长大的。可是越长越大,越来越忘记了“有”这个字,脑子里越来越多出现的是“没有”这两个字。
“没有”。没有车子,没有房子,没有钱和富爸爸;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容貌,没有好机会和好运气;没有假期,没有周末,没有休闲时间和睡懒觉的机会;没有某款手机,没有那部电脑,没有名牌衣服和漂亮鞋子。。。。。。
很多东西我都不稀罕,物质欲望只有别人一半。但很多东西我又太想要,以至于每天叨叨念念。我下了无数本的电子书,尽管我还是习惯看纸质书。我下了几千部电影,尽管翻来覆去喜欢的仍然是那些老片。我小房子里的书也越来越多了,尽管我已经强迫自己不要再买,自己已经很难再读完。我从不丢掉自己看过的电影票、演出票,甚至是火车票,我柜子里盛了越来越多的旧东西,尽管自己都不会再看上一眼。
我惦记着那些“没有的”,像个守财奴一样守着那些“有”,孜孜不倦追求着更多地“有”。
前几天,学生时代一个很好的老师因病忽然离开人世。我的一个好朋友在朋友圈写道:读大三时,***老师上课时说自己家里有一万多张碟,一辈子也看不完,没想到44岁就走了,留下那些电影。。。。。。
谁又能想到自己只能活到44岁呢?我们用时间换来的那些“有”,被突如其来的死亡沦为了虚无的“没有”。
我又想起高中时喜欢的一个女生,她说:“我不想活太长,我只想精彩就够了,40岁就死了吧。”
现在她在遥远的南方,结婚生子,眼看就要30岁了,已经不再有“40岁就死”的念头。是因为她觉得这二十多年自己活得不够精彩,所以40年远远不够吗?
是因为自己没有的,还是因为自己有的,让她开始留恋剩余的时间?
“没有”是一种动力,“有”是一种牵挂。
然而无论是动力还是牵挂,都抵不过那时间:
时间如快刀,割命如割苗。
我该如何度过我那长短不定、身不由己的时间?
我曾经这样跟一个女孩说:**,生活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少,很多事情想到的当天不去做,之后就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做了。分手之后才想到有那么多封情书没有写。翻日记本才知道曾经多少计划没有实现;昨天的想法今天还惦记,明天就变成泡沫消失了。多少故事来不及讲就灰飞烟灭。我怕来不及啊,我怕来不及。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很多人都只能有一面之缘,你或许很快就不记得我了,儿在那之前,我必须要让你知道,我喜欢你。
有一首我曾经认为很矫情的歌,是这么写得: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直到感觉你的皱纹,有了岁月的痕迹,直到肯定你是真的,直到失去力气。”
现在我才懂了。要知道,“我魂三寸火,君心五丈潮”。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句子啊,在这段句子里,“有”的逗号再多,最后的最后,却都免不了用一个“没有”的句号做收尾,一了百了。
缘来不拒,缘去不留,缘本闲散,聚散自由。
这个字并不常用,往往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看见小孩子可爱,拿出糖果、饼干或是小玩意儿出来讨他(她)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就会说一个“有”字。坚定的孩子说一遍就扭过头去,不再看那些吃的玩的。不够坚定的孩子犹犹豫豫地说出几个“有”来,眼睛仍然盯着那些东西,或者是一眼又一眼地看向父母,如果得到父母的许可,便兴高采烈地接了东西过来。
这个“有”字,也可以是“我有”“我家有”“我爸妈有”,其实是一种对“讨要”的拒绝,是一种不肯“屈就”的傲气,一种可以“自足”的独立和主见。
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说“有”这个字的过程中长大的。可是越长越大,越来越忘记了“有”这个字,脑子里越来越多出现的是“没有”这两个字。
“没有”。没有车子,没有房子,没有钱和富爸爸;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容貌,没有好机会和好运气;没有假期,没有周末,没有休闲时间和睡懒觉的机会;没有某款手机,没有那部电脑,没有名牌衣服和漂亮鞋子。。。。。。
很多东西我都不稀罕,物质欲望只有别人一半。但很多东西我又太想要,以至于每天叨叨念念。我下了无数本的电子书,尽管我还是习惯看纸质书。我下了几千部电影,尽管翻来覆去喜欢的仍然是那些老片。我小房子里的书也越来越多了,尽管我已经强迫自己不要再买,自己已经很难再读完。我从不丢掉自己看过的电影票、演出票,甚至是火车票,我柜子里盛了越来越多的旧东西,尽管自己都不会再看上一眼。
我惦记着那些“没有的”,像个守财奴一样守着那些“有”,孜孜不倦追求着更多地“有”。
前几天,学生时代一个很好的老师因病忽然离开人世。我的一个好朋友在朋友圈写道:读大三时,***老师上课时说自己家里有一万多张碟,一辈子也看不完,没想到44岁就走了,留下那些电影。。。。。。
谁又能想到自己只能活到44岁呢?我们用时间换来的那些“有”,被突如其来的死亡沦为了虚无的“没有”。
我又想起高中时喜欢的一个女生,她说:“我不想活太长,我只想精彩就够了,40岁就死了吧。”
现在她在遥远的南方,结婚生子,眼看就要30岁了,已经不再有“40岁就死”的念头。是因为她觉得这二十多年自己活得不够精彩,所以40年远远不够吗?
是因为自己没有的,还是因为自己有的,让她开始留恋剩余的时间?
“没有”是一种动力,“有”是一种牵挂。
然而无论是动力还是牵挂,都抵不过那时间:
时间如快刀,割命如割苗。
我该如何度过我那长短不定、身不由己的时间?
我曾经这样跟一个女孩说:**,生活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少,很多事情想到的当天不去做,之后就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做了。分手之后才想到有那么多封情书没有写。翻日记本才知道曾经多少计划没有实现;昨天的想法今天还惦记,明天就变成泡沫消失了。多少故事来不及讲就灰飞烟灭。我怕来不及啊,我怕来不及。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很多人都只能有一面之缘,你或许很快就不记得我了,儿在那之前,我必须要让你知道,我喜欢你。
有一首我曾经认为很矫情的歌,是这么写得: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直到感觉你的皱纹,有了岁月的痕迹,直到肯定你是真的,直到失去力气。”
现在我才懂了。要知道,“我魂三寸火,君心五丈潮”。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句子啊,在这段句子里,“有”的逗号再多,最后的最后,却都免不了用一个“没有”的句号做收尾,一了百了。
缘来不拒,缘去不留,缘本闲散,聚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