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学长讨论了一致的信息是否能得到一致的观点的问题
学长今天冒出来奇怪的想法:
“我和老板读一样的书,想法也差不多。如果我们的阅历都一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写出一样的东西? ”
这个观点被我这样总结:
如果两个人A和B具有同样的信息,那么这两个人的看法、观点都会完全一致。
对于这个观点,学长是支持的,我是反对的。
第一眼就立马选边站的回答都肯定是私心的。我不能接受这世界上可能有一致的观点这样的想法。可能确实有许多现在的观点在过去早有人提出了,但这些表面相同的观点毕竟是不一样的,所谓的一样只是理解上将之等同了罢了——这种等同很可能建立在断章取义的基础之上。而且,我觉得我有充分地理由来证明我的观点。
面对这个观点, 最值得怀疑的地方在于,信息和观点或者说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信息(特指认知空间内的信息,可以进入计算机二进制表达的),不管其本身呈现何种样态,都只是材料。唯有经整合过的信息,才能充当思想的表达。
从最广义的角度讲,信息包括进入认知空间的与未进入的。在认知空间之外的信息,也可能对我们认知空间之内东西产生影响。这里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影响对认知空间内信息的整合来完成的。拒绝所予,是拒绝认知空间外的信息直接作为材料进入认知空间中。但留下这样一种可能,即所予可以以形式的方式进入认知空间。如果要说的话,列维纳斯的他者就可以算作这之内的。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认知空间之外的信息并非唯一影响认知空间内材料整合的因素。材料的整合在一开始是带有偶然性的。按照C.I.刘易斯的观点,这些整合是先天的,但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形式、纯直观之类的东西。还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候整合方式可以还原为信息,但这些规则并不等于信息。它们高于信息。这就相当于,你可能背会了所有的语法,但还不会造句一样。也有可能你没学过语法,但还是能很好的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陈述题中的观点,它可以被如下表达:
前提1:A和B具有同样多的认知材料,同时具有同样多的非认知信息——这些信息以影响认知材料整合方式的方式影响着A和B。
前提2:具有同样认知材料与同样整合方式的人会形成一样的思想和表达。
结论:这两个人就会形成一样的思想与表达。
这个推论中明显错误的地方在于,认知材料的整合方式并完全依赖于非认知的信息。我们之前说过整合方式的偶然性问题,就是有一点实用主义中的先天问题的意思。偶然性以特殊的方式影响认知材料的整合,而这一点推论中并未注意到。
下面用更加形象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单考虑作为认知材料的信息的问题。
在一台电脑中输入和你脑子里一样的信息。你们是否就能就台湾反服贸问题有一样的看法?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也很明显,你们的系统不同,所装配的软件不同。
唯有在系统软件信息(包括认知非认知)都一样的情况下思想才一样。
这个例子里,系统对应人的神经系统,软件对应人的信息整合方式。 在我们默认人的系统都一样、获得的认知信息也一样的情况下,软件作为变量影响着结果。
而在初始条件下,软件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什么东西可以作为认知材料而什么不能。
那么软件是怎么装进系统里的呢?两种方式共同作用:一是偶然因素,一是非认知信息因素。
大致的模型是,非认知因素刺激下,系统一偶然的方式做成基础软件,然后由这个软件开始筛选出认知信息,同时不断刺激下又具有偶然性的(越往后偶然性越不重要)形成其他软件,如此往复,直到系统达到较完善的水平。
这个模型中,不一定一样的信息能得到 一样的结果,因为偶然性参与信息的整合,为结果的出现提供很多不确定性。
2014/5/12
2014/5/13 记录
“我和老板读一样的书,想法也差不多。如果我们的阅历都一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写出一样的东西? ”
这个观点被我这样总结:
如果两个人A和B具有同样的信息,那么这两个人的看法、观点都会完全一致。
对于这个观点,学长是支持的,我是反对的。
第一眼就立马选边站的回答都肯定是私心的。我不能接受这世界上可能有一致的观点这样的想法。可能确实有许多现在的观点在过去早有人提出了,但这些表面相同的观点毕竟是不一样的,所谓的一样只是理解上将之等同了罢了——这种等同很可能建立在断章取义的基础之上。而且,我觉得我有充分地理由来证明我的观点。
面对这个观点, 最值得怀疑的地方在于,信息和观点或者说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信息(特指认知空间内的信息,可以进入计算机二进制表达的),不管其本身呈现何种样态,都只是材料。唯有经整合过的信息,才能充当思想的表达。
从最广义的角度讲,信息包括进入认知空间的与未进入的。在认知空间之外的信息,也可能对我们认知空间之内东西产生影响。这里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影响对认知空间内信息的整合来完成的。拒绝所予,是拒绝认知空间外的信息直接作为材料进入认知空间中。但留下这样一种可能,即所予可以以形式的方式进入认知空间。如果要说的话,列维纳斯的他者就可以算作这之内的。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认知空间之外的信息并非唯一影响认知空间内材料整合的因素。材料的整合在一开始是带有偶然性的。按照C.I.刘易斯的观点,这些整合是先天的,但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形式、纯直观之类的东西。还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候整合方式可以还原为信息,但这些规则并不等于信息。它们高于信息。这就相当于,你可能背会了所有的语法,但还不会造句一样。也有可能你没学过语法,但还是能很好的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陈述题中的观点,它可以被如下表达:
前提1:A和B具有同样多的认知材料,同时具有同样多的非认知信息——这些信息以影响认知材料整合方式的方式影响着A和B。
前提2:具有同样认知材料与同样整合方式的人会形成一样的思想和表达。
结论:这两个人就会形成一样的思想与表达。
这个推论中明显错误的地方在于,认知材料的整合方式并完全依赖于非认知的信息。我们之前说过整合方式的偶然性问题,就是有一点实用主义中的先天问题的意思。偶然性以特殊的方式影响认知材料的整合,而这一点推论中并未注意到。
下面用更加形象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单考虑作为认知材料的信息的问题。
在一台电脑中输入和你脑子里一样的信息。你们是否就能就台湾反服贸问题有一样的看法?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也很明显,你们的系统不同,所装配的软件不同。
唯有在系统软件信息(包括认知非认知)都一样的情况下思想才一样。
这个例子里,系统对应人的神经系统,软件对应人的信息整合方式。 在我们默认人的系统都一样、获得的认知信息也一样的情况下,软件作为变量影响着结果。
而在初始条件下,软件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什么东西可以作为认知材料而什么不能。
那么软件是怎么装进系统里的呢?两种方式共同作用:一是偶然因素,一是非认知信息因素。
大致的模型是,非认知因素刺激下,系统一偶然的方式做成基础软件,然后由这个软件开始筛选出认知信息,同时不断刺激下又具有偶然性的(越往后偶然性越不重要)形成其他软件,如此往复,直到系统达到较完善的水平。
这个模型中,不一定一样的信息能得到 一样的结果,因为偶然性参与信息的整合,为结果的出现提供很多不确定性。
2014/5/12
2014/5/13 记录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