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翠指环之魅(刊登于西江网6月10日)
![]() |
最近在古玩网上,我搜索到几只老翡翠指环、扳指待售。
从照片感觉,它们大都质地比较细腻,尺寸不一,绿色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或多或少、但都绿得比较“阳”。报价都较便宜,这当然是因为品相上有几条黄丝,甚至一些绺纹、浅裂。但归根结底,我想,是因为大家都被染色C货翡翠弄怕了,不敢冒险去淘没有证书的东西。当然也有人觉得,这类戒指没有玻璃光泽,不是那么美,所以也不是特别喜欢。店家也就没有报高价。
抱着“学习,而不是捡漏”的态度,我定购了两个马鞍形戒指和一个扳指。拿到手后,用5000,乃至7000目的砂纸沾水细细打磨后,玻璃感都出来了,光下显得非常漂亮。
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这种性价比很好的收藏品,是A货么,还是大家都很怕的B货,甚至是人人厌恶的C货?
首先去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
A货翡翠,一般是指未经任何人工处理的翡翠,玉质会更加润泽。
B货翡翠是指将质量欠佳的天然翡翠用酸液浸泡,使之去脏、去黄,并进行注胶处理后使色泽得到提高。
C货翡翠是在原本没有颜色的翡翠上人为注色,属于假货。
又看到中国收藏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结合实践提出:“明清老翡翠或者佩戴几年后的新翡翠,在现代机器的检测下,99%会显示出是B货的结果”。理由是:做为明清老翡翠,发生品类变化的多缘于出土。出土再传世,一块玉可能辗转很多人之手,被“沁”过,因此鉴定结果可能连C货都到不了。而新翡翠经每天佩戴接触人体汗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香皂等日用化学品的侵蚀,化学试剂和汗水都会“沁”入翡翠,由此造成买的时候鉴定为A货,可等到想出手的时候已经沦为B货甚至C货。
这真是让人大吃一惊的论断,但听上去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戴着新购的老翡翠戒指,将信将疑得去了上海淮海路徐汇艺术馆,参观了四、五月份那里举办的“玉之美”专题展,并请“季春堂”的鉴定大师郑一星和堂主赵仕岗用几种方法鉴定,最后得出结论,我周围大家目测一致认为是C货的翡翠戒指,其实竟然是很不错A货老翡翠。鉴定老师们所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测量了翡翠的密度。
我们知道,翡翠若是经过岁月磨练,失去了光泽,或者因为长期沾上汗液、洗洁精等有机、化学物质,检测时,光谱上很可能出现B货或C货的特征。但是不管如何,只要没有经过大剂量的酸腐蚀,作为硬玉,它的密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凡低于3.33的就应该引起注意。道理很简单,虽然翡翠的密度是界定在3.25—3.43之间,但密度较低的翡翠即使是A货,其质地也不会是很好的;而密度在3.33以上的翡翠出现B货的可能性又较低。因为不是所有的翡翠都舍得用来做B货。一般来讲,做B货的翡翠是质地较粗松,透明度较差,含有黄褐及黑色斑点状物质的翡翠。而腐蚀后,进一步炝入颜色,再好的翡翠结构也彻底变了,密度也会大大下降,成为C货,更达不到3.33的水平。这就给我们正确识别A货、B货和C货,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数据。
古代翡翠,虽然表面风光不再,甚至沁入有机无机杂质层,但通俗说来,究其内部,“翡翠呀还是那块翡翠”。若得到新主人的认可和爱惜,小心佩戴,天长日久,会越发润泽通灵。这样看来,采用密度标准,应当是测定古代翡翠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了。
而我自己也很高兴,自己喜欢的古代翡翠,终于在科学仪器面前,不但得以正名;更重要的是,自己懂得了关于翡翠鉴定的一个新知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