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古巴
古巴是什么颜色的?是格瓦拉贝雷帽上五角星炽热的红,是Mojito里柠檬汁和薄荷叶相映而成的青绿色,是乡村绅士Guajiro嘴里叼的雪茄的深棕色,是湛蓝的加勒比海和白色沙滩叠加的宝石蓝,是涂在大龙虾上的番茄酱如同salsa舞般热情的金黄,是遍街跑的老爷车的大红大绿……
在做行前计划的时候就已经被古巴醉了好多次。十五世纪哥伦布第一次登上这座岛的时候说,这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国度,随即西班牙开始了对古巴的殖民。后来英国佬抢走了古巴,西班牙人再用弗罗里达从英国佬手中换回来。在美国人的怂恿下,军人独裁政府宣布古巴独立,把古巴变成了美国的后花园。再后来就是红色革命。我很惊诧这么一个弹丸小国竟然吃了豹子胆充当了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支点,勇敢地朝美国干爹竖起中指。接下来是长达半个世纪,至今依然持续的封锁。经历了从家乡有了第一个肯德基,到现在每天都离不开的iphone,美剧和谷歌,我简直不能想象被一个被美国封锁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再加上被红色革命洗涤过,又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担心那里的人们早已忘却了当初的浪漫情调,人人脸上都一副集体时代的刻板表情。直到踏上古巴的那一刻,热情地色彩扑面而来,才打消了我的担忧。
中国的记录片说,古巴革命是英雄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美帝的傀儡政权。随后又粉碎了美国妄图颠覆政权、封锁经济、外交孤立的阴谋,解放了广大受苦的民众,最终获得了自由。美国的资料说,起初美国是支持卡斯特罗革命的,因为它为在军事独裁下的古巴带来了民主的曙光。但是后来大规模的征地、公有化和滥杀异见人士,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
Propaganda,这是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词。古巴更不乏这样的宣传,随处可见国旗飘飘标语遍地,博物馆里满是那种临死之前用鲜血写下Fidel字样的革命烈士。只不过他们的标语不像贴在中国街头那些简单粗暴的红底白字,古巴标语是很富艺术感的涂鸦和图案。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帅到极致的头像。阿根廷青年切格瓦拉的头像从古巴飘向了全世界。如果说卡斯特罗对古巴人民来说政治偶像,那切格瓦拉就是古巴人民和全世界朋克青年的精神偶像。他的纯粹和执着,他的理想和不羁,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的范围。高晓松对切格瓦拉的评价深得我心。他说,妄人之死实为古巴之幸,政治家不该拿自己的野心去绑架人民。现在的古巴,尽管人民的月平均收入只是30刀左右,但他们有着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医疗水平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2年义务教育加免费的大学教育。有美洲最低的犯罪率,和最好的生态环境。七天里,我看到几乎没有人衣衫褴褛,比起它在中美洲的其它邻居拿几块烂木板和塑料膜盖起乡下的房子,古巴每家每户都至少有幢简单但斑斓的小平房。古巴不易,如果切格瓦拉留了下来,实施他彻底的改造“新人”计划,彻底的公有制,彻底地对抗美帝国主义,那古巴现有的平衡或许早就灰飞烟灭了。
七天,我们沿着古巴的北部绕了一圈。住的是民居出租的casa,政府提倡让人们加入到旅游业赚钱的大军中,于是很多家庭都把一两间房间空出来接待游客。坐的是中国宇通的大巴车,古巴的大巴和公交都是清一色的Made in China.在哈瓦那,西班牙殖民者在这里留下了绚烂的房屋配色方案和华丽的建筑,但因为1991年苏联解体,古巴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援助,从此经济一落千丈,老城区殖民时期的宏伟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褪色,墙面上的泥粉和房顶的瓦片都层层脱落。第二站是海滨城市Veradero,这里海滩很浅,走近海里很远都才没到腰。接着穿过法国新古典风格的城市Cienfuego到了海滨小镇Trinidad.很安宁的小城,颜色缤纷鲜亮。向北转个弯到了Playa Larga, 这是我们因为看错了导游书下错了车的小镇,完全是误入桃花源的感觉。小镇在猪湾的最深处,望着深蓝色的大海和沙滩,我不禁怀疑当年美军选这个地方登陆是不是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丽了。在向北差不多一直走到古巴岛的尽头,就是田园小镇Vinales,配合着喀斯特地貌凸出来的几个小山包,木薯地尽情的延伸,和红土地搭配出一幅安静谐和的田园画。最后一天我们返回了哈瓦那的新城区,这里不同于旧城,有宽敞的马路和威风的高楼,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大城市,除了几辆老爷车开过的咯吱声,街道和小巷在正艳丽的凤凰花从中静悄悄。
古巴实行食物统一分配,在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到简单的铺面,上面陈列着食物的样品和手写的价格标签,人们拿着本子和粮票排队购买食物。售货员在柜台里繁忙地称量、登记,脸上面无表情,这让我想起了长辈们描述的三、四十年前中国那些高傲的百货商店售货员。我不知道在古巴,这样的食物分配是否足够。在Trinidad的早晨,我看到一群群大腹便便的古巴人两手提着大瓶子,装着满当当的牛奶从店出来,步履因为双手提得太重而显得蹒跚。我们也在哈瓦那遇到一对兄妹,带我们穿过千回百转的街道,千方百计取悦我们,只为讨些喂孩子的牛奶钱。当然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骗子,因为在他们以及绝大部分古巴人丰富的表情和乐观的体态中,看不到饥饿的痕迹。
在去机场的的士上,司机给我们讲了食品供应的另一面。由于古巴经济的主要产业是旅游业,国家对游客发行另一套货币。这样,相对于古巴人均月收入450CUP(相当于30刀左右),饭店就能以百倍于当地人的价格收取游客10CUC(相当于10刀)一顿的饭了。这10刀一顿的饭也不含糊,里面许多游客特供的东西是当地人很难享受到的。例如牛肉和龙虾。政府规定农民可以对其拥有的牛进行挤奶和耕种,但杀牛取肉是犯法的。牛肉由国家统一输送到旅游行业。司机的叔叔因为私自吃了一头牛被判刑十年。还有龙虾,除了零星地捞到一两只外,大规模的捕捞必须上缴国家。这让我在几乎每天一顿10刀的龙虾大餐之后感到愧疚。但想想每顿饭都有可能为房东这一周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就觉得旅行的意义并不是看风景拍照片那么简单了。
司机还向我们讲了他家庭的故事。卡斯特罗建立政府之后,开始逐渐实施国有化。很多富人仓惶携财产一批批移民到了国外,司机的母亲就是当中之一。母亲走后,政府没收了他家的房子和留下的所有财产。作为补偿,给了他现在开的这辆老爷车。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他都以开出租车为生。由于天生聪慧后天勤奋,他把英文说得很溜,也结交了很多朋友。甚至从外国朋友口中得知了古巴政府官员在瑞士的银行洗钱的勾当。尽管如此,和我们遇到的另一些古巴人一样,他说他不喜欢政府,但这不影响他深爱他的国家。他的母亲在迈阿密待了几年之后想返回古巴但未能如愿。如今他们只能通过从美国打来的单向电话维持每周的联系,古巴的电话是打不到美国去的。尽管2012年的时候政府放开了限制,私人可以买车可以出国,但事实是,一般群众没有人买得起车,也没有人出得起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6年认定古巴是全球唯一符合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PBS的一部纪录片把古巴称为意外的伊甸园,说它保留了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当我们刚一步入Playa Larga海湾的森林,就看到了满地的金黄色和深棕色的大螃蟹在浩浩荡荡地向弗罗里达的方向迁徙。啄木鸟丝毫不受打扰地用嘴敲打树木,做成密集恐惧的艺术品,啄木头的声音是森林交响乐里的强节奏。呆萌的猫头鹰从树洞里探出头来看我们,还没来得及把头缩回去就又睡着了。还有秃鹫站在木质的电线杆上晒翅膀,在阳光下形成一幅带金边的剪影,像极了埃及图腾里的雄鹰。在海边,纵身跃下不高的礁石,无需坐船出海,就能看到海底多彩的珊瑚,各色大小的鱼,和巨大的贝壳。带我下海的Ariel在前一天晚上用双手在胸前笔划,做出妩媚的姿势,告诉我他名字的意思是小美人鱼。我十分不解为什么一个黝黑的大汉会叫这样的名字,直到他带我钻入了海里。他的躯干恣意地扭动着,自在地穿梭于水平和纵向的空间中,时而捞起海底的贝壳再浮上来向我一一展示,然后又潜回海底原封不动地放回原处,仿佛海底王宫里的美人鱼公主,傲娇地清点展示着自己的珍宝。我想,古巴的自然状态得益于美国对它的长期封锁,没有轰炸机一般涌向海滩和森林的游客,没有无止境地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对环境的索取。在PBS纪录片《古巴,意外的伊甸园》的结尾处,旁白说,这个国家在经历半个世纪的红色革命之后,面对的是一场更持久的绿色革命。
我把《百年孤独》装在kindle里聊以打发坐长途车的时间,顺便在加勒比海岸悼念一下拉美文学大师的陨落,几天下来似乎理解了魔幻现实主义为什么会诞生在拉丁美洲。在蒙昧时代到理性时代过渡的时期,人们对科学和有逻辑的因果关系充满了向往,同时也相信一切魔幻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在《百年孤独》里,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渴求科学的创新与发明,想用磁铁来开采金子,用放大镜制造武器。他们相信吉普赛人会乘飞毯而来,带来更多地神奇机器。他们曾经集体幻上失眠症,并一直尝试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医治。最终他们验证了吉普赛人的预言,家族第五代的最后一个继承人被蚂蚁吃掉了。如果说科学主义和全球化彻底告别了蒙昧时代,马尔克斯的去世意味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终结,那我在古巴感觉到的似乎是魔幻时代的延续。没有网络的七天里,唯一要关心的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人事物。晚上坐在沙滩上的庭院里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大家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相互耐心地理解和琢磨着对方不流畅的表达。这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小镇居民们围坐在广场听流浪的吉普赛人唱歌的年代。听完歌之后当地人付钱向吉普赛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歌手们把故事编进歌词,第二天启程继续流浪,便把小镇的故事带到世界其它角落去了。在没有大众媒体的年代,口口相传是信息传播的唯一方式,那些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变异,最后异乡人的平凡生活就成了小镇人所向往的不可思议的神话。
我和猪湾房子的管家Ariel很快就成了朋友,这是一种很有默契的交流。我们仅有的共同语言是他知道的几个不多的英文词和我刚背过的几个西班牙语词。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就手舞足蹈地从当地龙虾品种聊到了北京和哈瓦那的房价。他开玩笑说当地人都认为中国人脑子一团浆糊没人能懂,没想到今天浆糊居然开窍了。之后我向他展示了用相机在夜幕里进行光绘,他带我去看了月光下由沼泽流到大海的波光闪闪的小溪,去了房东家看他们正在玩的多米诺牌。看到多米诺牌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四个人围桌坐,小木块整齐地码成四列,完全是打麻将的架势,只是牌上的图案都简化成了筒。回到美国之后上网查了查,原来这和麻将都同源于中国古代的骨牌,传到意大利之后演变成了多米诺骨牌,在中国则成了麻将。
说到古巴和中国曾经的渊源,我们一路上遇到一些中国人的后代。他们的爷爷当年是到美洲修公路的中国劳工,在古巴和美国断交之后被困在古巴,于是便在岛上扎根了。他们的后代很热情地招呼我们,他们脸上已经看不出中国人的长相,尽管保留了中国的姓,但语言、文化、和后代都已经彻底拉美化了。有人干脆把自己的名字叫做El Chino(“一个中国人”的意思),以纪念自己为之骄傲的异族血统。
在和Ariel分别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们联系了下一站他的亲戚。和在其它地方依靠Yelp和Trip Adviser不同,一路上,我们都是靠前一站房东的介绍找到下一个住处。这让我感觉到整一个古巴岛都是一个熟人社会,这让到处勾搭以建立联系的社交网络在这里显得多余。”七大姑八大姨”和”邻里关系”都不是受信息时代的人类青睐的词,但它们是熟人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口口相传的魔幻故事发育的温床。我和Ariel相互留了email地址。古巴的网络很慢也很贵,是一般老百姓消受不起的。因此他们把电子邮箱看得很重要,一个月几次有限的查收邮箱,就成了他们知晓外界、联系朋友的难得方式。那些通晓英文,又懂得运营社交媒体的古巴人,他们会提前好几个月就收到旅行团的大批订单,但我猜像我们这样的背包客,不出一两天就习惯脱离网络的旅行方式了。Ariel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他的脸上掠过一丝寞落,我想起来他在海边向我解释aburrido(无聊)的意思,他模仿了看书看困了和久坐不起的呆滞动作。我问他你会觉得生活无聊么?从不,他说,你看这海多漂亮,我整天都待在海的旁边,怎么会觉得无聊。很快,他又要开始招呼天南地北的游客了。
最后一站是哈瓦那新城,我们终于住进了没有空调嘎支支响的新式楼房里。这是一栋20世纪50年代的高楼,有23层,可以鸟瞰新城的全景。房子由房主人的侄子Carlos照料着。Carlos今年27岁,有一头棕黄色的卷发,大眼睛,从古巴最好的大学毕业,搞电脑程序,白天上班为政府做各种网页,也有来自南美的合同,偶尔帮封一封涉及敏感话题的邮件。周末和另外两个朋友创业搞公司。平时就帮姑姑管理casa,他说他的任务就是把这间casa维持在trip advisor上的古巴区域内的第一名。他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听他说也有越来越多的古巴大学生到国外去学习。聊天之余他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就端出两杯清亮的mojito。他身上散发出的阳光气息,让人无法不着迷。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不会因为地域原因而有鸿沟。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村落五代人兴衰起伏的故事。拉丁美洲几百年来循环在被殖民、战争、独立、再被殖民、再独立的历史漩涡中。建立新秩序的失败和被西方文明排斥给这里的民族带来了深深的孤独感。最后,马孔多覆灭了,拉丁美洲也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古巴还被隔离在历史的潮流之外。像古巴潮间带里生长的大片大片的红树一样,极端的高盐环境在它们的基因里烙下了自然选择的印记,生活在古巴的人们也在百年的战争和探索中进化出了适合这个小岛的生存方式,他们自信而倔强。和全球化浪潮格格不入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知道。我只希望这个马孔多能存在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古巴,古巴……
在做行前计划的时候就已经被古巴醉了好多次。十五世纪哥伦布第一次登上这座岛的时候说,这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国度,随即西班牙开始了对古巴的殖民。后来英国佬抢走了古巴,西班牙人再用弗罗里达从英国佬手中换回来。在美国人的怂恿下,军人独裁政府宣布古巴独立,把古巴变成了美国的后花园。再后来就是红色革命。我很惊诧这么一个弹丸小国竟然吃了豹子胆充当了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支点,勇敢地朝美国干爹竖起中指。接下来是长达半个世纪,至今依然持续的封锁。经历了从家乡有了第一个肯德基,到现在每天都离不开的iphone,美剧和谷歌,我简直不能想象被一个被美国封锁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再加上被红色革命洗涤过,又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担心那里的人们早已忘却了当初的浪漫情调,人人脸上都一副集体时代的刻板表情。直到踏上古巴的那一刻,热情地色彩扑面而来,才打消了我的担忧。
中国的记录片说,古巴革命是英雄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美帝的傀儡政权。随后又粉碎了美国妄图颠覆政权、封锁经济、外交孤立的阴谋,解放了广大受苦的民众,最终获得了自由。美国的资料说,起初美国是支持卡斯特罗革命的,因为它为在军事独裁下的古巴带来了民主的曙光。但是后来大规模的征地、公有化和滥杀异见人士,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
Propaganda,这是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词。古巴更不乏这样的宣传,随处可见国旗飘飘标语遍地,博物馆里满是那种临死之前用鲜血写下Fidel字样的革命烈士。只不过他们的标语不像贴在中国街头那些简单粗暴的红底白字,古巴标语是很富艺术感的涂鸦和图案。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帅到极致的头像。阿根廷青年切格瓦拉的头像从古巴飘向了全世界。如果说卡斯特罗对古巴人民来说政治偶像,那切格瓦拉就是古巴人民和全世界朋克青年的精神偶像。他的纯粹和执着,他的理想和不羁,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的范围。高晓松对切格瓦拉的评价深得我心。他说,妄人之死实为古巴之幸,政治家不该拿自己的野心去绑架人民。现在的古巴,尽管人民的月平均收入只是30刀左右,但他们有着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医疗水平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2年义务教育加免费的大学教育。有美洲最低的犯罪率,和最好的生态环境。七天里,我看到几乎没有人衣衫褴褛,比起它在中美洲的其它邻居拿几块烂木板和塑料膜盖起乡下的房子,古巴每家每户都至少有幢简单但斑斓的小平房。古巴不易,如果切格瓦拉留了下来,实施他彻底的改造“新人”计划,彻底的公有制,彻底地对抗美帝国主义,那古巴现有的平衡或许早就灰飞烟灭了。
七天,我们沿着古巴的北部绕了一圈。住的是民居出租的casa,政府提倡让人们加入到旅游业赚钱的大军中,于是很多家庭都把一两间房间空出来接待游客。坐的是中国宇通的大巴车,古巴的大巴和公交都是清一色的Made in China.在哈瓦那,西班牙殖民者在这里留下了绚烂的房屋配色方案和华丽的建筑,但因为1991年苏联解体,古巴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援助,从此经济一落千丈,老城区殖民时期的宏伟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褪色,墙面上的泥粉和房顶的瓦片都层层脱落。第二站是海滨城市Veradero,这里海滩很浅,走近海里很远都才没到腰。接着穿过法国新古典风格的城市Cienfuego到了海滨小镇Trinidad.很安宁的小城,颜色缤纷鲜亮。向北转个弯到了Playa Larga, 这是我们因为看错了导游书下错了车的小镇,完全是误入桃花源的感觉。小镇在猪湾的最深处,望着深蓝色的大海和沙滩,我不禁怀疑当年美军选这个地方登陆是不是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丽了。在向北差不多一直走到古巴岛的尽头,就是田园小镇Vinales,配合着喀斯特地貌凸出来的几个小山包,木薯地尽情的延伸,和红土地搭配出一幅安静谐和的田园画。最后一天我们返回了哈瓦那的新城区,这里不同于旧城,有宽敞的马路和威风的高楼,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大城市,除了几辆老爷车开过的咯吱声,街道和小巷在正艳丽的凤凰花从中静悄悄。
古巴实行食物统一分配,在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到简单的铺面,上面陈列着食物的样品和手写的价格标签,人们拿着本子和粮票排队购买食物。售货员在柜台里繁忙地称量、登记,脸上面无表情,这让我想起了长辈们描述的三、四十年前中国那些高傲的百货商店售货员。我不知道在古巴,这样的食物分配是否足够。在Trinidad的早晨,我看到一群群大腹便便的古巴人两手提着大瓶子,装着满当当的牛奶从店出来,步履因为双手提得太重而显得蹒跚。我们也在哈瓦那遇到一对兄妹,带我们穿过千回百转的街道,千方百计取悦我们,只为讨些喂孩子的牛奶钱。当然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骗子,因为在他们以及绝大部分古巴人丰富的表情和乐观的体态中,看不到饥饿的痕迹。
在去机场的的士上,司机给我们讲了食品供应的另一面。由于古巴经济的主要产业是旅游业,国家对游客发行另一套货币。这样,相对于古巴人均月收入450CUP(相当于30刀左右),饭店就能以百倍于当地人的价格收取游客10CUC(相当于10刀)一顿的饭了。这10刀一顿的饭也不含糊,里面许多游客特供的东西是当地人很难享受到的。例如牛肉和龙虾。政府规定农民可以对其拥有的牛进行挤奶和耕种,但杀牛取肉是犯法的。牛肉由国家统一输送到旅游行业。司机的叔叔因为私自吃了一头牛被判刑十年。还有龙虾,除了零星地捞到一两只外,大规模的捕捞必须上缴国家。这让我在几乎每天一顿10刀的龙虾大餐之后感到愧疚。但想想每顿饭都有可能为房东这一周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就觉得旅行的意义并不是看风景拍照片那么简单了。
司机还向我们讲了他家庭的故事。卡斯特罗建立政府之后,开始逐渐实施国有化。很多富人仓惶携财产一批批移民到了国外,司机的母亲就是当中之一。母亲走后,政府没收了他家的房子和留下的所有财产。作为补偿,给了他现在开的这辆老爷车。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他都以开出租车为生。由于天生聪慧后天勤奋,他把英文说得很溜,也结交了很多朋友。甚至从外国朋友口中得知了古巴政府官员在瑞士的银行洗钱的勾当。尽管如此,和我们遇到的另一些古巴人一样,他说他不喜欢政府,但这不影响他深爱他的国家。他的母亲在迈阿密待了几年之后想返回古巴但未能如愿。如今他们只能通过从美国打来的单向电话维持每周的联系,古巴的电话是打不到美国去的。尽管2012年的时候政府放开了限制,私人可以买车可以出国,但事实是,一般群众没有人买得起车,也没有人出得起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6年认定古巴是全球唯一符合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PBS的一部纪录片把古巴称为意外的伊甸园,说它保留了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当我们刚一步入Playa Larga海湾的森林,就看到了满地的金黄色和深棕色的大螃蟹在浩浩荡荡地向弗罗里达的方向迁徙。啄木鸟丝毫不受打扰地用嘴敲打树木,做成密集恐惧的艺术品,啄木头的声音是森林交响乐里的强节奏。呆萌的猫头鹰从树洞里探出头来看我们,还没来得及把头缩回去就又睡着了。还有秃鹫站在木质的电线杆上晒翅膀,在阳光下形成一幅带金边的剪影,像极了埃及图腾里的雄鹰。在海边,纵身跃下不高的礁石,无需坐船出海,就能看到海底多彩的珊瑚,各色大小的鱼,和巨大的贝壳。带我下海的Ariel在前一天晚上用双手在胸前笔划,做出妩媚的姿势,告诉我他名字的意思是小美人鱼。我十分不解为什么一个黝黑的大汉会叫这样的名字,直到他带我钻入了海里。他的躯干恣意地扭动着,自在地穿梭于水平和纵向的空间中,时而捞起海底的贝壳再浮上来向我一一展示,然后又潜回海底原封不动地放回原处,仿佛海底王宫里的美人鱼公主,傲娇地清点展示着自己的珍宝。我想,古巴的自然状态得益于美国对它的长期封锁,没有轰炸机一般涌向海滩和森林的游客,没有无止境地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对环境的索取。在PBS纪录片《古巴,意外的伊甸园》的结尾处,旁白说,这个国家在经历半个世纪的红色革命之后,面对的是一场更持久的绿色革命。
我把《百年孤独》装在kindle里聊以打发坐长途车的时间,顺便在加勒比海岸悼念一下拉美文学大师的陨落,几天下来似乎理解了魔幻现实主义为什么会诞生在拉丁美洲。在蒙昧时代到理性时代过渡的时期,人们对科学和有逻辑的因果关系充满了向往,同时也相信一切魔幻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在《百年孤独》里,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渴求科学的创新与发明,想用磁铁来开采金子,用放大镜制造武器。他们相信吉普赛人会乘飞毯而来,带来更多地神奇机器。他们曾经集体幻上失眠症,并一直尝试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医治。最终他们验证了吉普赛人的预言,家族第五代的最后一个继承人被蚂蚁吃掉了。如果说科学主义和全球化彻底告别了蒙昧时代,马尔克斯的去世意味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终结,那我在古巴感觉到的似乎是魔幻时代的延续。没有网络的七天里,唯一要关心的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人事物。晚上坐在沙滩上的庭院里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大家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相互耐心地理解和琢磨着对方不流畅的表达。这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小镇居民们围坐在广场听流浪的吉普赛人唱歌的年代。听完歌之后当地人付钱向吉普赛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歌手们把故事编进歌词,第二天启程继续流浪,便把小镇的故事带到世界其它角落去了。在没有大众媒体的年代,口口相传是信息传播的唯一方式,那些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变异,最后异乡人的平凡生活就成了小镇人所向往的不可思议的神话。
我和猪湾房子的管家Ariel很快就成了朋友,这是一种很有默契的交流。我们仅有的共同语言是他知道的几个不多的英文词和我刚背过的几个西班牙语词。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就手舞足蹈地从当地龙虾品种聊到了北京和哈瓦那的房价。他开玩笑说当地人都认为中国人脑子一团浆糊没人能懂,没想到今天浆糊居然开窍了。之后我向他展示了用相机在夜幕里进行光绘,他带我去看了月光下由沼泽流到大海的波光闪闪的小溪,去了房东家看他们正在玩的多米诺牌。看到多米诺牌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四个人围桌坐,小木块整齐地码成四列,完全是打麻将的架势,只是牌上的图案都简化成了筒。回到美国之后上网查了查,原来这和麻将都同源于中国古代的骨牌,传到意大利之后演变成了多米诺骨牌,在中国则成了麻将。
说到古巴和中国曾经的渊源,我们一路上遇到一些中国人的后代。他们的爷爷当年是到美洲修公路的中国劳工,在古巴和美国断交之后被困在古巴,于是便在岛上扎根了。他们的后代很热情地招呼我们,他们脸上已经看不出中国人的长相,尽管保留了中国的姓,但语言、文化、和后代都已经彻底拉美化了。有人干脆把自己的名字叫做El Chino(“一个中国人”的意思),以纪念自己为之骄傲的异族血统。
在和Ariel分别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们联系了下一站他的亲戚。和在其它地方依靠Yelp和Trip Adviser不同,一路上,我们都是靠前一站房东的介绍找到下一个住处。这让我感觉到整一个古巴岛都是一个熟人社会,这让到处勾搭以建立联系的社交网络在这里显得多余。”七大姑八大姨”和”邻里关系”都不是受信息时代的人类青睐的词,但它们是熟人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口口相传的魔幻故事发育的温床。我和Ariel相互留了email地址。古巴的网络很慢也很贵,是一般老百姓消受不起的。因此他们把电子邮箱看得很重要,一个月几次有限的查收邮箱,就成了他们知晓外界、联系朋友的难得方式。那些通晓英文,又懂得运营社交媒体的古巴人,他们会提前好几个月就收到旅行团的大批订单,但我猜像我们这样的背包客,不出一两天就习惯脱离网络的旅行方式了。Ariel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他的脸上掠过一丝寞落,我想起来他在海边向我解释aburrido(无聊)的意思,他模仿了看书看困了和久坐不起的呆滞动作。我问他你会觉得生活无聊么?从不,他说,你看这海多漂亮,我整天都待在海的旁边,怎么会觉得无聊。很快,他又要开始招呼天南地北的游客了。
最后一站是哈瓦那新城,我们终于住进了没有空调嘎支支响的新式楼房里。这是一栋20世纪50年代的高楼,有23层,可以鸟瞰新城的全景。房子由房主人的侄子Carlos照料着。Carlos今年27岁,有一头棕黄色的卷发,大眼睛,从古巴最好的大学毕业,搞电脑程序,白天上班为政府做各种网页,也有来自南美的合同,偶尔帮封一封涉及敏感话题的邮件。周末和另外两个朋友创业搞公司。平时就帮姑姑管理casa,他说他的任务就是把这间casa维持在trip advisor上的古巴区域内的第一名。他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听他说也有越来越多的古巴大学生到国外去学习。聊天之余他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就端出两杯清亮的mojito。他身上散发出的阳光气息,让人无法不着迷。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不会因为地域原因而有鸿沟。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村落五代人兴衰起伏的故事。拉丁美洲几百年来循环在被殖民、战争、独立、再被殖民、再独立的历史漩涡中。建立新秩序的失败和被西方文明排斥给这里的民族带来了深深的孤独感。最后,马孔多覆灭了,拉丁美洲也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古巴还被隔离在历史的潮流之外。像古巴潮间带里生长的大片大片的红树一样,极端的高盐环境在它们的基因里烙下了自然选择的印记,生活在古巴的人们也在百年的战争和探索中进化出了适合这个小岛的生存方式,他们自信而倔强。和全球化浪潮格格不入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知道。我只希望这个马孔多能存在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古巴,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