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灿烂光辉
理想主义…它会时不时地吞噬你,给你的生活笼上一层阴影而不是光辉。常说理想的光辉多么灿烂,现在看来它可笑而可怕。尤其读「生活在别处」,宁愿自己从未染上理想主义,宁愿自己心里没有理想化的世界,“浑浑噩噩”活着,活得现实,也更真实。然而我的专业,以及我骨子里带来的一些性格,却“逼迫”我不断地靠近理想主义。因为我每天打交道的东西——文学,诗,画,电影,艺术,不得不让我抽离现实,钻进理想的牢笼,又钻出来——是的,理想主义是个牢笼,铐着你痛不欲生——最后发现自己活在理想与现实交汇处的模糊地带,分不清身处的世界,从而更加迷茫和困惑,也不知到底更愿意进入哪一边。
不过庆幸,自己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所以对于某些时间段的我来说,理想主义像是烟而不是毒品,抽着舒服,但不会那么上瘾。可烟,毕竟一时也难以放下。烟,还是会腐蚀我的肺,杀死本来清醒的细胞,污染本来洁净的血液,时不时,还让我的身体揪心地疼上那么一两下。
也许越靠近理想,真理就离自己越远。人本来就应该活在现实中。因为理想让我流连幻象,陷入徒劳的思考,又自命清高(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或者梦想还不一样,这里指想多了而不去做最终成为自己骗自己的理想主义); 因为作为自然人,感到最舒服的时候不是飘在空中的时候,而应该是脚踏在实地上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最有安全感,也是最为本真的状态。
现在越读下去,越有些厌恶那个不时闯入“理想”的我自己,因为我深知待在那里面的难受。甚至生平第一次开始怀疑诗,怀疑文学,怀疑曾经对它的执着和选择。
不过,怀疑归怀疑,我不否定。怀疑也只是一时的,我依然相信文学中真善美的存在,以及它的力量。而之所以怀疑,也不是因为文学本身出了错,而是我在怀疑我自己——这么多年来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理解了其中真正的美,我所抓住的,是不是它本身的力量。或者说,我一直以来将文学(或艺术)看得太重要,不是因为它本身真的那么重要,而是我在现实中的软弱与无能逼迫我在文学中找到“自我”和安慰。昆德拉的描写让我产生了一种我也许一直只是停留在文学表面的错觉。而更加有可能的是,这不是错觉,而是可笑的事实。也许,由于我平庸甚至拙劣的本质,也就是我实际上并不具有文学或写作的天赋,我真的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并还因此骄矜而自足。
(对明明只是一知半解的东西妄下定论,只看到了表面却紧紧抓住,自我衍生出一个全部;
著名的艺术品在我内心激起一阵血流的骚动,还没意识到缘由,赞美就已脱口而出。)
「生活在别处」讽刺的是拙劣的诗歌(尤其是大部分现代诗)和诗人,那些自负才华而其实只是逃避现实的自恋者,讽刺他们的理想主义。最重要的还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庸甚至拙劣,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它又让我迷惑——因为平庸,所以我不能分辨真正高贵的诗,和那些无病呻吟之作。
发现问题最终还是导向了中庸——不过度沉迷乃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分清两者的界限,活在现实,同时带上点理想化的追求——不要多,一点儿就够。
不过庆幸,自己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所以对于某些时间段的我来说,理想主义像是烟而不是毒品,抽着舒服,但不会那么上瘾。可烟,毕竟一时也难以放下。烟,还是会腐蚀我的肺,杀死本来清醒的细胞,污染本来洁净的血液,时不时,还让我的身体揪心地疼上那么一两下。
也许越靠近理想,真理就离自己越远。人本来就应该活在现实中。因为理想让我流连幻象,陷入徒劳的思考,又自命清高(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或者梦想还不一样,这里指想多了而不去做最终成为自己骗自己的理想主义); 因为作为自然人,感到最舒服的时候不是飘在空中的时候,而应该是脚踏在实地上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最有安全感,也是最为本真的状态。
现在越读下去,越有些厌恶那个不时闯入“理想”的我自己,因为我深知待在那里面的难受。甚至生平第一次开始怀疑诗,怀疑文学,怀疑曾经对它的执着和选择。
不过,怀疑归怀疑,我不否定。怀疑也只是一时的,我依然相信文学中真善美的存在,以及它的力量。而之所以怀疑,也不是因为文学本身出了错,而是我在怀疑我自己——这么多年来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理解了其中真正的美,我所抓住的,是不是它本身的力量。或者说,我一直以来将文学(或艺术)看得太重要,不是因为它本身真的那么重要,而是我在现实中的软弱与无能逼迫我在文学中找到“自我”和安慰。昆德拉的描写让我产生了一种我也许一直只是停留在文学表面的错觉。而更加有可能的是,这不是错觉,而是可笑的事实。也许,由于我平庸甚至拙劣的本质,也就是我实际上并不具有文学或写作的天赋,我真的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并还因此骄矜而自足。
(对明明只是一知半解的东西妄下定论,只看到了表面却紧紧抓住,自我衍生出一个全部;
著名的艺术品在我内心激起一阵血流的骚动,还没意识到缘由,赞美就已脱口而出。)
「生活在别处」讽刺的是拙劣的诗歌(尤其是大部分现代诗)和诗人,那些自负才华而其实只是逃避现实的自恋者,讽刺他们的理想主义。最重要的还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庸甚至拙劣,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它又让我迷惑——因为平庸,所以我不能分辨真正高贵的诗,和那些无病呻吟之作。
发现问题最终还是导向了中庸——不过度沉迷乃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分清两者的界限,活在现实,同时带上点理想化的追求——不要多,一点儿就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