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
第一次听到《马桥词典》,是肖瑛老师发在公共性论坛的邮件里,说他和孙秀林老师都在看这本书。两个大牛都给予好评的一本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从当当网把它拍下之后,我用了五天时间来阅读和消化这本小说(看完之后又在豆瓣上搜了一下书评)。
先说辞典式小说这一新颖的小说文体,作者打破以往单线条、主要人物式的叙事方法,而是采用词语为线索,时空交差、多中心人物的方法叙事,读起来有种碎片化、难以串成线的感觉,这种片段感,相信也是小说一方面的魅力所在。豆瓣告诉我,韩少功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这种方式写小说的人。辞典式小说以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1984年出版的《哈扎尔辞典》为先河,这种文体在现代文坛别出一格。
对于内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使我比较关注语言这个点。在哲学意味上,作者有意揭露语言这一实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当然,在生活的层次上,我从作者看似不羁的词句里感受到他对文革时代的反思与嘲讽,从毛泽东语录被马桥人变相引用,到对文山会海、形式大过内容的含蓄批判,作者借助小说这一武器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是中国一个年代跌宕的发展历程。我佩服这样具有反思、批判精神的一代人,哪怕他们的武器只是一支笔,文人也是有力量的,他们是时代精神的关怀者,是在世人皆醉时也能保持清醒的人。
回归主题,我这篇书评想重申一下作者对语言的看法——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而且反过来能够成为一种符号暴力达到控制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走向霸权:话份
作者在“话份”一词的解释中提到,本义总是误解并讹传省城里人的穿着、行为,无论知青怎么解释,马桥人也不相信城里来的知青,而是相信本义的话。这是因为本义在马桥有话份,相当于有语言权利,在话语中有分量。
握有话份的人,他们的话题被众人追随,他们的词语、句式、语气等等被众人习用,权力正是在这种语言的繁殖中得以形成,在这种语言的扩张和辐射过程中得以确证和实现。“话份”一词,道破了权力的语言品格。一个成熟的政权、强大的集团,总是拥有自己强大的语言体系,以此取得自己在全社会的话份,这支一种精神软控制,很容易理解数不清的文山会海。
语言能够形成对人的掌控。人类一旦成为语言生类,就有了其他动物完全不具备的可能,就可以用语言的魅力,一语成谶,众口铄金,无中生有,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奇迹。比如马桥流传不息的迷信、怪事。比如“翻脚板的”一词,语言中最恶毒的话,差不多相当于挖人家的祖坟。复查一时气急骂过罗伯之后,罗伯果然被疯狗咬伤并命归黄泉。这一语误影响并决定了此后复查在马桥的生活,就连马桥人都觉得,复查后来邋遢的生活是他当时出口伤人后理所应当的报应。自己说过的话,掌控了自己之后的命运。
语言的力量,已经深深介入了我们的生命,语言是人的优势,但语言有时候也能让人变得比动物还要脆弱。如果说语言曾推动文明演进,那么语言也可以在神圣光环之下失重和蜕变,成为对人的伤害。语言放到集体中,就演化为一种外部的集体压力,被赋予集体性的语言一次次化作无形的暴力打击了个体,比如因诅咒罗伯而受到良心谴责的复查、比如在话语权中变成哑巴的盐早。盐早成了真正的牛哑哑,是话份丧失的极端一例。
语言的再生产:语词反用、言实分离、语言空白
有些词一旦投入使用,他们的反义就会在自身内部生长和繁殖,浮现和泛滥,最后把自己消灭,完成对自己的否定。比如揭示的隐义是遮蔽,赞扬的隐义是诋毁。语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感觉,比如马桥人人把杀你称做“放转生”,这可以缓解甚至消除人们在屠宰场上的悲悯。
言实分离的情况也一直存在,尤其是人们吃饭前都要背毛主席语录的年代。语言的胜仗和分布并不均匀,有事无言,有言无事,如此无序失衡的情况一直存在。罗伯死后,本义在罗伯追悼会上发言,他说的前半部分话长期可以用来套用在修水利、积肥、倒木、斗地主、学校开学一类任何事上,用得太多,被人们充耳不闻,当作隐形——只有外人才会将其挺入而去。这个外人还太年轻,不明白言过其实、言不符实、言实分离的可能。
作者发现,马桥人对于性事方面的语言十分匮乏,可以说是一片语言空白。他们也会用一些下流话来形容这方面的事,但是了无新意、粗鲁笼统。他们已经在语言伦理上把性事视同为罪恶——某种怯于明说也怯于细说的勾当。一片语言空白,就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次放弃,一个败绩,也标示出危险所在。在马桥人眼里,一个难以言说的世界,就是不可控制的世界。
语言的碰撞:语言共享
共享语言代表共享一套共有的文化。文中反复提到马桥人无法适应城市人生活环境,本义晕街、兆青,他们都是在城里待了几天就甘心以犯错误的方式回到马桥,回到自己熟悉的语词环境中。留学海外的游子在刚进入到一个新的语言系统中时,也会有同样的阻碍。甚至是不同省份、不同县份的流动人口,在进入到陌生的环境时,首先面对的就是语言的隔阂。我想起,高中之前我们在乡里的学校读小学、中学,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大多时候也用方言交流。考上市重点高中后,我们乡里来的孩子们经历了一段极为别扭的时期,才适应洋气而又做作的普通话。那段别扭的时期,我们因为自己不愿说、说不好普通话而在心理给自己贴上边缘化的弱者的标签,适应了普通话环境之后,我们自愿被同化到这一占据主流的话语系统中,接受这一语言的控制,相对于之前的自己来说,我们心甘情愿被异化,融入到新的权威性的语言系统下。
作者在后记中说到,“共同的语言永远是人类一个遥远的目标。如果我们不希望交流成为一种互相抵消和互相磨灭,我们就必须对交流保持警觉和抗拒,在妥协中守护自己某种顽强的表达——这正是一种良交往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独有的词典。”就像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是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大家都成为一个炉子里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机器。
结语:关于时间
由于篇幅限制和题目的原因,我无法把自己阅读中感受到的作者对时间的解构和重塑在这里展开叙述。作者对时间的理解新颖独到,如不同的人对“1948年”的记忆。作者叙事打破时序处理,以首字笔画为目录,把围绕着某些人的某些词展开叙述,时间在这里不是单向线性地匀速向前,某些点被压缩,某些点被无限放大,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都杂糅在那些短小的故事里。一切似真似幻,亦假亦真。
这次书评以书中的一段话结尾:“现”在马桥词典里,既表示过去,又表示将来。作家们一次次回顾身后,一字一句其实都是对当下的介入,涌动着当下的思维和情感,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在。作家们最习惯于寻找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又永远生活在时间的叠影里。他们的矛盾也许在于:既要发现时间,又要从根本上拒绝时间。
先说辞典式小说这一新颖的小说文体,作者打破以往单线条、主要人物式的叙事方法,而是采用词语为线索,时空交差、多中心人物的方法叙事,读起来有种碎片化、难以串成线的感觉,这种片段感,相信也是小说一方面的魅力所在。豆瓣告诉我,韩少功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这种方式写小说的人。辞典式小说以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1984年出版的《哈扎尔辞典》为先河,这种文体在现代文坛别出一格。
对于内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使我比较关注语言这个点。在哲学意味上,作者有意揭露语言这一实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当然,在生活的层次上,我从作者看似不羁的词句里感受到他对文革时代的反思与嘲讽,从毛泽东语录被马桥人变相引用,到对文山会海、形式大过内容的含蓄批判,作者借助小说这一武器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是中国一个年代跌宕的发展历程。我佩服这样具有反思、批判精神的一代人,哪怕他们的武器只是一支笔,文人也是有力量的,他们是时代精神的关怀者,是在世人皆醉时也能保持清醒的人。
回归主题,我这篇书评想重申一下作者对语言的看法——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而且反过来能够成为一种符号暴力达到控制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走向霸权:话份
作者在“话份”一词的解释中提到,本义总是误解并讹传省城里人的穿着、行为,无论知青怎么解释,马桥人也不相信城里来的知青,而是相信本义的话。这是因为本义在马桥有话份,相当于有语言权利,在话语中有分量。
握有话份的人,他们的话题被众人追随,他们的词语、句式、语气等等被众人习用,权力正是在这种语言的繁殖中得以形成,在这种语言的扩张和辐射过程中得以确证和实现。“话份”一词,道破了权力的语言品格。一个成熟的政权、强大的集团,总是拥有自己强大的语言体系,以此取得自己在全社会的话份,这支一种精神软控制,很容易理解数不清的文山会海。
语言能够形成对人的掌控。人类一旦成为语言生类,就有了其他动物完全不具备的可能,就可以用语言的魅力,一语成谶,众口铄金,无中生有,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奇迹。比如马桥流传不息的迷信、怪事。比如“翻脚板的”一词,语言中最恶毒的话,差不多相当于挖人家的祖坟。复查一时气急骂过罗伯之后,罗伯果然被疯狗咬伤并命归黄泉。这一语误影响并决定了此后复查在马桥的生活,就连马桥人都觉得,复查后来邋遢的生活是他当时出口伤人后理所应当的报应。自己说过的话,掌控了自己之后的命运。
语言的力量,已经深深介入了我们的生命,语言是人的优势,但语言有时候也能让人变得比动物还要脆弱。如果说语言曾推动文明演进,那么语言也可以在神圣光环之下失重和蜕变,成为对人的伤害。语言放到集体中,就演化为一种外部的集体压力,被赋予集体性的语言一次次化作无形的暴力打击了个体,比如因诅咒罗伯而受到良心谴责的复查、比如在话语权中变成哑巴的盐早。盐早成了真正的牛哑哑,是话份丧失的极端一例。
语言的再生产:语词反用、言实分离、语言空白
有些词一旦投入使用,他们的反义就会在自身内部生长和繁殖,浮现和泛滥,最后把自己消灭,完成对自己的否定。比如揭示的隐义是遮蔽,赞扬的隐义是诋毁。语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感觉,比如马桥人人把杀你称做“放转生”,这可以缓解甚至消除人们在屠宰场上的悲悯。
言实分离的情况也一直存在,尤其是人们吃饭前都要背毛主席语录的年代。语言的胜仗和分布并不均匀,有事无言,有言无事,如此无序失衡的情况一直存在。罗伯死后,本义在罗伯追悼会上发言,他说的前半部分话长期可以用来套用在修水利、积肥、倒木、斗地主、学校开学一类任何事上,用得太多,被人们充耳不闻,当作隐形——只有外人才会将其挺入而去。这个外人还太年轻,不明白言过其实、言不符实、言实分离的可能。
作者发现,马桥人对于性事方面的语言十分匮乏,可以说是一片语言空白。他们也会用一些下流话来形容这方面的事,但是了无新意、粗鲁笼统。他们已经在语言伦理上把性事视同为罪恶——某种怯于明说也怯于细说的勾当。一片语言空白,就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次放弃,一个败绩,也标示出危险所在。在马桥人眼里,一个难以言说的世界,就是不可控制的世界。
语言的碰撞:语言共享
共享语言代表共享一套共有的文化。文中反复提到马桥人无法适应城市人生活环境,本义晕街、兆青,他们都是在城里待了几天就甘心以犯错误的方式回到马桥,回到自己熟悉的语词环境中。留学海外的游子在刚进入到一个新的语言系统中时,也会有同样的阻碍。甚至是不同省份、不同县份的流动人口,在进入到陌生的环境时,首先面对的就是语言的隔阂。我想起,高中之前我们在乡里的学校读小学、中学,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大多时候也用方言交流。考上市重点高中后,我们乡里来的孩子们经历了一段极为别扭的时期,才适应洋气而又做作的普通话。那段别扭的时期,我们因为自己不愿说、说不好普通话而在心理给自己贴上边缘化的弱者的标签,适应了普通话环境之后,我们自愿被同化到这一占据主流的话语系统中,接受这一语言的控制,相对于之前的自己来说,我们心甘情愿被异化,融入到新的权威性的语言系统下。
作者在后记中说到,“共同的语言永远是人类一个遥远的目标。如果我们不希望交流成为一种互相抵消和互相磨灭,我们就必须对交流保持警觉和抗拒,在妥协中守护自己某种顽强的表达——这正是一种良交往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独有的词典。”就像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是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大家都成为一个炉子里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机器。
结语:关于时间
由于篇幅限制和题目的原因,我无法把自己阅读中感受到的作者对时间的解构和重塑在这里展开叙述。作者对时间的理解新颖独到,如不同的人对“1948年”的记忆。作者叙事打破时序处理,以首字笔画为目录,把围绕着某些人的某些词展开叙述,时间在这里不是单向线性地匀速向前,某些点被压缩,某些点被无限放大,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都杂糅在那些短小的故事里。一切似真似幻,亦假亦真。
这次书评以书中的一段话结尾:“现”在马桥词典里,既表示过去,又表示将来。作家们一次次回顾身后,一字一句其实都是对当下的介入,涌动着当下的思维和情感,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在。作家们最习惯于寻找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又永远生活在时间的叠影里。他们的矛盾也许在于:既要发现时间,又要从根本上拒绝时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