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
《美食、祈祷和恋爱》中成熟而又魅力的Felipe称赞茱莉亚·罗伯茨的身材为“假瘦”,远看苗条又优雅,近看却丰满而又肉感。这刷新了我对美好身材的种种看法。在考研中收获的一堆难以消失的肥肉后,在自我女性意识慢慢苏醒之时,我开始了每个爱漂亮的女孩都会进行的征程——减肥。
从减肥这个词大行其道之时,我就开始了到处喧嚷自己要减肥,却从来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儿的历史。大一暑假,高中同学聚会,看到一个个暴瘦的女同学,心里总觉得怪怪的 ,虽说上了大学,可大学也不至于让人变化这么大吧。虽然身材不是特别好,却也没有差到自己都无法忍受的地步,只不过在每次试衣服的时候觉得尴尬罢了。就这样,食物于我而言是个美好的字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诩吃货成了潮流。一面嚷嚷自己太胖了,又一面笑嘻嘻称赞自己为吃货,让人搞不懂,到底她是不是在意食物,还是只是博取大家的眼球。当然,吃货和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何谓吃货,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以为吃个稍微特别的小吃,发个漂亮的图片就是了;有的人以为非得像大观园里的那群公子小姐,一个茄子做得都精细的眼花缭乱,无论什么都得品出风味。若按后一个标准而言,我称其量不过饭桶一只。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最为精彩的地方,其实不是主人公和狼群的相互对峙,而是他获救后的变化。他看见每一个人咽下一口食物,都觉得惋惜,他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都摆在他的眼前,他胖得惊人,他像个叫花子似的向水手乞求食物。只有经历过饥荒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恐惧,杰克伦敦对人性把握得很精准。
而我对食物的狂热来自于何种恐惧?
初中岁月,就像住了三年的一楼宿舍。狭长的通道,常年阴暗潮湿,空气里发霉的味道从未散去,混合着厕所里飘来的恶臭,让人从未舒服过。从铁窗前望去,能隐隐约约瞥见大片绿油油的麦子随着风浮动,巴巴的望着的眼神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在青春最为疯狂的岁月里,被禁锢的同学,一个个似乎都变了形,疯狂的,竭斯底里的痛苦着,欢笑着,隐忍着,爆发着。那时的食物和自由一样,都是遥不可及的。而那样的经历不亚于一场饥荒。
在对食物最为渴望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获得到食物,只能捱着,捱到饭点,虎吞狼咽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食物,又不愿把所有的本就不多的生活费都用来买零食,就得凭着强大的自制与隐忍度过饥饿的侵袭。饿着饿着,就以为自己对食物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而回到家就又不知道吃什么才好呢。
终于从初中毕业,就像从集中营逃离一样,被压抑被禁锢的日子,就像尘封的历史,落满灰尘,没人愿意在提起。
对待食物却一如既往的认真与严肃。在我已走过的二十几年的岁月里,唯有吃饭,我坚持的最令人感动。她们觉得我吃饭很香;她们从不信任我在任何事儿上的坚持,除了固定的一日三餐;她们不知道我最讨厌吃什么,好像再难以下咽的东西,都被我吃的津津有味;她们知道我吃自助的战斗力大的吓人。
在我口中,似乎没有味道;在我心中,食物似乎是蛋白质分子、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在我意识中,食物似乎是用来生存;在我感官中,食物是令我最为开心的东西。
不是用来享受高雅的生活的,而是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无法离开它。
我曾为自己的不加挑剔而羞愧,那感觉就好像自己只不过是个饭桶,食物于我,没有更为高深的意义。这感觉延伸起来,实际上是在表达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像对待食物一样,狼吞虎咽,既不优雅,也无法享受到更为细微的美妙,粗糙的像个原始人,失去了太多深层次的快乐。
直到我开始放弃对食物的不加节制的狂热,开始用节食这一苦行僧的方式来进行减肥的伟大征程时,事情似乎有些不一样。
考研时看过一篇文章《这个世界是瘦子的》。讲一个爱吃会吃能吃的特立独行的女胖子的故事,看完了,心里觉得暖暖的,不打算和这个瘦子大行其道的世界对抗了,下定决心做一个专注考研的快乐的胖子。考研的时光讲起来总让人心里热泪纵横,那是因为那个生活只剩下一个重心的纯粹而又简单,暂不去考虑其他种种的时光再也不会有了。只是很不幸,在那个不管不顾的日子里,自己对于食物的放纵,导致了今日的苦痛,必须得想尽各种办法让体重恢复当初。
当我意识到自己是以一名女性的身份活在这个世界上时,自己就不能够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的容貌、身材、行为举止不管不顾了。在享受女性那为数不多的几项福利的同时,我意识到自己要承受太多加诸于女性身上的枷锁。或许当有一天,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不再是一个个靓眼的美女搔首弄姿,而变成一个个让我流口水的帅哥大秀身材时,我觉得我能够从一个又一个枷锁中逃离出来,成为真正自由的女人。当这一天还未来临时,我那可恶而又愚蠢的减肥的想法显得既明智而又有远见。
更为强烈的意愿则来自于内心,我不愿像一个贪婪、放纵而又毫无自制的孩子般生活下去了。
我不愿意,明明知道运动对自己的身体有诸多好处,而一天又一天的窝在屋子里无所事事。我不愿意,明明知道熬夜对自己的身体伤害极大,却一次又一次的熬下去。我不愿意,明明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得忍受一种又一种的枷锁,而不愿承认,只能够不断的逃避。我害怕自己的生活被这一次又一次的放纵而折磨的索然无味。
我是想通过减肥来回到那个能够自我掌控的状态罢了。
而我似乎低估了我对食物的爱。每一次重新接触食物时,就像遇见分别已久的恋人一样,兴奋,满足以及幸福,而不管它以何种形式出现。也唯有那刻,我才感觉到我是真正的爱着食物,没有任何挑剔的,纯粹的爱着食物。因而,我会以更加虔诚的心情来享受它们。
越是对食物克制隐忍,越是对它们疯狂的想念,越是发觉它们诸般美好。就像爱情一样,越是得不到,越是爱得疯狂;越是彼此不能相见,越是相思成灾。而最后,疯狂的爱会转化为虔诚的如朝圣般的行为,一切似乎净化为神一般的境界。
它肯定不是《美食、祈祷和恋爱》想要表达的东西,只不过是我自己对于美食、祈祷和恋爱拙劣的理解罢了。
母亲清淡的包含大量绿色蔬菜的饮食,以及寡淡的心性,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健康的身体。母亲说,你们这个年纪,能吃就尽量吃,到了我这个年纪,想吃什么都没那么容易了。
在我还算年轻的年纪里,我还真得抓紧一切机会来享乐,颇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末日放纵的悲凉。
你看,过了十七八岁的年纪,不会随随便便对某个男孩动心,更多的开始考虑其实与他这具身体所具有的灵魂没什么关系的外在条件了,精打细算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所以在可以动心的年纪没有动心,就永远失去了单纯动心的机会了。你看我的胃口多好,吃嘛嘛香,四五十岁时,面对食物,更多的考虑自己的三高水平了,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你看我穿着颜色鲜艳的裙子,咋咋呼呼的,放佛身上有无数的能量释放不完,到了妇女的年纪,你还能够如此青春靓丽嘛?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可是我要克制,我要隐忍,我要像苦行僧的生活。
你看我现在多么混乱呐,面对美食,到底是因为自控而隐忍呢,还是趁着还有机会尽情享受呢?
别逼我,我真的没办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或许,就因为我只不过二十几岁,多么混乱,都值得被原谅。二十几岁的年纪就是混乱的年纪,没有确切的答案,因而蕴涵着无限的可能。
我唯一被允许的,也许就是面对美食时,允许我纠结、抓狂、混乱、不上不下。
只是我希望,到了该我做决定的年纪,该我清醒的时刻,我能够给出我想要的答案
从减肥这个词大行其道之时,我就开始了到处喧嚷自己要减肥,却从来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儿的历史。大一暑假,高中同学聚会,看到一个个暴瘦的女同学,心里总觉得怪怪的 ,虽说上了大学,可大学也不至于让人变化这么大吧。虽然身材不是特别好,却也没有差到自己都无法忍受的地步,只不过在每次试衣服的时候觉得尴尬罢了。就这样,食物于我而言是个美好的字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诩吃货成了潮流。一面嚷嚷自己太胖了,又一面笑嘻嘻称赞自己为吃货,让人搞不懂,到底她是不是在意食物,还是只是博取大家的眼球。当然,吃货和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何谓吃货,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以为吃个稍微特别的小吃,发个漂亮的图片就是了;有的人以为非得像大观园里的那群公子小姐,一个茄子做得都精细的眼花缭乱,无论什么都得品出风味。若按后一个标准而言,我称其量不过饭桶一只。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最为精彩的地方,其实不是主人公和狼群的相互对峙,而是他获救后的变化。他看见每一个人咽下一口食物,都觉得惋惜,他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都摆在他的眼前,他胖得惊人,他像个叫花子似的向水手乞求食物。只有经历过饥荒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恐惧,杰克伦敦对人性把握得很精准。
而我对食物的狂热来自于何种恐惧?
初中岁月,就像住了三年的一楼宿舍。狭长的通道,常年阴暗潮湿,空气里发霉的味道从未散去,混合着厕所里飘来的恶臭,让人从未舒服过。从铁窗前望去,能隐隐约约瞥见大片绿油油的麦子随着风浮动,巴巴的望着的眼神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在青春最为疯狂的岁月里,被禁锢的同学,一个个似乎都变了形,疯狂的,竭斯底里的痛苦着,欢笑着,隐忍着,爆发着。那时的食物和自由一样,都是遥不可及的。而那样的经历不亚于一场饥荒。
在对食物最为渴望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获得到食物,只能捱着,捱到饭点,虎吞狼咽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食物,又不愿把所有的本就不多的生活费都用来买零食,就得凭着强大的自制与隐忍度过饥饿的侵袭。饿着饿着,就以为自己对食物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而回到家就又不知道吃什么才好呢。
终于从初中毕业,就像从集中营逃离一样,被压抑被禁锢的日子,就像尘封的历史,落满灰尘,没人愿意在提起。
对待食物却一如既往的认真与严肃。在我已走过的二十几年的岁月里,唯有吃饭,我坚持的最令人感动。她们觉得我吃饭很香;她们从不信任我在任何事儿上的坚持,除了固定的一日三餐;她们不知道我最讨厌吃什么,好像再难以下咽的东西,都被我吃的津津有味;她们知道我吃自助的战斗力大的吓人。
在我口中,似乎没有味道;在我心中,食物似乎是蛋白质分子、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在我意识中,食物似乎是用来生存;在我感官中,食物是令我最为开心的东西。
不是用来享受高雅的生活的,而是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无法离开它。
我曾为自己的不加挑剔而羞愧,那感觉就好像自己只不过是个饭桶,食物于我,没有更为高深的意义。这感觉延伸起来,实际上是在表达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像对待食物一样,狼吞虎咽,既不优雅,也无法享受到更为细微的美妙,粗糙的像个原始人,失去了太多深层次的快乐。
直到我开始放弃对食物的不加节制的狂热,开始用节食这一苦行僧的方式来进行减肥的伟大征程时,事情似乎有些不一样。
考研时看过一篇文章《这个世界是瘦子的》。讲一个爱吃会吃能吃的特立独行的女胖子的故事,看完了,心里觉得暖暖的,不打算和这个瘦子大行其道的世界对抗了,下定决心做一个专注考研的快乐的胖子。考研的时光讲起来总让人心里热泪纵横,那是因为那个生活只剩下一个重心的纯粹而又简单,暂不去考虑其他种种的时光再也不会有了。只是很不幸,在那个不管不顾的日子里,自己对于食物的放纵,导致了今日的苦痛,必须得想尽各种办法让体重恢复当初。
当我意识到自己是以一名女性的身份活在这个世界上时,自己就不能够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的容貌、身材、行为举止不管不顾了。在享受女性那为数不多的几项福利的同时,我意识到自己要承受太多加诸于女性身上的枷锁。或许当有一天,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不再是一个个靓眼的美女搔首弄姿,而变成一个个让我流口水的帅哥大秀身材时,我觉得我能够从一个又一个枷锁中逃离出来,成为真正自由的女人。当这一天还未来临时,我那可恶而又愚蠢的减肥的想法显得既明智而又有远见。
更为强烈的意愿则来自于内心,我不愿像一个贪婪、放纵而又毫无自制的孩子般生活下去了。
我不愿意,明明知道运动对自己的身体有诸多好处,而一天又一天的窝在屋子里无所事事。我不愿意,明明知道熬夜对自己的身体伤害极大,却一次又一次的熬下去。我不愿意,明明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得忍受一种又一种的枷锁,而不愿承认,只能够不断的逃避。我害怕自己的生活被这一次又一次的放纵而折磨的索然无味。
我是想通过减肥来回到那个能够自我掌控的状态罢了。
而我似乎低估了我对食物的爱。每一次重新接触食物时,就像遇见分别已久的恋人一样,兴奋,满足以及幸福,而不管它以何种形式出现。也唯有那刻,我才感觉到我是真正的爱着食物,没有任何挑剔的,纯粹的爱着食物。因而,我会以更加虔诚的心情来享受它们。
越是对食物克制隐忍,越是对它们疯狂的想念,越是发觉它们诸般美好。就像爱情一样,越是得不到,越是爱得疯狂;越是彼此不能相见,越是相思成灾。而最后,疯狂的爱会转化为虔诚的如朝圣般的行为,一切似乎净化为神一般的境界。
它肯定不是《美食、祈祷和恋爱》想要表达的东西,只不过是我自己对于美食、祈祷和恋爱拙劣的理解罢了。
母亲清淡的包含大量绿色蔬菜的饮食,以及寡淡的心性,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健康的身体。母亲说,你们这个年纪,能吃就尽量吃,到了我这个年纪,想吃什么都没那么容易了。
在我还算年轻的年纪里,我还真得抓紧一切机会来享乐,颇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末日放纵的悲凉。
你看,过了十七八岁的年纪,不会随随便便对某个男孩动心,更多的开始考虑其实与他这具身体所具有的灵魂没什么关系的外在条件了,精打细算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所以在可以动心的年纪没有动心,就永远失去了单纯动心的机会了。你看我的胃口多好,吃嘛嘛香,四五十岁时,面对食物,更多的考虑自己的三高水平了,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你看我穿着颜色鲜艳的裙子,咋咋呼呼的,放佛身上有无数的能量释放不完,到了妇女的年纪,你还能够如此青春靓丽嘛?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可是我要克制,我要隐忍,我要像苦行僧的生活。
你看我现在多么混乱呐,面对美食,到底是因为自控而隐忍呢,还是趁着还有机会尽情享受呢?
别逼我,我真的没办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或许,就因为我只不过二十几岁,多么混乱,都值得被原谅。二十几岁的年纪就是混乱的年纪,没有确切的答案,因而蕴涵着无限的可能。
我唯一被允许的,也许就是面对美食时,允许我纠结、抓狂、混乱、不上不下。
只是我希望,到了该我做决定的年纪,该我清醒的时刻,我能够给出我想要的答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