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实践哲学的基础
实践哲学课围绕一个初看下来没有深意的问题进行着,即什么能够成为行动的根据。这个问题怎么会那么复杂,以致累计起那么多本互相辩论的书?
在课程所处的第一阶段里,难点聚焦于可否不诉诸"desire"而理解不同个体做出不同选择的根据。“desire"被解释为心理状态,这"心态"使得两个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只有依靠”desire"才能为个体的行动找到直接的根据,而要反对这一主张的人都面临难题。虽然我们可以把话这么说,并不是“某人有个理由去做某事”,而是“存在一个要某人去做某事的理由”,且如果这个人确实如此去做了,此时似乎可以撇去“欲望”对人的主宰了吧,然而所谓“存在一个理由,这个人要这么去干才行”,潜台词正是这个人真正的心态与此并不相同,而他如此行动是他对这外在的道理有一个“信任”,而“信任”依旧在心理状态的范畴。结果,即使一直存在外在的道理框定人如此行动,这一道理也不会上升为一个理性的结论或行为的道德规范。
行动的根据只能诉诸"desire"吗,但”desire"的论证只是个同语反复,“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想这么做”,这形式并不精彩。也有人挺这个理论,首先他把这个理论精致化。他开始为行动之根据分类并廓清它们的概念。他提出了三种对动机的分类,一个是“解释型的理由”,这种根据来自第三方的理解,与行动人及目标对象无关,但它解释了因果关系;第二个是”行动人的原因“,他这样做,因为他喜欢这样,他相信这样做好等等,但依此行事可能事与愿违;第三个是”对象的原因“,即特定对象总是决定了行动者如此去行动的可能性,即使行动者没有受到该对象的刺激,这条理由总是有效的。然后他重点分析“对象的原因”,所谓“对象的原因”有一层在说“某个外界对象的触发是某人如此行动的原因“。在高层面上”对象的原因“则主张一种”中立的主体“,即允许一种对多数人有效的行为方式的存在。落到道德语境,就是说似乎存在对所有人有效的道德规范,这时个体心态对行动的影响力似乎削弱了,或者说它是被外界决定性地影响了的,比如“有人溺水了”,这是一个理由,会游泳的人要下水救他,而不管是否有人真的去救他,这个理由与这种行动的关联是永远有效的。依此来看我们是不是得到了一种客观的行动根据,并且认识到了“道德的行为”就是一种我们要如此去行动的理由?但这是十分可疑的,在”对象的原因“这种根据下,如何理解对象对行动者之行动的直接触发;这样的形式——“存在一个原因,某人要如此行动?”,又是否真的存在。
在未把“desire”理论精致化前,“存在一个原因,某人要如此行动”依据的是行动个体对这个道理有所”信念“,”他相信这么做有道理,所以他这么做了(虽然他真正的心态与此并不相同)“,这个道理的有效性并不来自其本身。在进行精致化时,论者分析了”对象的原因“及”中立的主体“这对敌对阵营里的概念,并推论到,在此视角下对象可以给面临它的主体一个这样去行动的理由,并忽视不同主体心态的不同,于是似乎能够存在一个普遍有效的行动根据。面对这一与”desire“理论不融贯的推论,精致化聚焦的问题是头而不是尾,确实,在对行动根据的理解中要关注三个元素的相互关联:其原因、其所针对的行动者和以此为根据的行动。“desire”理论的优势是,“desire”能为各个行动者提供不同的个体化的原因,但其解释模式“某人如此行动因为他内在地倾向如此行动”只在其原因与因其原因行事的行动者间划上了等号,而依此为根据的行动却不能明见。而行动方式却在支持客观根据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鲜明的标志,比如“落水者要求我跳下水救他”。
总的来说实践哲学的基础排斥全知的理性和道德的真理,它们不成为行动的根据。这课在这一点上吸引我,人活着便以两种方式经历生命,以经验的方式感受并记忆了生命,还有就是以行动的方式活着。我一直沉迷的是前者,后者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冲动地活着,也不是理性地为了实践所谓道德而活着,而是有所依循,维系于根据地活着。
课程材料:
22.04. Einführung
Reasons and Desires
29.04. Bernard William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06.05. Mark Schroeder, Slaves of the Passions, Kap. 1
13.05. Tim Scanlon, Being Realistic About Reasons, Lecture 1
Realism and Metaphysics
20.05. Tim Scanlon, Domains, Lecture 2, S. 16 – 30
27.05. Tim Scanlon, Normative Relations and Properties, Lecture 2, S. 30 – 52
03.06. Derek Parfit, On What Matters, Band 2, Kap. 31, S. 464 – 487
Expressivism and Motivation
10.06. Allan Gibbard, Thinking How to Live, Kap. 9, S. 179 – 196
17.06. Tim Scanlon, Expressivism and Motivation, Lecture 3, S. 53 – 68
Epistemology and Reflective Equilibirum
24.06. Tim Scanlon, Set Theory and Reflective Equilibrium, Lecture 4, S. 69 – 84
01.07. Tim Scanlon, Practical Reasoning, Constructivism and Objectivity, Lecture 4, S. 84 – 104
08.07. James Lenman, Hume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in: Oxford Studies in Metaethics 5 (2010) S. 175 - 194)
15.07.
22.07. Resümee
在课程所处的第一阶段里,难点聚焦于可否不诉诸"desire"而理解不同个体做出不同选择的根据。“desire"被解释为心理状态,这"心态"使得两个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只有依靠”desire"才能为个体的行动找到直接的根据,而要反对这一主张的人都面临难题。虽然我们可以把话这么说,并不是“某人有个理由去做某事”,而是“存在一个要某人去做某事的理由”,且如果这个人确实如此去做了,此时似乎可以撇去“欲望”对人的主宰了吧,然而所谓“存在一个理由,这个人要这么去干才行”,潜台词正是这个人真正的心态与此并不相同,而他如此行动是他对这外在的道理有一个“信任”,而“信任”依旧在心理状态的范畴。结果,即使一直存在外在的道理框定人如此行动,这一道理也不会上升为一个理性的结论或行为的道德规范。
行动的根据只能诉诸"desire"吗,但”desire"的论证只是个同语反复,“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想这么做”,这形式并不精彩。也有人挺这个理论,首先他把这个理论精致化。他开始为行动之根据分类并廓清它们的概念。他提出了三种对动机的分类,一个是“解释型的理由”,这种根据来自第三方的理解,与行动人及目标对象无关,但它解释了因果关系;第二个是”行动人的原因“,他这样做,因为他喜欢这样,他相信这样做好等等,但依此行事可能事与愿违;第三个是”对象的原因“,即特定对象总是决定了行动者如此去行动的可能性,即使行动者没有受到该对象的刺激,这条理由总是有效的。然后他重点分析“对象的原因”,所谓“对象的原因”有一层在说“某个外界对象的触发是某人如此行动的原因“。在高层面上”对象的原因“则主张一种”中立的主体“,即允许一种对多数人有效的行为方式的存在。落到道德语境,就是说似乎存在对所有人有效的道德规范,这时个体心态对行动的影响力似乎削弱了,或者说它是被外界决定性地影响了的,比如“有人溺水了”,这是一个理由,会游泳的人要下水救他,而不管是否有人真的去救他,这个理由与这种行动的关联是永远有效的。依此来看我们是不是得到了一种客观的行动根据,并且认识到了“道德的行为”就是一种我们要如此去行动的理由?但这是十分可疑的,在”对象的原因“这种根据下,如何理解对象对行动者之行动的直接触发;这样的形式——“存在一个原因,某人要如此行动?”,又是否真的存在。
在未把“desire”理论精致化前,“存在一个原因,某人要如此行动”依据的是行动个体对这个道理有所”信念“,”他相信这么做有道理,所以他这么做了(虽然他真正的心态与此并不相同)“,这个道理的有效性并不来自其本身。在进行精致化时,论者分析了”对象的原因“及”中立的主体“这对敌对阵营里的概念,并推论到,在此视角下对象可以给面临它的主体一个这样去行动的理由,并忽视不同主体心态的不同,于是似乎能够存在一个普遍有效的行动根据。面对这一与”desire“理论不融贯的推论,精致化聚焦的问题是头而不是尾,确实,在对行动根据的理解中要关注三个元素的相互关联:其原因、其所针对的行动者和以此为根据的行动。“desire”理论的优势是,“desire”能为各个行动者提供不同的个体化的原因,但其解释模式“某人如此行动因为他内在地倾向如此行动”只在其原因与因其原因行事的行动者间划上了等号,而依此为根据的行动却不能明见。而行动方式却在支持客观根据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鲜明的标志,比如“落水者要求我跳下水救他”。
总的来说实践哲学的基础排斥全知的理性和道德的真理,它们不成为行动的根据。这课在这一点上吸引我,人活着便以两种方式经历生命,以经验的方式感受并记忆了生命,还有就是以行动的方式活着。我一直沉迷的是前者,后者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冲动地活着,也不是理性地为了实践所谓道德而活着,而是有所依循,维系于根据地活着。
课程材料:
22.04. Einführung
Reasons and Desires
29.04. Bernard William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06.05. Mark Schroeder, Slaves of the Passions, Kap. 1
13.05. Tim Scanlon, Being Realistic About Reasons, Lecture 1
Realism and Metaphysics
20.05. Tim Scanlon, Domains, Lecture 2, S. 16 – 30
27.05. Tim Scanlon, Normative Relations and Properties, Lecture 2, S. 30 – 52
03.06. Derek Parfit, On What Matters, Band 2, Kap. 31, S. 464 – 487
Expressivism and Motivation
10.06. Allan Gibbard, Thinking How to Live, Kap. 9, S. 179 – 196
17.06. Tim Scanlon, Expressivism and Motivation, Lecture 3, S. 53 – 68
Epistemology and Reflective Equilibirum
24.06. Tim Scanlon, Set Theory and Reflective Equilibrium, Lecture 4, S. 69 – 84
01.07. Tim Scanlon, Practical Reasoning, Constructivism and Objectivity, Lecture 4, S. 84 – 104
08.07. James Lenman, Hume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in: Oxford Studies in Metaethics 5 (2010) S. 175 - 194)
15.07.
22.07. Resümee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