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作
刚写了专栏草稿,一看觉得又是流水账。写这个旅行专栏的时候我要去翻以前写的日志和照片,很庆幸自己当时留下了哪怕一点文字或者一张照片作为见证,遗憾是照片拍得太少。我的人人网上发了300多篇日志,现在看来,年轻时怎么那么多观点要发表?
网络让人的文字趋向于两种类型,一种是长篇累牍的吐槽,一种是吉光片羽的灵感。前者让人行文不加节制,后者让人习惯于碎片化思维,这和发表途径的简单迅速以及状态的篇幅限制有关。微信上《大家》的公共账号就给我一种流于情绪的感觉。给他们撰文的有几个算得上“大家”?毛利(还是毛路)这样的豆瓣写手水平都能算“大家”?这些所谓“大家”,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理论基础欠缺,或许学术上写作上的训练也远远不够,因此逻辑不严密,观点也并没有太多新意,只是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找个切入点再重申一下罢了。网文写多了就很容易这样。当然这也和大众传媒的受众密不可分了。所以网络对于写字的人来说真是一把双刃剑。
上周日去了一个活动,戴潍娜《仙草姑娘》新书发布会。这位女作家气质确实很仙草,但私以为其诗文挺一般的,她读了一段《性别笼子》,很是高贵冷艳,后来看她几首代表诗作,也没有看出来有多少灵气,或者深刻的哲思。这年头,少有人能靠诗歌或短篇集成名或卖座,现代诗充斥着口水,仿佛会给散文分行的人都能写诗,太多诗集(或者诗人)不过以量取胜。不过说起来,写作的道路真是勤能补拙,有些人灵气十足,但是没办法日复一日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劳动。我开这个专栏,更多是逼自己趁还记得的时候,把对那些城市的印象记录下来。
坐久了,腰痛,今次就废话这么多。又想起来有人说,年轻人总是把写作冲动当做写作能力,或许我在写作上的野心总是大于能力的。
网络让人的文字趋向于两种类型,一种是长篇累牍的吐槽,一种是吉光片羽的灵感。前者让人行文不加节制,后者让人习惯于碎片化思维,这和发表途径的简单迅速以及状态的篇幅限制有关。微信上《大家》的公共账号就给我一种流于情绪的感觉。给他们撰文的有几个算得上“大家”?毛利(还是毛路)这样的豆瓣写手水平都能算“大家”?这些所谓“大家”,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理论基础欠缺,或许学术上写作上的训练也远远不够,因此逻辑不严密,观点也并没有太多新意,只是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找个切入点再重申一下罢了。网文写多了就很容易这样。当然这也和大众传媒的受众密不可分了。所以网络对于写字的人来说真是一把双刃剑。
上周日去了一个活动,戴潍娜《仙草姑娘》新书发布会。这位女作家气质确实很仙草,但私以为其诗文挺一般的,她读了一段《性别笼子》,很是高贵冷艳,后来看她几首代表诗作,也没有看出来有多少灵气,或者深刻的哲思。这年头,少有人能靠诗歌或短篇集成名或卖座,现代诗充斥着口水,仿佛会给散文分行的人都能写诗,太多诗集(或者诗人)不过以量取胜。不过说起来,写作的道路真是勤能补拙,有些人灵气十足,但是没办法日复一日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劳动。我开这个专栏,更多是逼自己趁还记得的时候,把对那些城市的印象记录下来。
坐久了,腰痛,今次就废话这么多。又想起来有人说,年轻人总是把写作冲动当做写作能力,或许我在写作上的野心总是大于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