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见蚕豆
如果说我可以花一年的时间来写12种食材,但我却甘愿为某些食材等上一整年。春暖花开的四月,在我心中一早就为它留下了位置:蚕豆。
在我的世界里,蚕豆奇妙地扮演着两种角色:是童年时光的美味也是工作生涯中的困苦,是汗水也是享受。是误认也好,文化差异也罢,当我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和蚕豆的纠缠时,就好像平行空间突然有了交集——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就像你们吃着炸鸡啤酒,然后都教授突然出现在面前……
当然,我不是因为一部电视剧而爱上蚕豆。从最初到现在,我爱它因为它的口感:洋溢着幸福的津甜,融化一般的绵密,以及绝大多数蔬菜都无法匹及的浓烈口感,使它拥有了与生俱来的美味,更可以和其他食材完美搭配。
我爱蚕豆,也因为它所代表的季节。每当蚕豆上市,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对于一个对时令极度敏感的厨子来说,那就是野菜、食用鲜花、白芦笋纷至沓来的季节。
说实话,另一个让我爱上蚕豆的原因,是它的“狡猾”,它巧妙地把自己和其他的“豆子”区别开,让东半球和西半球的人们拐了个弯,才发现原来蚕豆和fava bean就是一样东西……
在纽约的时候,fava bean(英国人和澳洲人喜欢叫它broad bean)就时常是精致料理的座上客:这颗漂亮的绿色小瓣,能够很好地和羊肉、扇贝、鸡肉以及其他食材搭配。它们颇受食客的欢迎;也能让厨房里的实习生和菜鸟们忙碌一整天。
要是我说自己曾经剥过10000磅(约9000斤)fava bean,你千万不要觉得是在吹牛。我自己都记不清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把手浸在沁凉的冰水里,剥豆。
从汤到泥、从意大利面到酥芙蕾,几乎没有fava bean不能进入的领域。Gramercy Tavern曾经有一道“传奇性”的鱼类菜肴,每个春天供应。之所以说它传奇,并不是因为它卖得最好,而是因为每个做过这道菜的厨师,都会对它“恨之入骨”。
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听上去很简单:用可口的清高汤搭配烤得刚刚好的海鲈鱼,但重点来了,在清高汤里漂浮着7种春季蔬菜末(brunoise),向不太了解brunoise的读者解释一下,这是法式料理中长宽高均为1mm的“末”,说是1mm那就必须是1mm。我还记得副厨师长拿着尺子的样子,如果你的“末”不合格,那就只能用作员工餐,谁管你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多少心力。
在那刁钻的7种蔬菜里,只要你多加练习,有6种都能基本通过,而第7种,就是狡猾的fava bean…是的,那又小、又圆、又滑滑的fava bean……用4小时来切一盒fava bean末,已经是我的极限。我承认,我喜欢我的主厨,但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会念叨他的名字诅咒他不下千百次。
而蚕豆,又是另外的故事。尽管我时常为专栏的食材背景烦恼,但我不需要去切它弄它,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餐桌上享用它。
在我钟爱的本地蔬菜里头,蚕豆永远占有着一席之地:雪菜豆瓣(蚕豆泥烧咸菜)始终是我最爱的本帮菜。从小到大,我一直不知道这道菜的名字,只是缠着爸妈点那个“豆子泥烧腌菜”。
当然,作为佐酒小吃,兰花豆(是的,上海人说的放屁豆)自是首选,它远比那些矫情的芥末豆子真实太多了。至于大名鼎鼎的五香豆,全中国都离不开的豆瓣酱,我这个外行人就不累述了…
从纽约到上海,fava bean和蚕豆似乎毫无交集地萦绕在我的身边。Fava,是纽约农夫集市里受宠的食材,是美食博主们的追捧对象,是我在厨房里的时光;而蚕豆,是年少时的味觉记忆,是我的治愈系美食,是带着人情味的绿色豆子。
直到4年半前,当我回到上海筹划Madison的第一张菜单时,才意识到: 原来它就是它。我让同事从菜场带回各种各样的本地蔬菜做试验,突然在那一大堆一大堆的绿色中,找到了我的故友fava bean,——“它叫什么名字?”——“蚕豆。”
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完整了,在上海、台湾、日本度过的童年和在纽约厨房里挥汗如雨的职业生涯,终于融合在了一起。
那一刻,我意识到回归上海是多么正确的决定。于是,就再也没想过要回去。
原文摘自/Austin Hu 上海Madison餐厅店主及主厨
![]() |
在我的世界里,蚕豆奇妙地扮演着两种角色:是童年时光的美味也是工作生涯中的困苦,是汗水也是享受。是误认也好,文化差异也罢,当我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和蚕豆的纠缠时,就好像平行空间突然有了交集——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就像你们吃着炸鸡啤酒,然后都教授突然出现在面前……
![]() |
当然,我不是因为一部电视剧而爱上蚕豆。从最初到现在,我爱它因为它的口感:洋溢着幸福的津甜,融化一般的绵密,以及绝大多数蔬菜都无法匹及的浓烈口感,使它拥有了与生俱来的美味,更可以和其他食材完美搭配。
![]() |
我爱蚕豆,也因为它所代表的季节。每当蚕豆上市,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对于一个对时令极度敏感的厨子来说,那就是野菜、食用鲜花、白芦笋纷至沓来的季节。
![]() |
说实话,另一个让我爱上蚕豆的原因,是它的“狡猾”,它巧妙地把自己和其他的“豆子”区别开,让东半球和西半球的人们拐了个弯,才发现原来蚕豆和fava bean就是一样东西……
在纽约的时候,fava bean(英国人和澳洲人喜欢叫它broad bean)就时常是精致料理的座上客:这颗漂亮的绿色小瓣,能够很好地和羊肉、扇贝、鸡肉以及其他食材搭配。它们颇受食客的欢迎;也能让厨房里的实习生和菜鸟们忙碌一整天。
要是我说自己曾经剥过10000磅(约9000斤)fava bean,你千万不要觉得是在吹牛。我自己都记不清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把手浸在沁凉的冰水里,剥豆。
从汤到泥、从意大利面到酥芙蕾,几乎没有fava bean不能进入的领域。Gramercy Tavern曾经有一道“传奇性”的鱼类菜肴,每个春天供应。之所以说它传奇,并不是因为它卖得最好,而是因为每个做过这道菜的厨师,都会对它“恨之入骨”。
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听上去很简单:用可口的清高汤搭配烤得刚刚好的海鲈鱼,但重点来了,在清高汤里漂浮着7种春季蔬菜末(brunoise),向不太了解brunoise的读者解释一下,这是法式料理中长宽高均为1mm的“末”,说是1mm那就必须是1mm。我还记得副厨师长拿着尺子的样子,如果你的“末”不合格,那就只能用作员工餐,谁管你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多少心力。
在那刁钻的7种蔬菜里,只要你多加练习,有6种都能基本通过,而第7种,就是狡猾的fava bean…是的,那又小、又圆、又滑滑的fava bean……用4小时来切一盒fava bean末,已经是我的极限。我承认,我喜欢我的主厨,但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会念叨他的名字诅咒他不下千百次。
而蚕豆,又是另外的故事。尽管我时常为专栏的食材背景烦恼,但我不需要去切它弄它,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餐桌上享用它。
在我钟爱的本地蔬菜里头,蚕豆永远占有着一席之地:雪菜豆瓣(蚕豆泥烧咸菜)始终是我最爱的本帮菜。从小到大,我一直不知道这道菜的名字,只是缠着爸妈点那个“豆子泥烧腌菜”。
当然,作为佐酒小吃,兰花豆(是的,上海人说的放屁豆)自是首选,它远比那些矫情的芥末豆子真实太多了。至于大名鼎鼎的五香豆,全中国都离不开的豆瓣酱,我这个外行人就不累述了…
从纽约到上海,fava bean和蚕豆似乎毫无交集地萦绕在我的身边。Fava,是纽约农夫集市里受宠的食材,是美食博主们的追捧对象,是我在厨房里的时光;而蚕豆,是年少时的味觉记忆,是我的治愈系美食,是带着人情味的绿色豆子。
直到4年半前,当我回到上海筹划Madison的第一张菜单时,才意识到: 原来它就是它。我让同事从菜场带回各种各样的本地蔬菜做试验,突然在那一大堆一大堆的绿色中,找到了我的故友fava bean,——“它叫什么名字?”——“蚕豆。”
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完整了,在上海、台湾、日本度过的童年和在纽约厨房里挥汗如雨的职业生涯,终于融合在了一起。
那一刻,我意识到回归上海是多么正确的决定。于是,就再也没想过要回去。
原文摘自/Austin Hu 上海Madison餐厅店主及主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