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之美
差不多整个4月都处于感冒之中,即便不在之中,也在边缘,所以状态极差,顶多是正常状态的2-30%,比起平时的满血+外挂来,那就算是当了一个月弱智——说起来,这是38年来感冒闹得最厉害的一次。不过,连续高烧那几天,我有了全新的人生经验,发现人在高烧状态下,由于无法很好的聚焦双眼,所以能看到平时极难有所体会的风景。
后来,高烧一退,我就在本子上写下了“病态之美”四个字——当然,这并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大动机。
我的动机来源于关于23年之前的一些回忆,很片断,大概是参加学校美术展的一些小细节,我记得自己当时画了两副国画,一副是松一副是竹,我学国画最先学的就是画竹,所以那副竹没有悬念的得了一等奖,但松是以自己的理解所画,所以只得了二等奖。评奖老师对那副我自己很得意的松的评价大致是“松,必须要遒劲”。怎么理解这个评价呢?大概是说画松就须画出松骨,不能规矩,应该要主干夸张变形、树枝张扬有力。可能还是有点难以理解,再说得简单一点:国画的松树,就必须画得很怪,树长得越变态越好,才能显出那种傲骨。不信你去翻一翻中国画作品集,里面的松树,无一例外都是“歪瓜劣枣”,没有正型。
一副松画得好不好的判断标准,最后其实变成了“画得病不病态”——越病态,越会获得美的赞誉——看到这里,再重新读一遍“病态之美”四字,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这不是人类“美识”的个例。
我要举的第一个例子,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以前学心理学的时候学到“气质”,就有林黛玉作为“抑郁质”的代表人物,心理学是西学的观点,现代社会基本是西学当道,换句话说,按现代心理学观点,林黛玉远大于常人的“抑郁”特质本身就可以判断出她的病态。在心理学中关于抑郁质的描述里,基本都是孤僻、不合群、多愁善感、优柔寡断这种偏于贬义的词语。难怪宝玉见黛玉第一面,就送她“颦颦”这个所谓的妙词,“颦”字是皱眉之意,多表忧伤哀愁,东施效西施之“颦”,效的就是这种病态的美。这么一看,大家对于黛玉“美”的认识,其实不是美本身,而是它的病态。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女人的小脚,所谓“三寸金莲”,听上去很美,但以我见识过的曾外祖母和我奶奶(未缠成型)的小脚,不仅是看到,连想到都会有冒酸的感觉,极其变态,不忍直视。
但直到近代,爱小脚都大有人在,在西方世界有着“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之誉的大学者辜鸿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据称这人写文章时偶遇思路淤塞,就要捧起太太的小脚把玩一翻,每每玩弄片刻就文思如泉。辜老先生用小脚追求精神高潮的事迹,不可谓不让人叹服、也不可谓不变态。但这还不算,老先生还提倡一夫多妻制,认为一个茶壶就应该配四个茶杯,如果一个茶壶配一个茶杯,茶壶不就多余了吗?那还要男人干什么?——经典!
园林艺术,也常见这种病态,我前阵子去三汇绿岛,碰巧正有园丁在修整万年青,电锯轰轰作响,10分钟之内,一大片长得不够整齐的万年青就变得整整齐齐、终于显出园林设计师在电脑软件里费煞苦心所构造出的园艺之美来。万年青是灌木,四季常绿,被广泛用于园林绿化,但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常年修剪已完全脱离本身常态的万年青——美的背后,还是变态。我们去花卉市场,也会看到很多奇形怪状的盆景,比如几根树干被人为地缠绕到一起,形成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病态,我们乐颠颠地抱着一盆放到办公室阳光最好的位置,看似“美”在我们心中有极高的地位,其实,至少其中一半的地位,都是我们留给“变态”的。
我以前讲过意大利人为追求漂亮的高音而阉割少年保留其天籁嗓音的光辉事迹,也是以变态追求美的经典案例,那时人们听到的很多经典的歌剧,都是以切掉小鸡鸡为代价的,不能说它不美,但知道这件事背后的东西之后,稍正常的人都会为这样的美惊出一身疙瘩。跟我们上学的时候自己动手做动植物标本一样,前几年我回老家,翻出一本旧书,里面赫然夹着至少4个标本,除了花和树叶,还有一只蝴蝶,看到那些标本,瞬间就体会到了“美丽得让人心痛”的真实感受。
在字典里,“美”最基础的一个含义是“好看”,是事物所呈现的最表面的感受,所以,美在本质上从来都不具备“深刻”的特质,或者,我们不妨大胆说一句“美即肤浅”——事实上,2000多年前就有人对美的肤浅异常警觉,提醒世人说:“不要相信徒有其表的美。”——这么看的话,美的背面是不是病态重要吗?不重要,纠结美的病态,本身也就是比肤浅更肤浅的伪深刻,换句话说:看出美的病态,比美本身更为病态。
后来,高烧一退,我就在本子上写下了“病态之美”四个字——当然,这并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大动机。
我的动机来源于关于23年之前的一些回忆,很片断,大概是参加学校美术展的一些小细节,我记得自己当时画了两副国画,一副是松一副是竹,我学国画最先学的就是画竹,所以那副竹没有悬念的得了一等奖,但松是以自己的理解所画,所以只得了二等奖。评奖老师对那副我自己很得意的松的评价大致是“松,必须要遒劲”。怎么理解这个评价呢?大概是说画松就须画出松骨,不能规矩,应该要主干夸张变形、树枝张扬有力。可能还是有点难以理解,再说得简单一点:国画的松树,就必须画得很怪,树长得越变态越好,才能显出那种傲骨。不信你去翻一翻中国画作品集,里面的松树,无一例外都是“歪瓜劣枣”,没有正型。
一副松画得好不好的判断标准,最后其实变成了“画得病不病态”——越病态,越会获得美的赞誉——看到这里,再重新读一遍“病态之美”四字,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这不是人类“美识”的个例。
我要举的第一个例子,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以前学心理学的时候学到“气质”,就有林黛玉作为“抑郁质”的代表人物,心理学是西学的观点,现代社会基本是西学当道,换句话说,按现代心理学观点,林黛玉远大于常人的“抑郁”特质本身就可以判断出她的病态。在心理学中关于抑郁质的描述里,基本都是孤僻、不合群、多愁善感、优柔寡断这种偏于贬义的词语。难怪宝玉见黛玉第一面,就送她“颦颦”这个所谓的妙词,“颦”字是皱眉之意,多表忧伤哀愁,东施效西施之“颦”,效的就是这种病态的美。这么一看,大家对于黛玉“美”的认识,其实不是美本身,而是它的病态。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女人的小脚,所谓“三寸金莲”,听上去很美,但以我见识过的曾外祖母和我奶奶(未缠成型)的小脚,不仅是看到,连想到都会有冒酸的感觉,极其变态,不忍直视。
但直到近代,爱小脚都大有人在,在西方世界有着“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之誉的大学者辜鸿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据称这人写文章时偶遇思路淤塞,就要捧起太太的小脚把玩一翻,每每玩弄片刻就文思如泉。辜老先生用小脚追求精神高潮的事迹,不可谓不让人叹服、也不可谓不变态。但这还不算,老先生还提倡一夫多妻制,认为一个茶壶就应该配四个茶杯,如果一个茶壶配一个茶杯,茶壶不就多余了吗?那还要男人干什么?——经典!
园林艺术,也常见这种病态,我前阵子去三汇绿岛,碰巧正有园丁在修整万年青,电锯轰轰作响,10分钟之内,一大片长得不够整齐的万年青就变得整整齐齐、终于显出园林设计师在电脑软件里费煞苦心所构造出的园艺之美来。万年青是灌木,四季常绿,被广泛用于园林绿化,但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常年修剪已完全脱离本身常态的万年青——美的背后,还是变态。我们去花卉市场,也会看到很多奇形怪状的盆景,比如几根树干被人为地缠绕到一起,形成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病态,我们乐颠颠地抱着一盆放到办公室阳光最好的位置,看似“美”在我们心中有极高的地位,其实,至少其中一半的地位,都是我们留给“变态”的。
我以前讲过意大利人为追求漂亮的高音而阉割少年保留其天籁嗓音的光辉事迹,也是以变态追求美的经典案例,那时人们听到的很多经典的歌剧,都是以切掉小鸡鸡为代价的,不能说它不美,但知道这件事背后的东西之后,稍正常的人都会为这样的美惊出一身疙瘩。跟我们上学的时候自己动手做动植物标本一样,前几年我回老家,翻出一本旧书,里面赫然夹着至少4个标本,除了花和树叶,还有一只蝴蝶,看到那些标本,瞬间就体会到了“美丽得让人心痛”的真实感受。
在字典里,“美”最基础的一个含义是“好看”,是事物所呈现的最表面的感受,所以,美在本质上从来都不具备“深刻”的特质,或者,我们不妨大胆说一句“美即肤浅”——事实上,2000多年前就有人对美的肤浅异常警觉,提醒世人说:“不要相信徒有其表的美。”——这么看的话,美的背面是不是病态重要吗?不重要,纠结美的病态,本身也就是比肤浅更肤浅的伪深刻,换句话说:看出美的病态,比美本身更为病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