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的玫瑰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小说,因为太过主旋律,过分渲染了社会主义色彩。而且细节上的职称和机构,也不是很准确。部分情节生搬硬套,但主要还是对正面人物形象的过分强调,以及对反面人物的丑化。
但是,在这样一极端社会主义化题材的故事中,基本可以作为第一男主角的瓦尔德·朱力上校,却最终爱上了绝对的女主角奥列格·奥尔佳大尉,这条线索如此细微,知道临近尾声,才让我觉得确实如此......也许就是因为是正式作家写的,不然就变成言情小说了。
瓦尔德·朱力上校克拉科夫下设战俘营的负责人,这位党卫军上校主宰着这个战俘营所有人的生命,而奥列格则是这个集中营的战俘。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他们的身份都是对立的。
他是什么时候爱上她的?也许就是一见钟情,被奥列格那种坚贞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吸引,而他所信奉和理解的,却是带有征服意味的罗马箴言和条顿骑士精神。瓦尔德·朱力第一次见到奥列格的时候,还是在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那时的奥列格正为党卫军随意射杀战俘而抗争。当瓦尔德·朱力上校第一次用枪指在奥列格的头上时,他也许就看到了强大的抗争力,而当他决定把枪口转向其它战俘,从而放过这个无谓生死的俄国女兵时,他就应该明白,他今生注定无法征服这位红军大尉。
因少年时目睹母亲偷情,导致了他的性无能与性冷淡以及对女人的巨大偏见。他拒绝所有女人,直到因升迁而与上司的表妹结婚,当然,这段婚姻是失败的,当目睹了上司与不甘寂寞的妻子偷情,少年时的记忆一幕幕重现,让他陷入了婚姻的痛苦中。这样,他申请去环境艰苦的集中营工作。最后,在一次次的折磨和屠杀犯人中,他找到了某种在死亡与权力中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消失后却变成了更大的空虚,于是他只能再次通过折磨与屠杀来获得快感和填补空虚。
实际上瓦尔德·朱力并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狂热分子,正相反他带有一种冷血般的理智。他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对艺术的痴迷,同时对法学也有极深刻的研究。他也是故事中唯一外在与内在形成巨大反差的人,有着英俊,严肃,优雅的外表和冷酷,凶残,决绝的内心。
也许在第一次见到奥列格之后,瓦尔德·朱力就开始了他对这位苏维埃女兵的调查,所以他才会在奥列格又一次与他针锋相对的时候,一下击中奥列格的伤痛,“......你的祖国,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爱情呢?......"
奥列格来自莫斯科的一个军人世家,父亲在大清洗中因秘书的出卖而被枪决,母亲因此精神失常死去,而她未婚夫则在玩弄她后,因此事又把她抛弃了。就在奥列格被有意调去作战单位时,她终于遇到了一个真诚热情的坦克少尉。在她最终接受了这位少尉时,战争又将他们分开了。
当奥列格在集中营里终于找到了她的坦克少尉爱人时,他们已决定共同赴死,不再分开。只是在瓦尔德·朱力看到这一切时,他一定快疯狂了。可事实上他却只能用面无表情来克制,因为他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
他的上司来集中营视察时也随军带来了他的表妹兼情妇,瓦尔德·朱力的妻子。在欢迎仪式上,他的妻子故作兴奋而把玫瑰掉在了地上。瓦尔德·朱力却在临上车前拾起了那束玫瑰,他的妻子却不懂那些花已经沾尘,为什么他执意要捡起,而瓦尔德·朱力却说:即使它们沾了尘土,但它们也是玫瑰。
玫瑰是一种如此美好的花朵,它代表爱情与忠诚。瓦尔德·朱力拾起那束沾了灰尘,却仍挂着露珠的玫瑰时他那么优雅,而小心的把鼻尖凑近玫瑰,寻找她的清馨与芬芳,然后他出神而动情的说:真香。
如果这时上校还没有产生爱情之类的感情,但他至少开始了对美好爱情,美好事物的向往。
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人,怎么能不值得称颂?可惜瓦尔德·朱力上校甚至不能去追求他所爱的人,他只能把这种爱收在心底,他只能在他的权力范围内默默保护奥列格并不想要的生命。他对他的副手下命令:营内的任何人不管怎样都不能碰奥列格。这就是他仅有的能为她做的。
发生越狱暴动的那天,奥列格由于掩护战友,腿部中枪,再度被俘。我多少觉得这里太过度渲染社会主义的自我牺牲色彩了。或许奥列格冥冥之中感到上校不会对她怎么样?也许是我想多了,奥列格毕竟是英雄形象,任何程度上的接受敌人都是对她的亵渎。在看守准备枪决奥列格时,瓦尔德·朱力上校还是出现了,他冷着脸,挥了挥手,奥列格只能再次痛苦的活下去,但至少她还活着。
从他们第一次相遇,我就设想过他们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只是没想到是在告别时分。
战争就快结束了。瓦尔德·朱力上校已经做好所有准备离开集中营,可在离开之前,他还要做最后一件事:去最后看一次他的苏维埃女兵。他们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关于生命与信仰的争论。只是到最后瓦尔德·争论却问奥列格知不知道为什么在集中营里没有人敢碰她分毫时,奥列格愣住了,她问为什么,瓦尔德·朱力告诉她,这是他的命令,奥列格更加震惊。
“你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命令?”
“因为我爱你”
......
奥列格再无话可说,而瓦尔德·朱力却大笑了起来,也许他在笑自己荒唐,绝望的爱情。飞离集中营前,他终是不忍杀死奥列格,去用死亡征服她。带着远去的风景,他的飞机失事了。瓦尔德·朱力死得很唐突,仿佛就是为了剧情而死。但是在这个极赋主旋律的故事里,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体面的死亡方式。
在这之前的一个夜晚,瓦尔德·朱力在审讯室里强行为奥列格纹身。把雄鹰纹在了她的背上,把他的生命与意志铸进了她的身体里。因为他明白,他永远都不可能征服奥列格了,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永远与她在一起。
“我要把我的生命和意志纹进你的身体里,无论天涯海角,你和我永不分离。”
奥列格最终活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奥列格回到了莫斯科。由于在战争期间曾被德军俘虏而受到隔离审查,并被撤销了大尉军衔。但由于没有证据证据证明她在战争期间没有叛国,而唯一的证人下落不明,并且也有嫌疑。奥列格被取消了所有津贴与各种社会保险。她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在莫斯科的一个环境极差的地下室里,做一些勉强糊口的工作。因为她的身体在集中营期间所受的折磨,已经很糟糕了。
她被她的国家,组织和人民抛弃了,并最终死于贫病交加。那时她会想起曾有一个与她有着不可调对立的,却因爱她而默然保护她的党卫军上校吗?
与奥列格相比,瓦尔德·朱力是幸运的,他在死前没有经历太多痛苦。他也最终找到了他所理想的一个“值得信任,他会至死不渝”的人,尽管有不能共度余生的遗憾,但他以另一种方式弥补了。
在奥列格挣扎疲惫而晕阙,她醒来之前,瓦尔德·朱力上校是否轻吻过他的苏维埃女兵?
但是,在这样一极端社会主义化题材的故事中,基本可以作为第一男主角的瓦尔德·朱力上校,却最终爱上了绝对的女主角奥列格·奥尔佳大尉,这条线索如此细微,知道临近尾声,才让我觉得确实如此......也许就是因为是正式作家写的,不然就变成言情小说了。
瓦尔德·朱力上校克拉科夫下设战俘营的负责人,这位党卫军上校主宰着这个战俘营所有人的生命,而奥列格则是这个集中营的战俘。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他们的身份都是对立的。
他是什么时候爱上她的?也许就是一见钟情,被奥列格那种坚贞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吸引,而他所信奉和理解的,却是带有征服意味的罗马箴言和条顿骑士精神。瓦尔德·朱力第一次见到奥列格的时候,还是在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那时的奥列格正为党卫军随意射杀战俘而抗争。当瓦尔德·朱力上校第一次用枪指在奥列格的头上时,他也许就看到了强大的抗争力,而当他决定把枪口转向其它战俘,从而放过这个无谓生死的俄国女兵时,他就应该明白,他今生注定无法征服这位红军大尉。
因少年时目睹母亲偷情,导致了他的性无能与性冷淡以及对女人的巨大偏见。他拒绝所有女人,直到因升迁而与上司的表妹结婚,当然,这段婚姻是失败的,当目睹了上司与不甘寂寞的妻子偷情,少年时的记忆一幕幕重现,让他陷入了婚姻的痛苦中。这样,他申请去环境艰苦的集中营工作。最后,在一次次的折磨和屠杀犯人中,他找到了某种在死亡与权力中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消失后却变成了更大的空虚,于是他只能再次通过折磨与屠杀来获得快感和填补空虚。
实际上瓦尔德·朱力并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狂热分子,正相反他带有一种冷血般的理智。他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对艺术的痴迷,同时对法学也有极深刻的研究。他也是故事中唯一外在与内在形成巨大反差的人,有着英俊,严肃,优雅的外表和冷酷,凶残,决绝的内心。
也许在第一次见到奥列格之后,瓦尔德·朱力就开始了他对这位苏维埃女兵的调查,所以他才会在奥列格又一次与他针锋相对的时候,一下击中奥列格的伤痛,“......你的祖国,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爱情呢?......"
奥列格来自莫斯科的一个军人世家,父亲在大清洗中因秘书的出卖而被枪决,母亲因此精神失常死去,而她未婚夫则在玩弄她后,因此事又把她抛弃了。就在奥列格被有意调去作战单位时,她终于遇到了一个真诚热情的坦克少尉。在她最终接受了这位少尉时,战争又将他们分开了。
当奥列格在集中营里终于找到了她的坦克少尉爱人时,他们已决定共同赴死,不再分开。只是在瓦尔德·朱力看到这一切时,他一定快疯狂了。可事实上他却只能用面无表情来克制,因为他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
他的上司来集中营视察时也随军带来了他的表妹兼情妇,瓦尔德·朱力的妻子。在欢迎仪式上,他的妻子故作兴奋而把玫瑰掉在了地上。瓦尔德·朱力却在临上车前拾起了那束玫瑰,他的妻子却不懂那些花已经沾尘,为什么他执意要捡起,而瓦尔德·朱力却说:即使它们沾了尘土,但它们也是玫瑰。
玫瑰是一种如此美好的花朵,它代表爱情与忠诚。瓦尔德·朱力拾起那束沾了灰尘,却仍挂着露珠的玫瑰时他那么优雅,而小心的把鼻尖凑近玫瑰,寻找她的清馨与芬芳,然后他出神而动情的说:真香。
如果这时上校还没有产生爱情之类的感情,但他至少开始了对美好爱情,美好事物的向往。
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人,怎么能不值得称颂?可惜瓦尔德·朱力上校甚至不能去追求他所爱的人,他只能把这种爱收在心底,他只能在他的权力范围内默默保护奥列格并不想要的生命。他对他的副手下命令:营内的任何人不管怎样都不能碰奥列格。这就是他仅有的能为她做的。
发生越狱暴动的那天,奥列格由于掩护战友,腿部中枪,再度被俘。我多少觉得这里太过度渲染社会主义的自我牺牲色彩了。或许奥列格冥冥之中感到上校不会对她怎么样?也许是我想多了,奥列格毕竟是英雄形象,任何程度上的接受敌人都是对她的亵渎。在看守准备枪决奥列格时,瓦尔德·朱力上校还是出现了,他冷着脸,挥了挥手,奥列格只能再次痛苦的活下去,但至少她还活着。
从他们第一次相遇,我就设想过他们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只是没想到是在告别时分。
战争就快结束了。瓦尔德·朱力上校已经做好所有准备离开集中营,可在离开之前,他还要做最后一件事:去最后看一次他的苏维埃女兵。他们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关于生命与信仰的争论。只是到最后瓦尔德·争论却问奥列格知不知道为什么在集中营里没有人敢碰她分毫时,奥列格愣住了,她问为什么,瓦尔德·朱力告诉她,这是他的命令,奥列格更加震惊。
“你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命令?”
“因为我爱你”
......
奥列格再无话可说,而瓦尔德·朱力却大笑了起来,也许他在笑自己荒唐,绝望的爱情。飞离集中营前,他终是不忍杀死奥列格,去用死亡征服她。带着远去的风景,他的飞机失事了。瓦尔德·朱力死得很唐突,仿佛就是为了剧情而死。但是在这个极赋主旋律的故事里,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体面的死亡方式。
在这之前的一个夜晚,瓦尔德·朱力在审讯室里强行为奥列格纹身。把雄鹰纹在了她的背上,把他的生命与意志铸进了她的身体里。因为他明白,他永远都不可能征服奥列格了,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永远与她在一起。
“我要把我的生命和意志纹进你的身体里,无论天涯海角,你和我永不分离。”
奥列格最终活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奥列格回到了莫斯科。由于在战争期间曾被德军俘虏而受到隔离审查,并被撤销了大尉军衔。但由于没有证据证据证明她在战争期间没有叛国,而唯一的证人下落不明,并且也有嫌疑。奥列格被取消了所有津贴与各种社会保险。她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在莫斯科的一个环境极差的地下室里,做一些勉强糊口的工作。因为她的身体在集中营期间所受的折磨,已经很糟糕了。
她被她的国家,组织和人民抛弃了,并最终死于贫病交加。那时她会想起曾有一个与她有着不可调对立的,却因爱她而默然保护她的党卫军上校吗?
与奥列格相比,瓦尔德·朱力是幸运的,他在死前没有经历太多痛苦。他也最终找到了他所理想的一个“值得信任,他会至死不渝”的人,尽管有不能共度余生的遗憾,但他以另一种方式弥补了。
在奥列格挣扎疲惫而晕阙,她醒来之前,瓦尔德·朱力上校是否轻吻过他的苏维埃女兵?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