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说服不了他 – 关于生活中的辩论
![]() |
朋友小聚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但是有时候聊天却最终演变成了辩论。这几天我就经历了三场“辩论”,话题围绕着房价、国家形势、生活水平进行,“辩论者”都是生活中的伙伴,而辩论的结果却是让聚会有了点不欢而散的味道。回忆辩论的初衷、经过和结果,让我产生了重新思考生活中的辩论的想法。
“通过辩论,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这是我参与辩论的初衷,也是我认为我参与辩论的意义。但是当我反思辩论的结果的时候,却发现感受有些差强人意。
这几次辩论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场景,起初只是大家就一些话题闲聊,但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的看法,让大家开始各自表达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并且逐渐产生了对方并不理解自己的论点或论据的感觉。随着讨论的深入,当一个人澄清自己上一个概念的时候又发现有新的概念需要被澄清,而对方却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于是辩论由抨击对方的观点升级到抨击对方的固执和主观。最后,随着语音的升高、表情的扭曲和肢体动作的放大,大家都意识到自己有些激动了,便纷纷退出了“比赛”。
我惊讶自己刚刚竟然用到了“比赛”这个词,这也让我通过反思,对生活中的辩论有了新的认识,仔细想来,生活中的辩论往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说服对方获得优越感(或者说避免优越感丧失)。由于这是一个观察结果,我无法证明它的存在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但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1、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并以此作为优势基础。如果一个人喜欢读书,他会说自己阅读过的某些书籍是如何阐述这些论点的;如果一个人喜欢旅行,他会通过自己亲眼目睹的现象和接触过的不同人的观点佐证自己的想法;如果一个人生活阅历丰富,他会列举出很多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作为论据。总之,所有的人都是以某一个自己擅长的方面作为辩论的根据地。
2、辩论中,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人愿意追溯事件的起因,有人愿意思考事件的意义,有人愿意分析事件的逻辑构成,有人更注重事件带来的个人感受。所以大家会经常各自阐述,说的根本和其他人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因此也就是失去了交点。实际上,大家说的完全是两个平行层面的事情,却都说得非常起劲,明明一个说的是城门楼子,一个说的是肩膀头子,却都还以为说的是同一个问题。
3、彼此之间都认为对方很固执,甚至再严重就偏执了,而自己是全面和灵活的,自己看到的才是客观的真相和真理。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想法倒是非常统一了。
我忽然想到了精神障碍患者和医师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精神障碍患者都是偏执的,他们固执地坚持的很多事情是那么的不切合实际,比如他们会说自己的大脑被外星人植入了控制装置或者有人总是在跟踪他们。我们还知道,不但医师无法说服这样的病人,病人也无法说服医师(如果病人能够说服医师,那就有意思了,要么这个医师本身也是个病人,要么医师对病人的诊断是有问题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病人和医师之间是没有办法互相说服的。在这层关系中,医师确信自己是对的,但是病人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他也觉得自己是对的。就这一点来讲,病人和医师实际上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的态度)。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认知的特点。认知有很多特点,我们这里只说其中的一个---认知是具有片面性的。片面性非常好理解,就如同你在黑暗中点亮手电筒找钥匙,手电筒每照亮了一块地面,那一片地面就被你看到了,也就相当于被你认知了。而其他的黑的地方,就算是你看到过,你可能大概记得样子,但在这一刻也是被你忽略的或者忘记的,也就是不被你的意识所认知的;当你和你的朋友面对面的聊天时,你只能看到他的正面,你不知道他背后的样子,而如果他的后面站着一个人,那个人也是看不到他正面的样子的。这就是我们认知的片面性。盲人摸象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盲人各自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的全部,恰恰是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但是我想这还不足够深刻。实际上,我们可以将片面性换成另一个词,就是“不可知性”。因为所有的事物(包括理论)都是人去认知的(认知就是认识和知道,一个事物的存在一定要有一个认知的主体去认识和知道,佛语“皆由缘起”就是这个意思,说的就是这种相对的存在)。不通过人去认识的事物,对于人来说就是不存在的。而只要是人去认知的,不论何种认知都是具有片面性的,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具有不可知性,你根本无法全面和完整地认识它。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刚刚出现的这个“全面和完整”上,这难道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客观、真理或者本质吗?实际上,任何一个客观的观点都是一个主观的产物,真正的真理和不变的本质都在彼岸,而我们是永远达不到的。
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我想说说我们生活中的偏执。实际上偏执就是:我认为我说的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的,简单点说就是:我说的是对的!并对此坚信不疑。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片面思想以及由此造成的很多信念,与精神障碍的妄想相比,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或者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我们的这种思想认识和信念,也是一种“妄想”(这也许是佛说的那种妄想?)。因为它不容易被说服,并且它的拥有者很难知道自己的认识是偏离的和片面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缺乏“自知力”的。如果认真反思,就会发现,我们的所有思想认识都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而我们却认为我们自己的认知都是正确的,所以从这点来看,病人和医生都是偏执的,只是程度不一样。可能病人认为自己说的绝对是对的,医生认为自己说的可能是对的;病人认为自己说的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医生认为自己说的在这个时候是对的;病人认为自己说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对的,医生认为自己说的在这个环境下是对的。也许我们会觉得医生的认识似乎更先进和适当一些,其实只是因为医生比病人多了一点“自知力”而已。
话题说到这里,我想我应该回到“比赛”和“争夺优越感”上来了。其实,我们用我们的片面去和别人的片面胡乱的搅在一起,就好像两个完全平行的平面永不相交却又激烈地各自在各自的平面上沸腾。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实际上,从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出发的观点和动机看,这也只是人类追求生存的一种需要而已。人类在尊重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的繁衍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被个体体验到时就是优越感。但是遗憾的是,优越感并不是优势。同时物竞天择这个规律还赋予了人类另一个能力--就是归类识别的能力,也就是具有相似性的某些事物会被归为一类或者被识别为同一种事物的能力。于是人们在感觉到了优越感的时候,就会以为自己有了生存优势,而人类追求优越感是具有生物动机的。综上所述,实际上我们的争论和辩论对于参与争论和辩论的个体来说只是争夺优越感的比赛,而“交流成果”不可否认地成为这个行为的副产品,是对个体有意义的。但是有意义的前提是这个个体具有反思和有选择地参与的自知性。
文章最后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泰斗与同行的一次交流,当一位非常有造诣的学者问他:“在您的理解中,心理治疗是如何实现的?”这位泰斗回答:“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