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
鱼塘就在我家老屋的边上,四周有农村里常见的柳树、苦楝、泡桐以及不知名的灌木。塘边有石块堆砌的“边”,供村里洗衣洗菜之用。
塘边有一个土话叫“福埕”的小祭坛。说是祭坛,其实只是象征性地在一个水泥墩上,放上一个类似头像的石头,再在边上加一个焚香烧纸用的小石槽。宗族祠堂里供奉的是“太公”,我猜相当于“族神”;而这里祭拜的也许是“乡神”,我猜类似于土地佬。如果祭祀时祠堂里放1000响的鞭炮,在这里只用100响,有时甚至只是意思意思,噼里啪啦地来它几下。
过了这个小祭坛,再跨过一条小水沟,就到了我家的耳门。虽然是一条供屋檐滴水的小沟,但它也是村里一条纵向的排水沟,为了排水畅通,也架了一块很完整的石板,那上面一定还有我儿时乱蹦乱跳留下的小脚印。小水沟直通水塘,在下雨的日子,会有幼稚的小鱼溯水而上。等雨快停了,我便会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捡几块石头挖几块泥巴,在水浅处堵住水,一般能抓几只小小鱼,满足一下小小的童心。
鱼塘的上方还有一条更大的水沟,差不多同这条小水沟垂直,那是村里一条横向的排水沟。它的旁边是稻田,因此它兼有蓄水功能。如果下大雨,尤其是在春夏季节,同样有溯水而上的鱼。当然这里的鱼要大些,这里的水流也要大些,靠石头泥巴肯定不行。得用一种类似鱼篓的东西,拦在靠近水塘的地方,再在篓的周边补上碎小的石头,然后我赤了脚去水沟上游下到沟里哗啦哗啦地往下赶鱼,姐姐负责“收网”。有鲫鱼、泥鳅等,只要有点收获,就是衣服弄脏弄湿一点也就不计较了。但有时,赶鱼的时候会不小心踩上水沟里的碎玻璃,那就惨了,不仅自己要流点血,还可能挨母亲的责骂!
当然,鱼塘还有更诱惑我们的地方。每到天气陡变的时候,清晨或黄昏都会有鱼浮出水面透气。
有一种土话叫“qun鱼”的鱼,喜欢成群结队出游,而且有些傻里傻气,反应迟钝。我们拿了半长的竹竿绑上网兜,潜伏在水边柳树下或灌木丛中,突然伸出一捞,好的话,一网可以捞十几条。这种鱼并不大,手指般大小。后来才听说它们是长不大的,如果能长大的话,倒很像鲭子,那可是一级鱼,肉实刺少,很适合腌制。如果弄这种小鱼,养鱼的大人顶多吆喝几声,是不会责骂甚至追赶我们的。但是,还是忍不住要去冒被骂被追的危险,去捞大一点的鲤鱼、白鲢、草鲩等。因为天气剧变,又加上鱼塘污染渐重,因为缺氧,好多鱼都浮出水面,有的甚至是半死不活的样子(那个时候,就算是死鱼,只要不太臭,是不舍得扔的,只管“内销”了事)。有时,我们佯装在塘边小路上漫步;有时,是装着在塘边洗衣用的大石头上洗手。手里拿一个小网兜或一块小石头,瞄到昏头昏脑的鱼,或网或砸,总能有点小收获。一旦到手,赶紧仓皇逃跑到家。这方面,我二姐和弟弟最拿手。
现在,鱼塘边上的人家几乎都搬到交通更方便的马路边上去了,鱼塘也因为无人清理,几乎被泥沙填满,不知道还有没有傻头傻脑的qun鱼和活蹦乱跳的鲫鱼。当然,即使鱼塘依旧年轻,现在的小孩也好像没有我们当年那样的福分了。每年回老家,总要去看看孤独坚守的老屋,顺便看看小时候上学日日经过的鱼塘。 老屋的表情和鱼塘一样苍老而落寞,让人想到坐在夕阳下打盹的老人。这个鱼塘叫什么名字,以前没有在意,问了母亲,她老人家也不知道。
老去的不只是鱼塘,逝去的也不只是往昔。
老Q,2012-9-7 23:44
塘边有一个土话叫“福埕”的小祭坛。说是祭坛,其实只是象征性地在一个水泥墩上,放上一个类似头像的石头,再在边上加一个焚香烧纸用的小石槽。宗族祠堂里供奉的是“太公”,我猜相当于“族神”;而这里祭拜的也许是“乡神”,我猜类似于土地佬。如果祭祀时祠堂里放1000响的鞭炮,在这里只用100响,有时甚至只是意思意思,噼里啪啦地来它几下。
过了这个小祭坛,再跨过一条小水沟,就到了我家的耳门。虽然是一条供屋檐滴水的小沟,但它也是村里一条纵向的排水沟,为了排水畅通,也架了一块很完整的石板,那上面一定还有我儿时乱蹦乱跳留下的小脚印。小水沟直通水塘,在下雨的日子,会有幼稚的小鱼溯水而上。等雨快停了,我便会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捡几块石头挖几块泥巴,在水浅处堵住水,一般能抓几只小小鱼,满足一下小小的童心。
鱼塘的上方还有一条更大的水沟,差不多同这条小水沟垂直,那是村里一条横向的排水沟。它的旁边是稻田,因此它兼有蓄水功能。如果下大雨,尤其是在春夏季节,同样有溯水而上的鱼。当然这里的鱼要大些,这里的水流也要大些,靠石头泥巴肯定不行。得用一种类似鱼篓的东西,拦在靠近水塘的地方,再在篓的周边补上碎小的石头,然后我赤了脚去水沟上游下到沟里哗啦哗啦地往下赶鱼,姐姐负责“收网”。有鲫鱼、泥鳅等,只要有点收获,就是衣服弄脏弄湿一点也就不计较了。但有时,赶鱼的时候会不小心踩上水沟里的碎玻璃,那就惨了,不仅自己要流点血,还可能挨母亲的责骂!
当然,鱼塘还有更诱惑我们的地方。每到天气陡变的时候,清晨或黄昏都会有鱼浮出水面透气。
有一种土话叫“qun鱼”的鱼,喜欢成群结队出游,而且有些傻里傻气,反应迟钝。我们拿了半长的竹竿绑上网兜,潜伏在水边柳树下或灌木丛中,突然伸出一捞,好的话,一网可以捞十几条。这种鱼并不大,手指般大小。后来才听说它们是长不大的,如果能长大的话,倒很像鲭子,那可是一级鱼,肉实刺少,很适合腌制。如果弄这种小鱼,养鱼的大人顶多吆喝几声,是不会责骂甚至追赶我们的。但是,还是忍不住要去冒被骂被追的危险,去捞大一点的鲤鱼、白鲢、草鲩等。因为天气剧变,又加上鱼塘污染渐重,因为缺氧,好多鱼都浮出水面,有的甚至是半死不活的样子(那个时候,就算是死鱼,只要不太臭,是不舍得扔的,只管“内销”了事)。有时,我们佯装在塘边小路上漫步;有时,是装着在塘边洗衣用的大石头上洗手。手里拿一个小网兜或一块小石头,瞄到昏头昏脑的鱼,或网或砸,总能有点小收获。一旦到手,赶紧仓皇逃跑到家。这方面,我二姐和弟弟最拿手。
现在,鱼塘边上的人家几乎都搬到交通更方便的马路边上去了,鱼塘也因为无人清理,几乎被泥沙填满,不知道还有没有傻头傻脑的qun鱼和活蹦乱跳的鲫鱼。当然,即使鱼塘依旧年轻,现在的小孩也好像没有我们当年那样的福分了。每年回老家,总要去看看孤独坚守的老屋,顺便看看小时候上学日日经过的鱼塘。 老屋的表情和鱼塘一样苍老而落寞,让人想到坐在夕阳下打盹的老人。这个鱼塘叫什么名字,以前没有在意,问了母亲,她老人家也不知道。
老去的不只是鱼塘,逝去的也不只是往昔。
老Q,2012-9-7 23:44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