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地看了《冰与火之歌》和《霍比特人》
决心多看些多充实自己。
魔幻题材是近来既能够混迹于流行文化市场,又可以非常具有高度和技术性的文学题材。
自己有两个关注方向:魔幻或是日本以动漫为主的宅文化。觉得既有流行市场,又具有很多有水平乃至高水平的作品。
之前对早就风靡过的《魔戒》系是很喜欢的。近期大热的《冰与火之歌》,前段时间看过,当时却没看进去。昨天开始重新扒,看了欠了很久的《霍比特人》和《冰与火之歌》的前几集。
对我而言,《霍比特人2》不如1好看。原因很简单,1当中有很多霍比特人村子日常风情的描述。所以,真正萌住我的是它的种族设定:简单纯洁的霍比特人啦、蛮干冲动的矮人啦,还有智慧沉稳的巫师,这样聚集起来的一只冒险队伍,光是欣赏里面每一个人物的设定、装扮与典型性格、语言、举止的刻画,就激发起我的兴趣了。对于作者将人物以及剧情赋予的象征性和寓言一般的刻画和剧情,倒不那么有兴趣。什么一丝的欲望、贪婪终会导致恐怖可怕的世界级的毁灭灾难,以及世界就是一部光明与黑暗的此消彼长永无止境的斗争啊,这些全都不感兴趣。
《冰与火之歌》,仔细看了很多网友评论,大家最有印象的一点就是:任何人,哪怕主角都可能死。好像这一条就刺激了大家不少。人物各有特点。既有代表正义的,也有代表邪恶的,各种不同的信仰。而奇怪的是,大家就这样联系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从聚集开始,而后因偶发事件各自分开,寻找并走出不同的道路。由此看来,作者的创作思路有很深的反映他对现实中人命运聚散的观察和观点。通常的作品,是只讲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场合,巧妙地将人物集中在一起,矛盾冲突,是闭合的,莎士比亚经常妙用一招“巧合”。《冰与火》的世界观是宏大的,矛盾和联系是更加深层化的,他不需要同个时间、地点所有人物到齐出现,然而自有矛盾张力,通过“命运”、“使命”、最高阶层的权力斗争这个主线。
另外在这个奇幻作品中,他的人物非常人性化,相比象征性,则是更具体的、欲望的、变化的,这种人性是符合人们的认识的,所以他的剧情必然不是像魔戒那样可推的,剧情也充满了变化诡谲,再加上人们对于世界的不可控性的敬畏和认知,作者用一种冷酷的上帝视角加以推手,就构成了“就算主角,也说死就死”的刺激现象。
看了很多评论,大家从观众的角度,初级的粉会明确地热爱支持某个人物,道出原委和产生共鸣,中级的粉对剧情扒的更细更多,高级粉有一个站,在那里把世界设定很努力地“圆”出来,甚至通过研究现有的资料,在推测着人物命运和剧情,在研究梦和预言的伏笔。
那么作者呢?纽约时报对他有一篇采访。我觉得大概这是报纸的风格吧。没有什么深度的分析。连深度话题也没有什么揭示。只有一些描述和主观印象。反正这位60多岁的老人,说的话,让记者经常吓一跳,极为活跃,然后不时地阴暗一下。-----我想大概和小恶魔有点像。说到点子,他说有上千的点子,关键是可行、能够表现出来的那些。----小说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作者的话:
“所有成功的小说,必定都是能触动人们情感心弦的,小说关注的就是人类的情感。”
“小说人物并不是高高兴兴地在月光下舞蹈。很多东西失去就失去了。”
“最好的奇幻是用梦的语言写作的。它鲜活如同梦的鲜活,它真实超越现实的真实。。。至少在一刻间。。。我们醒来前那漫长而奇妙的一刻。”
据说他在剧情上有模仿历史上的战争。但他基本是架空的。也许这说明,优秀的奇幻小说家,不必深谙或者见识过真正的最高处的权力斗争,那些英雄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有着普通人的欲望和动机的英雄和枭雄们,再加上一个思想锐利,世界观不时阴暗一下的作者上帝。
魔幻题材是近来既能够混迹于流行文化市场,又可以非常具有高度和技术性的文学题材。
自己有两个关注方向:魔幻或是日本以动漫为主的宅文化。觉得既有流行市场,又具有很多有水平乃至高水平的作品。
之前对早就风靡过的《魔戒》系是很喜欢的。近期大热的《冰与火之歌》,前段时间看过,当时却没看进去。昨天开始重新扒,看了欠了很久的《霍比特人》和《冰与火之歌》的前几集。
对我而言,《霍比特人2》不如1好看。原因很简单,1当中有很多霍比特人村子日常风情的描述。所以,真正萌住我的是它的种族设定:简单纯洁的霍比特人啦、蛮干冲动的矮人啦,还有智慧沉稳的巫师,这样聚集起来的一只冒险队伍,光是欣赏里面每一个人物的设定、装扮与典型性格、语言、举止的刻画,就激发起我的兴趣了。对于作者将人物以及剧情赋予的象征性和寓言一般的刻画和剧情,倒不那么有兴趣。什么一丝的欲望、贪婪终会导致恐怖可怕的世界级的毁灭灾难,以及世界就是一部光明与黑暗的此消彼长永无止境的斗争啊,这些全都不感兴趣。
《冰与火之歌》,仔细看了很多网友评论,大家最有印象的一点就是:任何人,哪怕主角都可能死。好像这一条就刺激了大家不少。人物各有特点。既有代表正义的,也有代表邪恶的,各种不同的信仰。而奇怪的是,大家就这样联系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从聚集开始,而后因偶发事件各自分开,寻找并走出不同的道路。由此看来,作者的创作思路有很深的反映他对现实中人命运聚散的观察和观点。通常的作品,是只讲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场合,巧妙地将人物集中在一起,矛盾冲突,是闭合的,莎士比亚经常妙用一招“巧合”。《冰与火》的世界观是宏大的,矛盾和联系是更加深层化的,他不需要同个时间、地点所有人物到齐出现,然而自有矛盾张力,通过“命运”、“使命”、最高阶层的权力斗争这个主线。
另外在这个奇幻作品中,他的人物非常人性化,相比象征性,则是更具体的、欲望的、变化的,这种人性是符合人们的认识的,所以他的剧情必然不是像魔戒那样可推的,剧情也充满了变化诡谲,再加上人们对于世界的不可控性的敬畏和认知,作者用一种冷酷的上帝视角加以推手,就构成了“就算主角,也说死就死”的刺激现象。
看了很多评论,大家从观众的角度,初级的粉会明确地热爱支持某个人物,道出原委和产生共鸣,中级的粉对剧情扒的更细更多,高级粉有一个站,在那里把世界设定很努力地“圆”出来,甚至通过研究现有的资料,在推测着人物命运和剧情,在研究梦和预言的伏笔。
那么作者呢?纽约时报对他有一篇采访。我觉得大概这是报纸的风格吧。没有什么深度的分析。连深度话题也没有什么揭示。只有一些描述和主观印象。反正这位60多岁的老人,说的话,让记者经常吓一跳,极为活跃,然后不时地阴暗一下。-----我想大概和小恶魔有点像。说到点子,他说有上千的点子,关键是可行、能够表现出来的那些。----小说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作者的话:
“所有成功的小说,必定都是能触动人们情感心弦的,小说关注的就是人类的情感。”
“小说人物并不是高高兴兴地在月光下舞蹈。很多东西失去就失去了。”
“最好的奇幻是用梦的语言写作的。它鲜活如同梦的鲜活,它真实超越现实的真实。。。至少在一刻间。。。我们醒来前那漫长而奇妙的一刻。”
据说他在剧情上有模仿历史上的战争。但他基本是架空的。也许这说明,优秀的奇幻小说家,不必深谙或者见识过真正的最高处的权力斗争,那些英雄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有着普通人的欲望和动机的英雄和枭雄们,再加上一个思想锐利,世界观不时阴暗一下的作者上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