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飘零
读李清照的词,会发现:她的词从抒发的情绪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明丽轻快、一类抑郁沉重。而且后者偏多。如果按写作时间给这些作品排序的话,时间轴前面明丽轻快,后面则是抑郁沉重了。由此可见,她的作品风格的变化与时间密切相关。那么究竟是为何呢?百度一下她的生平便能解决这个疑惑了。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生活充裕。早期的李清照便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闲适安逸的环境当中的。因此创作的作品大多明丽轻快。如《如梦令》二首。18岁以后,她的生活便开始发生变化了。18岁嫁给赵明诚。与丈夫过了2年琴瑟和谐的生活,可好景不长,因党派之争受牵连,开始了她的飘零。后来更是经历了丈夫去世、改嫁遇人不淑、四处漂泊、国家山河飘摇等一系列变故。在这一系列打击下,李清照虽然坚持了下来,可心境早已不似从前。因此她这个时期的作品便以抑郁沉重居多。如《武陵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独特的个人经历在她创作风格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还有一点我们绝不能忽视,那就是李清照是一位女性。
中国古代文坛,向来缺乏女性创作者身影。但倒是不乏女性形象。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古时候女性,她们的音容笑貌、爱恨情仇。可这都是男性视野当中的女性,并不是最真实的她们。李清照的出现便弥补了我们这一缺憾。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她以独特的女性视野来看待她所经历的事情、所处的环境,从而利用它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很容易得看出女性特征很明显的一些东西。比如她的那首《点绛唇》,有这样几句“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其中“溜”“羞”“走”“嗅”这几个字就将少女豆蔻时期那种天真娇羞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若不是亲身经历很难表达得如此生动的。再有就是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是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描写得栩栩如生。
李清照笔下的少女大多是自己,由此可见,少女时代的她是很幸福的。活得无忧无虑。可生活总是很难一帆风顺。她的这种安逸生活在20岁以后就差不多结束了,她开始了一生的苦难。面对人生当中这一系列变故,她很顽强得坚持下去了,这也是女性身上常有的隐忍。但虽然不曾低头,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心境却是再回不了从前了。她能忍,却再也乐观不起来了。所以我们才看到她后期作品几乎全部是抑郁沉痛之作。四处流浪的飘零、丈夫去世的悲痛、祖国山河的沦陷……她一个女子要怎样再去乐观。古代女子本来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何况她还有这么些遭遇呢?
不过庆幸的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苏轼那样历经贬谪却依旧“诗酒趁年华”。放到那样一个环境中,她真的是做了她可以做的一切。她绝对值得我们后世的景仰。
永远缅怀那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女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独特的个人经历在她创作风格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还有一点我们绝不能忽视,那就是李清照是一位女性。
中国古代文坛,向来缺乏女性创作者身影。但倒是不乏女性形象。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古时候女性,她们的音容笑貌、爱恨情仇。可这都是男性视野当中的女性,并不是最真实的她们。李清照的出现便弥补了我们这一缺憾。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她以独特的女性视野来看待她所经历的事情、所处的环境,从而利用它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很容易得看出女性特征很明显的一些东西。比如她的那首《点绛唇》,有这样几句“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其中“溜”“羞”“走”“嗅”这几个字就将少女豆蔻时期那种天真娇羞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若不是亲身经历很难表达得如此生动的。再有就是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是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描写得栩栩如生。
李清照笔下的少女大多是自己,由此可见,少女时代的她是很幸福的。活得无忧无虑。可生活总是很难一帆风顺。她的这种安逸生活在20岁以后就差不多结束了,她开始了一生的苦难。面对人生当中这一系列变故,她很顽强得坚持下去了,这也是女性身上常有的隐忍。但虽然不曾低头,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心境却是再回不了从前了。她能忍,却再也乐观不起来了。所以我们才看到她后期作品几乎全部是抑郁沉痛之作。四处流浪的飘零、丈夫去世的悲痛、祖国山河的沦陷……她一个女子要怎样再去乐观。古代女子本来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何况她还有这么些遭遇呢?
不过庆幸的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苏轼那样历经贬谪却依旧“诗酒趁年华”。放到那样一个环境中,她真的是做了她可以做的一切。她绝对值得我们后世的景仰。
永远缅怀那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女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