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林芝】转山
【转山】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仓央嘉措·题记
1
转山是藏族人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神山),转一圈,或多圈。
诗中所说的转山,指的是神山,佛经上说居于世界最高的山,即须弥山。须弥山在佛教中被称为世界的中心,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湿婆大神的殿堂,人们多以为它只不过是一处虚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现实的山。《大藏经·俱舍论》记载:从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有座"大雪山",这就是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岗仁布钦。岗仁布钦,藏语意为"雪山之宝"。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尚在人间时,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阿修罗( 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和天界乐师等都云集在神山周围,时值马年,因此,马年便成为岗仁布钦的本命年。
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千百年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在通往神山的一条条道路上,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感慨的永动流。
——这就是转山的典故和由来。
2
转山可大可小,从我对西藏佛教信仰初浅的理解来看,转经筒就是微型的“转山”,沿着当地的圣山(神山)转,就是常见的转山;而到岗仁布钦,那座传说中的“须弥山”,便是传说中的转山,最为虔诚最为让我觉得那是信仰的转山就是一步一跪一拜的朝圣,最后当朝圣者抵达拉萨——他们心目中的大昭寺,也要围着顺时针转。到藏区一定要懂得,转经筒一定要从右往左顺时针转,如果到了寺庙里面,千万不能中途去转转经筒或半途而废,一定要从起点开始,一直坚持坚持到终点,不能快,要稳健,要徐徐转动,以便让转经筒上的经文与你心中的祈祷相吻。唯有深切明白自己内心,和对佛主的虔诚,才会在缓慢的动作中,愈加坚定信念和未来。
几年前,大概是在06年左右吧,第一次看到仓央嘉措的诗句,毫无华丽的词藻,只是那简单的组合,如经文颂咏般,顿然觉得,没有什么七情六欲或佛门清修之间的天然界限,真正的佛学或其他信仰的高境界,就是融会贯通,于是,佛者见佛,情者遇情。
之后,也买了活佛的诗集,读得一知半解,毕竟他是用藏文书写,在翻译过程中本就有差异,加上他的教育背景、藏区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以及独特的个人经历,如此融合起来,要想真正读懂,谈何容易。这不妨碍我继续由他引起的对西藏的兴趣,渐渐读了《走吧,张小砚》、《背包十年》、《酥油》等关于西藏旅行的书籍,激动处,恨不得赶快来个背包行或318骑行。
太多的念想,再强的执念,也都会慢慢在岁月和俗世繁扰间慢慢归于日复一日的尘土飞扬间,抬望眼,却是滚滚的灰霾。
3
看来还是与佛有缘,农历马年,能有如此的机会,进藏短期工作,顺带体验藏区生活;而且,工作地点在林芝地区,人称“西藏江南”。当初给我选择的时候,新疆和西藏,二选一,我没有犹豫,毫不犹豫啊,为啥,主场啊,都是“林”啊,而且林芝的英文是“Nyingchi”,跟宁德,又沾亲带故啊。
来这里快三周了,高原反应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感觉,第一天还走了快2万步,但要真正完全跟沿海地区那样,还是要循序渐进,从第一个周末:好生休息——第二周:骑行城区周边——第三周:爬相对海拔500多米的比日神山,期间还参加林芝环保局的户外活动,跟着一帮藏族兄弟踢了一小会足球。
如此,才能更好地看见林芝的美丽。
4
转山,是我一直非常想在西藏完成的事儿。众多原因吧,最主要的还是我偏好徒步的方式来考验自己的意志、丈量自己的极限,同时对于山,有着骨子里的征服欲望。
比日神山,坐落在林志城区八一镇旁,就像宁德蕉城区的南漈山、龙溪山,于我来说,不到山上走一走,就像到了一个地方,没“拜码头”一般,就不算真的来这里了。
山不高,但走起来也不容易,上周末推着自行车上山,本来也没多想,就想上山一睹真容。到了半山腰的林芝生态博物馆,望着黑不溜秋的馆内展览,还是觉得另一旁的比日神山木栈道让我更加有走一走的冲动。于是,问了门卫大哥,转一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他说快的话,一个小时就够了。大喜,即便一个人独行;看来,转山的愿望可以小小实现了。
于是,看了下地图,了解大致走向,便开始俺的第一次转山。
毕竟到藏区不久,走起来不敢太快,稳实,时不时也在看着远处,蓝天下,桃花林,青稞田,雪松山,有些美景,特别是西藏的景色之美,唯有在那一瞬间,用心观赏,转眼间,不复存在。
在木栈道的入口处,看见一位藏族奶奶转动经筒,慢慢地开始又一次转山。
5
一直以来,我觉得我们这些外来客,对藏族同胞来说,就是难以想象的,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虔诚之举。可惜,当这些失却信仰的人,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看到藏区那些举动的时候,反而觉得是一种另类。在这里,我始终觉得我是另类,一个还在徘徊追寻自己内心信仰的人,来这里感受,来这里洗礼,我不敢有太多的举动,用心用脚步来感受他们走过的路,想收获更多一些的坚定。我是怎样的人,早已在一次次成长中,如原木般被东磨西削,如是当下。也许,在旁人眼中,我始终难以理解,为何总要与俗世有些不同,有些另类。想想,能做自己坚持自己,何尝不就是一次次转山,转的多了,自己就如山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解释,静静地看着,不是舍不得,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渐渐明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风起云涌,不动如山,如是我闻。
6
在比日神山上,望着写满经文的经幡,在风中飘扬,每一次的舞动,经文便在空中振动,将视觉上的振动等同于听觉上的振动,不是他们的迷信,而是对振动更高层级的理解,也是对佛法传送多样化之举,他们的坚持,可否有我未曾自知的自大和渺小呢?你所认为的世界,是否有真的是你所见的那样?你有的当下,又是否过往的重复,只是多了点世界多彩的外表?
神山上,独自向前,也有些害怕,毕竟独自一个人,右边是神山山顶,左边便是林芝城区,坡势陡峭,还有天葬台遗址。忽然间,一位藏族小姑娘拉了下我的背包,向我借手机,要给家人打电话,旁边还有她的妹妹,估摸着才5、6岁,我想:哥走到哪里,都是可以问路的好路人啊,连到了藏区依旧如此。便说:小朋友,你要拨的号码多少,叔叔给你打过去?要有防人之心,但懂得保护自己即可,切莫伤了旁人的无妄之心。播了号码,便把手机给小姑娘,电话没通。小姑娘很自然得边说谢谢边把手机还给我,后面那位藏族奶奶也说了谢谢,她们是祖孙。
于是,后面的路程,小姑娘就开始“搭讪”“叔叔”我了,问了各种问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结婚了没,想要找怎样的伴侣……各个问题都极具哲学含义,却又充满这对外界好奇的童真,我也没有太多隐瞒,来西藏前,朋友群里说,有机会搞一次爱心赠书之类的活动;都是读书人,也就这事儿做起来,会觉得自然而然。
来林芝后,也经常路过学校,但没有刻意去认识,这倒是有种道法自然的感觉。没想到小姑娘已经五年级了,看来这边的教育还真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正脑海遨游中,忽然间飘来千古悬案:
叔叔,我问我妈妈,我是怎么来的?我妈妈说:我是从寺庙里捡来的?您说,我妈妈说的是真的吗?
哎呀妈啊,这问题问得也太尖锐了吧,太有水平了,以我这小小道行,岂敢在神山上造次?
什么是普世?这个问题就是普世,古今中外,恒久不变的悬案啊。
咳咳,还好应对有方;没让小姑娘有太多疑问,于是她又提了更加深刻的话题:叔叔,你相信神仙、灵魂吗?
好嘛,简直就是神山派小卓玛来考验俺的。
通过聊天,才知道小姑娘的爷爷信佛,有一天念佛打好手印便坐化圆寂了。——阿弥陀佛,有福之人,有佛缘之人啊,善哉,善哉。
比日神山,转山,不一般的经历。
西藏之行,不单单看美景,更要有风土人情,更要看见的是未曾遇见的自己。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仓央嘉措·题记
1
转山是藏族人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神山),转一圈,或多圈。
诗中所说的转山,指的是神山,佛经上说居于世界最高的山,即须弥山。须弥山在佛教中被称为世界的中心,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湿婆大神的殿堂,人们多以为它只不过是一处虚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现实的山。《大藏经·俱舍论》记载:从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有座"大雪山",这就是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岗仁布钦。岗仁布钦,藏语意为"雪山之宝"。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尚在人间时,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阿修罗( 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和天界乐师等都云集在神山周围,时值马年,因此,马年便成为岗仁布钦的本命年。
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千百年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在通往神山的一条条道路上,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感慨的永动流。
——这就是转山的典故和由来。
2
转山可大可小,从我对西藏佛教信仰初浅的理解来看,转经筒就是微型的“转山”,沿着当地的圣山(神山)转,就是常见的转山;而到岗仁布钦,那座传说中的“须弥山”,便是传说中的转山,最为虔诚最为让我觉得那是信仰的转山就是一步一跪一拜的朝圣,最后当朝圣者抵达拉萨——他们心目中的大昭寺,也要围着顺时针转。到藏区一定要懂得,转经筒一定要从右往左顺时针转,如果到了寺庙里面,千万不能中途去转转经筒或半途而废,一定要从起点开始,一直坚持坚持到终点,不能快,要稳健,要徐徐转动,以便让转经筒上的经文与你心中的祈祷相吻。唯有深切明白自己内心,和对佛主的虔诚,才会在缓慢的动作中,愈加坚定信念和未来。
几年前,大概是在06年左右吧,第一次看到仓央嘉措的诗句,毫无华丽的词藻,只是那简单的组合,如经文颂咏般,顿然觉得,没有什么七情六欲或佛门清修之间的天然界限,真正的佛学或其他信仰的高境界,就是融会贯通,于是,佛者见佛,情者遇情。
之后,也买了活佛的诗集,读得一知半解,毕竟他是用藏文书写,在翻译过程中本就有差异,加上他的教育背景、藏区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以及独特的个人经历,如此融合起来,要想真正读懂,谈何容易。这不妨碍我继续由他引起的对西藏的兴趣,渐渐读了《走吧,张小砚》、《背包十年》、《酥油》等关于西藏旅行的书籍,激动处,恨不得赶快来个背包行或318骑行。
太多的念想,再强的执念,也都会慢慢在岁月和俗世繁扰间慢慢归于日复一日的尘土飞扬间,抬望眼,却是滚滚的灰霾。
3
看来还是与佛有缘,农历马年,能有如此的机会,进藏短期工作,顺带体验藏区生活;而且,工作地点在林芝地区,人称“西藏江南”。当初给我选择的时候,新疆和西藏,二选一,我没有犹豫,毫不犹豫啊,为啥,主场啊,都是“林”啊,而且林芝的英文是“Nyingchi”,跟宁德,又沾亲带故啊。
来这里快三周了,高原反应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感觉,第一天还走了快2万步,但要真正完全跟沿海地区那样,还是要循序渐进,从第一个周末:好生休息——第二周:骑行城区周边——第三周:爬相对海拔500多米的比日神山,期间还参加林芝环保局的户外活动,跟着一帮藏族兄弟踢了一小会足球。
如此,才能更好地看见林芝的美丽。
4
转山,是我一直非常想在西藏完成的事儿。众多原因吧,最主要的还是我偏好徒步的方式来考验自己的意志、丈量自己的极限,同时对于山,有着骨子里的征服欲望。
比日神山,坐落在林志城区八一镇旁,就像宁德蕉城区的南漈山、龙溪山,于我来说,不到山上走一走,就像到了一个地方,没“拜码头”一般,就不算真的来这里了。
山不高,但走起来也不容易,上周末推着自行车上山,本来也没多想,就想上山一睹真容。到了半山腰的林芝生态博物馆,望着黑不溜秋的馆内展览,还是觉得另一旁的比日神山木栈道让我更加有走一走的冲动。于是,问了门卫大哥,转一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他说快的话,一个小时就够了。大喜,即便一个人独行;看来,转山的愿望可以小小实现了。
于是,看了下地图,了解大致走向,便开始俺的第一次转山。
毕竟到藏区不久,走起来不敢太快,稳实,时不时也在看着远处,蓝天下,桃花林,青稞田,雪松山,有些美景,特别是西藏的景色之美,唯有在那一瞬间,用心观赏,转眼间,不复存在。
在木栈道的入口处,看见一位藏族奶奶转动经筒,慢慢地开始又一次转山。
5
一直以来,我觉得我们这些外来客,对藏族同胞来说,就是难以想象的,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虔诚之举。可惜,当这些失却信仰的人,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看到藏区那些举动的时候,反而觉得是一种另类。在这里,我始终觉得我是另类,一个还在徘徊追寻自己内心信仰的人,来这里感受,来这里洗礼,我不敢有太多的举动,用心用脚步来感受他们走过的路,想收获更多一些的坚定。我是怎样的人,早已在一次次成长中,如原木般被东磨西削,如是当下。也许,在旁人眼中,我始终难以理解,为何总要与俗世有些不同,有些另类。想想,能做自己坚持自己,何尝不就是一次次转山,转的多了,自己就如山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解释,静静地看着,不是舍不得,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渐渐明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风起云涌,不动如山,如是我闻。
6
在比日神山上,望着写满经文的经幡,在风中飘扬,每一次的舞动,经文便在空中振动,将视觉上的振动等同于听觉上的振动,不是他们的迷信,而是对振动更高层级的理解,也是对佛法传送多样化之举,他们的坚持,可否有我未曾自知的自大和渺小呢?你所认为的世界,是否有真的是你所见的那样?你有的当下,又是否过往的重复,只是多了点世界多彩的外表?
神山上,独自向前,也有些害怕,毕竟独自一个人,右边是神山山顶,左边便是林芝城区,坡势陡峭,还有天葬台遗址。忽然间,一位藏族小姑娘拉了下我的背包,向我借手机,要给家人打电话,旁边还有她的妹妹,估摸着才5、6岁,我想:哥走到哪里,都是可以问路的好路人啊,连到了藏区依旧如此。便说:小朋友,你要拨的号码多少,叔叔给你打过去?要有防人之心,但懂得保护自己即可,切莫伤了旁人的无妄之心。播了号码,便把手机给小姑娘,电话没通。小姑娘很自然得边说谢谢边把手机还给我,后面那位藏族奶奶也说了谢谢,她们是祖孙。
于是,后面的路程,小姑娘就开始“搭讪”“叔叔”我了,问了各种问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结婚了没,想要找怎样的伴侣……各个问题都极具哲学含义,却又充满这对外界好奇的童真,我也没有太多隐瞒,来西藏前,朋友群里说,有机会搞一次爱心赠书之类的活动;都是读书人,也就这事儿做起来,会觉得自然而然。
来林芝后,也经常路过学校,但没有刻意去认识,这倒是有种道法自然的感觉。没想到小姑娘已经五年级了,看来这边的教育还真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正脑海遨游中,忽然间飘来千古悬案:
叔叔,我问我妈妈,我是怎么来的?我妈妈说:我是从寺庙里捡来的?您说,我妈妈说的是真的吗?
哎呀妈啊,这问题问得也太尖锐了吧,太有水平了,以我这小小道行,岂敢在神山上造次?
什么是普世?这个问题就是普世,古今中外,恒久不变的悬案啊。
咳咳,还好应对有方;没让小姑娘有太多疑问,于是她又提了更加深刻的话题:叔叔,你相信神仙、灵魂吗?
好嘛,简直就是神山派小卓玛来考验俺的。
通过聊天,才知道小姑娘的爷爷信佛,有一天念佛打好手印便坐化圆寂了。——阿弥陀佛,有福之人,有佛缘之人啊,善哉,善哉。
比日神山,转山,不一般的经历。
西藏之行,不单单看美景,更要有风土人情,更要看见的是未曾遇见的自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