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1)告子下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如何?”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 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 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 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 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貉:北方夷狄之国名也。
无城郭:国防成本低
无宫室:生活成本低
无诸侯:外交成本低
无百工有司:行政成本低
中国之地社会治理成本很高,二十取一不足以供给必要的治理成本。所以,儒家并非简单的讲藏富于民,此之谓中庸之道。
儒家:合道理的生活方式,符合人本质的精神气质。
理学:讲道理的学问。
《史记》写思想家都不太成功,有西汉经文经学的气质,喜欢志怪,因此老子、孔子、韩非子写的都不太好。反而是贩夫走卒写的好,比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
(2)告子下
白圭白:“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伟大的哲学家:其思想是所有时代的当代哲学。
我们当下的情境:以邻为壑+率兽食人
西方不可变更的事实:源自于一神教的排他性+骨子里的侵略性格
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的现状就是井然有序但是毫无生机,所有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邵雍的四民*四民:士士---------商商 商人之德《史记•货殖列传》
(3)性善论
为什么强调性善:是为善找到人性的基础,存在符合人性的善。这是为了打破道德上的习俗主义即历史主义,因为这很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如何解释现实中的恶:人性善讲的并非一种现实的表现,不能去解释现实中为何存在那么多恶。性善给出的是人的本质倾向,即根源的本性。所谓不干人事就是做坏事。
苏东坡为何不喜欢孟子:其一,王安石喜欢孟子;其二,孟子论证逻辑非常好,但是不善立论,性善论才导致了性恶论。
哲学:即指向具体生活安排方式并论证其合理性,与社会人生建设无关的不是哲学,
(4)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这是儒家内部的辩论,根本价值观是相同的,有理论共识是辩论的基础,仁义是最高价值是告子与孟子的共识。告子讲的是人性的无善无恶论,这是一种习俗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人性论。
杨立华《穿越告子的丛林》
任何思想都是有后果的,错误思想对人的伤害超过一切武器。
(5)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之:动词,人性向善,善不在人性之内。(傅佩荣)
之:的,人性本质是善,就不是方向的意思。
今:假设,比方说。
势:客观环境。
北大精神:不苟流俗,狂狷自认。
刚毅坚韧的精神:每一代的苦难都不同,对于现今的年轻人,就是要遭受高考的磨练。
(6)告子上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谓之:命名;之谓:客观陈述。
生之谓性:综合判断,能产生新知识;白之谓白:先天分析判断。所以两者不可等同。孟子在这里显然用了辩论的技巧,不过讲的道理没错,人与物是不能等同的。
(7)告子上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这段是对“生之谓性”段的补充再辩论。告子的错误在于将人和动物等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区别于动物。因此,“食色性也”能收尽天下动物,却独独漏掉了人。
批驳“食色性也”的三句话:人离不开食色;人性不等于食色;人性体现在对食色独有的态度上(好色但知分别)。
(8)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3),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 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 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如何?”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 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 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 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 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貉:北方夷狄之国名也。
无城郭:国防成本低
无宫室:生活成本低
无诸侯:外交成本低
无百工有司:行政成本低
中国之地社会治理成本很高,二十取一不足以供给必要的治理成本。所以,儒家并非简单的讲藏富于民,此之谓中庸之道。
儒家:合道理的生活方式,符合人本质的精神气质。
理学:讲道理的学问。
《史记》写思想家都不太成功,有西汉经文经学的气质,喜欢志怪,因此老子、孔子、韩非子写的都不太好。反而是贩夫走卒写的好,比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
(2)告子下
白圭白:“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伟大的哲学家:其思想是所有时代的当代哲学。
我们当下的情境:以邻为壑+率兽食人
西方不可变更的事实:源自于一神教的排他性+骨子里的侵略性格
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的现状就是井然有序但是毫无生机,所有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邵雍的四民*四民:士士---------商商 商人之德《史记•货殖列传》
(3)性善论
为什么强调性善:是为善找到人性的基础,存在符合人性的善。这是为了打破道德上的习俗主义即历史主义,因为这很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如何解释现实中的恶:人性善讲的并非一种现实的表现,不能去解释现实中为何存在那么多恶。性善给出的是人的本质倾向,即根源的本性。所谓不干人事就是做坏事。
苏东坡为何不喜欢孟子:其一,王安石喜欢孟子;其二,孟子论证逻辑非常好,但是不善立论,性善论才导致了性恶论。
哲学:即指向具体生活安排方式并论证其合理性,与社会人生建设无关的不是哲学,
(4)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这是儒家内部的辩论,根本价值观是相同的,有理论共识是辩论的基础,仁义是最高价值是告子与孟子的共识。告子讲的是人性的无善无恶论,这是一种习俗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人性论。
杨立华《穿越告子的丛林》
任何思想都是有后果的,错误思想对人的伤害超过一切武器。
(5)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之:动词,人性向善,善不在人性之内。(傅佩荣)
之:的,人性本质是善,就不是方向的意思。
今:假设,比方说。
势:客观环境。
北大精神:不苟流俗,狂狷自认。
刚毅坚韧的精神:每一代的苦难都不同,对于现今的年轻人,就是要遭受高考的磨练。
(6)告子上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谓之:命名;之谓:客观陈述。
生之谓性:综合判断,能产生新知识;白之谓白:先天分析判断。所以两者不可等同。孟子在这里显然用了辩论的技巧,不过讲的道理没错,人与物是不能等同的。
(7)告子上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这段是对“生之谓性”段的补充再辩论。告子的错误在于将人和动物等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区别于动物。因此,“食色性也”能收尽天下动物,却独独漏掉了人。
批驳“食色性也”的三句话:人离不开食色;人性不等于食色;人性体现在对食色独有的态度上(好色但知分别)。
(8)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3),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 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 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