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
20131201
青春之坛坛——远程学习一点体会
截止到今天,课程学习已经有67个小时,离90个小时不远了。选修的课程共有13门,两门6个小时,其他都要修满8小时。看着电脑上数字不断的变化,心里觉得很踏实。远程学习真正的意义并没有太大,选修的课程有将近一半质量不高。但是,我最关心就是它里面的时间设计以及这种做法对学习产生的激励效应。
学习进度加以规划,那么进展就不会被随意破坏,即便因某些事件搁置了,也有记录在那儿。这又让我反思自己看书的进程?以高级英语课本为例,高级英语第一册共有16篇文章,如果每门学习时间也是8个小时,那么一共就要花128个小时,以每天3个小时的进度推进需要42天。如果这种学习加以量化,每篇文章花的时间加以记录,学习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呢?42天意味着一个多月,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啃一本书,我之前还没有去经历。
于是,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设想,把高级英语里面的文章,按目录分好,每天每篇课文的学习时间加以记录,以8小时为标准,坚持下去,看最后效果怎么样。如果这种方法的效率很高,那么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学习、工作的其他方面。这也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外延。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阅读,阅读本身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会阅读的人,并不能说会办事。可不去阅读、不去积累的人,他脑海里面可供思考的素材有限,这种有限也会阻碍问题处理的灵活性。为什么阅人无数的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沟通的良好效果。这是因为,他脑海里有与人交流的一些原始的记录,这些记录随时可以提取拿来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机会来阅人无数,那么他/她就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这是一种间接的方式。
又回到远程学习,这种学习给你一些思考。那是互联网时代给人的思考。我一直欣赏跑到时代前列的互联网设计者,他们多厉害,每次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发一种新产品、去改变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每天总是思考如何折腾出一种新的东西。那是对自己不断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又反过来让自己不断去努力、思考、进步。
写到这里,光说不练是行的,而我要做的是,就是把以上的法则行动起来。做好之后,一个多月以后再去写篇学习总结。然后,“一法通万法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办事能力一点点进步,慢慢的成长着。
远程学习体会之二
截至今天,远程学习终于要告一段落了,90个小时的课程已经全部学完。期间,非常感谢宝宝童鞋和宇仔表弟帮忙刷数字。回忆起,自己每天坚持到11点,刷数字、在线查字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90个小时看起来多么的漫长,但是分到每个星期,每天也很短暂。这些大目标细分下来,也不难以实现。这里不是说,远程学习意义对教师作用有多大。这里,想说的是,干一件事情的坚持与恒心。回想起,去年每天5:50爬起来看一个小时法语,然后洗漱下早自习,坚持了50天。回想起,2011年在译言翻译了100篇文章后,成为签约译者,之后再也没有去过那里玩了。回想起,2008年,在沪江挣了1W的虚拟沪元,再也没有去挣沪元了。这些都是个人坚持做事的一些经历,随着坚持事件的数目增多,个人意志力也慢慢增强了。这也有助于个人能胜任更高强度的工作与生活。
学习过程中,我还留意了小学英语成绩学习前十名老师,这些老师70%来自茶陵县,而且是下面乡镇的老师。这反应一个问题:真正的高手不会花太多时间这上面,他们有更重要、更现实的问题去解决。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目前第一名老师的成绩为70.8分,作业拿了优秀、论坛讨论特别积极,花的时间非常多。而普通的老师学完课程,最高分也是69分,这1.8分需要不少于30个小时的量。这种现象,推及到另一个原理:当一件事物做到95%的时候,剩下的5%需要前面相当的、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如果按时间成本来算,这显然可以放弃的。
通过这次学习,可以大胆的推论:能坚持一个月的人很普通,坚持三个月的人可以做到中层,而坚持一年或者数年的大多可以做到更高的水平。至于薪水和回报率,最后一种人群获得的可能能第一种人群的N倍,甚至是无法度量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因为足够的稀缺,可以去经历不同的美好,比如妮子姐姐,现在在北欧享受着异族别样的风情。她说,每天只睡4个小时,跑10公里的路程。亲们,你们呢?
一脉相承的想法
周末在家和妹妹一起看深圳卫视,妹妹喜欢看文艺节目,我很少看电视。看她兴致那么高,我也围过去凑热闹。“男左女友”,里面有很多问题,问题答案涉及简单的推理。比如谁是真正的跨国夫妻,谁是真正的“吉尼斯双截棍王”。妹妹答的每道题都是正确的,我也答出了一题。这里面运用了数学里面的排除法,生活的一般常识,还有“雷声大雨点小”的形象直觉。
晚上,天气冷,没看书。也和妹妹一起看电视,妹妹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央的与会人员都没打领带,后来我们看下xi的着装,原来首脑没有这个习惯。看有的人穿着西装革履却少了一条领带,总觉得有点别扭。然后,我和妹妹又讨论了新的一个问题:这高端的领带市场又要萧条了。
今天来学校,我班没有学生买学习机。因为我说,这个东西是奢侈品,爸爸妈妈愿意买才能买,不能死缠烂打。事实上,知道那帮家伙,就是来乡下推销低端电子产品。于是,脑海里冒出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了那些话,学生都没买,很欣慰。
这些事情,看起来毫无联系,可究探起来,都反应了一个人基本思维素养。就是如何在一些现象中,发现他们共同的东西。比如,摘红菜,怎么判断已经熟透的呢?原来都长着黄色的花儿。看一幅PS作品,总觉得怪怪的,问题出在哪儿,原来是比例不协调或者色调搭配有问题。看一条新闻,哪些成分是可信的,哪些又是噱头呢。长期坚持下去,判断能力、辨别能力也有长进的。
写到最后,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提问的基本技巧。以前的老大,厉害、精明,但跟他沟通的成本特别低。他下面的几点做得非常好。
1、 语言直白,不包含太多专业术语。
2、 把背景交代清楚,不需要拉锯一般情况询问。
3、 断句好,有礼貌,逻辑清晰,不会让人有不适感。
学习的用处
课间跟同事聊天,他儿子马上就要结婚了。女方父母要过来,同事正愁送礼的事情。
在一旁的我,就给她支起了招。我说,红包肯定要给,这个我不熟悉,但具体数字一定要恰当为好。至于送特色的东西,那还是要花很多心思的。然后,我就说,作为一个非柏市镇的人,你们的特色很明显:酒醇、红薯干、新鲜竹笋。那如何将其搭配就有讲究了。首先,这是件非常喜庆的事情,那么就得买一个红色的、质地精良的袋子。袋子内的重量不超过5斤,考虑到携带的方便性。酒醇可以用漂亮的瓷器装好,深蓝色花纹,体现古朴大方的气质,酒装入1-2斤,上面用红色的布条封好。红色的布条可以选取山里茶子油上面的布,旧物巧用。红薯干不能用普通的塑料袋盛放,而用蛋糕店装高级糖果的圆柱型礼品盒装,看起来精巧细腻。红薯干在市场可以购买,最好选择色泽亮丽,但又不失原味的那种。新鲜竹笋则可以超市透明的袋子装,每个袋子装2个,寓意明显。
然后,我还帮她预算了一下总花费,不会超过500元。同事很开心,说我帮了她大忙。其实,这些都是平时学习看书留意观察到的。常年累月下来,自己思维方面就有些变化。这里不是教人如何贿赂、巴结领导,而是学会恰当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确是一门艺术。拿以上的素材为例,有的人就会动不动送50斤酒、10斤红薯干、一麻袋竹笋,让接收方是一种累赘,心理上都难受。还有的人,为了感谢,直接拿钱砸,那不把对方吓跑。
当然,以上案例不适合贿赂,找关系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恰当的表达情感,送礼物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就像妹妹过生日,她同学送一个小猪娃娃、正方形水晶球、粉色音乐盒都挺让人感动,而工作之后的我们,好像丧失这份纯真,觉得给礼金才是正道。
这些东西没人教我,我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学习、去实践、去总结、去领悟。一个会学习的人,谈吐必定是文雅的,情绪必能控制得恰当的,做事必定考虑别人的接受度的,着装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上述不懂,可以买相关的书来看,看后实践,学了PS后,我对图像的比例,色彩的纵深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仅能欣赏到美,而且还可以分析出背后的要素。这就是学习的用处!
班主任之日志——开学第一天
徐的妈妈今天来了,他妈妈打扮得楚楚动人,虽然是冬天,婀娜的身姿还是分外明显。
徐就站在教室门外,一个寒假过去了,他又长高了一点点。徐没有叫我,但是脸上却露出了善意的神情。我走过去,跟他聊了几句,他有点害羞得低下了头。
徐的妈妈把女儿也带过来,姿姿很漂亮,今天穿了一件粉色的棉衣,颈部的小伤疤不见了。姿姿见了我,很利落的向我打了招呼。我和她之间,更像是阿姨和邻居家的小孩儿。
徐的妈妈很爽快的把所有费用都交齐了,我还特意问了徐去年寒假怎么没来领通知书。徐的妈妈说,孩子和家人都不在镇上,蝶蝶帮他们把通知书带回家了。徐的妈妈很感谢去年他儿子没有打架,没有赔偿过一笔医药费,这样平平安安稳稳当当的过了一个学期。这也让我有些欣慰。
徐有时候不太喜欢表达自己,对大人和长辈有一种距离感,也许因为自己的亲妈不在身边,对人时刻有一种提防之心。他也有天真的一面,比如一下课就抱着饭盆拼命着、跳跃着往食堂赶,那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挺可爱的男孩,为了早点吃到饭菜,尽了最大的努力。
我不去苛求他学业上的进步,只求他平安度过小学时光,对身边的人多一些耐心和宽容,能够理解动手有时候会把事情变得更糟糕。然而,这些东西却每时每刻考验着我,可能这就是教育的多样性吧!
青春之坛坛——写给自己
选择这条语言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很多的质疑声,也有自己的怀疑情愫。
如果不去走下去,会过得很舒服、平静不起任何波澜。
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慢慢淡去,如果喜欢,为何不去努力争取。
可是这条路,异常的磨人与孤单,没有人陪护你,有时候会耗尽全部体力,让人想吐的感觉都有。那要怎么样呢?
如果不去努力,现在的日子就是退休式生活,让我如何对得起生命?当体力充沛时,除了运动还消耗一部分卡路里,剩下的那些能量将以何种形式储存?难道是臃肿肥胖的身材,还是胖乎乎的脸蛋?
当我们一次次被告诫,要稳定、要结婚、要相夫教子,难道没有一个女子愿意像男人一样奋斗?在职业场上血雨腥风的厮杀,在运动场上挥汗淋漓得暂放?
如果不去努力,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当取得自己也无法相信的语言水平,当把文字驾驭的让自己也吃惊的时候,真要为曾经吃过的苦而感动。
我的一位挚友,说学习英语学习得想吐,看着一篇长文,一半以上的单词都不认识,那种挫败感与失望,TA不可能永远去接受。TA一个个去学,一天天去听,当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相匹配的时候,那是怎么样的一种自豪。TA告诉我,作为语言出身的我,有什么资格觉得生活有困难,生活有冲突,生活应该安分一点,生活应该平静不起波澜。我听到那段话,真有些震撼!
当我觉得是最无助的一个,最难受的一个,付出最多的一个,那些比你出身还差的人,却连抱怨的时间都没有。因为TA们只认前进的路。
曾经也为取得的点滴成就而自豪,曾经也为安定而欣慰,但是这种自豪与欣慰让我觉得窒息,让我拼命得想抽离。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不努力的生活着,那么日子的重复与单调,将把人足以湮灭,站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唯有努力才能改变这一切。
青春之坛坛——大巧若拙
订购的书今天到了,两本《英语世界》一本《法语学习》,拿在手中很充实的感觉。
有人问我,为何这般爱学习,天天看书不累么?那是问的人不懂其中的乐趣。看着每天接受一些的新知识,对这个世界又一份了解,那种满足感是难以溢表的。文字其实是有感情的,也有温度,譬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那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全文不足三百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诗意浓厚,绝好的修辞,和谐的意境,文学修养极深。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不能不为之叹服。
昨天又把译言账号激活了,09年在深圳,我在上面翻译了107篇文章,此后一直未更新,成功获得签约译者勋章。激活不为翻译,而是吸收最原汁原味的英文,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有美味的译文产出。
那些看起来牛逼的人,其实并不牛逼,真正高手从来不懈与人过招,因为他们处理自己的事情都应付不来。以文字为生的人,每天写作必定极为痛苦的、纠结的。灵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是长期坚持得来一点点感悟。纸质书籍给人更厚重的沉思,有些话可以效仿,有些话却是忽悠人。所以,看起来毫不费力,也是一种表象,你不懂他背后的付出,背后的故事。
大巧若拙,就像这篇文章,我无须刻意构思,文字就那么顺着键盘流出来。不用任何技巧,在屏幕上display。
班主任之日志—却道天冷好个冬
一觉醒来,学校已是白茫茫的一片。雪地里有学生们的欢闹声,清澈且脆亮。
00后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雪,就迫不及待的往雪里赶,隔壁班的女老师被学生们闹着吃了一团雪,那老师说,这种盛情,不好推迟。我们班的学生,玩得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分不清是汗水还是冰水。
下午第一节课,是我的英语课。几个学生打报告,说L衣服裤子都湿了。走过去一看,线流般的水滴就在L的裤脚落下,他还不慌不忙的看着我。
“冷么?”我问,语气里有些不可思议。
“好像有一点点”L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答。
“要回家么?还是上完这节课?”我继续说。
“回家”!L很坚定。
“号码呢?说吧!”我看了他一眼。
“135*****,这是我爸爸的。”L毫不犹豫的说了出来。
接下来家长来了,孩子回去了。我教了一页的内容,就让学生们写作业。
“做完作业,就去操场玩雪!注意别把鞋子弄湿了。”有这句话,学生们都笑了。
晚上,雪还在下,地面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有沙沙的细响。远远近近都是密密麻麻的小脚印,寝室里都是湿漉漉的娃儿。一个个悉悉索索的缩在被子里,有几个女生吵着要回家了。打电话过去,家长们都来接孩子了。忙到七点半,班级里的孩子都差不多接走了。还有几个开着灯,就在宿舍睡。
明天,就安静地看雪。天冷,雪景应该很美吧!
青春之坛坛——远程学习一点体会
截止到今天,课程学习已经有67个小时,离90个小时不远了。选修的课程共有13门,两门6个小时,其他都要修满8小时。看着电脑上数字不断的变化,心里觉得很踏实。远程学习真正的意义并没有太大,选修的课程有将近一半质量不高。但是,我最关心就是它里面的时间设计以及这种做法对学习产生的激励效应。
学习进度加以规划,那么进展就不会被随意破坏,即便因某些事件搁置了,也有记录在那儿。这又让我反思自己看书的进程?以高级英语课本为例,高级英语第一册共有16篇文章,如果每门学习时间也是8个小时,那么一共就要花128个小时,以每天3个小时的进度推进需要42天。如果这种学习加以量化,每篇文章花的时间加以记录,学习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呢?42天意味着一个多月,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啃一本书,我之前还没有去经历。
于是,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设想,把高级英语里面的文章,按目录分好,每天每篇课文的学习时间加以记录,以8小时为标准,坚持下去,看最后效果怎么样。如果这种方法的效率很高,那么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学习、工作的其他方面。这也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外延。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阅读,阅读本身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会阅读的人,并不能说会办事。可不去阅读、不去积累的人,他脑海里面可供思考的素材有限,这种有限也会阻碍问题处理的灵活性。为什么阅人无数的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沟通的良好效果。这是因为,他脑海里有与人交流的一些原始的记录,这些记录随时可以提取拿来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机会来阅人无数,那么他/她就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这是一种间接的方式。
又回到远程学习,这种学习给你一些思考。那是互联网时代给人的思考。我一直欣赏跑到时代前列的互联网设计者,他们多厉害,每次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发一种新产品、去改变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每天总是思考如何折腾出一种新的东西。那是对自己不断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又反过来让自己不断去努力、思考、进步。
写到这里,光说不练是行的,而我要做的是,就是把以上的法则行动起来。做好之后,一个多月以后再去写篇学习总结。然后,“一法通万法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办事能力一点点进步,慢慢的成长着。
远程学习体会之二
截至今天,远程学习终于要告一段落了,90个小时的课程已经全部学完。期间,非常感谢宝宝童鞋和宇仔表弟帮忙刷数字。回忆起,自己每天坚持到11点,刷数字、在线查字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90个小时看起来多么的漫长,但是分到每个星期,每天也很短暂。这些大目标细分下来,也不难以实现。这里不是说,远程学习意义对教师作用有多大。这里,想说的是,干一件事情的坚持与恒心。回想起,去年每天5:50爬起来看一个小时法语,然后洗漱下早自习,坚持了50天。回想起,2011年在译言翻译了100篇文章后,成为签约译者,之后再也没有去过那里玩了。回想起,2008年,在沪江挣了1W的虚拟沪元,再也没有去挣沪元了。这些都是个人坚持做事的一些经历,随着坚持事件的数目增多,个人意志力也慢慢增强了。这也有助于个人能胜任更高强度的工作与生活。
学习过程中,我还留意了小学英语成绩学习前十名老师,这些老师70%来自茶陵县,而且是下面乡镇的老师。这反应一个问题:真正的高手不会花太多时间这上面,他们有更重要、更现实的问题去解决。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目前第一名老师的成绩为70.8分,作业拿了优秀、论坛讨论特别积极,花的时间非常多。而普通的老师学完课程,最高分也是69分,这1.8分需要不少于30个小时的量。这种现象,推及到另一个原理:当一件事物做到95%的时候,剩下的5%需要前面相当的、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如果按时间成本来算,这显然可以放弃的。
通过这次学习,可以大胆的推论:能坚持一个月的人很普通,坚持三个月的人可以做到中层,而坚持一年或者数年的大多可以做到更高的水平。至于薪水和回报率,最后一种人群获得的可能能第一种人群的N倍,甚至是无法度量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因为足够的稀缺,可以去经历不同的美好,比如妮子姐姐,现在在北欧享受着异族别样的风情。她说,每天只睡4个小时,跑10公里的路程。亲们,你们呢?
一脉相承的想法
周末在家和妹妹一起看深圳卫视,妹妹喜欢看文艺节目,我很少看电视。看她兴致那么高,我也围过去凑热闹。“男左女友”,里面有很多问题,问题答案涉及简单的推理。比如谁是真正的跨国夫妻,谁是真正的“吉尼斯双截棍王”。妹妹答的每道题都是正确的,我也答出了一题。这里面运用了数学里面的排除法,生活的一般常识,还有“雷声大雨点小”的形象直觉。
晚上,天气冷,没看书。也和妹妹一起看电视,妹妹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央的与会人员都没打领带,后来我们看下xi的着装,原来首脑没有这个习惯。看有的人穿着西装革履却少了一条领带,总觉得有点别扭。然后,我和妹妹又讨论了新的一个问题:这高端的领带市场又要萧条了。
今天来学校,我班没有学生买学习机。因为我说,这个东西是奢侈品,爸爸妈妈愿意买才能买,不能死缠烂打。事实上,知道那帮家伙,就是来乡下推销低端电子产品。于是,脑海里冒出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了那些话,学生都没买,很欣慰。
这些事情,看起来毫无联系,可究探起来,都反应了一个人基本思维素养。就是如何在一些现象中,发现他们共同的东西。比如,摘红菜,怎么判断已经熟透的呢?原来都长着黄色的花儿。看一幅PS作品,总觉得怪怪的,问题出在哪儿,原来是比例不协调或者色调搭配有问题。看一条新闻,哪些成分是可信的,哪些又是噱头呢。长期坚持下去,判断能力、辨别能力也有长进的。
写到最后,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提问的基本技巧。以前的老大,厉害、精明,但跟他沟通的成本特别低。他下面的几点做得非常好。
1、 语言直白,不包含太多专业术语。
2、 把背景交代清楚,不需要拉锯一般情况询问。
3、 断句好,有礼貌,逻辑清晰,不会让人有不适感。
学习的用处
课间跟同事聊天,他儿子马上就要结婚了。女方父母要过来,同事正愁送礼的事情。
在一旁的我,就给她支起了招。我说,红包肯定要给,这个我不熟悉,但具体数字一定要恰当为好。至于送特色的东西,那还是要花很多心思的。然后,我就说,作为一个非柏市镇的人,你们的特色很明显:酒醇、红薯干、新鲜竹笋。那如何将其搭配就有讲究了。首先,这是件非常喜庆的事情,那么就得买一个红色的、质地精良的袋子。袋子内的重量不超过5斤,考虑到携带的方便性。酒醇可以用漂亮的瓷器装好,深蓝色花纹,体现古朴大方的气质,酒装入1-2斤,上面用红色的布条封好。红色的布条可以选取山里茶子油上面的布,旧物巧用。红薯干不能用普通的塑料袋盛放,而用蛋糕店装高级糖果的圆柱型礼品盒装,看起来精巧细腻。红薯干在市场可以购买,最好选择色泽亮丽,但又不失原味的那种。新鲜竹笋则可以超市透明的袋子装,每个袋子装2个,寓意明显。
然后,我还帮她预算了一下总花费,不会超过500元。同事很开心,说我帮了她大忙。其实,这些都是平时学习看书留意观察到的。常年累月下来,自己思维方面就有些变化。这里不是教人如何贿赂、巴结领导,而是学会恰当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确是一门艺术。拿以上的素材为例,有的人就会动不动送50斤酒、10斤红薯干、一麻袋竹笋,让接收方是一种累赘,心理上都难受。还有的人,为了感谢,直接拿钱砸,那不把对方吓跑。
当然,以上案例不适合贿赂,找关系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恰当的表达情感,送礼物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就像妹妹过生日,她同学送一个小猪娃娃、正方形水晶球、粉色音乐盒都挺让人感动,而工作之后的我们,好像丧失这份纯真,觉得给礼金才是正道。
这些东西没人教我,我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学习、去实践、去总结、去领悟。一个会学习的人,谈吐必定是文雅的,情绪必能控制得恰当的,做事必定考虑别人的接受度的,着装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上述不懂,可以买相关的书来看,看后实践,学了PS后,我对图像的比例,色彩的纵深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仅能欣赏到美,而且还可以分析出背后的要素。这就是学习的用处!
班主任之日志——开学第一天
徐的妈妈今天来了,他妈妈打扮得楚楚动人,虽然是冬天,婀娜的身姿还是分外明显。
徐就站在教室门外,一个寒假过去了,他又长高了一点点。徐没有叫我,但是脸上却露出了善意的神情。我走过去,跟他聊了几句,他有点害羞得低下了头。
徐的妈妈把女儿也带过来,姿姿很漂亮,今天穿了一件粉色的棉衣,颈部的小伤疤不见了。姿姿见了我,很利落的向我打了招呼。我和她之间,更像是阿姨和邻居家的小孩儿。
徐的妈妈很爽快的把所有费用都交齐了,我还特意问了徐去年寒假怎么没来领通知书。徐的妈妈说,孩子和家人都不在镇上,蝶蝶帮他们把通知书带回家了。徐的妈妈很感谢去年他儿子没有打架,没有赔偿过一笔医药费,这样平平安安稳稳当当的过了一个学期。这也让我有些欣慰。
徐有时候不太喜欢表达自己,对大人和长辈有一种距离感,也许因为自己的亲妈不在身边,对人时刻有一种提防之心。他也有天真的一面,比如一下课就抱着饭盆拼命着、跳跃着往食堂赶,那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挺可爱的男孩,为了早点吃到饭菜,尽了最大的努力。
我不去苛求他学业上的进步,只求他平安度过小学时光,对身边的人多一些耐心和宽容,能够理解动手有时候会把事情变得更糟糕。然而,这些东西却每时每刻考验着我,可能这就是教育的多样性吧!
青春之坛坛——写给自己
选择这条语言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很多的质疑声,也有自己的怀疑情愫。
如果不去走下去,会过得很舒服、平静不起任何波澜。
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慢慢淡去,如果喜欢,为何不去努力争取。
可是这条路,异常的磨人与孤单,没有人陪护你,有时候会耗尽全部体力,让人想吐的感觉都有。那要怎么样呢?
如果不去努力,现在的日子就是退休式生活,让我如何对得起生命?当体力充沛时,除了运动还消耗一部分卡路里,剩下的那些能量将以何种形式储存?难道是臃肿肥胖的身材,还是胖乎乎的脸蛋?
当我们一次次被告诫,要稳定、要结婚、要相夫教子,难道没有一个女子愿意像男人一样奋斗?在职业场上血雨腥风的厮杀,在运动场上挥汗淋漓得暂放?
如果不去努力,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当取得自己也无法相信的语言水平,当把文字驾驭的让自己也吃惊的时候,真要为曾经吃过的苦而感动。
我的一位挚友,说学习英语学习得想吐,看着一篇长文,一半以上的单词都不认识,那种挫败感与失望,TA不可能永远去接受。TA一个个去学,一天天去听,当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相匹配的时候,那是怎么样的一种自豪。TA告诉我,作为语言出身的我,有什么资格觉得生活有困难,生活有冲突,生活应该安分一点,生活应该平静不起波澜。我听到那段话,真有些震撼!
当我觉得是最无助的一个,最难受的一个,付出最多的一个,那些比你出身还差的人,却连抱怨的时间都没有。因为TA们只认前进的路。
曾经也为取得的点滴成就而自豪,曾经也为安定而欣慰,但是这种自豪与欣慰让我觉得窒息,让我拼命得想抽离。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不努力的生活着,那么日子的重复与单调,将把人足以湮灭,站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唯有努力才能改变这一切。
青春之坛坛——大巧若拙
订购的书今天到了,两本《英语世界》一本《法语学习》,拿在手中很充实的感觉。
有人问我,为何这般爱学习,天天看书不累么?那是问的人不懂其中的乐趣。看着每天接受一些的新知识,对这个世界又一份了解,那种满足感是难以溢表的。文字其实是有感情的,也有温度,譬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那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全文不足三百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诗意浓厚,绝好的修辞,和谐的意境,文学修养极深。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不能不为之叹服。
昨天又把译言账号激活了,09年在深圳,我在上面翻译了107篇文章,此后一直未更新,成功获得签约译者勋章。激活不为翻译,而是吸收最原汁原味的英文,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有美味的译文产出。
那些看起来牛逼的人,其实并不牛逼,真正高手从来不懈与人过招,因为他们处理自己的事情都应付不来。以文字为生的人,每天写作必定极为痛苦的、纠结的。灵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是长期坚持得来一点点感悟。纸质书籍给人更厚重的沉思,有些话可以效仿,有些话却是忽悠人。所以,看起来毫不费力,也是一种表象,你不懂他背后的付出,背后的故事。
大巧若拙,就像这篇文章,我无须刻意构思,文字就那么顺着键盘流出来。不用任何技巧,在屏幕上display。
班主任之日志—却道天冷好个冬
一觉醒来,学校已是白茫茫的一片。雪地里有学生们的欢闹声,清澈且脆亮。
00后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雪,就迫不及待的往雪里赶,隔壁班的女老师被学生们闹着吃了一团雪,那老师说,这种盛情,不好推迟。我们班的学生,玩得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分不清是汗水还是冰水。
下午第一节课,是我的英语课。几个学生打报告,说L衣服裤子都湿了。走过去一看,线流般的水滴就在L的裤脚落下,他还不慌不忙的看着我。
“冷么?”我问,语气里有些不可思议。
“好像有一点点”L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答。
“要回家么?还是上完这节课?”我继续说。
“回家”!L很坚定。
“号码呢?说吧!”我看了他一眼。
“135*****,这是我爸爸的。”L毫不犹豫的说了出来。
接下来家长来了,孩子回去了。我教了一页的内容,就让学生们写作业。
“做完作业,就去操场玩雪!注意别把鞋子弄湿了。”有这句话,学生们都笑了。
晚上,雪还在下,地面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有沙沙的细响。远远近近都是密密麻麻的小脚印,寝室里都是湿漉漉的娃儿。一个个悉悉索索的缩在被子里,有几个女生吵着要回家了。打电话过去,家长们都来接孩子了。忙到七点半,班级里的孩子都差不多接走了。还有几个开着灯,就在宿舍睡。
明天,就安静地看雪。天冷,雪景应该很美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