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炊烟一世线
奶奶真的老了,七十三年过来了,时间很长了。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奶奶常这样念叨。我总是不依的,听着十分不顺当。可奶奶拍着手说起这句子,仔细想想,自己如何能对她的老迈浑然不知。
2009年末,入冬了。年下,小年,除夕。这是老人家里一年来最热闹与忙碌的时候,奶奶不再像以前的那样兴奋的忙里忙外了。按以往,就算是妈妈和婶子在帮忙,她也是闲不住的。我也会常常留她多坐一会。“奶奶,过年了,就让我妈她们去忙,您歇歇。”可奶奶笑着不依,还总是要讲出些道理,“过年了,咱一大家子人都到齐了,热热闹闹,俺忙的心里痛快。”说不上几句,奶奶又撑起身子快步走向厨房了,炉子上的菜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
当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奶奶面前翻滚的油烟,心里总觉得不安稳。人们都说,让老人一直闲在家里并不好,手里忙着心里舒坦。的确,伴随着炊烟,常常会有奶奶喜欢的戏剧桥段跟着一起飘出来。她拐末的韵脚不是那么真切,但在我听来,又是那么安稳,可以安抚所有的坏心情。
可是看到奶奶坐在一大家子人的最边上,还要时不时的起身去端菜。即使要去帮忙,硬要她坐定下来,心里有再多的祝酒词也无从开口了。这又说到这年的除夕,奶奶没在桌边,她自己躺在了北屋的床上,是腰痛。
只也许是我第一次有些慌了神,从她眉间的皱起看来,情况糟透了。此刻,奶奶的强颜欢笑定然不会让我心里好受半分。我一时说不上话,喉间好像被东西堵住了,咽不下去,像是要憋出些泪来。爸爸、叔叔、爷爷都在这个小房间里。一时间,没了除夕的气氛,屋子里的声音沉重的似乎都要穿破一层看不见的墙才能被我听到。
“洋洋,没事儿,人老了犯的毛病。别在这儿站着了,快看电视去!”
我此时如何能走!
“爸,到底怎么回事?去医院了没?”
“去了。”
“大夫怎么说?”
“就是老年人的腰肌劳损,休息一段时间就好,没事儿。”
腰肌劳损,我何尝不明白!
回家的路上,一家人都没再多说话。这年的雨水好像很丰沛,除夕夜又下起了雪。一片片大极了,落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又被雨刷带走。能听的见簌簌的响声,它们敲敲打打,没落的很。我们和叔叔两家人都各自走了,在走之前帮奶奶收拾好了一切,不过也带走了所有热闹的气氛。大雪会让世间变得默然,爆竹声也沉闷下来,像是年兽一声声的低吼。我怕这安静也把奶奶心中的热带走。零点已过,又是一年了。奶奶盼了一年的一天又过去了,何时再复回?
这便想起奶奶的这一辈子了。奶奶时常的跟我絮讲,我也听的真切,便把它们记下了。
奶奶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也就是我祖籍的所在地。十二岁新中国才成立,在她模模糊糊的记忆里,有解放军队伍,有庆祝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分得土地。小时候念过书,毕业便去了卫校,之后就成了村里医院的司药,就是管抓药的职务。医院又被解散,工作人员都被下放,奶奶又在村里做了会计。爸爸跟我说,当时的公社是按劳动公分计酬,当时爷爷是全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奶奶在地里干活,心里也觉得这日子有奔头。后来,爷爷从山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到济南的新华社山东分社,便把奶奶接了来。从那时算起,已经有四十年了。
奶奶跟我说这些时总爱笑,讲爸爸在地里拔草,为了多挣几个公分。一个月十几块钱的工资,二分钱的冰棍,五分钱的奶油雪糕。阳光喜欢在这个故事的时间照进屋子,把屋内的空气连同故事一起烘培的香气四溢。此时,我觉得阳光融化了很多,它们像甜腻的蜂蜜软糖,渗进奶奶的手心、手背和脸颊上的皱纹,将它们静静的软化,让皮肤又一次光亮起来。
奶奶笑得那样可爱,相信她正在回忆无比美好的温馨。而我,此时也在笑,笑得从容。我为奶奶拥有健康美满的生活感到由衷的喜悦。奶奶的笑让我安心、踏实,可以放心平静的品尝这甜美的午后时光。
奶奶往往不能跟我聊太久,她又要去准备晚饭了。她总是说自己家的煤气用的比我们两家的都多。“你们老是不开火做饭,净凑合。”奶奶的厨房远非广告上的那般窗明几净,而是昏暗而简单的。走进去,我就可以嗅到空气中每一顿饭的气息。挂在窗边的筷笼里有八双筷子,那是我们三家总共的人数。桌台上一定会摆着前一顿甚至两顿的菜。我跟奶奶说过多次,菜是不能吃剩的,她还是总有理。“我就是怕不吃瞎了。”我跟奶奶絮叨了很多吃剩菜的坏处,她嘴上答应了,不过剩菜还是照旧要吃的。
我曾经仔细打量了厨房,瓷瓦间的水泥大多都已脱落了。灶下搁着一排调味品,只有油桶是新的,上个月刚买的。其余瓶瓶罐罐上的字迹大都已经看不清了,它们或许挥发到油腻的空气里去了,亦或许早就印到奶奶的心里,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们。
当我在的那天,水池里一定有个不锈钢的盆子,它的边缘和底部都因为常年使用而变得凹凸不平。里面一定会放着两个削过皮的土豆,奶奶不用什么削皮器,只用切菜的刀就能让它们变得平整光滑。看着它们浸在水里,感觉甚是清凉。
点火,开油烟机,倒油。这个动作重复了不知多少次。翻炒,加盐和酱油。土豆的香味便漫了过来。土豆炖的很烂,入口很柔软,完全没有硬涩,奶奶很懂我的喜好。放上馒头和上顿的几个菜,稀饭,爷爷这时候也会坐下来。奶奶往我手里塞新馒头,催促我吃菜,自己会拿出酒杯,她每顿饭就喜欢喝这么一小盅。她把摘下的围裙顺手搭在椅子背上,坐定,吃几口菜,再喝上这么一小口,抿起嘴来。奶奶会被酒辣的眯着眼睛,还直说这饭吃的舒坦了。看得出,也想的明白,跟孙子一起吃上一顿热热乎乎的饭,喝上一口穿肠酒,岂能不痛快。老人们的午睡是必须的,酒精可助酣睡,我帮奶奶轻轻关上门,看看她起起伏伏的弯曲的背影,感觉家里有老真好。
我在的情况是少数,多数只是两个老人坐在一起。爷爷也许讲讲自己稿子的进展,奶奶说说亲戚小辈们的婚事。奶奶也爱看书读报,因为有很多报纸要爷爷写报评,家里订的报纸很多。奶奶习惯把报纸摊开在桌上,带着花镜用手指着读。她明白很多事,国内国际的都懂,也算得上是现代化的老人了。
思绪到这里断了,车子停下了,拔出钥匙以后就完全安静下来。打开车门,雪还在下,院子里有很多看烟花的人。我搓了搓手,一路跑回家,洗漱一番便睡了。盖上被子,不由得又忆起了这股暖流,杯子轻而实,不压身却很暖和。这又是奶奶的习惯了,每年冬天都要给我做新的被子。今年不例外。有时我总觉得,奶奶像是盖在全家人身上的被子。现在她漏风了,睡在被子里的人意识到寒冷了,才知道修补。我要懂得“怜取眼前人”这句诗用的有些牵强,但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浅显的道理:凉了粥,凉了菜,万不可凉了老人的心。
那夜似乎是做了梦,又或是未眠时的臆想:奶奶迷迷糊糊地拍着我,哼起悠远而有节拍的眠歌,场景像是当年叔叔从千里之外的兰州读完大学回来的那一夜。半夜里醒了一次,朦胧的看见灯光未熄,奶奶靠在床边,用手里的银针缝着被面。
“都回来了,都回来喽……”一声一声地,像是幸福的呓语。
现在奶奶缝补少了,做饭也简单了。不过缝补过的衣物还在,吃着这饭菜长大的人都还在。我曾抚摸那些儿时的棉袄,还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细致缜密的针脚。它们夹裹了无数说不尽道不清的期盼与祝福,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缓缓地流淌进每一寸布料,让它们散发着暖暖的味道。
开春了,气温回升的很快,奶奶的腰痛好转了很多,又可以看到她健走如飞的身影了,踏出的步子也踩实了我心里的泥泞。弟弟也渐渐长大懂事了,奶奶可以笑得更开怀了。她的笑是决计要继续的,永远要继续。她的笑拥有可以化解家中一切矛盾的魔力,可以覆盖在全家人身上,让所有的一切都温暖起来。家和万事兴,这种观念在奶奶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走在春暖花开的路口,奶奶身材矮小,只能挽着我的胳膊。此刻的时光好像是停滞了,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需要拉着奶奶的手才能过马路的年代。那时候去公园,总要拉着奶奶把所有的游乐设施都玩一遍。从她的布袋子里拿出水壶,喝上一口家里的凉白开水,可真是舒坦啊。现在奶奶老了,我也长大了,我们照例可以一起去公园玩,只不过是换成我带着奶奶。
我们去公园看花,走在长长的观景桥上。奶奶走路喜欢背着手,我就搀着她,一路走下去。林间空气很好,初春没有灼热的阳光,但有很多很多热热乎乎的温情,它们都包被在祖孙俩紧紧相连的心里。
“回首依然七十载,儿孙世事总不闲。柴米油盐一辈子,三尺灶台一炊烟。
一世炊烟一世线,一世丝线一床棉。一床棉被灯下纫,寒冬也做暖阳天。”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奶奶常这样念叨。我总是不依的,听着十分不顺当。可奶奶拍着手说起这句子,仔细想想,自己如何能对她的老迈浑然不知。
2009年末,入冬了。年下,小年,除夕。这是老人家里一年来最热闹与忙碌的时候,奶奶不再像以前的那样兴奋的忙里忙外了。按以往,就算是妈妈和婶子在帮忙,她也是闲不住的。我也会常常留她多坐一会。“奶奶,过年了,就让我妈她们去忙,您歇歇。”可奶奶笑着不依,还总是要讲出些道理,“过年了,咱一大家子人都到齐了,热热闹闹,俺忙的心里痛快。”说不上几句,奶奶又撑起身子快步走向厨房了,炉子上的菜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
当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奶奶面前翻滚的油烟,心里总觉得不安稳。人们都说,让老人一直闲在家里并不好,手里忙着心里舒坦。的确,伴随着炊烟,常常会有奶奶喜欢的戏剧桥段跟着一起飘出来。她拐末的韵脚不是那么真切,但在我听来,又是那么安稳,可以安抚所有的坏心情。
可是看到奶奶坐在一大家子人的最边上,还要时不时的起身去端菜。即使要去帮忙,硬要她坐定下来,心里有再多的祝酒词也无从开口了。这又说到这年的除夕,奶奶没在桌边,她自己躺在了北屋的床上,是腰痛。
只也许是我第一次有些慌了神,从她眉间的皱起看来,情况糟透了。此刻,奶奶的强颜欢笑定然不会让我心里好受半分。我一时说不上话,喉间好像被东西堵住了,咽不下去,像是要憋出些泪来。爸爸、叔叔、爷爷都在这个小房间里。一时间,没了除夕的气氛,屋子里的声音沉重的似乎都要穿破一层看不见的墙才能被我听到。
“洋洋,没事儿,人老了犯的毛病。别在这儿站着了,快看电视去!”
我此时如何能走!
“爸,到底怎么回事?去医院了没?”
“去了。”
“大夫怎么说?”
“就是老年人的腰肌劳损,休息一段时间就好,没事儿。”
腰肌劳损,我何尝不明白!
回家的路上,一家人都没再多说话。这年的雨水好像很丰沛,除夕夜又下起了雪。一片片大极了,落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又被雨刷带走。能听的见簌簌的响声,它们敲敲打打,没落的很。我们和叔叔两家人都各自走了,在走之前帮奶奶收拾好了一切,不过也带走了所有热闹的气氛。大雪会让世间变得默然,爆竹声也沉闷下来,像是年兽一声声的低吼。我怕这安静也把奶奶心中的热带走。零点已过,又是一年了。奶奶盼了一年的一天又过去了,何时再复回?
这便想起奶奶的这一辈子了。奶奶时常的跟我絮讲,我也听的真切,便把它们记下了。
奶奶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也就是我祖籍的所在地。十二岁新中国才成立,在她模模糊糊的记忆里,有解放军队伍,有庆祝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分得土地。小时候念过书,毕业便去了卫校,之后就成了村里医院的司药,就是管抓药的职务。医院又被解散,工作人员都被下放,奶奶又在村里做了会计。爸爸跟我说,当时的公社是按劳动公分计酬,当时爷爷是全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奶奶在地里干活,心里也觉得这日子有奔头。后来,爷爷从山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到济南的新华社山东分社,便把奶奶接了来。从那时算起,已经有四十年了。
奶奶跟我说这些时总爱笑,讲爸爸在地里拔草,为了多挣几个公分。一个月十几块钱的工资,二分钱的冰棍,五分钱的奶油雪糕。阳光喜欢在这个故事的时间照进屋子,把屋内的空气连同故事一起烘培的香气四溢。此时,我觉得阳光融化了很多,它们像甜腻的蜂蜜软糖,渗进奶奶的手心、手背和脸颊上的皱纹,将它们静静的软化,让皮肤又一次光亮起来。
奶奶笑得那样可爱,相信她正在回忆无比美好的温馨。而我,此时也在笑,笑得从容。我为奶奶拥有健康美满的生活感到由衷的喜悦。奶奶的笑让我安心、踏实,可以放心平静的品尝这甜美的午后时光。
奶奶往往不能跟我聊太久,她又要去准备晚饭了。她总是说自己家的煤气用的比我们两家的都多。“你们老是不开火做饭,净凑合。”奶奶的厨房远非广告上的那般窗明几净,而是昏暗而简单的。走进去,我就可以嗅到空气中每一顿饭的气息。挂在窗边的筷笼里有八双筷子,那是我们三家总共的人数。桌台上一定会摆着前一顿甚至两顿的菜。我跟奶奶说过多次,菜是不能吃剩的,她还是总有理。“我就是怕不吃瞎了。”我跟奶奶絮叨了很多吃剩菜的坏处,她嘴上答应了,不过剩菜还是照旧要吃的。
我曾经仔细打量了厨房,瓷瓦间的水泥大多都已脱落了。灶下搁着一排调味品,只有油桶是新的,上个月刚买的。其余瓶瓶罐罐上的字迹大都已经看不清了,它们或许挥发到油腻的空气里去了,亦或许早就印到奶奶的心里,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们。
当我在的那天,水池里一定有个不锈钢的盆子,它的边缘和底部都因为常年使用而变得凹凸不平。里面一定会放着两个削过皮的土豆,奶奶不用什么削皮器,只用切菜的刀就能让它们变得平整光滑。看着它们浸在水里,感觉甚是清凉。
点火,开油烟机,倒油。这个动作重复了不知多少次。翻炒,加盐和酱油。土豆的香味便漫了过来。土豆炖的很烂,入口很柔软,完全没有硬涩,奶奶很懂我的喜好。放上馒头和上顿的几个菜,稀饭,爷爷这时候也会坐下来。奶奶往我手里塞新馒头,催促我吃菜,自己会拿出酒杯,她每顿饭就喜欢喝这么一小盅。她把摘下的围裙顺手搭在椅子背上,坐定,吃几口菜,再喝上这么一小口,抿起嘴来。奶奶会被酒辣的眯着眼睛,还直说这饭吃的舒坦了。看得出,也想的明白,跟孙子一起吃上一顿热热乎乎的饭,喝上一口穿肠酒,岂能不痛快。老人们的午睡是必须的,酒精可助酣睡,我帮奶奶轻轻关上门,看看她起起伏伏的弯曲的背影,感觉家里有老真好。
我在的情况是少数,多数只是两个老人坐在一起。爷爷也许讲讲自己稿子的进展,奶奶说说亲戚小辈们的婚事。奶奶也爱看书读报,因为有很多报纸要爷爷写报评,家里订的报纸很多。奶奶习惯把报纸摊开在桌上,带着花镜用手指着读。她明白很多事,国内国际的都懂,也算得上是现代化的老人了。
思绪到这里断了,车子停下了,拔出钥匙以后就完全安静下来。打开车门,雪还在下,院子里有很多看烟花的人。我搓了搓手,一路跑回家,洗漱一番便睡了。盖上被子,不由得又忆起了这股暖流,杯子轻而实,不压身却很暖和。这又是奶奶的习惯了,每年冬天都要给我做新的被子。今年不例外。有时我总觉得,奶奶像是盖在全家人身上的被子。现在她漏风了,睡在被子里的人意识到寒冷了,才知道修补。我要懂得“怜取眼前人”这句诗用的有些牵强,但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浅显的道理:凉了粥,凉了菜,万不可凉了老人的心。
那夜似乎是做了梦,又或是未眠时的臆想:奶奶迷迷糊糊地拍着我,哼起悠远而有节拍的眠歌,场景像是当年叔叔从千里之外的兰州读完大学回来的那一夜。半夜里醒了一次,朦胧的看见灯光未熄,奶奶靠在床边,用手里的银针缝着被面。
“都回来了,都回来喽……”一声一声地,像是幸福的呓语。
现在奶奶缝补少了,做饭也简单了。不过缝补过的衣物还在,吃着这饭菜长大的人都还在。我曾抚摸那些儿时的棉袄,还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细致缜密的针脚。它们夹裹了无数说不尽道不清的期盼与祝福,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缓缓地流淌进每一寸布料,让它们散发着暖暖的味道。
开春了,气温回升的很快,奶奶的腰痛好转了很多,又可以看到她健走如飞的身影了,踏出的步子也踩实了我心里的泥泞。弟弟也渐渐长大懂事了,奶奶可以笑得更开怀了。她的笑是决计要继续的,永远要继续。她的笑拥有可以化解家中一切矛盾的魔力,可以覆盖在全家人身上,让所有的一切都温暖起来。家和万事兴,这种观念在奶奶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走在春暖花开的路口,奶奶身材矮小,只能挽着我的胳膊。此刻的时光好像是停滞了,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需要拉着奶奶的手才能过马路的年代。那时候去公园,总要拉着奶奶把所有的游乐设施都玩一遍。从她的布袋子里拿出水壶,喝上一口家里的凉白开水,可真是舒坦啊。现在奶奶老了,我也长大了,我们照例可以一起去公园玩,只不过是换成我带着奶奶。
我们去公园看花,走在长长的观景桥上。奶奶走路喜欢背着手,我就搀着她,一路走下去。林间空气很好,初春没有灼热的阳光,但有很多很多热热乎乎的温情,它们都包被在祖孙俩紧紧相连的心里。
“回首依然七十载,儿孙世事总不闲。柴米油盐一辈子,三尺灶台一炊烟。
一世炊烟一世线,一世丝线一床棉。一床棉被灯下纫,寒冬也做暖阳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