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湘西二
要想体验最真实最自然的湘西风情,我想凤凰、芙蓉镇、王庄这些已经很商业化、游人如织的地方是不能让人满意的。还得暂别旅行团,背起行囊,深入湘西大山,寻访那些在深山里的苗家人和土家人。
很幸运,这样的机会我就有。四月初,从福建坐火车到长沙,再从长沙换乘长途汽车到吉首永顺,最后从永顺坐班车到兰家坪。这是一个土家人的寨子,寨子依山而建,分散错落。湛蓝的天,四周环绕着深绿葱郁的高山,几缕炊烟,几声犬吠,还有迎面而来的泥土气息,置身这样的山水田园,让人十分惬意。土家人非常好客,虽然言语有些不通,但对我的到来还是非常热情。木质结构的房子,久被烟熏,墙面横梁已透着黑亮。房子并不精美,甚至有点太过简陋,但却有一种家的亲切感。厨房有两个。一个是矮灶,砖砌而成,夏天一般就在此生火做饭。还有一个地灶,只在地上挖一个四方的小坑,架上小锅,就像我们儿时外出野炊一样。地灶一般设在进门的第一个房间里,灶的上方就挂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湘西腊肉。土家人每年过年都要杀一两头猪,然后将大部分的猪肉用盐、山胡椒、花椒、辣椒等调料腌制后就挂在这个地灶上方进行烟熏。一般,进入冬季,这个地灶的火就不会灭,而这间屋子也终日烟气缭绕。这样烟熏几个月后的腊肉,一般会放入谷仓存放,能保存很长时间,据说有的甚至可以存放好几年都不会坏。
来土家族做客的第一顿饭就是在有地灶的这个房间吃的。烧得很旺的柴火上架起一口小锅,锅里煮着香喷喷的腊肉,再加上当地特有的火葱、香葱和远近驰名的湖南辣椒一起翻炒,香气扑面而来。所有人围着这口小锅而坐,椅子是那种只有20多公分高的小竹椅。旁边再摆上一些小凳,放着几盘自己腌制的咸萝卜、酸菜。这是一种特别的用餐体验。不是很能吃辣的我,口腔虽然被辣的火烧火燎,但却也是欲罢不能。大家都很很热情,一直给我夹菜,并用他们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为我介绍当地美食传统,只是遗憾的是,多数时间我都只能闭着眼睛吃饭。稍一张眼,必定泪流满面。屋子里的烟气实在是太熏眼了。
晚饭后,大家会继续围绕着地灶烤火聊天。聊着自己在外面了解的一些趣事或是家常。一家人有说有笑,气氛非常热烈。有时也会在这“篝火”里烤一种土家人特有的食物——粑。烤好后的粑,外表虽然有点黑,但是里面软糯可口,是当地人很喜欢的美食,当然我也很喜欢。
寨子的夜晚很黑很静,漫天的繁星闪烁,置身在这样的星空下,感觉自己是这么渺小。这样寂静的夜晚,没有城市的灯火辉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也没有城市的人声嘈杂。心灵安静而平和。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一切都被抛之脑后。四月的天气依然有些冷,晚上就睡在吊脚楼上,楼上是睡房楼下是猪舍鸡舍。房间有些简陋,躺在床上能感觉到夜风吹过脸颊,不由得把被子裹得更紧。几天的路途奔波,身体早已疲乏,很快就进入梦乡。
第二天很早就醒来了,公鸡打鸣声仿佛就在耳边,主人一家也都一早起床,忙着准备早饭。早饭很丰盛。一锅的炖肉在炭火上冒着热气,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一家人围坐着吃饭,气氛温馨。早饭后,他们就要到地里忙活,一家的生计都寄托在土地上。这个季节,玉米已经开始生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清除玉米地里的杂草。早上的露水很重,不一会身上的衣服就被打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劳作。寨子里的田地多是梯田,根本无法进行机械化操作,所有的劳作都得靠双手。但正是这双勤劳的双手托起了他们的整个家庭。如今他们已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最小的小弟还在念高三,今年他们家就会有第三名大学生。不得不让人敬服。
只有真正置身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同吃同住同作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勤劳质朴。感受到他们那种精神。短短几天的相处,感叹于他们的美食,感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更感叹于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虽然不甚富裕,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幸福感。也许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幸福。
很幸运,这样的机会我就有。四月初,从福建坐火车到长沙,再从长沙换乘长途汽车到吉首永顺,最后从永顺坐班车到兰家坪。这是一个土家人的寨子,寨子依山而建,分散错落。湛蓝的天,四周环绕着深绿葱郁的高山,几缕炊烟,几声犬吠,还有迎面而来的泥土气息,置身这样的山水田园,让人十分惬意。土家人非常好客,虽然言语有些不通,但对我的到来还是非常热情。木质结构的房子,久被烟熏,墙面横梁已透着黑亮。房子并不精美,甚至有点太过简陋,但却有一种家的亲切感。厨房有两个。一个是矮灶,砖砌而成,夏天一般就在此生火做饭。还有一个地灶,只在地上挖一个四方的小坑,架上小锅,就像我们儿时外出野炊一样。地灶一般设在进门的第一个房间里,灶的上方就挂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湘西腊肉。土家人每年过年都要杀一两头猪,然后将大部分的猪肉用盐、山胡椒、花椒、辣椒等调料腌制后就挂在这个地灶上方进行烟熏。一般,进入冬季,这个地灶的火就不会灭,而这间屋子也终日烟气缭绕。这样烟熏几个月后的腊肉,一般会放入谷仓存放,能保存很长时间,据说有的甚至可以存放好几年都不会坏。
来土家族做客的第一顿饭就是在有地灶的这个房间吃的。烧得很旺的柴火上架起一口小锅,锅里煮着香喷喷的腊肉,再加上当地特有的火葱、香葱和远近驰名的湖南辣椒一起翻炒,香气扑面而来。所有人围着这口小锅而坐,椅子是那种只有20多公分高的小竹椅。旁边再摆上一些小凳,放着几盘自己腌制的咸萝卜、酸菜。这是一种特别的用餐体验。不是很能吃辣的我,口腔虽然被辣的火烧火燎,但却也是欲罢不能。大家都很很热情,一直给我夹菜,并用他们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为我介绍当地美食传统,只是遗憾的是,多数时间我都只能闭着眼睛吃饭。稍一张眼,必定泪流满面。屋子里的烟气实在是太熏眼了。
晚饭后,大家会继续围绕着地灶烤火聊天。聊着自己在外面了解的一些趣事或是家常。一家人有说有笑,气氛非常热烈。有时也会在这“篝火”里烤一种土家人特有的食物——粑。烤好后的粑,外表虽然有点黑,但是里面软糯可口,是当地人很喜欢的美食,当然我也很喜欢。
寨子的夜晚很黑很静,漫天的繁星闪烁,置身在这样的星空下,感觉自己是这么渺小。这样寂静的夜晚,没有城市的灯火辉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也没有城市的人声嘈杂。心灵安静而平和。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一切都被抛之脑后。四月的天气依然有些冷,晚上就睡在吊脚楼上,楼上是睡房楼下是猪舍鸡舍。房间有些简陋,躺在床上能感觉到夜风吹过脸颊,不由得把被子裹得更紧。几天的路途奔波,身体早已疲乏,很快就进入梦乡。
第二天很早就醒来了,公鸡打鸣声仿佛就在耳边,主人一家也都一早起床,忙着准备早饭。早饭很丰盛。一锅的炖肉在炭火上冒着热气,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一家人围坐着吃饭,气氛温馨。早饭后,他们就要到地里忙活,一家的生计都寄托在土地上。这个季节,玉米已经开始生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清除玉米地里的杂草。早上的露水很重,不一会身上的衣服就被打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劳作。寨子里的田地多是梯田,根本无法进行机械化操作,所有的劳作都得靠双手。但正是这双勤劳的双手托起了他们的整个家庭。如今他们已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最小的小弟还在念高三,今年他们家就会有第三名大学生。不得不让人敬服。
只有真正置身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同吃同住同作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勤劳质朴。感受到他们那种精神。短短几天的相处,感叹于他们的美食,感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更感叹于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虽然不甚富裕,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幸福感。也许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幸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