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集的进化和突变
第一次听说创意市集大概是大学几年级的时候,身为某设计专业一个还未入门的有点小清高的学生,觉得这几个字是多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啊——虽然彼时还没有高大上这个形容词,但我的满心向往却可以很贴切的用那几个字来形容。
大概已经过去七八年了吧,这期间我从一个青涩的某设计专业大学生毕业,读了颠覆自己本科专业教育理念的研究生,参加了那么几年与自己学生时代高大上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工作;从一个二线城市刚到帝都,听到什么新名词都觉新鲜高端的屌丝妹,到玩转宇宙中心五道口、逛遍798三里屯琉璃厂等一众小资文艺小清新场所的北京人儿,再从有着浓厚文(zhuang)化(bi)氛围的帝都,来到传说中快节奏的文化沙漠深圳,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以一种看尽人间繁华的姿态来鄙视OCT-LOFT的各种咖啡馆儿、美术馆。
这许多年来的装13经验,让我对创意市集或者特色小店的理解越发狭隘——极尽所能的调侃毛爷爷及其语录,然后印到破茶缸子上、大白Tshirt上、屌丝卡贴上、无聊徽章上......——这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见的最多的“中国创意”。
但是,冤家路窄,正当我当初膜拜创意市集的心蜕变成为视其为装13的又一渠道之后,因为自己的爱好开了一家古着店,于是成为了深圳各路创意市集、跳蚤市场的常客 并且瞬间完成了我在创意市集中的身份转换——从买家到卖家。忙碌于每一次市集的报名和筹备,穿梭于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市集场地,接触到或专业或业余的买家,见识到正在成长并越发精彩的“创意”,让我不由好奇,当我们逛创意市集时,我们在逛什么。
毕竟带上了创意两个字,我只能勉为其难的承认,相较于在世界范围从未中断过的集市文化,创意市集还能算是一种新兴事物,而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市场领域,关注的重点是创意市集对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创意品牌培育的意义和贡献。——但是,“创意市集对创意产业发展的贡献”——这是一个真命题么?我怀疑。
如果你懂创意产业,那么你应该知道,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品牌的宣传推广、到创意产品的销售,乃至政策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一个完整的环才能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那么你觉得一个一年举办不了几次的创意市集在里面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我用我的亲身经验告诉你,所有去参加市集的卖家,最希望从创意市集中得到的,不是直接利润,而是宣传效益,即便将这种宣传效益最大化,也只能是个体的宣传效益积聚形成对公众的普及和推广。所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相对于其所需的完整的产业链,创意市集只是其中一小环。进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可以试想一下,你去逛创意市集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了解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邂逅让你眼前一亮的小物件?人山人海的露天市场凑热闹?——也许有人是真诚的抱着前两种理由去创意市集,但是,“凑热闹”,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否认的内心深处的渴望——虽然大城市里的人口密度在一天天攀升,但是排除反日游行之流的“热闹”、城市里可以让人健康的凑热闹的活动却着实不多。
**********************************************************************************************************************
创意为何物?狭义的创意,广义的创意
**********************************************************************************************************************
市集的社会性
“创意市集”,“创意”是定语,“市集”是主语,创意市集本质上一种市集,只不过是一种贩卖“创意”的市集。于是,我们不得不深刻剖析的是“市集”这种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未间断过的交易形式、交易场所、社会活动、城市现象。市集在中文中有两个同义词——集市和市场。市场一词原指固定时间或地点进行买卖交易的具体场所,后衍生为广义的产权发生转移和交换的抽象关系,专指一种空间概念或经济学概念。市集和集市在汉语大辞典上的解释并无过大的差异,同指定期聚集在某地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形式。从活动场所到活动形式,这其中多了什么呢?——人的行为,及其发展形成的文化。虽然在当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中,两词略有区别:市集更趋现代性,多用在创意市集、复古市集等在城市中流行的时髦小资的城市现象上;而集市更多的具有传统色彩,常被城乡规划领域的学者用来指代由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的集贸市场,作为研究城镇化现象以及社会变革的载体,或人文学科学者研究乡土文化或地方民俗时采用的术语。但市集、或称集市都不能逃脱的是其在交易行为和场所之外的社会性。从人类生存需求角度,市集起源于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导致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它的交易功能是满足人类获取生活必需品的保障;而这种交易形式的发展传承、乃至被标榜为一种城市名片、文化现象,却更多的得益于其伴生的社会属性。在商品流通并非当今世界这般无障碍无国界的时代,市集中交易的商品最直接的反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群众喜好——也即风土人情;市集定期举办的特点又使得市集本身具有节庆活动的属性,参与市集的人们往往怀揣一种参加聚会活动的心情,与熟人的不期而遇,与陌生人的邂逅都随时可能发生在这定期举办的盛会上——是谓“赶集”;
**********************************************************************************************************************
市集的事件性
最为大众熟知的中国的传统市集大概应该是庙会了,市集英文为fair,来源是拉丁语“feriae”(节日),并与“festus”(节日的)有关,而德语中相当于英语fair的messe一词,则来自拉丁语missa(弥撒),显然也与宗教节日有关。事实上,中世纪很多市集的名称,都是取自圣日名称。
**********************************************************************************************************************市集的现代性
大概已经过去七八年了吧,这期间我从一个青涩的某设计专业大学生毕业,读了颠覆自己本科专业教育理念的研究生,参加了那么几年与自己学生时代高大上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工作;从一个二线城市刚到帝都,听到什么新名词都觉新鲜高端的屌丝妹,到玩转宇宙中心五道口、逛遍798三里屯琉璃厂等一众小资文艺小清新场所的北京人儿,再从有着浓厚文(zhuang)化(bi)氛围的帝都,来到传说中快节奏的文化沙漠深圳,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以一种看尽人间繁华的姿态来鄙视OCT-LOFT的各种咖啡馆儿、美术馆。
这许多年来的装13经验,让我对创意市集或者特色小店的理解越发狭隘——极尽所能的调侃毛爷爷及其语录,然后印到破茶缸子上、大白Tshirt上、屌丝卡贴上、无聊徽章上......——这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见的最多的“中国创意”。
但是,冤家路窄,正当我当初膜拜创意市集的心蜕变成为视其为装13的又一渠道之后,因为自己的爱好开了一家古着店,于是成为了深圳各路创意市集、跳蚤市场的常客 并且瞬间完成了我在创意市集中的身份转换——从买家到卖家。忙碌于每一次市集的报名和筹备,穿梭于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市集场地,接触到或专业或业余的买家,见识到正在成长并越发精彩的“创意”,让我不由好奇,当我们逛创意市集时,我们在逛什么。
毕竟带上了创意两个字,我只能勉为其难的承认,相较于在世界范围从未中断过的集市文化,创意市集还能算是一种新兴事物,而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市场领域,关注的重点是创意市集对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创意品牌培育的意义和贡献。——但是,“创意市集对创意产业发展的贡献”——这是一个真命题么?我怀疑。
如果你懂创意产业,那么你应该知道,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品牌的宣传推广、到创意产品的销售,乃至政策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一个完整的环才能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那么你觉得一个一年举办不了几次的创意市集在里面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我用我的亲身经验告诉你,所有去参加市集的卖家,最希望从创意市集中得到的,不是直接利润,而是宣传效益,即便将这种宣传效益最大化,也只能是个体的宣传效益积聚形成对公众的普及和推广。所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相对于其所需的完整的产业链,创意市集只是其中一小环。进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可以试想一下,你去逛创意市集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了解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邂逅让你眼前一亮的小物件?人山人海的露天市场凑热闹?——也许有人是真诚的抱着前两种理由去创意市集,但是,“凑热闹”,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否认的内心深处的渴望——虽然大城市里的人口密度在一天天攀升,但是排除反日游行之流的“热闹”、城市里可以让人健康的凑热闹的活动却着实不多。
**********************************************************************************************************************
创意为何物?狭义的创意,广义的创意
**********************************************************************************************************************
市集的社会性
“创意市集”,“创意”是定语,“市集”是主语,创意市集本质上一种市集,只不过是一种贩卖“创意”的市集。于是,我们不得不深刻剖析的是“市集”这种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未间断过的交易形式、交易场所、社会活动、城市现象。市集在中文中有两个同义词——集市和市场。市场一词原指固定时间或地点进行买卖交易的具体场所,后衍生为广义的产权发生转移和交换的抽象关系,专指一种空间概念或经济学概念。市集和集市在汉语大辞典上的解释并无过大的差异,同指定期聚集在某地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形式。从活动场所到活动形式,这其中多了什么呢?——人的行为,及其发展形成的文化。虽然在当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中,两词略有区别:市集更趋现代性,多用在创意市集、复古市集等在城市中流行的时髦小资的城市现象上;而集市更多的具有传统色彩,常被城乡规划领域的学者用来指代由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的集贸市场,作为研究城镇化现象以及社会变革的载体,或人文学科学者研究乡土文化或地方民俗时采用的术语。但市集、或称集市都不能逃脱的是其在交易行为和场所之外的社会性。从人类生存需求角度,市集起源于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导致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它的交易功能是满足人类获取生活必需品的保障;而这种交易形式的发展传承、乃至被标榜为一种城市名片、文化现象,却更多的得益于其伴生的社会属性。在商品流通并非当今世界这般无障碍无国界的时代,市集中交易的商品最直接的反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群众喜好——也即风土人情;市集定期举办的特点又使得市集本身具有节庆活动的属性,参与市集的人们往往怀揣一种参加聚会活动的心情,与熟人的不期而遇,与陌生人的邂逅都随时可能发生在这定期举办的盛会上——是谓“赶集”;
**********************************************************************************************************************
市集的事件性
最为大众熟知的中国的传统市集大概应该是庙会了,市集英文为fair,来源是拉丁语“feriae”(节日),并与“festus”(节日的)有关,而德语中相当于英语fair的messe一词,则来自拉丁语missa(弥撒),显然也与宗教节日有关。事实上,中世纪很多市集的名称,都是取自圣日名称。
**********************************************************************************************************************市集的现代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