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
小时候,很喜欢听人讲故事。与哥哥在乡下亲戚家做客的时候,夜里哥哥便缠着李江表哥讲故事。他们男孩子总是说些少林、武当英雄大侠铜头铁臂飞檐走壁的奇闻轶事。卧于室内另一端与他们的床遥遥相对的一只床上的我,假装睡着,总是悄悄从被窝中探出头来,侧着耳朵倾听,生怕漏了一个字。在春雨细微的深夜,听着听着,不觉间就沉入了梦乡。许多个这样的夜空气中都流动着幽渺清甜的气息。这气息有时会一直扩散到梦里,于是青碧的浮萍,紫色的小菱角,开白色小花儿的荠菜,长了一身毛茸茸刺猬一般尖刺的板栗球儿……便都来入了梦里。但有时梦也会是阴郁可怖的。有一回夜里便梦见与伙伴们提着小竹篮上山采摘野葡萄,在一处山坳断崖处,发现长势极好的野葡萄,层层落落,压满枝头,紫红色在秋气中日渐郁稠,终于凝成一粒粒饱满的黑色玛瑙,一嘟噜一嘟噜沉甸甸地挂在刺棘上。令人一想到,便已感到酸甜的汁水流溢了满舌尖。然而,就在我自告奋勇要为大家当开路先锋而攀岩附石披着荆棘向目标挺进,眼见得就要摘到,正要兴奋地呼唤大家的时候,忽然发现山谷中空荡荡的只有自己一个人。我情急之下,不禁忙乱起来,急急地撤身原路返回,然而,天忽然变了,正午的艳阳教迅速麇集的乌云遮挡住了,俄而,一阵风过,林木振摇,继之便是倾盆的大雨。一道道雨箭直扎入土里,砸下一眼眼小窝儿。我不知怎样才折回了原路,凭着印象往山下走去,但最终还是迷了路。就在心意乱杂之际,忽见得雨窝儿中生出一个个矮矮的黑色的小木桩,若拇指粗细。小木桩得着雨水迅速长大,但也只是长到齐人脚踝处便停止了生长。我正诧异地注视着这一奇异的现象的时候,那小东西竟然径直向我冲来。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我拼命地往前跑,但不久就发现这样做是徒劳的,因为,感雨而生的,无数个这样小小的会在土里走路的短木桩霎时从四面八方包抄围拢了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想到它们是会嗜人血的,并且心知自己是在梦魇中,于是,便使出了所有的力气挣扎着醒了过来。醒来后,便再未阖眼,听着哥哥和表哥停匀的呼吸声,直到鸡啼渐起搅淡夜的浓稠,夜的暗魅教晨光融化……早起后,无论表舅表舅母如何款留,我都坚决地要回家。并且因着这梦,我也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梦魇里。后来想想,都是因为听了哥哥他们说的《封神榜》里的土行孙的故事,加之表哥家屋侧坟茔的不良印象而产生的联想吧!
不过,听故事还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所以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即使有人捂着我的耳朵,我也还是会挣扎着探出耳朵尖尖,像兔子那样转动着,接收时强时弱的音波,一字不落地收听。
妈妈也跟我们讲过她们小时候的故事,也有听故事这一节。她在说的时候,眼中仍然满是回味与憧憬。她说她们那时候是很幸运的,遇到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叔辈人物。别看念书不多,但是讲起故事来,却能够惟妙惟肖,形容逼切,让人如临其境。往往他故事讲完,围坐一圈的人们,无论是大人小孩儿,都久久地不愿散去。闹着、嚷着,求他再讲一个。他倒也热心,喜欢扎堆儿凑一份子热闹。于是,便又接着讲下去了。讲孙猴子大闹天宫,讲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讲诸葛亮三气周瑜,也讲些神狐鬼怪的故事。
印象中,爸爸是严厉至于严苛的,那是生活境遇造就的,不能全然归罪于他。因为记忆中——大概我念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也是时常笑的,并且与我们玩在一起。每每饭前晚上掌灯,他从工地上回来(爸爸那时是工头),逢着心情好的时候,他便讲些故事给我们听,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云中落下只绣花鞋》、《祝王顶与玉王峰》,前者讲的是一个年轻女子上山打柴的过程中,教蛇王抢去山洞做夫人,绣花鞋自云层跌落,为一青年男子所得,他由此为线索救出少女。后者则纯粹是爸爸杜撰的了,讲的是他的故乡两座山——祝王顶和玉王峰——如何一高一低的传说。是因为两个山神对弈,其中一个输了但不服输,强辩不得,恼羞成怒,抬脚踏了另外哪位,于是乎,便有了后来的一高一矮之显形。
受特定时代和身世的限制,爸爸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他的故事讲来,却也很能引人入胜。因为他表情很丰富,同时抑扬有致的声调与之配合,所以效果很好。那是爸爸留在我的记忆里最可亲可爱的一幕。现在想想,其实,爸爸是有些艺术气质的。他年轻的时候十分俊逸,妈妈就是因为这个而“下嫁”的。
记得那时听过后,我就蠢蠢欲动,想要将这些故事变成文字。后来也真得付诸实施了,添了点油,加了点醋,改动了一些情节,于是堂而皇之地列作了自己的初步创作(不要当真,那时是小黄毛丫头不解事,还不懂得知识版权之类常识,唐突了原编剧本人:))。开头是一大段的景物描写,大概是深山老林里草木如何蓊郁,气氛如何神秘之类。为着这一段渲染,自己颇为自得了一阵子。写好后,又再易稿三次。最后将定稿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藏于书内供奉了起来。
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喜欢听故事,成年人也爱听故事,但孩子的故事不拘内容,最是对神话、玄幻一类的感到兴味盎然,待得识字了,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本此类小书,便不惜双目如蜇焚膏继晷地“苦读”起来。成年人则多偏于花边八卦,神话、玄幻的世界于他们早已经是“美人如玉隔云端”了,生存的直面,让他们了解到了理想之于现实的天堑,不再善于做梦了。
孩子的世界相较于成人,是匮乏的,也是富有的,匮乏得只能将零用钱掰成无数瓣,精打细算地支配,买了什么东西还要做个小账薄。可以终日跟砖头、瓦砾、野草杂花、虫鱼鸟雀为伍,但是,却又绝对是富埓王侯。记得沈复《浮生六记·闲情寄趣》和《闺房记乐》里有这样两段文字: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余扫墓山中,捡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阅,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廛岩凹凸,若临江石砚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丘壑,若将移居者然。一夕,猫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余叹曰:“即此小经营,尚干造物忌耶!”两人不禁泪落。”
(译文:
段一:我回忆自己童年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并且体物至于细微。微小的事物,我必然细细观察它的纹理构造,因此往往可得物外之趣。
夏天蚊子麇集,声喧如雷,我偷偷地把这蚊阵当作群鹤舞空,因为系心里所默认,就依稀觉得果然是鹤了。抬着头看,因为太入迷看得太久,脖子会变得僵直起来。又,留蚊子在白色的床帐中,用烟缓缓地喷它们,使它们在烟雾中冲突鸣叫,就权当作青云白鹤来欣赏,(不知不觉间)果然就比似鹤叫云端,让人怡然称快。(有时)我也在土墙凹凸处或者花台小草丛杂处,蹲着身子,让视线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看:将丛草当作树林,将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坷垃隆凸的地方当作山丘,凹陷下去的当沟堑。然后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中争斗,正观看得兴味盎然,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定睛细看)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只见它舌头一吐,两只正在打架的小虫子就都被它吞进了肚子里。
我当时还小且正在出神,猛地见到这样一幕,不禁惊呼一声大吃了一惊。待得神志镇定下来,就捉来了那只蛤蟆,用鞭子抽了数十下,驱赶到别的院落中去了。
段二:我在山中扫墓的时候,见到一块无论是纹理还是凹凸起势都很可观览的黄石,回去后就与妻子芸娘商量说:“在白石盆中,用油灰(油灰:色白,用做盆景山石胶合剂。)当胶剂堆叠宣州白石,山石与胶剂颜色都是白色,盆也是白色,整体用色看起来柔润和谐。本地山上的黄石虽然样子古朴,但若也用油灰做胶剂,两者配合起来,黄白相互凸显,雕凿造作的痕迹太过于直露,这可怎么办?”芸娘说:“从石头中择取比较粗陋不可用的,捣成灰末,趁油灰还没干的时候,撒在上面,等到油灰全干的时候,可能油灰的颜色就正好与山石本身的颜色一致了。”
像她所说的那样,我用宜兴窑烧制的长方形花盆堆起了一座小山:山势左凸右凹,背面有横条方纹,有如云林式堆山法,山形凹凸相配合,恰似临江的之石台。
我在花盆中留出一角,用河泥种了千百瓣白萍;又在盆中的山石上种了些茑萝——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盆景中的云松”。这盆盆景,我经心料理了数天才做成。
到了深秋的时候,茑萝蔓延满山,好比藤萝悬在石壁上。花为正红色,下面的白萍也钻出河泥在水面上盛放,红与白上下相间杂错。观览的人神游其中,好比登上了蓬莱仙岛。把这盆山石搬到屋檐下与芸娘一同赏玩题咏,争议着:这里可以设一处临水的小阁子,这一处最好设立一间茅亭,这一处适宜凿六个字——“落花流水之间”……如此一来,就可以起居,可以垂钓,可以远眺其中了。这本是胸中的丘壑,但我二人一时间仿佛已然移居其间了。)
孩子能够最大限度的夸大他们眼中捕捉到的美好,所以多能于凡微琐碎处挖掘出欣喜,玩得不亦乐乎,沉迷其中,将彼时彼地彼身都忘却。成人的心目中已经没有童话和神话,所以早几年由成龙和金喜善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影片便被冠之以名——《神话》。是因为这样的情义在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时代,已无异于“神话”了,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
觉得人生难得是“童心”,正好比李贽所说的那样:“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不过,听故事还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所以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即使有人捂着我的耳朵,我也还是会挣扎着探出耳朵尖尖,像兔子那样转动着,接收时强时弱的音波,一字不落地收听。
妈妈也跟我们讲过她们小时候的故事,也有听故事这一节。她在说的时候,眼中仍然满是回味与憧憬。她说她们那时候是很幸运的,遇到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叔辈人物。别看念书不多,但是讲起故事来,却能够惟妙惟肖,形容逼切,让人如临其境。往往他故事讲完,围坐一圈的人们,无论是大人小孩儿,都久久地不愿散去。闹着、嚷着,求他再讲一个。他倒也热心,喜欢扎堆儿凑一份子热闹。于是,便又接着讲下去了。讲孙猴子大闹天宫,讲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讲诸葛亮三气周瑜,也讲些神狐鬼怪的故事。
印象中,爸爸是严厉至于严苛的,那是生活境遇造就的,不能全然归罪于他。因为记忆中——大概我念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也是时常笑的,并且与我们玩在一起。每每饭前晚上掌灯,他从工地上回来(爸爸那时是工头),逢着心情好的时候,他便讲些故事给我们听,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云中落下只绣花鞋》、《祝王顶与玉王峰》,前者讲的是一个年轻女子上山打柴的过程中,教蛇王抢去山洞做夫人,绣花鞋自云层跌落,为一青年男子所得,他由此为线索救出少女。后者则纯粹是爸爸杜撰的了,讲的是他的故乡两座山——祝王顶和玉王峰——如何一高一低的传说。是因为两个山神对弈,其中一个输了但不服输,强辩不得,恼羞成怒,抬脚踏了另外哪位,于是乎,便有了后来的一高一矮之显形。
受特定时代和身世的限制,爸爸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他的故事讲来,却也很能引人入胜。因为他表情很丰富,同时抑扬有致的声调与之配合,所以效果很好。那是爸爸留在我的记忆里最可亲可爱的一幕。现在想想,其实,爸爸是有些艺术气质的。他年轻的时候十分俊逸,妈妈就是因为这个而“下嫁”的。
记得那时听过后,我就蠢蠢欲动,想要将这些故事变成文字。后来也真得付诸实施了,添了点油,加了点醋,改动了一些情节,于是堂而皇之地列作了自己的初步创作(不要当真,那时是小黄毛丫头不解事,还不懂得知识版权之类常识,唐突了原编剧本人:))。开头是一大段的景物描写,大概是深山老林里草木如何蓊郁,气氛如何神秘之类。为着这一段渲染,自己颇为自得了一阵子。写好后,又再易稿三次。最后将定稿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藏于书内供奉了起来。
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喜欢听故事,成年人也爱听故事,但孩子的故事不拘内容,最是对神话、玄幻一类的感到兴味盎然,待得识字了,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本此类小书,便不惜双目如蜇焚膏继晷地“苦读”起来。成年人则多偏于花边八卦,神话、玄幻的世界于他们早已经是“美人如玉隔云端”了,生存的直面,让他们了解到了理想之于现实的天堑,不再善于做梦了。
孩子的世界相较于成人,是匮乏的,也是富有的,匮乏得只能将零用钱掰成无数瓣,精打细算地支配,买了什么东西还要做个小账薄。可以终日跟砖头、瓦砾、野草杂花、虫鱼鸟雀为伍,但是,却又绝对是富埓王侯。记得沈复《浮生六记·闲情寄趣》和《闺房记乐》里有这样两段文字: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余扫墓山中,捡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阅,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廛岩凹凸,若临江石砚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丘壑,若将移居者然。一夕,猫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余叹曰:“即此小经营,尚干造物忌耶!”两人不禁泪落。”
(译文:
段一:我回忆自己童年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并且体物至于细微。微小的事物,我必然细细观察它的纹理构造,因此往往可得物外之趣。
夏天蚊子麇集,声喧如雷,我偷偷地把这蚊阵当作群鹤舞空,因为系心里所默认,就依稀觉得果然是鹤了。抬着头看,因为太入迷看得太久,脖子会变得僵直起来。又,留蚊子在白色的床帐中,用烟缓缓地喷它们,使它们在烟雾中冲突鸣叫,就权当作青云白鹤来欣赏,(不知不觉间)果然就比似鹤叫云端,让人怡然称快。(有时)我也在土墙凹凸处或者花台小草丛杂处,蹲着身子,让视线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看:将丛草当作树林,将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坷垃隆凸的地方当作山丘,凹陷下去的当沟堑。然后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中争斗,正观看得兴味盎然,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定睛细看)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只见它舌头一吐,两只正在打架的小虫子就都被它吞进了肚子里。
我当时还小且正在出神,猛地见到这样一幕,不禁惊呼一声大吃了一惊。待得神志镇定下来,就捉来了那只蛤蟆,用鞭子抽了数十下,驱赶到别的院落中去了。
段二:我在山中扫墓的时候,见到一块无论是纹理还是凹凸起势都很可观览的黄石,回去后就与妻子芸娘商量说:“在白石盆中,用油灰(油灰:色白,用做盆景山石胶合剂。)当胶剂堆叠宣州白石,山石与胶剂颜色都是白色,盆也是白色,整体用色看起来柔润和谐。本地山上的黄石虽然样子古朴,但若也用油灰做胶剂,两者配合起来,黄白相互凸显,雕凿造作的痕迹太过于直露,这可怎么办?”芸娘说:“从石头中择取比较粗陋不可用的,捣成灰末,趁油灰还没干的时候,撒在上面,等到油灰全干的时候,可能油灰的颜色就正好与山石本身的颜色一致了。”
像她所说的那样,我用宜兴窑烧制的长方形花盆堆起了一座小山:山势左凸右凹,背面有横条方纹,有如云林式堆山法,山形凹凸相配合,恰似临江的之石台。
我在花盆中留出一角,用河泥种了千百瓣白萍;又在盆中的山石上种了些茑萝——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盆景中的云松”。这盆盆景,我经心料理了数天才做成。
到了深秋的时候,茑萝蔓延满山,好比藤萝悬在石壁上。花为正红色,下面的白萍也钻出河泥在水面上盛放,红与白上下相间杂错。观览的人神游其中,好比登上了蓬莱仙岛。把这盆山石搬到屋檐下与芸娘一同赏玩题咏,争议着:这里可以设一处临水的小阁子,这一处最好设立一间茅亭,这一处适宜凿六个字——“落花流水之间”……如此一来,就可以起居,可以垂钓,可以远眺其中了。这本是胸中的丘壑,但我二人一时间仿佛已然移居其间了。)
孩子能够最大限度的夸大他们眼中捕捉到的美好,所以多能于凡微琐碎处挖掘出欣喜,玩得不亦乐乎,沉迷其中,将彼时彼地彼身都忘却。成人的心目中已经没有童话和神话,所以早几年由成龙和金喜善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影片便被冠之以名——《神话》。是因为这样的情义在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时代,已无异于“神话”了,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
觉得人生难得是“童心”,正好比李贽所说的那样:“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