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ra之唐诗宋词人文解析
week1
笔记:
1、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其中柳宗元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代表。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
中唐:韩愈、白居易、韦应物。
晚唐: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
2、唐诗繁荣的表现:1)创作队伍庞大;2)创作成果丰硕。(清朝彭定球《全唐诗》收录诗人2200多位,诗48900多首;后现代陈尚民补录诗人1000多位,诗歌6000多首;总计诗人3200多位,诗歌5万多首)。
唐诗体裁: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古诗(又称古风)、乐府、律诗(分为五律、七律、排律三种)、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一般四句一首)。
3、衡量一个时代文学繁荣与否的四个参数:诗体、作家、流派、风格。
唐出现了以志怪小说为代表转向以传人事之奇为主的传奇小说,并出现了新型音乐形式——曲子词。
4、唐诗繁荣的原因:1)丰裕的经济基础(农业发展较快<曲辕犁、筒车、新蔬菜品种和茶叶>、手工业发展迅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繁荣<大都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2)清明的政治环境;3)风行的诗赋取士;4)活跃的社会思想;5)深厚的文化积累;6)庞大的寒士群体(特指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
5、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其划分从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开始,但不等同于历史上的划分。
初唐:武德至开元初(618-713)近100年
代表人物: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淡淡的忧伤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建安风骨,其中38首感遇诗有三种类型:咏史<左思>、咏怀<阮籍>、饮酒感世<陶潜>)
盛唐:开元初至大历(713-766)近50年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
中唐:大历至大合末(766-835)近70年
代表人物:1)现实主义诗人:元稹、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分为讽喻诗、醒世诗、感伤诗《琵琶行》、《长恨歌》);
2)韩愈、柳宗元 以丑为美、古文运动
晚唐:开成至五代(835-907)近70年
代表人物:小李杜 感伤
6、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1)、唐朝处于封建文化的上升期;宋朝是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成熟期,因此内省和思辨是宋代文学的特征之一;
2)唐诗重风神、情韵;宋诗重筋骨、思理。
7、宋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没有统一的定论,李康化教授认为起源于隋唐。敦煌《云谣集》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
雅乐-清乐-燕乐
8、宋词的城市化
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的形成带来城市文化的兴起,宋词之俗是世俗之俗,新兴文学样式的本质所在。
清代周济评价: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9、宋词的江南化
江南:指江苏南部,只要是浙江全省,安徽东南的小部分地区
宋词是南方文学基于:1)作者的籍贯,大部分是南方人;2)词描写的风物绝大部分是南方的。
10、宋词的女性化
宋代四大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
宋词绝大部分以女性口吻来表达,清代徐嗟凤在《词证》中写到男子作闺音。因此宋词是一种代言体,是种假装的艺术。
唐诗咏志向,是种精神的外化,但词看不到诗人自己的形象。
week2
笔记:
1、科举制度的起源
古人的喜事:洪迈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春秋及之前:世卿世禄制(即世袭制)
汉:察举制(推荐,重要指标是品行)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科举制(605-1905)
唐朝科举制度的意义:1)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不包括贱民阶层),突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贵族世袭政治制度,为广大寒士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广阔前景。2)崇尚文学、人文,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以诗取仕。
2、科举的应试条件
三种身份来源:生徒、乡贡、参加制举的考生
不能参加考试的:1)女子;2)工商之民,如李白;3)曾经犯法者;4)官私奴婢、州县小吏;5)在居丧期间或者犯父祖名讳者,如李贺
3、行卷与温卷
文解:州府发的推荐证件
家状:举子所写的本人家庭状况
4、省第诗、及第诗
最著名的是钱起在天宝七年(751)所写的《省试湘灵鼓瑟》
《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宋<金>、元、明、清)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状元(鼎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称号;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孟郊,46岁中进士,《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章孝标,元和十四年(819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寄广陵故人》: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李绅《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唐朝前期一般17-19名/年及第,中唐一般30人/年及第,唐朝进士总计6427人,平均每年22人。
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姚合《杏园》: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5、文人入幕的原因
入幕意味着以后可能获得升迁。
“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在唐朝一般是指节度使、观察使等等。
安史之乱之前,节度使一般都是在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由边防发展到了内地,并且以内地为主。安史之乱后由武人充任慢慢地变为由文人来充当,并且以文人为主。
方镇下面一般都有幕府,唐代因为有幕府制度,所以文士在仕宦的道路上就可以分流。高中进士在上的可以在朝为官、仕途亨通,而那些在下的 就可以受辟入幕、俟机入朝。文人入幕多数经由:科举及第-服务方镇-入朝为官。
幕府为文人的入朝升迁,提供了重要的一条途径。
幕府对方镇的选择:盛府(府主较贤、宾客较精、声势较大)和地区。
文人进入幕府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仕进与生计。
使府的僚佐一般有文武两大系统。文职系统主要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支使等。
唐代文人入幕的规律:1)文人入幕在安史之乱前后有较大变化,盛唐时期文人入幕较少,尤其是文学家甚少(入幕的高潮时期是从唐肃宗到唐德宗之间);2)西川、淮南为唐代大镇,有特殊的地理、政治和经济地位,也是文士入幕最集中的地方。(晚唐卢求《成都记序》描写了唐朝成都的繁华。唐朝都市的繁华有扬一益二的说法,益州今天的成都);3)从入幕文士的素质看,进士及第入幕者占相当的比例,从文学家入幕职掌看,掌书记者甚多;从文学家占籍考察,籍里为北方者居多,而参幕则多在南方。(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
6、文人入幕的心里特征
7、文人入幕与盛唐边塞诗
文人入幕和边塞诗的兴起有很大关系。
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是建功励志、边地生活艰辛、战争残酷场面,将士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疆地理、民族风光等,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 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边塞征戌诗:雄浑辽远、悲壮沉郁、苍茫凄凉。
未入幕的诗人作品多受传统征戌诗的影响较深,大致描写遍地苦寒士卒劳苦。以常见的《从军行》为例,晋宋大梁大致一脉相承。王昌龄继承了这种手法,大多写战争的参考、闺怨和妇愁。
入幕与游边不同。盛唐人喜欢游历,游边是游历的一种。唐人游边,一般不深入,只在幽蓟、河东一带。
李白游历只在幽蓟、河东一带有两个:一是受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风习的影响,二是幽燕比较安全,既可以满足文士的某种需求,又可以少付出代价。
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第三联很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第一二联合掌,第四联抄袭了诗人虞世南的《拟饮马长城窟》,也证明了王维没有入幕的经历。
笔记:
1、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其中柳宗元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代表。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
中唐:韩愈、白居易、韦应物。
晚唐: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
2、唐诗繁荣的表现:1)创作队伍庞大;2)创作成果丰硕。(清朝彭定球《全唐诗》收录诗人2200多位,诗48900多首;后现代陈尚民补录诗人1000多位,诗歌6000多首;总计诗人3200多位,诗歌5万多首)。
唐诗体裁: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古诗(又称古风)、乐府、律诗(分为五律、七律、排律三种)、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一般四句一首)。
3、衡量一个时代文学繁荣与否的四个参数:诗体、作家、流派、风格。
唐出现了以志怪小说为代表转向以传人事之奇为主的传奇小说,并出现了新型音乐形式——曲子词。
4、唐诗繁荣的原因:1)丰裕的经济基础(农业发展较快<曲辕犁、筒车、新蔬菜品种和茶叶>、手工业发展迅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繁荣<大都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2)清明的政治环境;3)风行的诗赋取士;4)活跃的社会思想;5)深厚的文化积累;6)庞大的寒士群体(特指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
5、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其划分从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开始,但不等同于历史上的划分。
初唐:武德至开元初(618-713)近100年
代表人物: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淡淡的忧伤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建安风骨,其中38首感遇诗有三种类型:咏史<左思>、咏怀<阮籍>、饮酒感世<陶潜>)
盛唐:开元初至大历(713-766)近50年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
中唐:大历至大合末(766-835)近70年
代表人物:1)现实主义诗人:元稹、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分为讽喻诗、醒世诗、感伤诗《琵琶行》、《长恨歌》);
2)韩愈、柳宗元 以丑为美、古文运动
晚唐:开成至五代(835-907)近70年
代表人物:小李杜 感伤
6、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1)、唐朝处于封建文化的上升期;宋朝是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成熟期,因此内省和思辨是宋代文学的特征之一;
2)唐诗重风神、情韵;宋诗重筋骨、思理。
7、宋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没有统一的定论,李康化教授认为起源于隋唐。敦煌《云谣集》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
雅乐-清乐-燕乐
8、宋词的城市化
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的形成带来城市文化的兴起,宋词之俗是世俗之俗,新兴文学样式的本质所在。
清代周济评价: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9、宋词的江南化
江南:指江苏南部,只要是浙江全省,安徽东南的小部分地区
宋词是南方文学基于:1)作者的籍贯,大部分是南方人;2)词描写的风物绝大部分是南方的。
10、宋词的女性化
宋代四大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
宋词绝大部分以女性口吻来表达,清代徐嗟凤在《词证》中写到男子作闺音。因此宋词是一种代言体,是种假装的艺术。
唐诗咏志向,是种精神的外化,但词看不到诗人自己的形象。
week2
笔记:
1、科举制度的起源
古人的喜事:洪迈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春秋及之前:世卿世禄制(即世袭制)
汉:察举制(推荐,重要指标是品行)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科举制(605-1905)
唐朝科举制度的意义:1)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不包括贱民阶层),突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贵族世袭政治制度,为广大寒士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广阔前景。2)崇尚文学、人文,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以诗取仕。
2、科举的应试条件
三种身份来源:生徒、乡贡、参加制举的考生
不能参加考试的:1)女子;2)工商之民,如李白;3)曾经犯法者;4)官私奴婢、州县小吏;5)在居丧期间或者犯父祖名讳者,如李贺
3、行卷与温卷
文解:州府发的推荐证件
家状:举子所写的本人家庭状况
4、省第诗、及第诗
最著名的是钱起在天宝七年(751)所写的《省试湘灵鼓瑟》
《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宋<金>、元、明、清)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状元(鼎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称号;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孟郊,46岁中进士,《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章孝标,元和十四年(819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寄广陵故人》: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李绅《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唐朝前期一般17-19名/年及第,中唐一般30人/年及第,唐朝进士总计6427人,平均每年22人。
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姚合《杏园》: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5、文人入幕的原因
入幕意味着以后可能获得升迁。
“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在唐朝一般是指节度使、观察使等等。
安史之乱之前,节度使一般都是在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由边防发展到了内地,并且以内地为主。安史之乱后由武人充任慢慢地变为由文人来充当,并且以文人为主。
方镇下面一般都有幕府,唐代因为有幕府制度,所以文士在仕宦的道路上就可以分流。高中进士在上的可以在朝为官、仕途亨通,而那些在下的 就可以受辟入幕、俟机入朝。文人入幕多数经由:科举及第-服务方镇-入朝为官。
幕府为文人的入朝升迁,提供了重要的一条途径。
幕府对方镇的选择:盛府(府主较贤、宾客较精、声势较大)和地区。
文人进入幕府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仕进与生计。
使府的僚佐一般有文武两大系统。文职系统主要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支使等。
唐代文人入幕的规律:1)文人入幕在安史之乱前后有较大变化,盛唐时期文人入幕较少,尤其是文学家甚少(入幕的高潮时期是从唐肃宗到唐德宗之间);2)西川、淮南为唐代大镇,有特殊的地理、政治和经济地位,也是文士入幕最集中的地方。(晚唐卢求《成都记序》描写了唐朝成都的繁华。唐朝都市的繁华有扬一益二的说法,益州今天的成都);3)从入幕文士的素质看,进士及第入幕者占相当的比例,从文学家入幕职掌看,掌书记者甚多;从文学家占籍考察,籍里为北方者居多,而参幕则多在南方。(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
6、文人入幕的心里特征
7、文人入幕与盛唐边塞诗
文人入幕和边塞诗的兴起有很大关系。
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是建功励志、边地生活艰辛、战争残酷场面,将士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疆地理、民族风光等,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 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边塞征戌诗:雄浑辽远、悲壮沉郁、苍茫凄凉。
未入幕的诗人作品多受传统征戌诗的影响较深,大致描写遍地苦寒士卒劳苦。以常见的《从军行》为例,晋宋大梁大致一脉相承。王昌龄继承了这种手法,大多写战争的参考、闺怨和妇愁。
入幕与游边不同。盛唐人喜欢游历,游边是游历的一种。唐人游边,一般不深入,只在幽蓟、河东一带。
李白游历只在幽蓟、河东一带有两个:一是受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风习的影响,二是幽燕比较安全,既可以满足文士的某种需求,又可以少付出代价。
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第三联很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第一二联合掌,第四联抄袭了诗人虞世南的《拟饮马长城窟》,也证明了王维没有入幕的经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