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短篇小说》——缺失的“第三幕”
https://read.douban.com/ebook/78000/
八零九零后们知道她的人并不算很多,知道的也基本是因为中学课本里那课孩子们看不下去的《墙上的斑点》。她只是意识流吗?那些年她的神经随着神经病的恶化颠沛流离孤独困苦,就是为了噁心死你们这些21世纪的熊孩子!
看不下去的中二少年们有一天忽然知道了逼格这个东西,于是跑去翻遍奥斯卡历来得奖影片,找最冷门的佳片,看逼格最高的评论。少年们于是发现了《时时刻刻》这种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存在,大少年们欢天喜地挂上我很特别的招牌,嗤笑幼齿们还在老师的鞭笞下苦背那个大不列颠女神经病作家的名字。
在我这一代的年轻人关于她的极少谈论里,“意识流”成了她唯一的标签。
直到我毕业那年写到她。本科专业是语言,但是那一年新换的院长还没上任就放火,限制学生毕业论文专业的对口,不让写文学,只能写翻译。多次争取无果。于是打了个擦边球,写了文学翻译对比,走的是导师们都看不懂的理论路线,为的就是抗议。心里想着有本事你们去重新自己读一遍相关文献,再来泼导师腔,学生我心服口服。。。翻遍了几个世纪里西方文学所有的女性主义代表作品,从伊迪丝·华顿到卡森·麦卡勒斯,从谭恩美到赛珍珠。
其实文学一直就只是爱好不是强项,文艺批评更是根基贫瘠,整个定题目过程苦不堪言。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英文原著的初读重读研读,译本研读译本对比,所有的筛选、浏览、泡馆、做梦、补脑,不服气,踏破铁鞋最终还是路转回峰定了伍尔夫。
我庆幸那一年的不服气,让我走出comfort zone, 认真对待起了某个长存于脑海的名字,以及关于她的一切故事。
如果说杜拉斯是火焰山上光芒四射的红宝石,把爱情写成辐射,伍尔夫就像埋于地底无声息的琥珀,时间改变了形状,但改变不了她的表情。她是《时时刻刻》里痛苦无声的那个吻,哆哆嗦嗦又温柔不堪。她是年少不享少年愁,是一世坚强苦痛终究功亏一篑万骨成灰。她想得太多,因为她忍不住,写作是一个出口,救命的药。我们劝人的那句“想太多”早该是她墓碑上的第二个标签,血淋淋,安静,让人难过。
伍尔夫说,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间。她把自己和丈夫分离,于是她的房间和人世分离。在房间里她写墙上的斑点,后世的熊孩子在课堂上诅咒她。
一直以为,《到灯塔去》里那种最终对于灯塔的幻想是对人性的一种无力的妄想。两性特质的刻意模糊和女性智慧的刻意凸显无不是伍尔夫在自己房间里的一种意淫。我以为这就是她了,这就是我和反对一切女权主义的前男友辩论时最有自信的素材。她是我自我探索的偶像,是我走出社会回到那个房间里的必经之路。
然而在灯塔之外,是伍尔夫选择的尽头。她从来不是为了当一个造梦者,如果你停在某一本书前,可能会在一种难以述说的情感共鸣中被她牵引,以为那就是她了。她大名鼎鼎的title,极有资格成为在追逐逼格路上永远孜孜不倦的少女们有力的精神支柱。可是她为什么还是要去死,在写完那么温暖温柔的文字后?
我猜是她对自己太诚实。才与众人嬉戏玩笑。
简介里说后两篇短篇都是晚年时期她很成熟的作品。其实喜欢她的读者们应该一看就不难猜到。风格的意识流色彩已经被弱化到几乎不能辨识,情节脉络虽简单但十分清晰,时间空间几乎没有任何跨度,人物动作心理描写不出意外的细致,故事没有非常夸张的感情起伏,多读几遍即能寻到很多伏笔。《杂种狗“吉卜赛”》和《遗物》里,她把故事的主角设定为配角的一个附属,杂种狗“吉卜赛”和政客妻子安吉拉都是这样的附属品。随着故事在故事里的展开,——炉火边对话的展开,过世妻子日记的阅读——作者将狗赋予人性(要是专门写狗的故事估计成了将人赋予狗性),这只就像是个中产阶级家庭在路上捡回的弃婴。在狗和人的关系中忠犬八公式的常规主仆关系被刻意拿走,常规结构消解,最后狗不知所终的开放式结局充满神秘主义色彩;《遗物》的玩笑意味更浓一些,政客在阅读到日记的一半时,因为有关自己的部分骤减而“一目十行”,(这一幕画面感太强我笑了半天哎笑点低到没救)。不难想象他会多么气急败坏“黯然失色”,——“没有!”他喊道。“没有!”——女权主义读者们这儿请会心地一笑。可是伍尔夫觉得没劲多写这个。她在相当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里揭露真相:“他得到了安琪拉留给他的一份遗物。她对他讲了实话。她一步迈出人行道,为的是去追随她的恋人。她一步迈出人行道,为的是永远躲开他自己。” 就好像一场再普通不过的话剧里,“对抗”结束后迎来最后一幕——此时观众已经在剧场的高潮里因为猜到结局彼此正交头接耳叽歪的叽歪唏嘘的唏嘘,而旁白不痛不痒地念完了故事的尾声。真是对大男子心态真正儿温柔的一刀。
伍尔夫的一生充满了槽点。少年被哥哥强奸,青年结婚抵抗性生活,双性恋,文学上巨大成就,自杀。无数的命运冲突在她的思想挣扎里变成了玩弄故事冲突的利器。没有和谐,她写她想要和谐,写她期待的灯塔。可是她在作品里无数次不吭一声地打破这种和谐和期待。
都说人生如戏。黑格尔的“冲突律”里说,一场完整的戏最后一幕应该是“重新建立和谐”,因为所有的“冲突”本质上都是为了引起冲突,这种破坏不能总是破坏。可是对于伍尔夫,和谐统一的“第三幕”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她的写作是为了反抗吗?
还是只是因为言不由衷又不得不说。不写就会爆炸——只有真正写字的人才能明白一只困兽的怒吼。
一种反差是梦与醒的对比,万缕灰白凝成琥珀。
八零九零后们知道她的人并不算很多,知道的也基本是因为中学课本里那课孩子们看不下去的《墙上的斑点》。她只是意识流吗?那些年她的神经随着神经病的恶化颠沛流离孤独困苦,就是为了噁心死你们这些21世纪的熊孩子!
看不下去的中二少年们有一天忽然知道了逼格这个东西,于是跑去翻遍奥斯卡历来得奖影片,找最冷门的佳片,看逼格最高的评论。少年们于是发现了《时时刻刻》这种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存在,大少年们欢天喜地挂上我很特别的招牌,嗤笑幼齿们还在老师的鞭笞下苦背那个大不列颠女神经病作家的名字。
在我这一代的年轻人关于她的极少谈论里,“意识流”成了她唯一的标签。
直到我毕业那年写到她。本科专业是语言,但是那一年新换的院长还没上任就放火,限制学生毕业论文专业的对口,不让写文学,只能写翻译。多次争取无果。于是打了个擦边球,写了文学翻译对比,走的是导师们都看不懂的理论路线,为的就是抗议。心里想着有本事你们去重新自己读一遍相关文献,再来泼导师腔,学生我心服口服。。。翻遍了几个世纪里西方文学所有的女性主义代表作品,从伊迪丝·华顿到卡森·麦卡勒斯,从谭恩美到赛珍珠。
其实文学一直就只是爱好不是强项,文艺批评更是根基贫瘠,整个定题目过程苦不堪言。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英文原著的初读重读研读,译本研读译本对比,所有的筛选、浏览、泡馆、做梦、补脑,不服气,踏破铁鞋最终还是路转回峰定了伍尔夫。
我庆幸那一年的不服气,让我走出comfort zone, 认真对待起了某个长存于脑海的名字,以及关于她的一切故事。
如果说杜拉斯是火焰山上光芒四射的红宝石,把爱情写成辐射,伍尔夫就像埋于地底无声息的琥珀,时间改变了形状,但改变不了她的表情。她是《时时刻刻》里痛苦无声的那个吻,哆哆嗦嗦又温柔不堪。她是年少不享少年愁,是一世坚强苦痛终究功亏一篑万骨成灰。她想得太多,因为她忍不住,写作是一个出口,救命的药。我们劝人的那句“想太多”早该是她墓碑上的第二个标签,血淋淋,安静,让人难过。
伍尔夫说,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间。她把自己和丈夫分离,于是她的房间和人世分离。在房间里她写墙上的斑点,后世的熊孩子在课堂上诅咒她。
一直以为,《到灯塔去》里那种最终对于灯塔的幻想是对人性的一种无力的妄想。两性特质的刻意模糊和女性智慧的刻意凸显无不是伍尔夫在自己房间里的一种意淫。我以为这就是她了,这就是我和反对一切女权主义的前男友辩论时最有自信的素材。她是我自我探索的偶像,是我走出社会回到那个房间里的必经之路。
然而在灯塔之外,是伍尔夫选择的尽头。她从来不是为了当一个造梦者,如果你停在某一本书前,可能会在一种难以述说的情感共鸣中被她牵引,以为那就是她了。她大名鼎鼎的title,极有资格成为在追逐逼格路上永远孜孜不倦的少女们有力的精神支柱。可是她为什么还是要去死,在写完那么温暖温柔的文字后?
我猜是她对自己太诚实。才与众人嬉戏玩笑。
简介里说后两篇短篇都是晚年时期她很成熟的作品。其实喜欢她的读者们应该一看就不难猜到。风格的意识流色彩已经被弱化到几乎不能辨识,情节脉络虽简单但十分清晰,时间空间几乎没有任何跨度,人物动作心理描写不出意外的细致,故事没有非常夸张的感情起伏,多读几遍即能寻到很多伏笔。《杂种狗“吉卜赛”》和《遗物》里,她把故事的主角设定为配角的一个附属,杂种狗“吉卜赛”和政客妻子安吉拉都是这样的附属品。随着故事在故事里的展开,——炉火边对话的展开,过世妻子日记的阅读——作者将狗赋予人性(要是专门写狗的故事估计成了将人赋予狗性),这只就像是个中产阶级家庭在路上捡回的弃婴。在狗和人的关系中忠犬八公式的常规主仆关系被刻意拿走,常规结构消解,最后狗不知所终的开放式结局充满神秘主义色彩;《遗物》的玩笑意味更浓一些,政客在阅读到日记的一半时,因为有关自己的部分骤减而“一目十行”,(这一幕画面感太强我笑了半天哎笑点低到没救)。不难想象他会多么气急败坏“黯然失色”,——“没有!”他喊道。“没有!”——女权主义读者们这儿请会心地一笑。可是伍尔夫觉得没劲多写这个。她在相当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里揭露真相:“他得到了安琪拉留给他的一份遗物。她对他讲了实话。她一步迈出人行道,为的是去追随她的恋人。她一步迈出人行道,为的是永远躲开他自己。” 就好像一场再普通不过的话剧里,“对抗”结束后迎来最后一幕——此时观众已经在剧场的高潮里因为猜到结局彼此正交头接耳叽歪的叽歪唏嘘的唏嘘,而旁白不痛不痒地念完了故事的尾声。真是对大男子心态真正儿温柔的一刀。
伍尔夫的一生充满了槽点。少年被哥哥强奸,青年结婚抵抗性生活,双性恋,文学上巨大成就,自杀。无数的命运冲突在她的思想挣扎里变成了玩弄故事冲突的利器。没有和谐,她写她想要和谐,写她期待的灯塔。可是她在作品里无数次不吭一声地打破这种和谐和期待。
都说人生如戏。黑格尔的“冲突律”里说,一场完整的戏最后一幕应该是“重新建立和谐”,因为所有的“冲突”本质上都是为了引起冲突,这种破坏不能总是破坏。可是对于伍尔夫,和谐统一的“第三幕”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她的写作是为了反抗吗?
还是只是因为言不由衷又不得不说。不写就会爆炸——只有真正写字的人才能明白一只困兽的怒吼。
一种反差是梦与醒的对比,万缕灰白凝成琥珀。
-
陈仪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3 14: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