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黑的谈话
某天,出版社编辑发短信问:有个法国记者想采访一些中国年轻作家,我把你的手机号给他行吗?
我说,行。本想加一句:他要是不年轻不好看就别给了。不过没好意思说。
过了两三天,接到陌生号码来电。因为当时在等京东送书,我喂了一声,说,是快递师傅吧?
那边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说,你好,我,我不是师傅,我是~~记者。
“~~”是两个没听清的字。我有点羞臊,问,您是哪个刊物的记者?心想:这个口音够奇怪的。
他说,我是法国记者。
原来“~~”是“法国”。
我才想起编辑提起的事,说,哦,对的,我想起来了,您好您好。
他很高兴我想起来了,在电话那边发出了一些表示高兴和寒暄的嗯嗯啊啊声。
我问,您要给我发邮件提问,还是见面?
他说,见面,见面最好。你在北京吧?你住在哪儿?我去找你。
我说,我住在国家图书馆附近。
他说,哦,国家图书馆,我知道我知道。
其实陌生人约会这时该说,那么我们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门口见面?或者约在那附近一个咖啡馆吧。
但这个法国记者君不是这样的。他仿佛陷入了紧张的思考,小声说,我看看,我看看……完全是那种中式口头禅的念叨。然后忽然说,咱们周几见面?
我:任何时间我都有空,定一个您方便的时间吧。
他:周四不行,周四我有事儿(儿化音说得非常地道),周五好不好?
我:可以可以,没有问题。
接下来该说见面地点了。他又顿了顿,说,那,具体地点和时间我再想想。
我说,好的,我等您电话。
第二次电话在隔天,是周三了。他说,我们明天见面哦,在哪里比较好呢?您住在国家图书馆附近是吧?
我说,是的,您住在哪儿?
他:我住通州。
我:您住得这么远,那就选一个离您近一点的地方见面吧?
他:没关系没关系。
我:您坐几号线地铁?可以选一个您那条线上的地铁站。
他:我……好像是10号线,还是13号线……
我:我家门口的地铁是六号线,距离白石桥南站最近。
他:哦,白石桥南,我知道我知道……
……然后不记得又互相说了些什么话。
最后他说,好的,具体的我再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您。
挂断,才想起:两通电话了,他都没说自己的名字。
也没说是代表什么刊物。
两通电话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一项也没定下来……
周四一整天等他电话。周五就要见面。晚上八点他还没给信儿。我在网上订了书不知道该选哪个时间段派送,遂选在晚七点之后——他总不至于请我吃晚饭吧。
晚上22:36,他的短信来了:可以明天上午十点在XX地铁站见面吗?
周五。出地铁时他来电告诉我,他在星巴克等我。
我靠问路走到有星巴克的XX大厦下边。大厦门很多,正在踟蹰,见门口一个高瘦光头穿五分牛仔裤的洋男在抽烟,想:这可能就是……他,吧?
过去问:请问您是……这时想起那人根本没说过自己的名字。只好说,您是……那位法国先生吗?
光头微笑摇头,我是英国人。
我:……请问星巴克怎么走?
好了,终于顺利坐到了那人面前。我:对不起一直没问您的名字……
他立即身子一跳,对对对,名字。然后去翻手包。我给你我的名片。
名片上印着的中文名:阿黑。单位:《法国XX报》。
阿黑君是个眼睛比我还大的年轻人,眉毛葱茏,一头卷发,穿很脏的运动鞋——因为我的马丁靴也不怎么干净,所以往桌下瞄一眼,偷看到他的鞋也好不到哪去,才安心了。
他买来两杯咖啡。先寒暄一阵,他知道我是天津人,他是巴黎人,我说我去过巴黎,他说他没去过天津。我夸他中文好。他说在北京住了六年了。我拿了一本书送他,他道谢之后很仔细地阅读腰封上的广告语,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腰封上的话都没营养,实在值不上他那么认真。
然后他掏出一个绿皮细格本和笔,采访就正式开始了。他始终用中文提问,我也用中文答,俩人都不知怎么说的时候就用英文。
他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哪年开始在豆瓣上写东西的?
我(吃一惊):你知道豆瓣?!你有豆瓣ID吗?
他:我……没有,不过我看过……(后边是一些我没听懂的话)
然后聊在豆瓣上写影评书评。聊电影。
然后谈到家庭:你有兄弟姐妹吗?
没有。小时曾威胁妈妈:你要是生个弟弟妹妹我一定掐死ta(他做出恐惧的表情)。
你上学时候学习成绩好吗?
很糟。物理极少及格。数学也非常差劲。直到上大学,我的微积分课程……
我说得很慢,一直注意看他的表情,发现他听不懂“微积分”。但是英文的微积分怎么说我也不会,就在空中划拉一个符号。他说,是不是这个?说着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十字叉,然后在里面画曲线,我说,不是不是,那是函数,微积分是……我拿过他的笔记本,画了一个∫,又画了一个∞,他明白了,点头,哦,这个这个!我中学时学的。嗯,中国人的数学都很厉害,欧洲人不能比的,国际数学比赛里,获奖的都是中国人……
——中学时就学微积分才厉害啊!
我:我大概是不合格的中国人。
可是,你大学的专业是英语,为什么要考数学?这多奇怪啊!
是啊,是啊,我很努力地学了,但是就这个……微积分的数学考试,我考了三次都没过。已经很危险了,再不过就要对毕业发生威胁了。
那你最后是怎么过的?
作弊。
他立即哈哈地笑出声来。(喂,至于这么开心吗……)
接下来是讲大学生活。谈为什么要学英文为什么转学古文献。谈到毕业生就业。然后谈到北京。
他说,你打算定居在北京了吗?
我说,暂时看来会是这样。
不想回家乡?
对家乡没什么特别深的感情。
为什么?
我:对我来说,“家乡”应该是愿意死在那儿的地方,而不是被迫生在那儿的地方。
他想了一会儿,小心地说,刚才那个句子,你能不能再说一遍?
于是我又说了一遍。(确实比较绕口……)
他想一想,笑了,问,那么你愿意死在哪儿呀?
我也笑,说,巴黎呀。
——这么说一半是真心,一小半也是为让他高兴。
他果然可高兴了:那么,欢迎,欢迎你去死在巴黎!
然后说,巴黎确实适合老年人居住,你看啊……(接下来说了一堆为什么适合老年人居住)
接下来谈写作。谈什么时候开始发表文章。谈稿费。谈出版社。谈出版公司买书号。谈首印印数。谈写一本书能拿到多少钱。
因为前面他说到他在写一本书,我说完自己的钱,反问他,你写一本书能得到多少稿费啊?
他:哦,那也很少的。法国人口比中国少很多,所以首印不会有一万那么多,只有三千。我写这本书,大概能拿到……
他说了个欧元数。我说:呀,换算成人民币咱们差不多嘛,几乎一样的。
他:是啊,都很少,不够的……
我:是啊,而且北京生活成本这么高。
遂有了“混生活都不容易”的同病相怜感。
他:我的点数是百分之八。
我:我正在写的第三本,出版社给我百分之十哦,嘻(从来没有炫富的机会!总算有了一次)
他看我一眼,眼神近乎忿恨了。
我每答完一个问题,他就在本子上写几句,中西文夹杂。我探头看他写,很惊讶:你居然用中文记笔记,你的笔画顺序也都很对!
他:哦我也不是都会写,不会写的我就写上音。
又谈到出版社帮作者做宣传。谈到在杂志上发文章。他居然能说出《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的名字。又谈到杂志报纸给的稿费低。我说,严肃文学刊物销量低,至多只有千字三百,多数是千字两百,两百五。好在它们能容纳长文章,写上两万多字,钱就不少了……我还是可以赚够生活费的。
他:第一次发表,你是怎么让编辑愿意发表你的文章的?
我:我写得好呀。(近乎无赖的语气)
他:哦……
又谈到实体书店惨淡经营的问题。我说完,他说,全世界都差不多啦。不过中国的书店很多混合着咖啡馆,这点不好,书店就该是书店,纯粹一点……在法国开书店国家是有补助的,虽然还是不够,不过日子会稍好一些……
又说到租房的情况。我说我在跟人合租。他又问,中国的爸妈对孩子的婚姻都很关心,你爸妈有没有很着急……?
我:我结婚很多年了呀。
他有点不知所措:哦!然后看着我忽然不知说什么好。
我摊开手:Surprise!……
又谈家长对写作这件事的意见。他说,我听说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做“稳定”的职业,存钱……
我:我的职业也很稳定啊,我是很稳定地在做freelancer呀。
哦,哈哈哈……那么……
后来又谈到对文学和写作……等等的看法。
每遇到这种大题目总是头疼,因为理论我不大通,平时写东西纯靠直觉。于是靠直觉说了一堆,低头发现他在刷刷记,立即羞了:我……我说得很幼稚吧?
他:没有没有……
然后谈到“喜爱的作家”一项。这问题,其实看看《巴黎评论》等等就会发现,所有人喜欢的都差不多。而且这个比较私人,私人的答案是不会跟外人说的。所以只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科尔姆托宾,安吉拉卡特……我又从包里拿出一本瓦尔特本雅明,是在地铁上看的。他对每一个人名都点头,只是没听说过安吉拉卡特(这点还挺奇怪的)。
他说自己喜欢普鲁斯特。
遂谈了半天普鲁斯特。
谈到最想做的事。
我:当然是环游世界呀。
——是啊是啊多没新意的答案……但每次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我总是会脱口而出这个答案。原本另一个选择是做自由撰稿人,已经实现了就不能说了。
他非常认真地说:那你可以这就去啊,一边游,一边给旅游杂志写游记。
我说,我,我在攒钱了,嗯。
就这样一直说……说到我的脸颊开始发酸……
直到阿黑君满意(满足)地合上小本子:我差不多了,嗯,我好了。
互相说:我的书出来寄给你哦。
嗯,我的书也寄给你哦。
最后愉快地挥手道别。
起身时发现我几乎忘记那杯咖啡了,只喝了一口,杯子口上落着清晰的半圆形唇膏印。
我说,行。本想加一句:他要是不年轻不好看就别给了。不过没好意思说。
过了两三天,接到陌生号码来电。因为当时在等京东送书,我喂了一声,说,是快递师傅吧?
那边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说,你好,我,我不是师傅,我是~~记者。
“~~”是两个没听清的字。我有点羞臊,问,您是哪个刊物的记者?心想:这个口音够奇怪的。
他说,我是法国记者。
原来“~~”是“法国”。
我才想起编辑提起的事,说,哦,对的,我想起来了,您好您好。
他很高兴我想起来了,在电话那边发出了一些表示高兴和寒暄的嗯嗯啊啊声。
我问,您要给我发邮件提问,还是见面?
他说,见面,见面最好。你在北京吧?你住在哪儿?我去找你。
我说,我住在国家图书馆附近。
他说,哦,国家图书馆,我知道我知道。
其实陌生人约会这时该说,那么我们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门口见面?或者约在那附近一个咖啡馆吧。
但这个法国记者君不是这样的。他仿佛陷入了紧张的思考,小声说,我看看,我看看……完全是那种中式口头禅的念叨。然后忽然说,咱们周几见面?
我:任何时间我都有空,定一个您方便的时间吧。
他:周四不行,周四我有事儿(儿化音说得非常地道),周五好不好?
我:可以可以,没有问题。
接下来该说见面地点了。他又顿了顿,说,那,具体地点和时间我再想想。
我说,好的,我等您电话。
第二次电话在隔天,是周三了。他说,我们明天见面哦,在哪里比较好呢?您住在国家图书馆附近是吧?
我说,是的,您住在哪儿?
他:我住通州。
我:您住得这么远,那就选一个离您近一点的地方见面吧?
他:没关系没关系。
我:您坐几号线地铁?可以选一个您那条线上的地铁站。
他:我……好像是10号线,还是13号线……
我:我家门口的地铁是六号线,距离白石桥南站最近。
他:哦,白石桥南,我知道我知道……
……然后不记得又互相说了些什么话。
最后他说,好的,具体的我再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您。
挂断,才想起:两通电话了,他都没说自己的名字。
也没说是代表什么刊物。
两通电话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一项也没定下来……
周四一整天等他电话。周五就要见面。晚上八点他还没给信儿。我在网上订了书不知道该选哪个时间段派送,遂选在晚七点之后——他总不至于请我吃晚饭吧。
晚上22:36,他的短信来了:可以明天上午十点在XX地铁站见面吗?
周五。出地铁时他来电告诉我,他在星巴克等我。
我靠问路走到有星巴克的XX大厦下边。大厦门很多,正在踟蹰,见门口一个高瘦光头穿五分牛仔裤的洋男在抽烟,想:这可能就是……他,吧?
过去问:请问您是……这时想起那人根本没说过自己的名字。只好说,您是……那位法国先生吗?
光头微笑摇头,我是英国人。
我:……请问星巴克怎么走?
好了,终于顺利坐到了那人面前。我:对不起一直没问您的名字……
他立即身子一跳,对对对,名字。然后去翻手包。我给你我的名片。
名片上印着的中文名:阿黑。单位:《法国XX报》。
阿黑君是个眼睛比我还大的年轻人,眉毛葱茏,一头卷发,穿很脏的运动鞋——因为我的马丁靴也不怎么干净,所以往桌下瞄一眼,偷看到他的鞋也好不到哪去,才安心了。
他买来两杯咖啡。先寒暄一阵,他知道我是天津人,他是巴黎人,我说我去过巴黎,他说他没去过天津。我夸他中文好。他说在北京住了六年了。我拿了一本书送他,他道谢之后很仔细地阅读腰封上的广告语,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腰封上的话都没营养,实在值不上他那么认真。
然后他掏出一个绿皮细格本和笔,采访就正式开始了。他始终用中文提问,我也用中文答,俩人都不知怎么说的时候就用英文。
他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哪年开始在豆瓣上写东西的?
我(吃一惊):你知道豆瓣?!你有豆瓣ID吗?
他:我……没有,不过我看过……(后边是一些我没听懂的话)
然后聊在豆瓣上写影评书评。聊电影。
然后谈到家庭:你有兄弟姐妹吗?
没有。小时曾威胁妈妈:你要是生个弟弟妹妹我一定掐死ta(他做出恐惧的表情)。
你上学时候学习成绩好吗?
很糟。物理极少及格。数学也非常差劲。直到上大学,我的微积分课程……
我说得很慢,一直注意看他的表情,发现他听不懂“微积分”。但是英文的微积分怎么说我也不会,就在空中划拉一个符号。他说,是不是这个?说着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十字叉,然后在里面画曲线,我说,不是不是,那是函数,微积分是……我拿过他的笔记本,画了一个∫,又画了一个∞,他明白了,点头,哦,这个这个!我中学时学的。嗯,中国人的数学都很厉害,欧洲人不能比的,国际数学比赛里,获奖的都是中国人……
——中学时就学微积分才厉害啊!
我:我大概是不合格的中国人。
可是,你大学的专业是英语,为什么要考数学?这多奇怪啊!
是啊,是啊,我很努力地学了,但是就这个……微积分的数学考试,我考了三次都没过。已经很危险了,再不过就要对毕业发生威胁了。
那你最后是怎么过的?
作弊。
他立即哈哈地笑出声来。(喂,至于这么开心吗……)
接下来是讲大学生活。谈为什么要学英文为什么转学古文献。谈到毕业生就业。然后谈到北京。
他说,你打算定居在北京了吗?
我说,暂时看来会是这样。
不想回家乡?
对家乡没什么特别深的感情。
为什么?
我:对我来说,“家乡”应该是愿意死在那儿的地方,而不是被迫生在那儿的地方。
他想了一会儿,小心地说,刚才那个句子,你能不能再说一遍?
于是我又说了一遍。(确实比较绕口……)
他想一想,笑了,问,那么你愿意死在哪儿呀?
我也笑,说,巴黎呀。
——这么说一半是真心,一小半也是为让他高兴。
他果然可高兴了:那么,欢迎,欢迎你去死在巴黎!
然后说,巴黎确实适合老年人居住,你看啊……(接下来说了一堆为什么适合老年人居住)
![]() |
回家来在网页上忽然看到的。。。 |
接下来谈写作。谈什么时候开始发表文章。谈稿费。谈出版社。谈出版公司买书号。谈首印印数。谈写一本书能拿到多少钱。
因为前面他说到他在写一本书,我说完自己的钱,反问他,你写一本书能得到多少稿费啊?
他:哦,那也很少的。法国人口比中国少很多,所以首印不会有一万那么多,只有三千。我写这本书,大概能拿到……
他说了个欧元数。我说:呀,换算成人民币咱们差不多嘛,几乎一样的。
他:是啊,都很少,不够的……
我:是啊,而且北京生活成本这么高。
遂有了“混生活都不容易”的同病相怜感。
他:我的点数是百分之八。
我:我正在写的第三本,出版社给我百分之十哦,嘻(从来没有炫富的机会!总算有了一次)
他看我一眼,眼神近乎忿恨了。
我每答完一个问题,他就在本子上写几句,中西文夹杂。我探头看他写,很惊讶:你居然用中文记笔记,你的笔画顺序也都很对!
他:哦我也不是都会写,不会写的我就写上音。
又谈到出版社帮作者做宣传。谈到在杂志上发文章。他居然能说出《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的名字。又谈到杂志报纸给的稿费低。我说,严肃文学刊物销量低,至多只有千字三百,多数是千字两百,两百五。好在它们能容纳长文章,写上两万多字,钱就不少了……我还是可以赚够生活费的。
他:第一次发表,你是怎么让编辑愿意发表你的文章的?
我:我写得好呀。(近乎无赖的语气)
他:哦……
又谈到实体书店惨淡经营的问题。我说完,他说,全世界都差不多啦。不过中国的书店很多混合着咖啡馆,这点不好,书店就该是书店,纯粹一点……在法国开书店国家是有补助的,虽然还是不够,不过日子会稍好一些……
又说到租房的情况。我说我在跟人合租。他又问,中国的爸妈对孩子的婚姻都很关心,你爸妈有没有很着急……?
我:我结婚很多年了呀。
他有点不知所措:哦!然后看着我忽然不知说什么好。
我摊开手:Surprise!……
又谈家长对写作这件事的意见。他说,我听说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做“稳定”的职业,存钱……
我:我的职业也很稳定啊,我是很稳定地在做freelancer呀。
哦,哈哈哈……那么……
后来又谈到对文学和写作……等等的看法。
每遇到这种大题目总是头疼,因为理论我不大通,平时写东西纯靠直觉。于是靠直觉说了一堆,低头发现他在刷刷记,立即羞了:我……我说得很幼稚吧?
他:没有没有……
然后谈到“喜爱的作家”一项。这问题,其实看看《巴黎评论》等等就会发现,所有人喜欢的都差不多。而且这个比较私人,私人的答案是不会跟外人说的。所以只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科尔姆托宾,安吉拉卡特……我又从包里拿出一本瓦尔特本雅明,是在地铁上看的。他对每一个人名都点头,只是没听说过安吉拉卡特(这点还挺奇怪的)。
他说自己喜欢普鲁斯特。
遂谈了半天普鲁斯特。
谈到最想做的事。
我:当然是环游世界呀。
——是啊是啊多没新意的答案……但每次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我总是会脱口而出这个答案。原本另一个选择是做自由撰稿人,已经实现了就不能说了。
他非常认真地说:那你可以这就去啊,一边游,一边给旅游杂志写游记。
我说,我,我在攒钱了,嗯。
就这样一直说……说到我的脸颊开始发酸……
直到阿黑君满意(满足)地合上小本子:我差不多了,嗯,我好了。
互相说:我的书出来寄给你哦。
嗯,我的书也寄给你哦。
最后愉快地挥手道别。
起身时发现我几乎忘记那杯咖啡了,只喝了一口,杯子口上落着清晰的半圆形唇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