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老宅
这是我第一次过河。
我的城市,G城周围,有一条大河。它曾经一度被人称为母亲河,但现在早不复之前的清澈。在蜿蜒而漫长的河道内测,是熙攘的街道和高大的楼房,而河道外侧,则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和聚集在一起矮小而丑陋的平房。连接两个区域的唯一一条道路,就是位于城市西边的跨河大桥。
我,作为一个生长在城市的普通孩子,与成长在城市里的所有孩子一样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也一样面临着失业。父母托关系为我在政府房屋管理部门找了一个闲职,于是二十出头的我过上了办公室坐着喝茶看报的悠闲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在某一次莽撞地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之后,我被调去了拆迁部——随后我便来到了这个河外的世界。
不能说对这个世界没有新奇感,当我坐在车上,看着这些不用如何仰望便能看到屋顶的平房,厚厚的瓦片层层叠叠地盖着一块一块砖叠起来的红色四方砖瓦墙,他们藏在被修筑好的栅栏的后面颓颓老去,仿佛是城市记忆中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
好容易到了目的地,我下了车,才发现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寨。从包里拿出已经被揉皱的文件,我看了看村口牌子上落满灰尘却仍旧正方的三个大字:红军村。再向前走了几步,入眼的便是一小块院子,院旁几簇破旧的房子勉勉强强簇在一起,像是迟暮的老人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挤着取暖。院后还有一条小路,不知延伸到何处。
来迎接我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似乎是这个村的村长。口里叫着大姐,心里却将她的全身上下打量了一遍,然后不屑地瞥了瞥嘴角。待她絮叨完,我才慢慢开口。
“保障性住房已经在河内修好了,不想去河内也可以在河边定居,离河内也近点。当然,政府照顾咱们老红军,上头也说了,只要愿意搬,每家也都会给点补偿金。”
“没有……只是……”她为难地游移着视线。“其他家都愿意搬,只是张老头他……”
“怎么?政府给新房子都不想要?”早先就在同事嘴中听说过那个顽固的老头,柴米油盐丁点不进,倒是有趣。“带我去看看。”
“好,这边走……”女人忙不及点头,带着我从院子旁的小路钻了进去。
这个村子,如同河外所有的村子一样——坑洼不平的道路,矮小透风的房子,偶尔在道路上会跑出来一只黑黄黑黄的土狗,或者飞出来一只掉了几片羽毛的公鸡。狭窄的田垛旁是一片片稻田,稻香和着牛粪的味道一起扑来,销魂滋味难以言说。刚下过雨,路上全是湿润的黄泥,每走一步都甩了一裤脚的泥。走上最后几阶楼梯,我揉揉酸痛的腿,最后与那女人一起,停在一扇木门前。
“张老头,出门来,上头有人来找你了。”女人隔着木篱笆喊过去,看门的黑色狼狗仿佛司空见惯一般只懒散趴着,眼皮都不曾抬。
“来了来了。”老人的声音如同他的步伐一样颤颤巍巍,他慢慢扒开木门,老旧的木栓发出刺耳的声响。他也不邀请我们进屋,只站在门口拄着拐杖,撑着已经枯瘦的身子朝我笑了笑。
“这是拆迁办的小冯,这次特地来和咱们村子谈谈拆迁搬家的事情。”
“哦哦。”老人笑了笑,脸上的褶子因为这笑容都皱在了一起。他慢慢悠悠地点了点头,撑着拐杖又拉开了木门,步子不稳地缓慢向那老房子移去。“我去给你们拿点水,爬这么久肯定累了。”
像是看出了我的疑惑,村长朝我尴尬地笑了笑:“这个张老头是个老兵了,抗战结束的时候从部队里退下来的。他呀,人很好,照顾邻居,见识也多,村里许多事儿咱们都常常来问他。是个老党员了,就喜欢和村里的小孩说老红军的故事。他这房子,是他义兄徐林留下的。听说他义兄和他是在军队里认识的,两人形影不离,后来好像是一次任务失败他义兄帮他挡了一颗子弹,结果啊,就死在了战场上。死之前和他说,叫他回来看看自己的妻儿。所以战争结束后张老头才会啥功勋奖章都不要一个人回到这穷破地方来。”
“哦?那他找到了他义兄的妻儿吗?”
“哪儿能啊。早就走了。他回来之后就一直念念叨叨,说要在家里给挂一张他义兄的照片,设个排位供着。从那次以后啊,他就再没让人进过他家。”
正说着,门口又一次出现了那个颤颤巍巍的身影,这一回他没有拿拐杖,而是一手一个土瓷杯,里面装着不算清澈的水。我不经意地打量着老人:穿着的还是上个年代的青灰色布衫,穿着一双几近磨破的红军鞋,胸口扎眼地别着一个党徽,鲜红的颜色给这一套死气沉沉的衣服添了一丝活力和生气。
“这房子不是我的,我做不了这个主。”老人慢悠悠地走到我们面前,微微叹了口气。“拆不拆这房子,等我咽了这口气,你们再使劲讨论吧。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让你们把这房子拆了。你们走吧。”
说完这些话,老人留下哑口无言的我和村长,如来时一般缓慢而从容地打开木门。门内的黑狗此时弓起了身子,朝着我们呲了呲牙。
“走吧。”我朝着不知所措的村长点了点头,挫败地转身。任她送我到村口坐上车回到河内。
“小王。”
“冯哥,什么事?”
“你帮我找档案部翻翻那个徐林的档案,嗯对,就是那个张老头的义兄。据说是个军人,参加了抗日,籍贯就河外那个村的。”我坐在办公桌前,一手拿着手机,另一只手上翻来覆去摆弄着一张老旧的黑白相片,是张老头打完仗刚回村时照相师傅给照的。照片中的老人正值中年,身材健硕,笑容阳光,丝毫没有经历过恐怖战争的痕迹。
果然很奇怪,为什么自从将自己义兄的灵位照片设好后就再也不准许别人进入家里?害怕别人打扰自己的兄长长眠地下?还是有什么别的不可得知的隐情?会和拒绝拆迁有关吗?以及。在心中腹诽着。这种事情是不是交给警察叔叔比较好一点。
“小冯!”
“哎!主任!”一个激灵差点把照片都吓掉地上。叹口气,随手将照片揣进衣服兜里整了整衣服进了办公室门。
“那个小冯,你去楼下拿个快件,顺便帮我买罐咖啡。”主任头都没抬。“对了,今天早上你去那村里了吗,情况怎么样?”
“不怎么样……那张老头还是那么顽固。”
像是料到我的回答一般,主任叹了口气。“不怪你,咱们部门几年工作经验的去了都没法让那老人家松口。真是,越老越不懂事。行了,这几天你好好休息,忙些别的。拆迁的事先放放。”
“好。”
“嗯,你去吧。”
日子继续风平浪静,我又回到了淡然读书看报的悠闲时光。河内飞速发展,每天都有一大片一大片房子被贴上封条,一幢幢楼房被爆破,挖掘机发出轰隆轰隆的声响。却没有人不乐意。河内人,仿佛都在追逐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只要说服他们拆了房子有利可图,便再不管那曾今留下生活痕迹,时光记忆的地方。
有时候我也会想,河外那个老头,究竟坚持的是什么呢。
这宁静的生活再次被打乱,是因为村长打来的一个电话。
“小冯,张老头那一次下楼打水的时候不小心踩滑,现在在医院,唉,人老了,这一关估计是撑不过去了。你……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河外的世界。
不同于第一次的厌恶,这一次的心情相当复杂,复杂到自己都理不出头绪。已经是深秋,树上的叶片被风卷着惶惶然飘落,光秃秃地树干插在天空像是在不甘地呐喊。我直接开车到了医院,一路冲进急诊室外——急诊室外村长和着张老头周围几户邻居都在抢救室外有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我看到几个小孩眼里全是忧虑和恐慌,有的甚至瑟缩着抓住自家大人裤腿。大人们——尤其是村长,在眼中忧虑的同时甚至还隐隐带着些安心。她看看我,露出一丝了然。我知道我们都同时想到了那句话。
“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让你们把这房子拆了。”
说这话的人,现在正躺在急救室里,红色的灯一直亮着,合着的白色大门像是生死之间的分割线,另一端或许是我们再也无法企及的地方。
“妈妈。”坐在我旁边的小孩说话了。“爷爷还能回来给我们讲老红军的故事吗?”
我摸了摸那个小孩的头:“没事,你们的爷爷不会有事的。”
半个小时候医生出来了,面容肃穆。旁边站着的几位邻居纷纷拥了上去,我和村长却尴尬地连与医生对视都不敢。那一瞬间对于我实在漫长,我不知道自己希望听到的究竟是“他走了”还是“他被救回来了”,不同的想法,心境,甚至感觉在脑海中撕扯,整个人都混乱不堪。
然后我听到了难以自抑的抽泣声,我和村长茫然抬头看着医生,和从生死之间缓慢推出的,铺着白布的病床。
张老头的葬礼办的很风光。
村里的人特地请了风水师测算坟址,张老头的棺材在灵堂里摆了三天三夜,虽然没有真正的家人,但村里人许多都十分自觉地披麻戴孝为他守夜。我再见到村长时她也穿着白衣,头上扎着白布,疲惫不堪的样子让人心疼。那件事过后我和她似乎都探测到了彼此内心最丑恶的一部分,再见面,除了尴尬,就是无言。
我在村子呆了三天,中途托同事捎来了拆迁事项的相关文件。在张老头入土为安守孝结束的第二天,我们就举行了签约剪彩的仪式。大红的彩花我牵一头,村长牵一头,看起来这更像结婚的架势。我们相视一笑,在掌声和礼花中剪断了彩条。下面的村民欢呼雀跃,我听到了小孩子稚嫩的声音:“妈妈我们要去新家了吗?我可以有自己的一个房间吗?”
“我觉得我们没有做错。”明显,她也听到了。“或许这也是上天为了圆满这件事。”
协议双方签署已经确定有效,接下来的工作就不是我接手了。正当我准备坐上车回到河内,我接到了小王的另一个电话。
“冯哥,你逗我玩儿呢?”
“嗯?”
“那个徐林是哪门子的抗日烈士啊,明明就是个逃兵,这记录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你还让我到烈士档案里找,怪之不得找了半天找不到。”
“你说什么?”
“我说那个徐林是个逃兵,压根就没和军队一起打过几次仗……喂……喂?”
最后的最后我又重新爬到了那栋老房子门前。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已经很老旧的房子现在看上去又更加老旧了几分,门前梧桐树孤单地伸展着枝干,黑狗仍然在门前刨着爪子低吼,像受伤的呻吟。我打开未锁的木门,才发现这道门原来是那么沉重。
一步一步挪近门口,我拉开了那扇虚掩的门。光线飞舞着充盈了那间黑暗的堂屋,我看到两张整整齐齐摆好的凳子,和凳子中间的四方木桌,视线上移,我看到了堂屋墙壁上挂着的正中的照片——照片里是一个中年男子,笑容阳光。
我似乎在哪里见过他。
这时候手机响了,我急忙从衣兜里掏出,随着手机掉出来一张黑白照片。看着那照片上几乎一模一样的脸,我在那堂屋里愣了好久。
我想,我再也不会去河外了。
我的城市,G城周围,有一条大河。它曾经一度被人称为母亲河,但现在早不复之前的清澈。在蜿蜒而漫长的河道内测,是熙攘的街道和高大的楼房,而河道外侧,则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和聚集在一起矮小而丑陋的平房。连接两个区域的唯一一条道路,就是位于城市西边的跨河大桥。
我,作为一个生长在城市的普通孩子,与成长在城市里的所有孩子一样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也一样面临着失业。父母托关系为我在政府房屋管理部门找了一个闲职,于是二十出头的我过上了办公室坐着喝茶看报的悠闲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在某一次莽撞地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之后,我被调去了拆迁部——随后我便来到了这个河外的世界。
不能说对这个世界没有新奇感,当我坐在车上,看着这些不用如何仰望便能看到屋顶的平房,厚厚的瓦片层层叠叠地盖着一块一块砖叠起来的红色四方砖瓦墙,他们藏在被修筑好的栅栏的后面颓颓老去,仿佛是城市记忆中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
好容易到了目的地,我下了车,才发现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寨。从包里拿出已经被揉皱的文件,我看了看村口牌子上落满灰尘却仍旧正方的三个大字:红军村。再向前走了几步,入眼的便是一小块院子,院旁几簇破旧的房子勉勉强强簇在一起,像是迟暮的老人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挤着取暖。院后还有一条小路,不知延伸到何处。
来迎接我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似乎是这个村的村长。口里叫着大姐,心里却将她的全身上下打量了一遍,然后不屑地瞥了瞥嘴角。待她絮叨完,我才慢慢开口。
“保障性住房已经在河内修好了,不想去河内也可以在河边定居,离河内也近点。当然,政府照顾咱们老红军,上头也说了,只要愿意搬,每家也都会给点补偿金。”
“没有……只是……”她为难地游移着视线。“其他家都愿意搬,只是张老头他……”
“怎么?政府给新房子都不想要?”早先就在同事嘴中听说过那个顽固的老头,柴米油盐丁点不进,倒是有趣。“带我去看看。”
“好,这边走……”女人忙不及点头,带着我从院子旁的小路钻了进去。
这个村子,如同河外所有的村子一样——坑洼不平的道路,矮小透风的房子,偶尔在道路上会跑出来一只黑黄黑黄的土狗,或者飞出来一只掉了几片羽毛的公鸡。狭窄的田垛旁是一片片稻田,稻香和着牛粪的味道一起扑来,销魂滋味难以言说。刚下过雨,路上全是湿润的黄泥,每走一步都甩了一裤脚的泥。走上最后几阶楼梯,我揉揉酸痛的腿,最后与那女人一起,停在一扇木门前。
“张老头,出门来,上头有人来找你了。”女人隔着木篱笆喊过去,看门的黑色狼狗仿佛司空见惯一般只懒散趴着,眼皮都不曾抬。
“来了来了。”老人的声音如同他的步伐一样颤颤巍巍,他慢慢扒开木门,老旧的木栓发出刺耳的声响。他也不邀请我们进屋,只站在门口拄着拐杖,撑着已经枯瘦的身子朝我笑了笑。
“这是拆迁办的小冯,这次特地来和咱们村子谈谈拆迁搬家的事情。”
“哦哦。”老人笑了笑,脸上的褶子因为这笑容都皱在了一起。他慢慢悠悠地点了点头,撑着拐杖又拉开了木门,步子不稳地缓慢向那老房子移去。“我去给你们拿点水,爬这么久肯定累了。”
像是看出了我的疑惑,村长朝我尴尬地笑了笑:“这个张老头是个老兵了,抗战结束的时候从部队里退下来的。他呀,人很好,照顾邻居,见识也多,村里许多事儿咱们都常常来问他。是个老党员了,就喜欢和村里的小孩说老红军的故事。他这房子,是他义兄徐林留下的。听说他义兄和他是在军队里认识的,两人形影不离,后来好像是一次任务失败他义兄帮他挡了一颗子弹,结果啊,就死在了战场上。死之前和他说,叫他回来看看自己的妻儿。所以战争结束后张老头才会啥功勋奖章都不要一个人回到这穷破地方来。”
“哦?那他找到了他义兄的妻儿吗?”
“哪儿能啊。早就走了。他回来之后就一直念念叨叨,说要在家里给挂一张他义兄的照片,设个排位供着。从那次以后啊,他就再没让人进过他家。”
正说着,门口又一次出现了那个颤颤巍巍的身影,这一回他没有拿拐杖,而是一手一个土瓷杯,里面装着不算清澈的水。我不经意地打量着老人:穿着的还是上个年代的青灰色布衫,穿着一双几近磨破的红军鞋,胸口扎眼地别着一个党徽,鲜红的颜色给这一套死气沉沉的衣服添了一丝活力和生气。
“这房子不是我的,我做不了这个主。”老人慢悠悠地走到我们面前,微微叹了口气。“拆不拆这房子,等我咽了这口气,你们再使劲讨论吧。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让你们把这房子拆了。你们走吧。”
说完这些话,老人留下哑口无言的我和村长,如来时一般缓慢而从容地打开木门。门内的黑狗此时弓起了身子,朝着我们呲了呲牙。
“走吧。”我朝着不知所措的村长点了点头,挫败地转身。任她送我到村口坐上车回到河内。
“小王。”
“冯哥,什么事?”
“你帮我找档案部翻翻那个徐林的档案,嗯对,就是那个张老头的义兄。据说是个军人,参加了抗日,籍贯就河外那个村的。”我坐在办公桌前,一手拿着手机,另一只手上翻来覆去摆弄着一张老旧的黑白相片,是张老头打完仗刚回村时照相师傅给照的。照片中的老人正值中年,身材健硕,笑容阳光,丝毫没有经历过恐怖战争的痕迹。
果然很奇怪,为什么自从将自己义兄的灵位照片设好后就再也不准许别人进入家里?害怕别人打扰自己的兄长长眠地下?还是有什么别的不可得知的隐情?会和拒绝拆迁有关吗?以及。在心中腹诽着。这种事情是不是交给警察叔叔比较好一点。
“小冯!”
“哎!主任!”一个激灵差点把照片都吓掉地上。叹口气,随手将照片揣进衣服兜里整了整衣服进了办公室门。
“那个小冯,你去楼下拿个快件,顺便帮我买罐咖啡。”主任头都没抬。“对了,今天早上你去那村里了吗,情况怎么样?”
“不怎么样……那张老头还是那么顽固。”
像是料到我的回答一般,主任叹了口气。“不怪你,咱们部门几年工作经验的去了都没法让那老人家松口。真是,越老越不懂事。行了,这几天你好好休息,忙些别的。拆迁的事先放放。”
“好。”
“嗯,你去吧。”
日子继续风平浪静,我又回到了淡然读书看报的悠闲时光。河内飞速发展,每天都有一大片一大片房子被贴上封条,一幢幢楼房被爆破,挖掘机发出轰隆轰隆的声响。却没有人不乐意。河内人,仿佛都在追逐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只要说服他们拆了房子有利可图,便再不管那曾今留下生活痕迹,时光记忆的地方。
有时候我也会想,河外那个老头,究竟坚持的是什么呢。
这宁静的生活再次被打乱,是因为村长打来的一个电话。
“小冯,张老头那一次下楼打水的时候不小心踩滑,现在在医院,唉,人老了,这一关估计是撑不过去了。你……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河外的世界。
不同于第一次的厌恶,这一次的心情相当复杂,复杂到自己都理不出头绪。已经是深秋,树上的叶片被风卷着惶惶然飘落,光秃秃地树干插在天空像是在不甘地呐喊。我直接开车到了医院,一路冲进急诊室外——急诊室外村长和着张老头周围几户邻居都在抢救室外有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我看到几个小孩眼里全是忧虑和恐慌,有的甚至瑟缩着抓住自家大人裤腿。大人们——尤其是村长,在眼中忧虑的同时甚至还隐隐带着些安心。她看看我,露出一丝了然。我知道我们都同时想到了那句话。
“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让你们把这房子拆了。”
说这话的人,现在正躺在急救室里,红色的灯一直亮着,合着的白色大门像是生死之间的分割线,另一端或许是我们再也无法企及的地方。
“妈妈。”坐在我旁边的小孩说话了。“爷爷还能回来给我们讲老红军的故事吗?”
我摸了摸那个小孩的头:“没事,你们的爷爷不会有事的。”
半个小时候医生出来了,面容肃穆。旁边站着的几位邻居纷纷拥了上去,我和村长却尴尬地连与医生对视都不敢。那一瞬间对于我实在漫长,我不知道自己希望听到的究竟是“他走了”还是“他被救回来了”,不同的想法,心境,甚至感觉在脑海中撕扯,整个人都混乱不堪。
然后我听到了难以自抑的抽泣声,我和村长茫然抬头看着医生,和从生死之间缓慢推出的,铺着白布的病床。
张老头的葬礼办的很风光。
村里的人特地请了风水师测算坟址,张老头的棺材在灵堂里摆了三天三夜,虽然没有真正的家人,但村里人许多都十分自觉地披麻戴孝为他守夜。我再见到村长时她也穿着白衣,头上扎着白布,疲惫不堪的样子让人心疼。那件事过后我和她似乎都探测到了彼此内心最丑恶的一部分,再见面,除了尴尬,就是无言。
我在村子呆了三天,中途托同事捎来了拆迁事项的相关文件。在张老头入土为安守孝结束的第二天,我们就举行了签约剪彩的仪式。大红的彩花我牵一头,村长牵一头,看起来这更像结婚的架势。我们相视一笑,在掌声和礼花中剪断了彩条。下面的村民欢呼雀跃,我听到了小孩子稚嫩的声音:“妈妈我们要去新家了吗?我可以有自己的一个房间吗?”
“我觉得我们没有做错。”明显,她也听到了。“或许这也是上天为了圆满这件事。”
协议双方签署已经确定有效,接下来的工作就不是我接手了。正当我准备坐上车回到河内,我接到了小王的另一个电话。
“冯哥,你逗我玩儿呢?”
“嗯?”
“那个徐林是哪门子的抗日烈士啊,明明就是个逃兵,这记录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你还让我到烈士档案里找,怪之不得找了半天找不到。”
“你说什么?”
“我说那个徐林是个逃兵,压根就没和军队一起打过几次仗……喂……喂?”
最后的最后我又重新爬到了那栋老房子门前。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已经很老旧的房子现在看上去又更加老旧了几分,门前梧桐树孤单地伸展着枝干,黑狗仍然在门前刨着爪子低吼,像受伤的呻吟。我打开未锁的木门,才发现这道门原来是那么沉重。
一步一步挪近门口,我拉开了那扇虚掩的门。光线飞舞着充盈了那间黑暗的堂屋,我看到两张整整齐齐摆好的凳子,和凳子中间的四方木桌,视线上移,我看到了堂屋墙壁上挂着的正中的照片——照片里是一个中年男子,笑容阳光。
我似乎在哪里见过他。
这时候手机响了,我急忙从衣兜里掏出,随着手机掉出来一张黑白照片。看着那照片上几乎一模一样的脸,我在那堂屋里愣了好久。
我想,我再也不会去河外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