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俑情》到《星际迷航》,没有可比性的对比
据说《星际迷航》明天就要换到小厅了,大厅将上新片《博物馆奇妙夜2》。我终于下了决心,最后一天在金鸡百花影院的大厅看了这部据说非常好的科幻电影。
又是一部典型的商业大片,我不得不再次佩服美国编剧的幻想能力。电影里所有的内容都是幻想出来的,宇宙飞船、瓦肯星、星际联盟、曲速传送、时光穿梭……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电影中主要的叙事元素,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画面的色调,也大多是虚假的,然而他们仍然能让观众进入剧情,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并相信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的,起码在电影中是真实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电影的所有故事情节,都建立在环环相扣的人物的真实情感和事件逻辑之上。
尽管美国人的电影技术已经美轮美奂,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画面都能做得比真的还真,但是作为另一支翅膀,天衣无缝的电影故事,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法宝。而美国工业化的电影生产,将电影的故事、人物、节奏和电影技术结合得恰到好处,才使得这样的电影,叫好又叫座。
《星际》中的人物,也是高度类型化了的。寇克、斯巴克,还有那个记不住名字的黑人女子,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那么似曾相识,而每一个面孔,却都又让人觉得新奇,而又有吸引力。比如斯巴克,这个地球人和瓦肯星人结合的后裔,他性格上既有瓦肯星人超常的逻辑能力,又有地球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有着地球人难以控制的七情六欲。这种性格的设置,虽然简单,却容易让观众理解。她小时候因为被同伴激起了怒火,情绪起了巨大反应,而和同伙打起仗来,这样的情节设置,是让观众相信整个故事进行的一个逻辑动力,也为斯巴克后来因为难以控制情绪而将舰长的位置拱手让给吉姆•寇克埋下了伏笔。
而对比我们自己的科幻片,故事情节则让人哑然失笑。恰恰也是前几天看到的一部《古今大战秦俑情》。尽管电影的编导努力通过画面色彩、人物语言、道具、服装等等手段,去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去营造一种历史的质感,但是无奈所有故事建立起来的核心——秦始皇的长生不老药——太过扯淡,包括巩俐所扮演的女主角经过几世的轮回,面貌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能被兵马俑认出来,这样的故事不像电影情节,而因为太具有中国民间故事的神话色彩。这种太扯淡的情节大大冲淡甚至消解了编导所努力营造的“真实”,导致他们所有用在写实上的功夫都白费了,加上演员卖力而又力不从心的表演,最后的效果非但没有让人感到真实,反而有了一种啼笑皆非的滑稽感。当然,这部片子让人觉得幼稚,也跟它的出品时代有关系,毕竟是一部老电影了。
相反,如果故事的核心动力能够真实一些,就很容易让观众信服。美国科幻片之所以让人信服,一方面是他们的电影技术比我们更先进,更容易营造出真实的视听感受,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编剧或者是原著小说营造出来的真实理论世界。纵观科幻电影史,从最早的梅里美的《月球旅行记》,到50年代的《地球停转之日》,到9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以及詹姆斯•喀麦隆的《深渊》和《未来战士》,包括近几年的《我是机器人》等,科幻小说家和电影家们所创造的世界,有着一套独立的运营系统,有自己的规则,有庞大的理论支撑,而且这些理论架构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都不违反我们目前的科学认知,即使主角的感情,也不违反我们普通人的情感逻辑。
电影要好看,当然要依赖电影技术的进步,但那些想让我们掏腰包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电影人们,太需要在编故事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了。
又是一部典型的商业大片,我不得不再次佩服美国编剧的幻想能力。电影里所有的内容都是幻想出来的,宇宙飞船、瓦肯星、星际联盟、曲速传送、时光穿梭……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电影中主要的叙事元素,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画面的色调,也大多是虚假的,然而他们仍然能让观众进入剧情,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并相信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的,起码在电影中是真实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电影的所有故事情节,都建立在环环相扣的人物的真实情感和事件逻辑之上。
尽管美国人的电影技术已经美轮美奂,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画面都能做得比真的还真,但是作为另一支翅膀,天衣无缝的电影故事,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法宝。而美国工业化的电影生产,将电影的故事、人物、节奏和电影技术结合得恰到好处,才使得这样的电影,叫好又叫座。
《星际》中的人物,也是高度类型化了的。寇克、斯巴克,还有那个记不住名字的黑人女子,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那么似曾相识,而每一个面孔,却都又让人觉得新奇,而又有吸引力。比如斯巴克,这个地球人和瓦肯星人结合的后裔,他性格上既有瓦肯星人超常的逻辑能力,又有地球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有着地球人难以控制的七情六欲。这种性格的设置,虽然简单,却容易让观众理解。她小时候因为被同伴激起了怒火,情绪起了巨大反应,而和同伙打起仗来,这样的情节设置,是让观众相信整个故事进行的一个逻辑动力,也为斯巴克后来因为难以控制情绪而将舰长的位置拱手让给吉姆•寇克埋下了伏笔。
而对比我们自己的科幻片,故事情节则让人哑然失笑。恰恰也是前几天看到的一部《古今大战秦俑情》。尽管电影的编导努力通过画面色彩、人物语言、道具、服装等等手段,去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去营造一种历史的质感,但是无奈所有故事建立起来的核心——秦始皇的长生不老药——太过扯淡,包括巩俐所扮演的女主角经过几世的轮回,面貌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能被兵马俑认出来,这样的故事不像电影情节,而因为太具有中国民间故事的神话色彩。这种太扯淡的情节大大冲淡甚至消解了编导所努力营造的“真实”,导致他们所有用在写实上的功夫都白费了,加上演员卖力而又力不从心的表演,最后的效果非但没有让人感到真实,反而有了一种啼笑皆非的滑稽感。当然,这部片子让人觉得幼稚,也跟它的出品时代有关系,毕竟是一部老电影了。
相反,如果故事的核心动力能够真实一些,就很容易让观众信服。美国科幻片之所以让人信服,一方面是他们的电影技术比我们更先进,更容易营造出真实的视听感受,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编剧或者是原著小说营造出来的真实理论世界。纵观科幻电影史,从最早的梅里美的《月球旅行记》,到50年代的《地球停转之日》,到9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以及詹姆斯•喀麦隆的《深渊》和《未来战士》,包括近几年的《我是机器人》等,科幻小说家和电影家们所创造的世界,有着一套独立的运营系统,有自己的规则,有庞大的理论支撑,而且这些理论架构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都不违反我们目前的科学认知,即使主角的感情,也不违反我们普通人的情感逻辑。
电影要好看,当然要依赖电影技术的进步,但那些想让我们掏腰包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电影人们,太需要在编故事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