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笔记(5)
《雪国列车》是一部有政治寓意的电影,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这应该是我看过关于这部电影最多的评价。
奉俊昊没有让我失望,如果以《杀人回忆》为标准的话,《雪国列车》并不逊色,可能因为是其黑暗思想被我偏爱。不同的是,《雪国列车》有着太多的隐喻,跟《杀人回忆》又不尽相同。电影里太多的场面能找到奉俊昊导演的符号,还时不时灵光乍现出朴赞郁的元素,本质上来说,我更觉得这部电影韩国味道多于好莱坞味道,当然,韩国电影水准与好莱坞越来越接近,这也是原因之一。
一,乌托邦?
作为一名努力提高自己逼格的年长少年,加之体制内的职业身份,一直以来所谓“反乌托邦”思想都是我的兴趣点。
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了“理想国”。在我看来,那是最早的乌托邦。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受到了斯巴达社会组织结构的严重影响,其卫国者、平民等分层也都跟斯巴达社会阶层有着对应。更不要提其所倡导的婚姻、教育等思想了。多少年来,大部分听过理想国的人如果不深入了解,都会有一种美丽天国的错觉。如果继续这么想,那么可以看看伟大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美丽新世界》,柏拉图所谓理想国的构想,在这部小说中以某种改良进行了实现。它是否完美?fucking perfect !
《雪国列车》将整个人类社会放置在一列在茫茫冰冻之地飞驰的火车上。物资的匮乏,环境的恶劣,要将人类社会繁衍下去,就必需要秩序,而秩序的建设,有赖于各个势力的平衡。既然有各个势力,那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阶层。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社会需要分工不同的阶层,在电影中的影射就是各个车厢之间的差别。电影结尾也指出保持这种平衡的重要性。站在理性角度,我绝对不赞同电影悲壮一样的结局,即使它show了那么一丁点希望。但是从感情上来说,电影对结局的处理是最得当的。这也留下一个选择题:是选择残忍的幸存还是悲壮的牺牲?这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自由选择,但对一个种族来说,答案就复杂了很多。
好了,到底什么是乌托邦?
我所理解的乌托邦,就是一个阶层分别明显,纯粹以生存为目的的平衡社会。这样的社会冷酷无情,缺乏创造力,但确实最高效和具有战斗力。想想斯巴达温泉关之战就知道了,这样的社会能在战争里无往不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会被更先进的社会组织架构所取代。我很欣赏斯巴达所表现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哲学,但是那仅仅是在社会生产资料匮乏,而生产主要以人工为主的时期,新时代的强者,往往不是体于在身体,更多体现在头脑。
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电影构筑的世界,让我们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仅仅剩下一列火车这么个社会,那么,乌托邦究竟是不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
诚然,电影表达的反抗,自由等思想让人热血沸腾,但回到结尾,面对维尔福讲述的到底,抛开电影这种形式,如果仅仅从理性角度出发,柯蒂斯究竟是应该接手领导还是壮烈地同归于尽?我们说起“不自由毋宁死”来都知道,但是在人类生死存亡的选择上,往往就不那么简单。
《雪国列车》的世界观构建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版的《饥饿游戏》,各个车厢像是12个地区,乘客就是居民,头车就是capital,同样是讲述自由和革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电影本身
类似于《雪国列车》这样封闭空间如何考验导演功力?我认为,是看调度。
狭小的空间会迫使观众看到更多的电影细节,以及电影情节中激烈的冲突,正是这些,推动股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说到底,我觉得是一种节奏感的问题。封闭空间会大大降低对观众的视觉感官刺激,此时就需要情节来保持戏剧张力。那么,这对于电影故事各个阶段的负荷价值转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影的故事弧光也必需保持紧张感。另外一个难点就是要客服封闭空间信息量大和出场人物繁多的影响,让观众能够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主要情节个故事上去,避免其他因素导致的分神。
奉俊昊在革命军大战斧头帮的场景上,明显是对朴赞郁《老男孩》走廊打斗的致敬。相同的道具,相同的打斗开端甚至于相同的机位。就我看过的韩国电影来说,朴赞郁走廊打斗的场面调度是最优秀的,除了干净利落短平快之外,还充斥着cult片的血浆横飞和刀斧齐鸣。《雪国列车》在主情节—抗争开始后就充斥着大量高难度的狭小空间场景。奉俊昊用高潮的技巧,将每一个场景都做到了极致,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完美。每一个场景都不是败笔,而是更多的刺激了观众的肾上腺素,在视觉层面不仅仅没有凌乱和不堪,而且能提现出混乱中的秩序,进一步凸显出电影里车厢人物阶层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奉俊昊没有让我失望,如果以《杀人回忆》为标准的话,《雪国列车》并不逊色,可能因为是其黑暗思想被我偏爱。不同的是,《雪国列车》有着太多的隐喻,跟《杀人回忆》又不尽相同。电影里太多的场面能找到奉俊昊导演的符号,还时不时灵光乍现出朴赞郁的元素,本质上来说,我更觉得这部电影韩国味道多于好莱坞味道,当然,韩国电影水准与好莱坞越来越接近,这也是原因之一。
一,乌托邦?
作为一名努力提高自己逼格的年长少年,加之体制内的职业身份,一直以来所谓“反乌托邦”思想都是我的兴趣点。
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了“理想国”。在我看来,那是最早的乌托邦。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受到了斯巴达社会组织结构的严重影响,其卫国者、平民等分层也都跟斯巴达社会阶层有着对应。更不要提其所倡导的婚姻、教育等思想了。多少年来,大部分听过理想国的人如果不深入了解,都会有一种美丽天国的错觉。如果继续这么想,那么可以看看伟大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美丽新世界》,柏拉图所谓理想国的构想,在这部小说中以某种改良进行了实现。它是否完美?fucking perfect !
《雪国列车》将整个人类社会放置在一列在茫茫冰冻之地飞驰的火车上。物资的匮乏,环境的恶劣,要将人类社会繁衍下去,就必需要秩序,而秩序的建设,有赖于各个势力的平衡。既然有各个势力,那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阶层。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社会需要分工不同的阶层,在电影中的影射就是各个车厢之间的差别。电影结尾也指出保持这种平衡的重要性。站在理性角度,我绝对不赞同电影悲壮一样的结局,即使它show了那么一丁点希望。但是从感情上来说,电影对结局的处理是最得当的。这也留下一个选择题:是选择残忍的幸存还是悲壮的牺牲?这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自由选择,但对一个种族来说,答案就复杂了很多。
好了,到底什么是乌托邦?
我所理解的乌托邦,就是一个阶层分别明显,纯粹以生存为目的的平衡社会。这样的社会冷酷无情,缺乏创造力,但确实最高效和具有战斗力。想想斯巴达温泉关之战就知道了,这样的社会能在战争里无往不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会被更先进的社会组织架构所取代。我很欣赏斯巴达所表现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哲学,但是那仅仅是在社会生产资料匮乏,而生产主要以人工为主的时期,新时代的强者,往往不是体于在身体,更多体现在头脑。
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电影构筑的世界,让我们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仅仅剩下一列火车这么个社会,那么,乌托邦究竟是不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
诚然,电影表达的反抗,自由等思想让人热血沸腾,但回到结尾,面对维尔福讲述的到底,抛开电影这种形式,如果仅仅从理性角度出发,柯蒂斯究竟是应该接手领导还是壮烈地同归于尽?我们说起“不自由毋宁死”来都知道,但是在人类生死存亡的选择上,往往就不那么简单。
《雪国列车》的世界观构建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版的《饥饿游戏》,各个车厢像是12个地区,乘客就是居民,头车就是capital,同样是讲述自由和革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电影本身
类似于《雪国列车》这样封闭空间如何考验导演功力?我认为,是看调度。
狭小的空间会迫使观众看到更多的电影细节,以及电影情节中激烈的冲突,正是这些,推动股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说到底,我觉得是一种节奏感的问题。封闭空间会大大降低对观众的视觉感官刺激,此时就需要情节来保持戏剧张力。那么,这对于电影故事各个阶段的负荷价值转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影的故事弧光也必需保持紧张感。另外一个难点就是要客服封闭空间信息量大和出场人物繁多的影响,让观众能够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主要情节个故事上去,避免其他因素导致的分神。
奉俊昊在革命军大战斧头帮的场景上,明显是对朴赞郁《老男孩》走廊打斗的致敬。相同的道具,相同的打斗开端甚至于相同的机位。就我看过的韩国电影来说,朴赞郁走廊打斗的场面调度是最优秀的,除了干净利落短平快之外,还充斥着cult片的血浆横飞和刀斧齐鸣。《雪国列车》在主情节—抗争开始后就充斥着大量高难度的狭小空间场景。奉俊昊用高潮的技巧,将每一个场景都做到了极致,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完美。每一个场景都不是败笔,而是更多的刺激了观众的肾上腺素,在视觉层面不仅仅没有凌乱和不堪,而且能提现出混乱中的秩序,进一步凸显出电影里车厢人物阶层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