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镜子的表现形式和功能
电影在银幕上表现出来的画面,是完全与绘画相同的,除了讲求一切构图的原则外,还能利用灯光制造明暗,布置气氛,计划层次,使画面具有明形暗影,并能贴合剧情的需要,以增加电影艺术的美和真。之前曾写过《电影中影子的表现形式》:http://www.douban.com/note/291657543/ 这次再来说一下镜子透明体(如镜子或玻璃)的反射作用,摄影师或导演以此来重现形影,已完成电影的表达功能和艺术意境。因为镜子不仅能够拓展画面的物理空间,更能延伸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反射内心:
在《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1957)中,加里.格兰特和黛博拉.寇尔约好在帝国大厦见面。某次,她回家后,站在楼上阳台,这时门上的玻璃就映衬出了远处帝国大厦的高大和遥远的景致,这高大和遥远,正是他们爱情坎坷与波折的代表(遥不可及)。
同样在《酒与玫瑰的日子》(Days of Wine and Roses,1962)中,影片结尾——夜晚,因酒瘾把家庭搞的支离破碎的杰克.莱蒙在窗口目送楼下离去的妻子,窗户外“酒吧”单词的霓虹灯映射在他面前的玻璃上,它同杰克的脸分别占据左右画面,正代表了破碎的家庭和摧毁它的武器。
2、反射内心(人格分裂)
镜子能够反射出“真实”的功能,它提醒观众,对镜子内外的人或事要进行二次判断。 镜子内外的角色虽一模一样,但内与外是真与假、虚与实的对照关系。许多心理分析电影都会用镜子来作为精神病患(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暗示。以《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为例,片中,医生多次因生理反应引起心理反应,每次都会偷瞄一眼镜子。在镜中他是“隐藏”,在镜外则是“对照”,表现的是角色的一体两面,镜中是把阴暗面呈现出来。李玉在《二次曝光》(2012)中就多次用镜子来作为双重人格的暗示。医院的走廊、办公桌、小西家都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镜子。
3、空间调度:
镜子让人物与空间环境建立了新的联系,因为镜子分割、扩展了空间。它能够表现出平面图像所无法表现的其他空间,用镜子增加新空间,由此使电影画面的构图发生了改变。同样在《剃刀边缘》的电梯行凶戏中,电梯内的反光镜不仅反射出了电梯内的人物与动作,也反射出了电梯门外的目击者的动作,观众比片中角色看到的都要多,观感体验大幅提升。如不通过镜子,摄影师无法同时捕捉多组空间的人物与动作。
镜子还经常用来延展迷宫般的空间调度,如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伍迪.艾伦的《曼哈顿谋杀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1993)、杜琪峰的《神探》(Mad Detective,2007)等,更能以此反反映角色的迷失。
4、人物间的隔离、蒙蔽的面具:
在《小狐狸》( The Little Foxes,1941))中,误入歧途的父子正计划着诈骗亲戚,但两人彼此都有些犹豫不安,谁都不愿向对方敞开心扉,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于是导演威廉·惠勒安排他们在浴室狭路相逢,两人背对背面对镜子中的对方谈话,免去尴尬。
同样在《夺面双雄》(Face/Off,1997)中,镜子在二者之间形成了隔离,隐蔽的回答了两者的问题。换过脸的特洛伊对亚瑟说“我们都比较喜欢原来的自己,不如互相残杀吧!” 随即两人同时对着镜中那张不属于自己的面孔开枪。由此看来,当人们看到镜中不属于自己身份的面孔都会感到不快,因为表里不一会引起内心的波澜。这一点我们在《双重生命》(Seconds,1966)、《源代码》(Source Code,2011)中都可以发现。
5、分身(标准分身)
电影中的人物通过镜子看到自己,观众通过银幕看到角色和镜像化的分身。这种处理方式多为角色起伏不定的心理投射,镜子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见证者,人对自己镜中分身的认知也如此的主观。导致的后果就是,镜中分身愈加清晰明确,甚至纠缠真身,而真身逐渐模糊;当然,也有很多电影,其目的只为营造那种”分身“的美学效果,因为它不仅拓展了画面的物理空间,也延伸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6、幻象
镜子里的动态影像就像一个画面展示,《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结尾处,当少女拿起化妆台上的金像奖,对镜顾盼时,镜中立刻浮现了一群少女持奖谢幕的分身,实则是一种幻象,讽刺意味夹杂着心酸凄凉,使人领略到人生的另一含义。这都是透过美的形式,引发人们在意境上的感受。用镜子表现美感是家常便饭,我们也经常在电影中见到用水面达到镜面效果的功能,其实水面比镜面更具幻象的功能。
7、分身(镜渊)
“镜渊”并不是我发明的词汇,它来自法语“mise en abyme”。也是一种分身的表现形式,顾名思义,就是如深渊般的镜中镜,仿佛是个无底洞。我引用一些剧照,你就能看出它和标准镜子分身有何区别。
8、预言
“预言”就是让观众通过镜子先角色一步,感知剧情的下一步动作。在《挣脱锁链》(The Defiant Ones,1958)中,白人和少妇在车房谈及黑人逃亡时,车窗突然映出黑人的身影来(而白人和少妇却未察觉)。由此给观众一种不安的预感,以增加悬疑紧张的气氛。
9、反射内心(性格扭曲)
镜子不仅能反映出角色的多重人格,也能达到扭曲性格的效果(这同样也是表现主义的影子所具备的功能)。在《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2000)中,就有用克里斯蒂安.贝尔那把明晃晃的力斧来映衬并扭曲这个精神病患的形象。
10、反射内心(自恋)
角色通过镜子迷失在自我影像的认识中,拒绝他人的意见。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里的皇后和魔镜。皇后永远听信魔镜的魅惑,相信自己是天下独一无二最美丽的人;在比利.怀德的《丽人劫》(Fedora,1978)中,“费多拉”的大宅中也放有63面镜子,印证她对自己形象的在意,她的自恋。
11、叠加功能
人们用镜子照镜子,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玻璃达到照镜子的功能。然而玻璃毕竟是透明的,照镜子的同时,玻璃另一边的景物也随之同步到镜面之中。这就有了一种镜面的叠加功能,再通过剧情的巧妙编排来反映内心。如《艺术家》(The Artist,2011),让.杜雅尔丹扮演的大明星沦为落魄流浪儿,当他走到一家商铺的橱窗前,看到一套黑色西装(暗示他曾经的风光),这件无头西装和让.杜雅尔丹的脑袋互成镜像,达到了叠加的效果,映出主人公缅怀过去,和对现实的伤感。玻璃的作用瞬间就比镜子高了一个档次。
12、营造恐怖感
镜子是超时间的,也是超空间的,镜子的摄取功能甚至可以摄取灵魂。因此它成为恐怖片中最常见的道具,比如角色照镜子时往往会看见不干净的东西。拿《死亡之夜》(Dead of Night,1945)中一段关于镜子的短片"The Haunted Mirror"为例,这里的镜子就是超时间的,所有拥有该镜子的主人都会经历第一任主人“杀妻”的一幕;而超空间的恐怖片就一抓一大把了,《招魂》(The Conjuring,2013)里的那个八音盒,打开之后是一个漩涡般的镜面,跟随音乐起伏转动,甚至有点儿催眠的作用。驱魔师亦能从中看到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冤魂的鬼影;或者有时候,镜子还是打开地狱之门的通道,比如约翰.卡朋特的《天魔回魂》 (Prince of Darkness,1987)等。
13、营造美感
镜子大部分的功能是营造物理空间或分身的美感,在《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1957)、《007俄罗斯的爱》(From Russia with Love,1963)、《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1999)中,都有用镜子来反映出另一角度的亲热戏。既是一种美感,也有点儿正反打的意思。当然,它并不单单是亲热戏的专利。
14、反光的妙用
反光是镜子和阳光的相互作用,在电影中它也可以折射出其他功能。关键要看怎么用、如何用。《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1957)里面,查尔斯.劳顿扮演的大律师利用单眼镜片的反光,来照射玛琳.戴德丽的眼色,查看其心理反应,而玛琳内心摇摆不定,忙跑过去把窗帘拉下,正反映出她此时在为爱情和法律作斗争的矛盾心理。
以上是暂时想起的几点要素,我原来在微博整理过若干镜子分身&镜渊的照片,豆瓣相册也放过一小部分: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17041018/?start=0 在这儿算是抛砖引玉了,欢迎大家继续补充~THX~
1、反射内心:
在《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1957)中,加里.格兰特和黛博拉.寇尔约好在帝国大厦见面。某次,她回家后,站在楼上阳台,这时门上的玻璃就映衬出了远处帝国大厦的高大和遥远的景致,这高大和遥远,正是他们爱情坎坷与波折的代表(遥不可及)。
同样在《酒与玫瑰的日子》(Days of Wine and Roses,1962)中,影片结尾——夜晚,因酒瘾把家庭搞的支离破碎的杰克.莱蒙在窗口目送楼下离去的妻子,窗户外“酒吧”单词的霓虹灯映射在他面前的玻璃上,它同杰克的脸分别占据左右画面,正代表了破碎的家庭和摧毁它的武器。
![]() |
2、反射内心(人格分裂)
镜子能够反射出“真实”的功能,它提醒观众,对镜子内外的人或事要进行二次判断。 镜子内外的角色虽一模一样,但内与外是真与假、虚与实的对照关系。许多心理分析电影都会用镜子来作为精神病患(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暗示。以《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为例,片中,医生多次因生理反应引起心理反应,每次都会偷瞄一眼镜子。在镜中他是“隐藏”,在镜外则是“对照”,表现的是角色的一体两面,镜中是把阴暗面呈现出来。李玉在《二次曝光》(2012)中就多次用镜子来作为双重人格的暗示。医院的走廊、办公桌、小西家都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镜子。
![]() |
3、空间调度:
镜子让人物与空间环境建立了新的联系,因为镜子分割、扩展了空间。它能够表现出平面图像所无法表现的其他空间,用镜子增加新空间,由此使电影画面的构图发生了改变。同样在《剃刀边缘》的电梯行凶戏中,电梯内的反光镜不仅反射出了电梯内的人物与动作,也反射出了电梯门外的目击者的动作,观众比片中角色看到的都要多,观感体验大幅提升。如不通过镜子,摄影师无法同时捕捉多组空间的人物与动作。
![]() |
镜子还经常用来延展迷宫般的空间调度,如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伍迪.艾伦的《曼哈顿谋杀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1993)、杜琪峰的《神探》(Mad Detective,2007)等,更能以此反反映角色的迷失。
4、人物间的隔离、蒙蔽的面具:
在《小狐狸》( The Little Foxes,1941))中,误入歧途的父子正计划着诈骗亲戚,但两人彼此都有些犹豫不安,谁都不愿向对方敞开心扉,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于是导演威廉·惠勒安排他们在浴室狭路相逢,两人背对背面对镜子中的对方谈话,免去尴尬。
同样在《夺面双雄》(Face/Off,1997)中,镜子在二者之间形成了隔离,隐蔽的回答了两者的问题。换过脸的特洛伊对亚瑟说“我们都比较喜欢原来的自己,不如互相残杀吧!” 随即两人同时对着镜中那张不属于自己的面孔开枪。由此看来,当人们看到镜中不属于自己身份的面孔都会感到不快,因为表里不一会引起内心的波澜。这一点我们在《双重生命》(Seconds,1966)、《源代码》(Source Code,2011)中都可以发现。
![]() |
5、分身(标准分身)
电影中的人物通过镜子看到自己,观众通过银幕看到角色和镜像化的分身。这种处理方式多为角色起伏不定的心理投射,镜子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见证者,人对自己镜中分身的认知也如此的主观。导致的后果就是,镜中分身愈加清晰明确,甚至纠缠真身,而真身逐渐模糊;当然,也有很多电影,其目的只为营造那种”分身“的美学效果,因为它不仅拓展了画面的物理空间,也延伸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 |
6、幻象
镜子里的动态影像就像一个画面展示,《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结尾处,当少女拿起化妆台上的金像奖,对镜顾盼时,镜中立刻浮现了一群少女持奖谢幕的分身,实则是一种幻象,讽刺意味夹杂着心酸凄凉,使人领略到人生的另一含义。这都是透过美的形式,引发人们在意境上的感受。用镜子表现美感是家常便饭,我们也经常在电影中见到用水面达到镜面效果的功能,其实水面比镜面更具幻象的功能。
![]() |
7、分身(镜渊)
“镜渊”并不是我发明的词汇,它来自法语“mise en abyme”。也是一种分身的表现形式,顾名思义,就是如深渊般的镜中镜,仿佛是个无底洞。我引用一些剧照,你就能看出它和标准镜子分身有何区别。
![]() |
![]() |
8、预言
“预言”就是让观众通过镜子先角色一步,感知剧情的下一步动作。在《挣脱锁链》(The Defiant Ones,1958)中,白人和少妇在车房谈及黑人逃亡时,车窗突然映出黑人的身影来(而白人和少妇却未察觉)。由此给观众一种不安的预感,以增加悬疑紧张的气氛。
![]() |
9、反射内心(性格扭曲)
镜子不仅能反映出角色的多重人格,也能达到扭曲性格的效果(这同样也是表现主义的影子所具备的功能)。在《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2000)中,就有用克里斯蒂安.贝尔那把明晃晃的力斧来映衬并扭曲这个精神病患的形象。
![]() |
10、反射内心(自恋)
角色通过镜子迷失在自我影像的认识中,拒绝他人的意见。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里的皇后和魔镜。皇后永远听信魔镜的魅惑,相信自己是天下独一无二最美丽的人;在比利.怀德的《丽人劫》(Fedora,1978)中,“费多拉”的大宅中也放有63面镜子,印证她对自己形象的在意,她的自恋。
![]() |
11、叠加功能
人们用镜子照镜子,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玻璃达到照镜子的功能。然而玻璃毕竟是透明的,照镜子的同时,玻璃另一边的景物也随之同步到镜面之中。这就有了一种镜面的叠加功能,再通过剧情的巧妙编排来反映内心。如《艺术家》(The Artist,2011),让.杜雅尔丹扮演的大明星沦为落魄流浪儿,当他走到一家商铺的橱窗前,看到一套黑色西装(暗示他曾经的风光),这件无头西装和让.杜雅尔丹的脑袋互成镜像,达到了叠加的效果,映出主人公缅怀过去,和对现实的伤感。玻璃的作用瞬间就比镜子高了一个档次。
![]() |
12、营造恐怖感
镜子是超时间的,也是超空间的,镜子的摄取功能甚至可以摄取灵魂。因此它成为恐怖片中最常见的道具,比如角色照镜子时往往会看见不干净的东西。拿《死亡之夜》(Dead of Night,1945)中一段关于镜子的短片"The Haunted Mirror"为例,这里的镜子就是超时间的,所有拥有该镜子的主人都会经历第一任主人“杀妻”的一幕;而超空间的恐怖片就一抓一大把了,《招魂》(The Conjuring,2013)里的那个八音盒,打开之后是一个漩涡般的镜面,跟随音乐起伏转动,甚至有点儿催眠的作用。驱魔师亦能从中看到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冤魂的鬼影;或者有时候,镜子还是打开地狱之门的通道,比如约翰.卡朋特的《天魔回魂》 (Prince of Darkness,1987)等。
![]() |
13、营造美感
镜子大部分的功能是营造物理空间或分身的美感,在《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1957)、《007俄罗斯的爱》(From Russia with Love,1963)、《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1999)中,都有用镜子来反映出另一角度的亲热戏。既是一种美感,也有点儿正反打的意思。当然,它并不单单是亲热戏的专利。
![]() |
14、反光的妙用
反光是镜子和阳光的相互作用,在电影中它也可以折射出其他功能。关键要看怎么用、如何用。《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1957)里面,查尔斯.劳顿扮演的大律师利用单眼镜片的反光,来照射玛琳.戴德丽的眼色,查看其心理反应,而玛琳内心摇摆不定,忙跑过去把窗帘拉下,正反映出她此时在为爱情和法律作斗争的矛盾心理。
![]() |
以上是暂时想起的几点要素,我原来在微博整理过若干镜子分身&镜渊的照片,豆瓣相册也放过一小部分: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17041018/?start=0 在这儿算是抛砖引玉了,欢迎大家继续补充~T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