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与三家旧书店
最近整理书柜,发现收藏的一些关于西伯利亚的书籍正好来自我最中意的三家旧书店——北京灯市口中国书店,武昌泉之旧书社,天津吉祥书屋,所以借着分享这些关于西伯利亚的书籍的机会也分享一下我对这三家书店的记忆。
第一家是北京的灯市口中国书店。因为高中三年就在紧挨着这家书店的学校上学,高一高二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五点多放学,而灯市口中国书店是冬季六点,夏季六点半放学。经常我放学进了灯市口中国书店就已经快到了关门的时间了,赶紧拿眼迅速扫着每一本书的名字,生怕错过好书。等到了周末,没有关门时间的限制,就可以在灯市口书店慢悠悠的看每一本书的名字了。其实我去的最多的中国书店并不是灯市口中国书店,而是旁边不远的隆福寺中国书店,中学的时候周末经典的休闲顺序就是东四北大街经典音像淘碟——隆福寺中国书店看旧书——隆福寺小吃店吃小吃——三联书店看新书。但是随着地铁六号线的建设,隆福寺中国书店在隆福寺步行街废墟中坚挺了一年之后还是关门了。于是东四周围就只剩下灯市口中国书店一家旧书店了,也就格外的珍惜起来。
据长辈说,灯市口中国书店在八十年代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那时的价位极低,好书极多,还有许多是名家的藏书。到了我开始在灯市口中国书店淘书的二十一世纪,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家价位有点黑的书店了,但是每次去,仍然能发现自己心仪的书来。除了在书店里淘书,另一个乐趣是听上门来卖书的老人家和审评书的书店服务员聊天,都是平常在学校里很难听到的地道的北京话,而且还能听到不少私人藏书的情况,比如我家有多少什么样的书啦,是谁留下的啊之类的,很多都挺有意思的。除了北京话纯正的店员,在中国书店里观察各种各样的读者也非常有意思。很大一部分读者是带着有度数的眼镜,头发花白或者微微谢顶的老者,他们可能从中年的八十年代一直逛旧书店到现在,大多数是细细的品味,并不轻易决定买哪本书。另一种是并不懂书。当然还有很多是喜欢旧书的年轻人,有的人一下买好几百的书,这种心情有点像在海边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刚才翻手机,发现有张我拍的中国书店里的一位脏辫大哥,附上来。
好了下面来分享我在灯市口中国书店购买的关于西伯利亚的书籍。
第一本是《西伯利亚之行——从阿穆尔河道太平洋1856—1857》,是十九世纪中期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律师,政客兼商人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从圣彼得堡一直到黑龙江入海口的旅行笔记。他也是第一位完成黑龙江航行,到达入海口的美国人。本书的重点在于西伯利亚西北部的黑龙江流域。
此书197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
第二本书叫做驱魔记。虽然名字比较像玄幻小说,其实是1946年完成的一本苏联科幻冒险小说,作者是格里戈里·阿达莫夫,描写的是苏联改造北极的故事。虽然故事本身比较俗套,但是贵在里面关于北极的描写。本书1955年由潮锋出版社出版,1958年由张保华购于沈阳。
说完了北京的两本,下面转到武汉。武昌的泉之旧书屋与我结缘于大学时代。高中毕业以后我去武汉读书,渐渐迷上了武昌老城,没事时经常在武昌老城里游走,就这样发现了武昌青龙巷里的泉之旧书社。
泉之旧书社的面积非常小,也就十几平米左右,而且不少书被一口旧式的大钟摆挡住了。如果我要是住在附近,可能我早就把这家旧书店里有价值的书淘干净了。但是就是因为我基本只是在考察武昌老城时才会顺路来到这里,所以经常会发现有价值的老书,一些民国的书籍也只卖几十块钱。比起灯市口中国书店的读者不断,我在泉之旧书社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读者。只有老板和老板娘,还有两个经常在里面写作业的小学生,这座旧书店可能也是衰落而平和的武昌老城的一个缩影。
虽然如今青龙巷的泉之旧书社静悄悄的好像置身世外,但是其实在三十年代,青龙巷曾经非常繁华,这里是山后(蛇山以北)居民去长街(今天的解放路)或者渡江去汉口的必经之路。而且,青龙巷里还有非常著名的老谦记牛肉馆,此馆以牛肉汤和牛肉炒豆丝闻名,据说是武昌最好吃的牛肉炒豆丝。除了牛肉馆,青龙巷里还有舒莲记等三四家扎彩店,每一家扎彩店过去都有一乘花轿,给新娘子用,当时的扎彩店收入非常巨大。五十年代以后,新娘已经不乘花轿,扎彩店已经关张。一个当年的扎彩工人在青龙巷的一家小食店里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过去每年十,冬,腊三个月,我每天都扎花轿,并且随着花轿去结婚的人家吃酒席,那时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腻的我就想吃烂腌菜。有一次乐队由个人请假了,队长让我上去充数,装着吹小号。等到了吃酒席的时候,队长却不给我赏钱,说我没真吹小号,我一生气就把小号连同制服给扣下了,队长只好给了我五块钱。”
说到旧时武昌的书店,其实民国时期真正的武昌书店一条街离青龙巷的泉之旧书社不远,就是旁边的横街。在三十年代里,横街靠近民主路的一端有成化书局等四五家旧书店,专售木板旧书,包括经史子集和中医书籍。郭沫若,郁达夫都来过横街买书,想来淘孤本秘籍。抗战前两年,横街头又开了两三家书店,专卖上海大达图书公司,九州书店发行的书籍。定价很低,特别便宜,来买书的人特别多。新印的古籍一律一折八扣,小说一律七折八扣,暑假的时候民国时代的武昌中小学生都来这里买畅销书。武汉沦陷以后,书店的主人大多将书店转手,横街一代才落寞下来。
青龙巷横街一代的古迹,除了圣救世主堂(图中第四个)
和张之洞创办的经心书院以外
最重量级的一栋建筑,也是很少被人提起的一栋建筑,就是位于横街南口的武昌亚新学社旧址。武昌亚新学社应该是民国地理学界最重量级的一个组织。武昌亚新学社创办于1898年,来自地图世家湖南新化邹氏家族,最开始是家庭作坊,仅有一百平方米的厂房和两部手摇四开的石印机,后来事业逐渐发展,到了抗战前夕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人,在上海、广州、长沙、南京等地设有分发行所,其销售面遍及全国成为近代史上成立最早、出版地图最多、社会流传最广的一家私营专业地图出版社。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武昌亚新地学社与全国其他十六家私营企业在上海合并组成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1年,横街口的武昌亚新地学社的旧址原貌遭到部分改变,一楼门面由三开改为一开,二楼由三开改为二开。这是汉网上网友发的亚新学社旧址的沿革照片和改门脸时的照片。对民国地理学和地图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瞻仰下~
好了,下面分享下我在武昌泉之旧书屋购买到的西伯利亚书籍
第一本是《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关于十七世纪俄国西伯利亚与蒙古诸汗的关系。重点在今日唐努乌梁海的阿勒坦汗与托木斯克等几位西伯利亚将军的关系上。
本书1977年由商务印书馆内部发行,由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教师翻译,原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收藏。由工农兵学员翻译的坏处就是很多人名地名都和现在的对不上号,我又不懂俄语原文,导致很多说的我都不知道现在叫什么。
第二本是《俄国历史地图集》这本书如今又再版了,我这本是三联书店1974年内部发行的。
说完北京和武汉,最后再说说天津的吉祥书屋。吉祥书屋在天津古文化街里,是三座旧书店里我去的次数最少,也是藏书最少的一家书店。但是每次想到天津,我就能想起这家书店。在这家书店里,我能搬着小板凳坐在地上一点一点的找书,而且有很多一块钱一本,两块钱一本的书,里面有很多好货哦比如八十年代的科幻小说之类的。而且在这儿淘书的时候,可以听大哥大姐们用地道的天津话聊天,可有意思了~
说说我在天津吉祥书屋淘到的关于西伯利亚的书籍,是这本《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是荷兰大商人伊兹勃兰特·伊台斯在十七世纪晚期穿越西伯利亚来到北京的笔记。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由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收藏。
第一家是北京的灯市口中国书店。因为高中三年就在紧挨着这家书店的学校上学,高一高二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五点多放学,而灯市口中国书店是冬季六点,夏季六点半放学。经常我放学进了灯市口中国书店就已经快到了关门的时间了,赶紧拿眼迅速扫着每一本书的名字,生怕错过好书。等到了周末,没有关门时间的限制,就可以在灯市口书店慢悠悠的看每一本书的名字了。其实我去的最多的中国书店并不是灯市口中国书店,而是旁边不远的隆福寺中国书店,中学的时候周末经典的休闲顺序就是东四北大街经典音像淘碟——隆福寺中国书店看旧书——隆福寺小吃店吃小吃——三联书店看新书。但是随着地铁六号线的建设,隆福寺中国书店在隆福寺步行街废墟中坚挺了一年之后还是关门了。于是东四周围就只剩下灯市口中国书店一家旧书店了,也就格外的珍惜起来。
据长辈说,灯市口中国书店在八十年代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那时的价位极低,好书极多,还有许多是名家的藏书。到了我开始在灯市口中国书店淘书的二十一世纪,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家价位有点黑的书店了,但是每次去,仍然能发现自己心仪的书来。除了在书店里淘书,另一个乐趣是听上门来卖书的老人家和审评书的书店服务员聊天,都是平常在学校里很难听到的地道的北京话,而且还能听到不少私人藏书的情况,比如我家有多少什么样的书啦,是谁留下的啊之类的,很多都挺有意思的。除了北京话纯正的店员,在中国书店里观察各种各样的读者也非常有意思。很大一部分读者是带着有度数的眼镜,头发花白或者微微谢顶的老者,他们可能从中年的八十年代一直逛旧书店到现在,大多数是细细的品味,并不轻易决定买哪本书。另一种是并不懂书。当然还有很多是喜欢旧书的年轻人,有的人一下买好几百的书,这种心情有点像在海边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刚才翻手机,发现有张我拍的中国书店里的一位脏辫大哥,附上来。
![]() |
好了下面来分享我在灯市口中国书店购买的关于西伯利亚的书籍。
第一本是《西伯利亚之行——从阿穆尔河道太平洋1856—1857》,是十九世纪中期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律师,政客兼商人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从圣彼得堡一直到黑龙江入海口的旅行笔记。他也是第一位完成黑龙江航行,到达入海口的美国人。本书的重点在于西伯利亚西北部的黑龙江流域。
![]() |
此书197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
![]() |
![]() |
第二本书叫做驱魔记。虽然名字比较像玄幻小说,其实是1946年完成的一本苏联科幻冒险小说,作者是格里戈里·阿达莫夫,描写的是苏联改造北极的故事。虽然故事本身比较俗套,但是贵在里面关于北极的描写。本书1955年由潮锋出版社出版,1958年由张保华购于沈阳。
![]() |
![]() |
![]() |
![]() |
说完了北京的两本,下面转到武汉。武昌的泉之旧书屋与我结缘于大学时代。高中毕业以后我去武汉读书,渐渐迷上了武昌老城,没事时经常在武昌老城里游走,就这样发现了武昌青龙巷里的泉之旧书社。
![]() |
泉之旧书社的面积非常小,也就十几平米左右,而且不少书被一口旧式的大钟摆挡住了。如果我要是住在附近,可能我早就把这家旧书店里有价值的书淘干净了。但是就是因为我基本只是在考察武昌老城时才会顺路来到这里,所以经常会发现有价值的老书,一些民国的书籍也只卖几十块钱。比起灯市口中国书店的读者不断,我在泉之旧书社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读者。只有老板和老板娘,还有两个经常在里面写作业的小学生,这座旧书店可能也是衰落而平和的武昌老城的一个缩影。
虽然如今青龙巷的泉之旧书社静悄悄的好像置身世外,但是其实在三十年代,青龙巷曾经非常繁华,这里是山后(蛇山以北)居民去长街(今天的解放路)或者渡江去汉口的必经之路。而且,青龙巷里还有非常著名的老谦记牛肉馆,此馆以牛肉汤和牛肉炒豆丝闻名,据说是武昌最好吃的牛肉炒豆丝。除了牛肉馆,青龙巷里还有舒莲记等三四家扎彩店,每一家扎彩店过去都有一乘花轿,给新娘子用,当时的扎彩店收入非常巨大。五十年代以后,新娘已经不乘花轿,扎彩店已经关张。一个当年的扎彩工人在青龙巷的一家小食店里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过去每年十,冬,腊三个月,我每天都扎花轿,并且随着花轿去结婚的人家吃酒席,那时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腻的我就想吃烂腌菜。有一次乐队由个人请假了,队长让我上去充数,装着吹小号。等到了吃酒席的时候,队长却不给我赏钱,说我没真吹小号,我一生气就把小号连同制服给扣下了,队长只好给了我五块钱。”
说到旧时武昌的书店,其实民国时期真正的武昌书店一条街离青龙巷的泉之旧书社不远,就是旁边的横街。在三十年代里,横街靠近民主路的一端有成化书局等四五家旧书店,专售木板旧书,包括经史子集和中医书籍。郭沫若,郁达夫都来过横街买书,想来淘孤本秘籍。抗战前两年,横街头又开了两三家书店,专卖上海大达图书公司,九州书店发行的书籍。定价很低,特别便宜,来买书的人特别多。新印的古籍一律一折八扣,小说一律七折八扣,暑假的时候民国时代的武昌中小学生都来这里买畅销书。武汉沦陷以后,书店的主人大多将书店转手,横街一代才落寞下来。
青龙巷横街一代的古迹,除了圣救世主堂(图中第四个)
![]() |
和张之洞创办的经心书院以外
![]() |
经心书院 |
最重量级的一栋建筑,也是很少被人提起的一栋建筑,就是位于横街南口的武昌亚新学社旧址。武昌亚新学社应该是民国地理学界最重量级的一个组织。武昌亚新学社创办于1898年,来自地图世家湖南新化邹氏家族,最开始是家庭作坊,仅有一百平方米的厂房和两部手摇四开的石印机,后来事业逐渐发展,到了抗战前夕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人,在上海、广州、长沙、南京等地设有分发行所,其销售面遍及全国成为近代史上成立最早、出版地图最多、社会流传最广的一家私营专业地图出版社。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武昌亚新地学社与全国其他十六家私营企业在上海合并组成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1年,横街口的武昌亚新地学社的旧址原貌遭到部分改变,一楼门面由三开改为一开,二楼由三开改为二开。这是汉网上网友发的亚新学社旧址的沿革照片和改门脸时的照片。对民国地理学和地图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瞻仰下~
![]() |
![]() |
好了,下面分享下我在武昌泉之旧书屋购买到的西伯利亚书籍
第一本是《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关于十七世纪俄国西伯利亚与蒙古诸汗的关系。重点在今日唐努乌梁海的阿勒坦汗与托木斯克等几位西伯利亚将军的关系上。
![]() |
本书1977年由商务印书馆内部发行,由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教师翻译,原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收藏。由工农兵学员翻译的坏处就是很多人名地名都和现在的对不上号,我又不懂俄语原文,导致很多说的我都不知道现在叫什么。
![]() |
第二本是《俄国历史地图集》这本书如今又再版了,我这本是三联书店1974年内部发行的。
![]() |
![]() |
![]() |
说完北京和武汉,最后再说说天津的吉祥书屋。吉祥书屋在天津古文化街里,是三座旧书店里我去的次数最少,也是藏书最少的一家书店。但是每次想到天津,我就能想起这家书店。在这家书店里,我能搬着小板凳坐在地上一点一点的找书,而且有很多一块钱一本,两块钱一本的书,里面有很多好货哦比如八十年代的科幻小说之类的。而且在这儿淘书的时候,可以听大哥大姐们用地道的天津话聊天,可有意思了~
![]() |
说说我在天津吉祥书屋淘到的关于西伯利亚的书籍,是这本《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是荷兰大商人伊兹勃兰特·伊台斯在十七世纪晚期穿越西伯利亚来到北京的笔记。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由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收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