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年表(简)
寒山拾得年表(简)
——文•一任悠梦
唐代诗僧寒山拾得,古黄河边的河北任县人。寒山原名叫韩山,任县双蓬头村人,拾得原名叫石德,任县(双蓬头村北三里)杨留垒村人。
唐德宗李适建中(783)年二人出生,石德比韩山小三个月。
小时候二人一块读书,辍学后,又在两村之间的地里或割草打柴,或锄地放牛,闲暇之时便温习功课。期间曾一边劳动一边跟随一位道长在村东修行。
十几岁时,二人相约出外游学,经河北邯郸、洛阳,到达咸阳、平陵,在长安留住等待参加科考。
几次科考不中,石德去浙江天台国清寺出家,隐姓埋名曰“拾得”。
韩山文武全才,通儒、释、道、经史,经四五选,先后被任为文官和武官,东征西讨几年,终不得意,后辞官。韩山隐姓埋名曰“寒山”。
宪宗李纯元和(806—813) 时,寒山回到家乡探亲访友,并于村东旧庵修行。不久,寒山再次离家出游。
宪宗李纯元和(813)年到达苏州,在此“缚茅以居”,或舍人茶水、草鞋,或替人挽舟,是年30岁左右。
宪宗李纯元和814年,寒山由苏州去浙东寒岩隐居。此时,拾得在国清寺,两人(及丰干)时相往来。
武宗李炎会昌(843)年间,寒山与拾得曾又回乡探亲访友。是年二人均60岁。之后返回浙东寒岩和国清寺。
昭宗李晔大顺(891)年,寒山(韩山)108岁时终老于寒岩。拾得(石德)不知所终。
至清代雍正帝则册封寒山为“妙觉普渡和圣寒山大士”,册封拾得为“妙觉普渡合圣拾得大士”,世人统称为“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
——文•一任悠梦
唐代诗僧寒山拾得,古黄河边的河北任县人。寒山原名叫韩山,任县双蓬头村人,拾得原名叫石德,任县(双蓬头村北三里)杨留垒村人。
唐德宗李适建中(783)年二人出生,石德比韩山小三个月。
小时候二人一块读书,辍学后,又在两村之间的地里或割草打柴,或锄地放牛,闲暇之时便温习功课。期间曾一边劳动一边跟随一位道长在村东修行。
十几岁时,二人相约出外游学,经河北邯郸、洛阳,到达咸阳、平陵,在长安留住等待参加科考。
几次科考不中,石德去浙江天台国清寺出家,隐姓埋名曰“拾得”。
韩山文武全才,通儒、释、道、经史,经四五选,先后被任为文官和武官,东征西讨几年,终不得意,后辞官。韩山隐姓埋名曰“寒山”。
宪宗李纯元和(806—813) 时,寒山回到家乡探亲访友,并于村东旧庵修行。不久,寒山再次离家出游。
宪宗李纯元和(813)年到达苏州,在此“缚茅以居”,或舍人茶水、草鞋,或替人挽舟,是年30岁左右。
宪宗李纯元和814年,寒山由苏州去浙东寒岩隐居。此时,拾得在国清寺,两人(及丰干)时相往来。
武宗李炎会昌(843)年间,寒山与拾得曾又回乡探亲访友。是年二人均60岁。之后返回浙东寒岩和国清寺。
昭宗李晔大顺(891)年,寒山(韩山)108岁时终老于寒岩。拾得(石德)不知所终。
至清代雍正帝则册封寒山为“妙觉普渡和圣寒山大士”,册封拾得为“妙觉普渡合圣拾得大士”,世人统称为“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