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四人行,香港书展国图座谈会
5月22日下午,因缘巧合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听了一座谈会,这次讲座是香港书展二十周年巡回路演北京站的活动之一,座谈的主题是“密度:香港书展之关键字词”,与谈的嘉宾有梁文道、陈丹青、贾樟柯、马家辉,马家辉兼任主持。四个人舌灿莲花,各有特色。马家辉的广式普通话饶有趣味令人莞尔,贾樟柯外讷内秀小块头有大智慧,陈丹青像个老顽童言简意赅暗藏锋芒,梁文道则如传道士般娓娓道来微言大义。整个座谈会与其说是关于香港书展的回望与梳理,不如说是探讨香港这个在文化地图上意义特殊的城市,它之于大陆的意义。从座谈中,也能明确感到他们对香港文化在普通话语境的日益包围和逼进下,以及在商业潮流的冲击和政治运作的影响下,是否能突围而出并毫发无损的担忧。
一开场,马家辉就拿自己那蹩脚的普通话自我解嘲,作为南方人我倒听起来有种亲切感,不过发音不准多少有点影响交流和理解,有时候我得认真听才不至听岔,那些坐在后排的观众我想更得竖耳恭听了。马家辉先生的谈话内容我不大记得了,他谈到的一点倒是让我非常感叹并同意。那就是他作为一名作家,经常因为自己的行文比较“粤化”,而被内地编辑要求替换成同义的国语文字,他觉得颇为不平:为什么贾平凹、莫言可以在文中写地方方言,而香港文人不可以??!其实他的不平未必是真的,也许只是无奈下的揶揄。内地编辑提出那样的要求,更多地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一篇粤式的文字固然更具神采,但也只能是懂粤语的人才能看懂并心领神会,其他人则是读后茫然无知索然无味。虽然我觉得,用粤语写出来的文章更有古文那样的蕴藉、韵味,但这是因为我是一个铁杆的粤迷。就好比在粤港地区非常受欢迎的粤语歌,为了迎合全国歌迷,而不得不推出旋律依旧、歌词韵味全无的国语版本,比如《明年今日》之于《十年》。这不单是粤语文化的问题,其他地方文化也是如此。就拿最近很火的周立波来说,他能清醒地拒绝全国市场的诱惑,而坚守上海阵地,无疑是明智之举。不过这方面的反例就是东北文化。以二人转、东北口音小品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借助央视的舞台和赵本山的个人影响,简直成为了全国文化的代表。
之后是贾樟柯发言。马家辉介绍贾导的时候,观众中发出了一阵轻笑。贾樟柯当然是真材实料的导演,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热衷潜规则和向欧洲观众抛媚眼的那种。贾樟柯说起了他1996年初次来到香港的所见所感。贾导并没有多谈,我想他当时的心情应该和初次接触网络的网民差不多。都是第一次面对一个陌生的颠覆了传统观念和成见、可以接触多渠道资讯的世界。多元,这个被用滥了的词,几乎是不会过时的,相比七八十年代,我们至少多了可以谈论“多元”的多元。
第三个发言的是陈丹青。曾经有一个网友描述过陈的强大气场:说他坐在一辆豪华轿车的副驾上,眼神如刀片般锐利,让那位网友低头臣服主动让路。今天我没戴眼镜,看不清陈老师的样貌和神态,错过了领教他眼神的好机会。不过我想在这样的谈话场合,陈老师肯定会收起至少是眼神的锋芒的。陈老师的谈话词锋犀利,点到为止。不是避重就轻,而是驾轻就熟。谈到“文化沙漠”、谈到香港是清朝是最后的广东,谈到二十年后香港SB们仍然点亮烛光祈望时,陈老师没有言说的是自诩为文化中心、桥头堡的文化退步、田地荒废,难以言说的是中国被意识形态割裂开来所造成的不同文化景象,言此说彼的是当下内地青年学子的实用主义和犬儒。比较搞笑的是,在观众提问环节,陈丹青举手示意,一语惊人:“我想撒尿!”顽童心态表露无遗。所谓大智若愚,绝顶聪明的人常常有稚童之举是也。
道长是最后一个发言,他也是回答观众提问最多的。道长谈到了他的身份迷失。作为一个出生于香港、成长于台湾、回到香港从事文化媒体工作、又经常往返于香港大陆之间的中国人,他说蛮为自己是香港人而自豪。两岸三地的不同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使得他在看待事物时有一种更为客观和多维的视角,当然,最开始时,这反而让他陷入价值观的错乱之中。当他谈到为什么不搬到北京住而蜗居在弹丸之地香港时,他说因为在香港下楼就能买到金融时报,上网能登陆youtube,浏览网页无所禁忌。他说得没有丝毫炫耀的意味,我等观众听了却只有嫉妒欣羡的份。
接下来的观众提问环节,我次次举手,却没被马家辉点中。现场来了很多媒体记者和传媒系的学生,他们中的几个人占了提问的大多数。听道长说十年砍柴也来了,可惜我近视看不清楚。最后我要了道长的签名就走了。这次听讲座本来就是意外的收获,所以说我岂止是不虚此行,简直要“夕闻道,夜不能寐”了。
道长在谈话中说:“两边都在撒谎,两边的谎言加起来却没有逼近事情的真相”(大意如此),同理,作为这次座谈观众的一员,我把此次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再加上其他观众的文章,和官方的相关报道,或许能最大限度地还原这次座谈会的血肉相貌。
附:道长在谈话中犯了一个小错,英雄本色不是1984年上映,而是1986年。
一开场,马家辉就拿自己那蹩脚的普通话自我解嘲,作为南方人我倒听起来有种亲切感,不过发音不准多少有点影响交流和理解,有时候我得认真听才不至听岔,那些坐在后排的观众我想更得竖耳恭听了。马家辉先生的谈话内容我不大记得了,他谈到的一点倒是让我非常感叹并同意。那就是他作为一名作家,经常因为自己的行文比较“粤化”,而被内地编辑要求替换成同义的国语文字,他觉得颇为不平:为什么贾平凹、莫言可以在文中写地方方言,而香港文人不可以??!其实他的不平未必是真的,也许只是无奈下的揶揄。内地编辑提出那样的要求,更多地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一篇粤式的文字固然更具神采,但也只能是懂粤语的人才能看懂并心领神会,其他人则是读后茫然无知索然无味。虽然我觉得,用粤语写出来的文章更有古文那样的蕴藉、韵味,但这是因为我是一个铁杆的粤迷。就好比在粤港地区非常受欢迎的粤语歌,为了迎合全国歌迷,而不得不推出旋律依旧、歌词韵味全无的国语版本,比如《明年今日》之于《十年》。这不单是粤语文化的问题,其他地方文化也是如此。就拿最近很火的周立波来说,他能清醒地拒绝全国市场的诱惑,而坚守上海阵地,无疑是明智之举。不过这方面的反例就是东北文化。以二人转、东北口音小品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借助央视的舞台和赵本山的个人影响,简直成为了全国文化的代表。
之后是贾樟柯发言。马家辉介绍贾导的时候,观众中发出了一阵轻笑。贾樟柯当然是真材实料的导演,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热衷潜规则和向欧洲观众抛媚眼的那种。贾樟柯说起了他1996年初次来到香港的所见所感。贾导并没有多谈,我想他当时的心情应该和初次接触网络的网民差不多。都是第一次面对一个陌生的颠覆了传统观念和成见、可以接触多渠道资讯的世界。多元,这个被用滥了的词,几乎是不会过时的,相比七八十年代,我们至少多了可以谈论“多元”的多元。
第三个发言的是陈丹青。曾经有一个网友描述过陈的强大气场:说他坐在一辆豪华轿车的副驾上,眼神如刀片般锐利,让那位网友低头臣服主动让路。今天我没戴眼镜,看不清陈老师的样貌和神态,错过了领教他眼神的好机会。不过我想在这样的谈话场合,陈老师肯定会收起至少是眼神的锋芒的。陈老师的谈话词锋犀利,点到为止。不是避重就轻,而是驾轻就熟。谈到“文化沙漠”、谈到香港是清朝是最后的广东,谈到二十年后香港SB们仍然点亮烛光祈望时,陈老师没有言说的是自诩为文化中心、桥头堡的文化退步、田地荒废,难以言说的是中国被意识形态割裂开来所造成的不同文化景象,言此说彼的是当下内地青年学子的实用主义和犬儒。比较搞笑的是,在观众提问环节,陈丹青举手示意,一语惊人:“我想撒尿!”顽童心态表露无遗。所谓大智若愚,绝顶聪明的人常常有稚童之举是也。
道长是最后一个发言,他也是回答观众提问最多的。道长谈到了他的身份迷失。作为一个出生于香港、成长于台湾、回到香港从事文化媒体工作、又经常往返于香港大陆之间的中国人,他说蛮为自己是香港人而自豪。两岸三地的不同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使得他在看待事物时有一种更为客观和多维的视角,当然,最开始时,这反而让他陷入价值观的错乱之中。当他谈到为什么不搬到北京住而蜗居在弹丸之地香港时,他说因为在香港下楼就能买到金融时报,上网能登陆youtube,浏览网页无所禁忌。他说得没有丝毫炫耀的意味,我等观众听了却只有嫉妒欣羡的份。
接下来的观众提问环节,我次次举手,却没被马家辉点中。现场来了很多媒体记者和传媒系的学生,他们中的几个人占了提问的大多数。听道长说十年砍柴也来了,可惜我近视看不清楚。最后我要了道长的签名就走了。这次听讲座本来就是意外的收获,所以说我岂止是不虚此行,简直要“夕闻道,夜不能寐”了。
道长在谈话中说:“两边都在撒谎,两边的谎言加起来却没有逼近事情的真相”(大意如此),同理,作为这次座谈观众的一员,我把此次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再加上其他观众的文章,和官方的相关报道,或许能最大限度地还原这次座谈会的血肉相貌。
附:道长在谈话中犯了一个小错,英雄本色不是1984年上映,而是1986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