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母日记 转载
时间:2013-04-03 02:30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点击评论
编者按
这是一则准新闻——介于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介于记叙与评论之间,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初看,文词简易平实;细细读来,却令人动容,每每潸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面对清明节,中国人最直觉的行为,是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国家在清明节放假,意在恢复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忠孝文化传统,反省既往,检视今日。
“人人尽孝道,个个讲诚信”。年初,本报发出倡议,莫以善小而不为,希望每个人回家,都能亲手为父母洗一次脚,真切地感受一下亲情的力量,也作为实践“忠孝文化年”的一个具体行动。倡议即出,应者云集,举目三晋,蔚为壮观。
爱人者,人恒爱之。洗脚或梳头,执手或跪拜,我们认为,作为孝亲敬亲一个个细节,不费举手之劳,却可以彰显传统文化的精粹,有望拯救一个民族渐行渐远、仓皇无助的灵魂,让人回归自然,张扬忠义风尚,再现真善美精义,找回诚信本体,璀璨人性魅力,让“中国梦”早日成真。
仁义礼智信,忠孝为大;东西南北中,天地当家。本报推荐这篇已经在网上盛传的《侍母日记》,在品读作者孝心动天的同时,也可作为本报“忠孝文化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人尽孝道”,隆重予以推荐——尽孝要尽早,莫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忠孝文化,完成作者发出的“愿天下儿女们孝心不匮,贵在当下”的期望,集聚微举动,终成正能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或是作者久抑于文字背后的情愫?愿读者察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君何往?须是回归本真时。
2月3日 腊月廿三 周日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中国传统习俗称为小年。中午12:30从太原赶到临汾一位同事家,参加她父亲的生日家宴。
2013年是我们单位的“忠孝文化年”,要求每位员工在父母的生日之际,给老人做顿饭、梳次头、洗次脚……那一天,单位敬送老人一份高级生日蛋糕和祝寿金500元。
因为是第一次给父亲洗脚,父女都显得很不习惯。我看到此刻的父亲眼中噙着泪水,女儿的声音哽咽,女儿的女儿看到这从未有过的场景,稚气地说,我长大也要给妈妈洗脚。生命绵延,孝道不止。这是最浓厚的亲情和最撼动人心的行为,这是生命最本真的力量,它支撑着这个古老的民族最朴实的家庭观念和伦理。孝心自古不变,孝心给予现代社会孝道文化更文明和更丰富的内容。
午饭后,我匆匆赶到铁路医院。
母亲于去年10月查出贲门癌晚期而住院,我们兄妹轮流服侍。我这是第三次轮班,前两次轮班,主要是我妻子服侍,这次借放假之机,我是全天候。
推开病房门,看到病床上的母亲已水米不沾,骨瘦如柴,身如浮云,气若游丝,大小便失禁,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做点头和摇头的动作。我顿时鼻子一酸,眼睛一片模糊。
弟媳告诉母亲我回来了。
母亲看了我一眼,马上又闭上了。
我俯在她身旁轻声地说:“妈,这回就不走了,我已辞掉所兼职务。”她睁开眼点了点头。去年10月20日、12月24日,她曾两次对我讲辞掉兼职。我深知母亲,在生命的尽头,她除想让我留在身边多陪陪她,更是担心我的身体。
2月4日 腊月廿四 周一
从昨天下午开始,我便按照墙头上侄女写的护理要点,不断给母亲洗手擦脸,加热暖宝,接痰液,按摩四肢,梳头,不定时用棉签蘸清水湿润嘴唇,观察点滴情况。特别是不时换尿垫,我小心翼翼地搬动着母亲虚弱的病体,深怕造成她身体的疼痛,每次我都是满头大汗。
上午,科主任、主治医生查房时,与我交流母亲的病情并征求抢救方案。我给医生讲,母亲1949年1月不满17岁便参军服役,在晋绥军医卫生部护理队,每天护理着伤病员,她最知道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即便在生活最艰苦的日子,服装打着补丁,但永远是干净平整,表情永远平静,语气永远平和。到了晚年,虽满头白发,但永远梳理得整整齐齐。
要像罗豆豆提倡的不插尿管、不插胃管、不切开气管,过度抢救,让母亲一定要无痛苦、体面地“尊严死”,这是我的意见,也是我们兄妹的意见和母亲的意见。主任和主治医生都赞同我的提议,不做过度医疗和过度抢救,让母亲安心、平静地离去。
2月5日 腊月廿五 周二
做完日常护理,我用热毛巾敷在母亲的额头上,然后打开录音机,将耳塞放进她耳朵里,母亲竟然睁开眼睛盯着我好长时间,可能是这些熟悉的歌声唤醒她的记忆。这是受一位伟人在病重时要听《洪湖水浪打浪》的启发,我特意让儿子录制了100多首经典歌曲,轮流放给她听。
下午趁有亲人来探视之机,我到医院对面商场买尿不湿,看到路边人行道上有现做现卖冰糖葫芦的。久违了的叫卖声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尽管知道路边食品不卫生,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走到摊前,小老板推荐有山楂的、山药的、橘子的、核桃仁的……
小时候,母亲给我买的冰糖葫芦只有山楂的,每次我都是先舔一下,再咬一小口,在嘴里含上一阵,最后才依依不舍地咽下。一串糖葫芦,足足要品尝半个时辰。今天我一下买了两串,虽然山楂果的个头比过去大,糖稀也比过去多,但我总觉得没有小时候的好吃,少了过去的滋味。
可能是心情使然。
2月6日 腊月廿六 周三
继父多次要求到病房看母亲。今天风小,下午弟弟开车送他来了。
这位1944年参军,参加过解放临汾、晋中、太原战役,进军大西北、大西南,立过大功,获得三级解放勋章的坚毅老人,一只手拉着母亲的手,老泪横流,泣不成声,另一只手不断擦眼。继父48岁患糖尿病,母亲精心照料了38年,同期的病友早已去世,继父现在依然硬朗。今日母亲卧床,他深感无能为力。
相濡以沬50年,生死离别在眼前,此情此景,被换液体的护士看到,深受感动,这位护士随后写了篇《为爱·天生一双》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我问过她,每天重复干同样的活儿烦不?她淡淡地说,现在习惯了,刚开始,看到一个个病人都走了,给人一种对生命逝去的无奈,实在受不了。
我心一紧,一片怆然。不是吗?第一轮我侍候母亲时,她给我讲她的过去……第二轮,她还能和我语言交流……这次却只有点头和摇头。母亲啊,给我时间,我想有第四轮、五轮……我想一辈子服侍您!
2月7日 腊月廿七 周四
给母亲洗手时,发现指甲长了,我轻轻地对她说,给你剪一下吧。她点了下头,神情恬静淡然,躺在像襁褓的病床上沉睡了。我认真地、仔细地修剪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修剪指甲。我想起大学临毕业的寒假,我没告诉她便跑到南京上海旅游一周,回家后母亲一直埋怨我瞎跑。当时我不理解,发脾气说:“都21岁啦,担心啥!”今天,我的儿子也同我当年,一旦出远门,被要求保持通话联系。“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在这世界上,父母永远是可以用来撒娇、撒气和依靠的,父母无条件地用最柔软的心来包容儿女的一切,哪怕是最锐利的棱角,他们时刻都可以给儿女最温柔暖和的怀抱,好让儿女以最舒适的姿势,踏踏实实睡个好觉。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只有这种爱才是单向的、单纯的、不求回报的。
病房静悄悄。我与母亲心连心、眼对眼、手握手地交流着。很庆幸,母亲不是暴病,否则,我一生中都没有给老人剪次指甲的机会,而我儿女的指甲,我一直剪到他们上完小学。
可怜天下父母心。
2月8日 腊月廿八 周五
母亲的胞妹来探视,虽然她们不能正常语言交流,但从眼神流露出血浓于水的骨肉亲。
1962年,母亲只身前往四川彭州,回迁牺牲的我父亲遗骨时,是小姨照顾着我们。我每天缠着哥哥要妈妈,哥哥两次背着我到邮局,在门口放下我,不让我动,他一人进去。一会儿出来说,妈明后天就回来……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电话是根本打不通的。
母亲不在的那些天,我感到时间那么久,那么长……猛想起老舍先生说,人即使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到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晚上八点,妹妹到病房,说替我一夜,让我好好休息一下。我说:“也可以,否则今年你没有机会啦。”
夜里11点接到妹的电话,说母亲发热39℃,我急急赶到病房,观察1个多钟头,体温恢复正常,妹仍执意值班,让我休息。
出来时发现,住院部大楼门已上了锁。
2月9日腊月廿九除夕周六
除夕,是一个让国人想起来就心动的夜晚。举国上下,万家灯火,一家人守岁,端上酒,夹起菜,看着春晚,笑语欢声,其乐融融。
这里,除值班护士、医生和集中在一层楼的几十名生命垂危的患者外,能动的患者都回家过年去了。我思忖,可能这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更珍惜回家过年吧。
整个住院部死寂般的安静,与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焰火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妻子说她值除夕,我坚持说,还是我值。我要在这里守岁,守着妈妈过除夕。
我坐在母亲床旁,拉着她的手回忆我今生的几十年除夕夜。除“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年,为躲避武斗逃回农村过的除夕,在哈尔滨671兵工厂实习的两个除夕,在重庆791兵工厂实习的一个除夕外,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七八回家过年,正月初四五返单位上班,每年这个时刻吃了母亲准备的年夜饭,包好初一的饺子,全家在一起拉家常,围着电视看春晚。
然而,今年的除夕,母亲却输着液躺在病床上。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青春、年华、精力、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丈夫和儿女们。我拿起手机拍着母亲的病床照片,满眼酸楚,满腹无助,止不住地失声痛哭……妈,儿子再也吃不到您亲手包的饺子了!
2月10日 正月初一 周日
虽然今年人们有了减少PM2.5的意识,但凌晨的炮声依然响起,被惊醒的母亲睁开眼睛,我低声告诉她“今天过年”,她点了一下头,又闭上眼睛。往年,这个时刻,她就快要煮饺子摆供品,虔诚地献在毛主席画像前,今年的她已无能为力了。
9点后,亲友们陆续来病房给她拜年,但她只能睁下眼,点个头,少了“过年好”的问候,也免了给大家发压岁钱。
下午二哥二嫂接班,我向他们一一交待了注意事项,然后回家睡觉,但始终睡不踏实。我心里总想着病房中的母亲。
2月11日 初二 周一
女儿新婚,大年初三回门,故上午得乘坐10:31的火车返太原,我携妻带子,9:30到病房与母亲告别。
我将母亲的头摆放到舒适位置,揉耳朵、梳头……10:00,妻子提醒我不要误了火车,我说再等5分钟,我对母亲自说自话……10:05,妻子再提醒我该动身了,我说再等5分钟。
这时我才艰难地对母亲说,今天我回太原办女儿回门的事,很快就回来啦。她点了点头。
我又说,昨天人多,没机会,今天我给你拜年磕个头。
第一次给母亲磕头,儿子在身后也跪下了,整个病房一片抽泣声。
二哥扶起我说,快走,快走!
离开病房,我不敢掉头看母亲一眼,妻子、儿子也一路无语,只有泪水不断地往出淌。
后 记
2月22日凌晨2:20,我的肚子一阵阵绞痛。上完卫生间,手机铃骤响,弟告知已安排救护车将母亲从铁路医院往回拉,让我火速往回赶。
6:00我赶回老家,4:45,母亲已在兄妹们的守护中安详地走了。我为没赶上见她老人家最后一面而自责,同时也为没看到母亲咽气的那一刻而安慰,因为我实在接受不了与母亲的生离死别。
我含泪写成《祭母》文,并在棂前讲了三句话:
妈,儿尽心尽力,但没能救了您,如果能以儿命换您命我都愿意!
妈,儿女按当地风俗给您办的葬礼,我们都满意,您也满意吧!
妈,您放心走,我一定照顾好您的老伴……
2月25日11:00,我跪望着母亲遗体进入火化车间;11:55,我抱着被泪水打湿的骨灰盒,将她寄放在大槐树公园。母亲的遗物,我只保存了她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一缕白发,以寄托绵延不绝的哀思。
儿子一直搀扶着我。
参加工作后,跟母亲在一起最长的时间,是第三次轮流服侍的日子,虽然服侍挺累,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对母亲说话、给母亲洗涮,看着母亲熟睡……回想起来,这是我最幸福的日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愿天下儿女们孝心不匮,贵在当下。
李蜀昌(作者《祭母》文见今日A21版)
首页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A版1-12A2版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点击评论
编者按
这是一则准新闻——介于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介于记叙与评论之间,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初看,文词简易平实;细细读来,却令人动容,每每潸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面对清明节,中国人最直觉的行为,是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国家在清明节放假,意在恢复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忠孝文化传统,反省既往,检视今日。
“人人尽孝道,个个讲诚信”。年初,本报发出倡议,莫以善小而不为,希望每个人回家,都能亲手为父母洗一次脚,真切地感受一下亲情的力量,也作为实践“忠孝文化年”的一个具体行动。倡议即出,应者云集,举目三晋,蔚为壮观。
爱人者,人恒爱之。洗脚或梳头,执手或跪拜,我们认为,作为孝亲敬亲一个个细节,不费举手之劳,却可以彰显传统文化的精粹,有望拯救一个民族渐行渐远、仓皇无助的灵魂,让人回归自然,张扬忠义风尚,再现真善美精义,找回诚信本体,璀璨人性魅力,让“中国梦”早日成真。
仁义礼智信,忠孝为大;东西南北中,天地当家。本报推荐这篇已经在网上盛传的《侍母日记》,在品读作者孝心动天的同时,也可作为本报“忠孝文化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人尽孝道”,隆重予以推荐——尽孝要尽早,莫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忠孝文化,完成作者发出的“愿天下儿女们孝心不匮,贵在当下”的期望,集聚微举动,终成正能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或是作者久抑于文字背后的情愫?愿读者察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君何往?须是回归本真时。
2月3日 腊月廿三 周日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中国传统习俗称为小年。中午12:30从太原赶到临汾一位同事家,参加她父亲的生日家宴。
2013年是我们单位的“忠孝文化年”,要求每位员工在父母的生日之际,给老人做顿饭、梳次头、洗次脚……那一天,单位敬送老人一份高级生日蛋糕和祝寿金500元。
因为是第一次给父亲洗脚,父女都显得很不习惯。我看到此刻的父亲眼中噙着泪水,女儿的声音哽咽,女儿的女儿看到这从未有过的场景,稚气地说,我长大也要给妈妈洗脚。生命绵延,孝道不止。这是最浓厚的亲情和最撼动人心的行为,这是生命最本真的力量,它支撑着这个古老的民族最朴实的家庭观念和伦理。孝心自古不变,孝心给予现代社会孝道文化更文明和更丰富的内容。
午饭后,我匆匆赶到铁路医院。
母亲于去年10月查出贲门癌晚期而住院,我们兄妹轮流服侍。我这是第三次轮班,前两次轮班,主要是我妻子服侍,这次借放假之机,我是全天候。
推开病房门,看到病床上的母亲已水米不沾,骨瘦如柴,身如浮云,气若游丝,大小便失禁,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做点头和摇头的动作。我顿时鼻子一酸,眼睛一片模糊。
弟媳告诉母亲我回来了。
母亲看了我一眼,马上又闭上了。
我俯在她身旁轻声地说:“妈,这回就不走了,我已辞掉所兼职务。”她睁开眼点了点头。去年10月20日、12月24日,她曾两次对我讲辞掉兼职。我深知母亲,在生命的尽头,她除想让我留在身边多陪陪她,更是担心我的身体。
2月4日 腊月廿四 周一
从昨天下午开始,我便按照墙头上侄女写的护理要点,不断给母亲洗手擦脸,加热暖宝,接痰液,按摩四肢,梳头,不定时用棉签蘸清水湿润嘴唇,观察点滴情况。特别是不时换尿垫,我小心翼翼地搬动着母亲虚弱的病体,深怕造成她身体的疼痛,每次我都是满头大汗。
上午,科主任、主治医生查房时,与我交流母亲的病情并征求抢救方案。我给医生讲,母亲1949年1月不满17岁便参军服役,在晋绥军医卫生部护理队,每天护理着伤病员,她最知道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即便在生活最艰苦的日子,服装打着补丁,但永远是干净平整,表情永远平静,语气永远平和。到了晚年,虽满头白发,但永远梳理得整整齐齐。
要像罗豆豆提倡的不插尿管、不插胃管、不切开气管,过度抢救,让母亲一定要无痛苦、体面地“尊严死”,这是我的意见,也是我们兄妹的意见和母亲的意见。主任和主治医生都赞同我的提议,不做过度医疗和过度抢救,让母亲安心、平静地离去。
2月5日 腊月廿五 周二
做完日常护理,我用热毛巾敷在母亲的额头上,然后打开录音机,将耳塞放进她耳朵里,母亲竟然睁开眼睛盯着我好长时间,可能是这些熟悉的歌声唤醒她的记忆。这是受一位伟人在病重时要听《洪湖水浪打浪》的启发,我特意让儿子录制了100多首经典歌曲,轮流放给她听。
下午趁有亲人来探视之机,我到医院对面商场买尿不湿,看到路边人行道上有现做现卖冰糖葫芦的。久违了的叫卖声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尽管知道路边食品不卫生,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走到摊前,小老板推荐有山楂的、山药的、橘子的、核桃仁的……
小时候,母亲给我买的冰糖葫芦只有山楂的,每次我都是先舔一下,再咬一小口,在嘴里含上一阵,最后才依依不舍地咽下。一串糖葫芦,足足要品尝半个时辰。今天我一下买了两串,虽然山楂果的个头比过去大,糖稀也比过去多,但我总觉得没有小时候的好吃,少了过去的滋味。
可能是心情使然。
2月6日 腊月廿六 周三
继父多次要求到病房看母亲。今天风小,下午弟弟开车送他来了。
这位1944年参军,参加过解放临汾、晋中、太原战役,进军大西北、大西南,立过大功,获得三级解放勋章的坚毅老人,一只手拉着母亲的手,老泪横流,泣不成声,另一只手不断擦眼。继父48岁患糖尿病,母亲精心照料了38年,同期的病友早已去世,继父现在依然硬朗。今日母亲卧床,他深感无能为力。
相濡以沬50年,生死离别在眼前,此情此景,被换液体的护士看到,深受感动,这位护士随后写了篇《为爱·天生一双》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我问过她,每天重复干同样的活儿烦不?她淡淡地说,现在习惯了,刚开始,看到一个个病人都走了,给人一种对生命逝去的无奈,实在受不了。
我心一紧,一片怆然。不是吗?第一轮我侍候母亲时,她给我讲她的过去……第二轮,她还能和我语言交流……这次却只有点头和摇头。母亲啊,给我时间,我想有第四轮、五轮……我想一辈子服侍您!
2月7日 腊月廿七 周四
给母亲洗手时,发现指甲长了,我轻轻地对她说,给你剪一下吧。她点了下头,神情恬静淡然,躺在像襁褓的病床上沉睡了。我认真地、仔细地修剪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修剪指甲。我想起大学临毕业的寒假,我没告诉她便跑到南京上海旅游一周,回家后母亲一直埋怨我瞎跑。当时我不理解,发脾气说:“都21岁啦,担心啥!”今天,我的儿子也同我当年,一旦出远门,被要求保持通话联系。“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在这世界上,父母永远是可以用来撒娇、撒气和依靠的,父母无条件地用最柔软的心来包容儿女的一切,哪怕是最锐利的棱角,他们时刻都可以给儿女最温柔暖和的怀抱,好让儿女以最舒适的姿势,踏踏实实睡个好觉。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只有这种爱才是单向的、单纯的、不求回报的。
病房静悄悄。我与母亲心连心、眼对眼、手握手地交流着。很庆幸,母亲不是暴病,否则,我一生中都没有给老人剪次指甲的机会,而我儿女的指甲,我一直剪到他们上完小学。
可怜天下父母心。
2月8日 腊月廿八 周五
母亲的胞妹来探视,虽然她们不能正常语言交流,但从眼神流露出血浓于水的骨肉亲。
1962年,母亲只身前往四川彭州,回迁牺牲的我父亲遗骨时,是小姨照顾着我们。我每天缠着哥哥要妈妈,哥哥两次背着我到邮局,在门口放下我,不让我动,他一人进去。一会儿出来说,妈明后天就回来……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电话是根本打不通的。
母亲不在的那些天,我感到时间那么久,那么长……猛想起老舍先生说,人即使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到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晚上八点,妹妹到病房,说替我一夜,让我好好休息一下。我说:“也可以,否则今年你没有机会啦。”
夜里11点接到妹的电话,说母亲发热39℃,我急急赶到病房,观察1个多钟头,体温恢复正常,妹仍执意值班,让我休息。
出来时发现,住院部大楼门已上了锁。
2月9日腊月廿九除夕周六
除夕,是一个让国人想起来就心动的夜晚。举国上下,万家灯火,一家人守岁,端上酒,夹起菜,看着春晚,笑语欢声,其乐融融。
这里,除值班护士、医生和集中在一层楼的几十名生命垂危的患者外,能动的患者都回家过年去了。我思忖,可能这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更珍惜回家过年吧。
整个住院部死寂般的安静,与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焰火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妻子说她值除夕,我坚持说,还是我值。我要在这里守岁,守着妈妈过除夕。
我坐在母亲床旁,拉着她的手回忆我今生的几十年除夕夜。除“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年,为躲避武斗逃回农村过的除夕,在哈尔滨671兵工厂实习的两个除夕,在重庆791兵工厂实习的一个除夕外,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七八回家过年,正月初四五返单位上班,每年这个时刻吃了母亲准备的年夜饭,包好初一的饺子,全家在一起拉家常,围着电视看春晚。
然而,今年的除夕,母亲却输着液躺在病床上。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青春、年华、精力、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丈夫和儿女们。我拿起手机拍着母亲的病床照片,满眼酸楚,满腹无助,止不住地失声痛哭……妈,儿子再也吃不到您亲手包的饺子了!
2月10日 正月初一 周日
虽然今年人们有了减少PM2.5的意识,但凌晨的炮声依然响起,被惊醒的母亲睁开眼睛,我低声告诉她“今天过年”,她点了一下头,又闭上眼睛。往年,这个时刻,她就快要煮饺子摆供品,虔诚地献在毛主席画像前,今年的她已无能为力了。
9点后,亲友们陆续来病房给她拜年,但她只能睁下眼,点个头,少了“过年好”的问候,也免了给大家发压岁钱。
下午二哥二嫂接班,我向他们一一交待了注意事项,然后回家睡觉,但始终睡不踏实。我心里总想着病房中的母亲。
2月11日 初二 周一
女儿新婚,大年初三回门,故上午得乘坐10:31的火车返太原,我携妻带子,9:30到病房与母亲告别。
我将母亲的头摆放到舒适位置,揉耳朵、梳头……10:00,妻子提醒我不要误了火车,我说再等5分钟,我对母亲自说自话……10:05,妻子再提醒我该动身了,我说再等5分钟。
这时我才艰难地对母亲说,今天我回太原办女儿回门的事,很快就回来啦。她点了点头。
我又说,昨天人多,没机会,今天我给你拜年磕个头。
第一次给母亲磕头,儿子在身后也跪下了,整个病房一片抽泣声。
二哥扶起我说,快走,快走!
离开病房,我不敢掉头看母亲一眼,妻子、儿子也一路无语,只有泪水不断地往出淌。
后 记
2月22日凌晨2:20,我的肚子一阵阵绞痛。上完卫生间,手机铃骤响,弟告知已安排救护车将母亲从铁路医院往回拉,让我火速往回赶。
6:00我赶回老家,4:45,母亲已在兄妹们的守护中安详地走了。我为没赶上见她老人家最后一面而自责,同时也为没看到母亲咽气的那一刻而安慰,因为我实在接受不了与母亲的生离死别。
我含泪写成《祭母》文,并在棂前讲了三句话:
妈,儿尽心尽力,但没能救了您,如果能以儿命换您命我都愿意!
妈,儿女按当地风俗给您办的葬礼,我们都满意,您也满意吧!
妈,您放心走,我一定照顾好您的老伴……
2月25日11:00,我跪望着母亲遗体进入火化车间;11:55,我抱着被泪水打湿的骨灰盒,将她寄放在大槐树公园。母亲的遗物,我只保存了她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一缕白发,以寄托绵延不绝的哀思。
儿子一直搀扶着我。
参加工作后,跟母亲在一起最长的时间,是第三次轮流服侍的日子,虽然服侍挺累,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对母亲说话、给母亲洗涮,看着母亲熟睡……回想起来,这是我最幸福的日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愿天下儿女们孝心不匮,贵在当下。
李蜀昌(作者《祭母》文见今日A21版)
首页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A版1-12A2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