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我们为什么关注别人?
最近几天,文章、马伊利和姚笛的三角关系引爆娱乐圈,转眼间,“周一见”成为网络热词,而网络关于马文姚三人应对态度的大量解读和评论,着实让人透彻地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这一双面的展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文章,认识了马伊利,认识了姚笛,同时也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相信,事情还会进一步发酵,这不,今天一早,所谓文章偷吃不断、马伊俐三男相争,姚笛“上面有人”的段子又出来了。我想说,面对亿万网民,马文姚三人都将体无完肤,没有谁会成为道德之光偏爱的角落,面对网民的集体逛欢,没有谁会一直穿着衣服,甚至底裤也别想留下。
这一切,源于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兴起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微博、微信.......这无非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恰如广州这两日的狂风暴雨,大有摧毁一切之架势,然而,这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它展现的,必如它已展现和即将展现的,这是一个时代的来临。
裹挟在这一潮流中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别人?实际上,你可以像我之前那样,对这些不闻不问,因为它们跟我没有关系,至少没有直接关系,不关注它们,我照样在生活着,我可以选择充耳不闻,也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什么。这是我从前的想法,可今天,我突然认识到,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同事开始探讨马文姚三角关系,我坐在办公室,也不得不听,或许,我还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我的女领导开始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尽管她还说了看文章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是那种老老实实的家伙。我半开玩笑似的反驳她,因为我觉得我至少还是一个好东西。这就是外界发生的事情对我的影响,我可以充耳不闻吗?或许另外一件事表情与我更紧密,因为女友开始跟我讨论这个问题:她在假设,男人有钱就变坏将来是不是也会适用于我。面对这一切,我不得不澄清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如果我不这么做,我至少过不了自己的坎儿。回到马文姚的事件,我想,文章同学也过不了自己的坎儿,不管马伊俐多么“宽容”,不管姚笛多么“无语”,文章同学想要以贱命一条来搏击媒体的曝光和众网友意见各异的或声讨或支持,无非是以卵击石罢了,文章能做且做完之后又有效果的,应该是思考下一步如何面对马伊俐、两个孩子和姚笛,而非对媒体和众网友的交代。文章的两次发声,尤其是昨晚的发声,曝露出他无处容身、无法重新找回自己的愤闷,所谓的贱命一搏是病急之下的乱投医、是一个秩嫩男人不成熟的突围、是一个游移情人孤独的漂流,注定在众人的声讨中体无完肤,这就是公众人物、国民偶像、典型男人的归宿,而这一点,文章同学早在《娲居》中就应该有所体会。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斯谓矣。
然而,这一切对众网友而言意味着什么?集体的狂欢?对男人来说,必将迎来自己女人的盘查和敲边鼓,对女人来说,必将对自己的男人开展一次大扫除、一次忠心教育,而对这个时代,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价值观和道德感的烤问。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选择立场,无人例外。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你可以选择不发声,就如同姚笛一样,关闭微博评论;你可以选择马伊俐高调的宽容,且行且珍惜;你可以选择挺文章,你可以选择骂姚笛,你可选择另辟战场,揭马文姚的往事;你可以以尊重人性来支持姚笛,你可以以尊敬宽容来支持马伊俐,你还可以宽容文章同学的秩嫩和事后的无奈...... 你选择任何一个答案,你都可以心安理得。关键在于,当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和对事件的看法通过社交媒体呈现的时候,这一切都会放大,一旦被别人看到,那么,请做好准备,支持或谩骂....... 这是人性,我乐见其成。它得以展现,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不一定美丽而善良。
我们熟读历史,因为我们希望通古今之变,我们参与社交媒体,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可历史并不虚无,因为历史无非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人性大戏,我们可以做的,不是选择置身事外,我们应该参与进去,哪怕我们所持的价值观并不为他人所接受,哪怕我们就是马文姚。
这一切,源于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兴起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微博、微信.......这无非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恰如广州这两日的狂风暴雨,大有摧毁一切之架势,然而,这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它展现的,必如它已展现和即将展现的,这是一个时代的来临。
裹挟在这一潮流中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别人?实际上,你可以像我之前那样,对这些不闻不问,因为它们跟我没有关系,至少没有直接关系,不关注它们,我照样在生活着,我可以选择充耳不闻,也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什么。这是我从前的想法,可今天,我突然认识到,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同事开始探讨马文姚三角关系,我坐在办公室,也不得不听,或许,我还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我的女领导开始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尽管她还说了看文章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是那种老老实实的家伙。我半开玩笑似的反驳她,因为我觉得我至少还是一个好东西。这就是外界发生的事情对我的影响,我可以充耳不闻吗?或许另外一件事表情与我更紧密,因为女友开始跟我讨论这个问题:她在假设,男人有钱就变坏将来是不是也会适用于我。面对这一切,我不得不澄清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如果我不这么做,我至少过不了自己的坎儿。回到马文姚的事件,我想,文章同学也过不了自己的坎儿,不管马伊俐多么“宽容”,不管姚笛多么“无语”,文章同学想要以贱命一条来搏击媒体的曝光和众网友意见各异的或声讨或支持,无非是以卵击石罢了,文章能做且做完之后又有效果的,应该是思考下一步如何面对马伊俐、两个孩子和姚笛,而非对媒体和众网友的交代。文章的两次发声,尤其是昨晚的发声,曝露出他无处容身、无法重新找回自己的愤闷,所谓的贱命一搏是病急之下的乱投医、是一个秩嫩男人不成熟的突围、是一个游移情人孤独的漂流,注定在众人的声讨中体无完肤,这就是公众人物、国民偶像、典型男人的归宿,而这一点,文章同学早在《娲居》中就应该有所体会。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斯谓矣。
然而,这一切对众网友而言意味着什么?集体的狂欢?对男人来说,必将迎来自己女人的盘查和敲边鼓,对女人来说,必将对自己的男人开展一次大扫除、一次忠心教育,而对这个时代,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价值观和道德感的烤问。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选择立场,无人例外。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你可以选择不发声,就如同姚笛一样,关闭微博评论;你可以选择马伊俐高调的宽容,且行且珍惜;你可以选择挺文章,你可以选择骂姚笛,你可选择另辟战场,揭马文姚的往事;你可以以尊重人性来支持姚笛,你可以以尊敬宽容来支持马伊俐,你还可以宽容文章同学的秩嫩和事后的无奈...... 你选择任何一个答案,你都可以心安理得。关键在于,当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和对事件的看法通过社交媒体呈现的时候,这一切都会放大,一旦被别人看到,那么,请做好准备,支持或谩骂....... 这是人性,我乐见其成。它得以展现,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不一定美丽而善良。
我们熟读历史,因为我们希望通古今之变,我们参与社交媒体,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可历史并不虚无,因为历史无非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人性大戏,我们可以做的,不是选择置身事外,我们应该参与进去,哪怕我们所持的价值观并不为他人所接受,哪怕我们就是马文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