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读书札记
李镇西. 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P6教师应该随时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结合自己当年学习语文的切身感受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P34其实,无论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距多么远,只要教师善于寻找课文与当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那么,学生的心灵就一定能迅速贴近课文作者的心灵。
第二章 阅读:呼唤“人”的回归
P93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94“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
94让课堂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95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96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97应该丰富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内涵: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阅读视野;善于阅读审美;勇于阅读批判;乐于阅读创造。
98阅读检测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理解、感悟和鉴赏
P100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1. 转变观念: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自问始、疑为学先;独立思考、尊重歧见;鄙视盲从、追求真理。
2. 榜样示范:教师应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学者型教育者。
P105-106独立思考必然伴随着论辩,而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论辩并不是固执己见的强词夺理,也不一定是非白即黑的是非之争。平等争鸣的结果,更多的是双方认识的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和共同提高。
3. 逼问激疑: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1) 逼学生提问
最初我叫学生提问,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愿发言。我便问他们:“这篇课文究竟是我学呢,还是你们学?” 学生答:“我们学。”外婆又说:“一般不懂的才需要学,而不懂的地方就叫问题。既然你们没问题,可见都懂了,我也就没必要讲了!”这种“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威胁让学生感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
2)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于不疑处有疑。
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108-109
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还让学生根据不同问题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具体要求——
记叙文:记叙文的要素是什么?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小说:人物形象有哪些(外貌、思想、性格、语言等等)?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等)?社会环境如何(背景、场所、景物、人际等等)
散文: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选材、时空、语言表达•••)?文章的“神”是怎样“聚”的(中心、感情、点睛之笔•••)?文章的构思如何(线索、结构、过渡、详略•••)?
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怎样?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语言特色?
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条理?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四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4. 平等切磋:指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
学生所提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字词认读和难句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问题;第三类是超出课文重点,教师也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
对于第一类问题,可采用“甲问乙答”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因为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是一部分学生懂而另一部分学生不懂。
对于第二类问题,虽然直接涉及教学重点,但教师也不宜包办解答,仍应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切磋。
对于第三类问题,处理起来可能哟啊复杂一些,但同样应该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思考或和老师一起研究。••••••如果因看法不同而产生了思想的交锋甚至碰撞更是一件好事,即使最终未能统一看法也不要紧,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必强行定于一尊。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有时思考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就是教师教学所要追求的成果。
5. 破除迷信: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112思考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完善和创新,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说他已经穷尽了真理。
113作品永远是半成品。一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修改不可能真正做到完美无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有一些遗憾;二是即使作品刚写完时已经臻于完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若干年后的读者再看该作品,也总会发现一些历史的局限;三是作品一旦发表,就成了相对独立于作者的额社会存在,不同的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眼光和兴趣爱好予以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甚至“再创造”。
让思想冲破牢笼
——语文教学中学术氛围的营造
1.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资料
117师生共同占有参考资料,大家一起研究课文,就不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鉴别、取舍和消化资料,而不应成为教参的奴隶。
2. 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
3. 鼓励学生向课文质疑
4. 提倡学生同老师商榷
5. 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
6. 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偏差
《孔乙己》教学课堂实录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教师:为什么?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第三章 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比起丰富的生活和真诚的思想感情,“技巧”毕竟是第二位的。让作文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这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168教师要解除学生作文的种种心理束缚,告诉他们:“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
所有“真实的消极”都任何“虚假的积极”珍贵一百倍。当你不能容忍学生作文中的任何“灰色”时,你便把学生的真诚永远地拒之门外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出现一些糊涂的认识是正常的、真实的,相反,如果学生作文中全是清一色的“正确思想”、“健康感情”,那才是反常的、虚假的。
“作文无禁区”!让学生拥有写作安全感。
P170只要忠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任何陈旧的作文题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
P170-17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 尽可能把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
第二, 尽可能为学生作文提供发表的机会。
课堂大作文的定稿制作成“作文集”。有作者批注和后记。
口头发表:在班上宣读作文
教师推荐学生习作时,不要仅仅把目光对准少数写作尖子,更应该关注那些在写作上暂时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尽力扶持他们。不言而喻,公开发表作文,对写作水平中下等的学生来说更有意义。
第三, 让学生写作形式多样化。
课堂作文、随笔、班级日报、读书笔记、书信、小论文、剧本、小说、诗歌
P17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立意新,就是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勇于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题材新,就是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通的但又反映了社会本质或生活意义的一些素材。
语言新,就是摒弃作文中公式化的描写、雷同的内容、陈旧的比喻等等,而代之以朴实、新鲜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拙见:如果学生想要使用网络语言,可不可以?让学生围绕网络语言写一篇议论文,然后组织辩论赛,共同探讨。
P178-182教会学生的自改能力。
学生互改——教师批阅——学生自改
作文课(写初稿)结束,立即收拢作文本,任何人不得延误。
一、 学生互改
1.3-4人一组,组长负责
2.每组领回3-4本作文,组内交换互改,一节课内完成
3.独立阅卷为主,但也可以讨论争鸣。
4.改:字词
5.批:语段中可改处或精彩处
6.评:改完后在文后写评语,要求:与人为善,实事求是,内容切实具体,鼓励长处,指出不足,切忌空泛和带刺伤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切忌千篇一律,更不能互相抄袭;评语应条理清楚,字迹要工整美观。
7.签:批改完毕后,在作文评语后签名,以示负责,便于检查。
8.组长逐本检查,及时纠正改、批、评、签四个环节的疏漏和差错,然后整理上交,不合要求须返工重改。
二、教师批改
教师把推荐出来的作文重点批阅,着重进行再批改;对非推荐作文则略改或只看不改。教师力争在第二天进行作文评讲。
学生自改
1. 批注:在经过修改的作文上就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写说明性文字,包括对开头、结尾写法的构思说明;段落之间过渡性语言的说明;对一些字词句进行锤炼时思维过程的说明;对一些语言表达不太满意的地方的说明。
2. 后记:对作文的构思及写作过程进行一些说明,并对作文作一个总体自我评价,比如: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素材的来源、最能触动你心灵的一点,写作意图••••••)?怎样写的(构思时间,重大修改,困难的克服•••)?写得怎样(文章优劣,最满意部分,遗留问题•••)
3. 作用:1)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精心构思、字斟句酌;2)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从而可以进行更有效地指导;3)让学生养成对每一次写作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的一次作文讲评课
P188真情:真实,不能胡编乱造
浓墨: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写童心: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1. 榜上有名(真情实感,鼓励为主)屏幕显示,大声宣读,以示鼓励。
2. 佳作亮相:作者朗读,教师采访,掌声鼓励;
3. 片断欣赏:作者朗读,教师点评
4. 咬文嚼字:针对错词病句
5. 病文修改,出谋划策
6. 昨夜星辰:以前学生的作品
7. 教师试笔
8. 名人忠告
拙见——关于讲评公开作文是否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的问题,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会的。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如果这一次的作文她不想公开化,可以选择直接交给老师评改,不用组内互改,也不会在评讲时公开他的作文。
P229教师素质不高,素质教育是难以真正施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整个语文教育改革完全寄托于甚至等同于高考改革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P241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能够不按教参讲课的老师,就最受欢迎!还有,要求学生做到,他自己也能做到的,这才是有真本事的语文老师!(四川成都一高二男生)
P265作为刚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实践当然是第一重要的,熟悉和钻研教材、跟班听中老年教师的课,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还要注重思考、阅读和写作。
P265“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这是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在执教完一节题为《年轻苏维埃人的道德理想》的观摩课后,对一位邻校的老师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这是一则发生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的故事,这是虽出自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之口却感人至深、引人深思的一句话。
P275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回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
P279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
P6教师应该随时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结合自己当年学习语文的切身感受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P34其实,无论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距多么远,只要教师善于寻找课文与当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那么,学生的心灵就一定能迅速贴近课文作者的心灵。
第二章 阅读:呼唤“人”的回归
P93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94“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
94让课堂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95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96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97应该丰富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内涵: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阅读视野;善于阅读审美;勇于阅读批判;乐于阅读创造。
98阅读检测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理解、感悟和鉴赏
P100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1. 转变观念: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自问始、疑为学先;独立思考、尊重歧见;鄙视盲从、追求真理。
2. 榜样示范:教师应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学者型教育者。
P105-106独立思考必然伴随着论辩,而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论辩并不是固执己见的强词夺理,也不一定是非白即黑的是非之争。平等争鸣的结果,更多的是双方认识的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和共同提高。
3. 逼问激疑: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1) 逼学生提问
最初我叫学生提问,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愿发言。我便问他们:“这篇课文究竟是我学呢,还是你们学?” 学生答:“我们学。”外婆又说:“一般不懂的才需要学,而不懂的地方就叫问题。既然你们没问题,可见都懂了,我也就没必要讲了!”这种“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威胁让学生感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
2)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于不疑处有疑。
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108-109
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还让学生根据不同问题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具体要求——
记叙文:记叙文的要素是什么?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小说:人物形象有哪些(外貌、思想、性格、语言等等)?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等)?社会环境如何(背景、场所、景物、人际等等)
散文: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选材、时空、语言表达•••)?文章的“神”是怎样“聚”的(中心、感情、点睛之笔•••)?文章的构思如何(线索、结构、过渡、详略•••)?
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怎样?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语言特色?
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条理?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四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4. 平等切磋:指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
学生所提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字词认读和难句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问题;第三类是超出课文重点,教师也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
对于第一类问题,可采用“甲问乙答”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因为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是一部分学生懂而另一部分学生不懂。
对于第二类问题,虽然直接涉及教学重点,但教师也不宜包办解答,仍应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切磋。
对于第三类问题,处理起来可能哟啊复杂一些,但同样应该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思考或和老师一起研究。••••••如果因看法不同而产生了思想的交锋甚至碰撞更是一件好事,即使最终未能统一看法也不要紧,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必强行定于一尊。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有时思考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就是教师教学所要追求的成果。
5. 破除迷信: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112思考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完善和创新,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说他已经穷尽了真理。
113作品永远是半成品。一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修改不可能真正做到完美无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有一些遗憾;二是即使作品刚写完时已经臻于完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若干年后的读者再看该作品,也总会发现一些历史的局限;三是作品一旦发表,就成了相对独立于作者的额社会存在,不同的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眼光和兴趣爱好予以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甚至“再创造”。
让思想冲破牢笼
——语文教学中学术氛围的营造
1.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资料
117师生共同占有参考资料,大家一起研究课文,就不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鉴别、取舍和消化资料,而不应成为教参的奴隶。
2. 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
3. 鼓励学生向课文质疑
4. 提倡学生同老师商榷
5. 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
6. 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偏差
《孔乙己》教学课堂实录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教师:为什么?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第三章 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比起丰富的生活和真诚的思想感情,“技巧”毕竟是第二位的。让作文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这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168教师要解除学生作文的种种心理束缚,告诉他们:“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
所有“真实的消极”都任何“虚假的积极”珍贵一百倍。当你不能容忍学生作文中的任何“灰色”时,你便把学生的真诚永远地拒之门外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出现一些糊涂的认识是正常的、真实的,相反,如果学生作文中全是清一色的“正确思想”、“健康感情”,那才是反常的、虚假的。
“作文无禁区”!让学生拥有写作安全感。
P170只要忠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任何陈旧的作文题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
P170-17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 尽可能把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
第二, 尽可能为学生作文提供发表的机会。
课堂大作文的定稿制作成“作文集”。有作者批注和后记。
口头发表:在班上宣读作文
教师推荐学生习作时,不要仅仅把目光对准少数写作尖子,更应该关注那些在写作上暂时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尽力扶持他们。不言而喻,公开发表作文,对写作水平中下等的学生来说更有意义。
第三, 让学生写作形式多样化。
课堂作文、随笔、班级日报、读书笔记、书信、小论文、剧本、小说、诗歌
P17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立意新,就是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勇于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题材新,就是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通的但又反映了社会本质或生活意义的一些素材。
语言新,就是摒弃作文中公式化的描写、雷同的内容、陈旧的比喻等等,而代之以朴实、新鲜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拙见:如果学生想要使用网络语言,可不可以?让学生围绕网络语言写一篇议论文,然后组织辩论赛,共同探讨。
P178-182教会学生的自改能力。
学生互改——教师批阅——学生自改
作文课(写初稿)结束,立即收拢作文本,任何人不得延误。
一、 学生互改
1.3-4人一组,组长负责
2.每组领回3-4本作文,组内交换互改,一节课内完成
3.独立阅卷为主,但也可以讨论争鸣。
4.改:字词
5.批:语段中可改处或精彩处
6.评:改完后在文后写评语,要求:与人为善,实事求是,内容切实具体,鼓励长处,指出不足,切忌空泛和带刺伤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切忌千篇一律,更不能互相抄袭;评语应条理清楚,字迹要工整美观。
7.签:批改完毕后,在作文评语后签名,以示负责,便于检查。
8.组长逐本检查,及时纠正改、批、评、签四个环节的疏漏和差错,然后整理上交,不合要求须返工重改。
二、教师批改
教师把推荐出来的作文重点批阅,着重进行再批改;对非推荐作文则略改或只看不改。教师力争在第二天进行作文评讲。
学生自改
1. 批注:在经过修改的作文上就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写说明性文字,包括对开头、结尾写法的构思说明;段落之间过渡性语言的说明;对一些字词句进行锤炼时思维过程的说明;对一些语言表达不太满意的地方的说明。
2. 后记:对作文的构思及写作过程进行一些说明,并对作文作一个总体自我评价,比如: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素材的来源、最能触动你心灵的一点,写作意图••••••)?怎样写的(构思时间,重大修改,困难的克服•••)?写得怎样(文章优劣,最满意部分,遗留问题•••)
3. 作用:1)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精心构思、字斟句酌;2)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从而可以进行更有效地指导;3)让学生养成对每一次写作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的一次作文讲评课
P188真情:真实,不能胡编乱造
浓墨: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写童心: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1. 榜上有名(真情实感,鼓励为主)屏幕显示,大声宣读,以示鼓励。
2. 佳作亮相:作者朗读,教师采访,掌声鼓励;
3. 片断欣赏:作者朗读,教师点评
4. 咬文嚼字:针对错词病句
5. 病文修改,出谋划策
6. 昨夜星辰:以前学生的作品
7. 教师试笔
8. 名人忠告
拙见——关于讲评公开作文是否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的问题,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会的。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如果这一次的作文她不想公开化,可以选择直接交给老师评改,不用组内互改,也不会在评讲时公开他的作文。
P229教师素质不高,素质教育是难以真正施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整个语文教育改革完全寄托于甚至等同于高考改革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P241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能够不按教参讲课的老师,就最受欢迎!还有,要求学生做到,他自己也能做到的,这才是有真本事的语文老师!(四川成都一高二男生)
P265作为刚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实践当然是第一重要的,熟悉和钻研教材、跟班听中老年教师的课,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还要注重思考、阅读和写作。
P265“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这是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在执教完一节题为《年轻苏维埃人的道德理想》的观摩课后,对一位邻校的老师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这是一则发生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的故事,这是虽出自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之口却感人至深、引人深思的一句话。
P275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回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
P279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
-
嗨呀嗨呀带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0: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