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卿老师】== 资料整理
==【张丽卿老师】==【想「贪便宜」,就不能抱怨「品牌夸大不实」!】
FB的朋友写到~ 台湾有个知名平价品牌,挂日本名字+医美诊所...等等,很多面膜成分都好多。常见成分都加在一起,不知道是用心安的还是...?
这问题很好,也是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平价产品时,心里的「?」号吧!
其实~~
品牌的营销手法,是符合法规规范的时候,作为消费者,就应当要有「合理」的认知逻辑,再相信,是自己贪心、无知,不是品牌欺骗消费者了。
譬如说:一块面膜售价10块钱。袋子上印着『维他命C+传明酸+熊果素+Q10+艾地苯+玻尿酸+胶原蛋白,纸盒或面膜袋子上,写者维他命C抗氧化;传明酸美白;熊果素美白;Q10抗老化....。』
只要真的有加(加多少不是卫生局要管的重点),这样写是合法规的,没有夸大不实的问题。
一个购买着,心里必须清楚,便宜必然是「看得到吃不到」的。
一块10元面膜,通路(或卖场)费用要扣去30~50% ,也就是得分3~5元给店家。面膜的铝袋、材质、印刷、生产代工工资,最少也要3~4元,那面膜内的精华液,最多也只能「装2元」啰,加上管销费用,品牌自己大概也只剩下0.5~1.5元的利润。(如此薄利的生意,您想做吗?)
请想想:面膜精华液25cc,2元,也就是一公斤80元的精华液成本,要装上述的那么多种活性成分,您认为它该装什么浓度,才算童叟无欺?
装防腐剂、香料、增稠剂与保湿的甘油,80元,应该就只能这样了啦!
==【张丽卿老师】==【为什么说便宜的面膜不要敷呢?】
便宜面膜不要敷,着眼点在「赔本生意没人做」的概念上。
一片面膜的成本,包含[精华液+包装袋(再加上印刷、纸盒)+面膜材质],若以五折批给店家(实际上折数可能还更低些),一块卖20元。请问供货商用10元的成本,要怎么「分配」成本与利润结构?
而什么都能偷工减料,偏偏防腐剂就不能少(不然面膜坏掉谁要敷啊!),所以敷「超低廉价位面膜」,等于是在敷「防腐剂面膜」的机率,相对的比较高。
然而知名品牌推出廉价面膜,又怎么看待?
面膜的价值绝对与「成本」有关,但不绝对反应在「末端售价」上。所以,用价格去衡量面膜的可信任度,确实不够科学。因此,才会有所谓的以敷脸时皮肤是否「有刺痛感」来帮肌肤把关。不论面膜的功效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天天敷、敷贵的、平价的、有效的、无效的…,就可以较随兴些啰!
就需求面来说,敷脸的目的若只是为了保湿,真的不太需要。保湿敷脸的最需要时机,是化妆前,不是就寝前。敷脸的目的,是加强保养与特别保养。所以,至少要有保湿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像是美白、抗氧化等。而敷脸到底有没有达到你要的「目的」,才是要不要一直投资的关键。
== 【张丽卿老师】==【到底是哪些成分在阻塞毛孔?】
疑问---
1. 使用太油的化妆品(特别是保养品)来保养,对已经是油性肌肤的人来说,反而会造成毛孔阻塞,反而容易长痘痘。
2. 油性肌肤的保养是不缺油的,所以选择低油、无油化妆品或保养品,才是减少肌肤负担的方法。
释疑---
1. 油搽在皮肤上,不会像水一样的蒸发掉,而是在皮肤上形成油膜,薄薄的覆盖住毛孔、汗孔。所以天气闷热,需要排汗时,整张脸就会觉得闷热不透气。但,单纯且极微量的油(譬如:乳霜油/水比油顶多只占10%,一次擦0.5cc在脸上,等于擦了0.05cc的油在一整张脸而已),不足以阻挡住毛孔皮脂的奔窜而出。所以,「油」不是「阻塞毛孔排泄」的原罪。
2. 要入油于罪~譬如:[判油阻塞毛孔],至少搽在脸上的油,份量要够(一次0.5cc的话我就同意)而且油本身是密封性高的矿物油、凡士林、蜜蜡、乳脂类,才有可能「阻塞成功」。譬如:[判油让皮肤长痘痘],还得是一些会引发面疱发生性的油脂(像是带极性的合成酯、纯度新鲜度堪虑的油脂)。
3. 所以,一竿子否定油,根本没有解决毛孔阻塞、擦化妆品就长痘痘的问题啊!
4. 毛孔中的阻塞物,主要的组成是代谢的皮脂、角质、汗垢、细菌残骸、氧化物等等,基本上都是人体自己产生的代谢物,彩妆粉体、保养品占阻塞物的比例微不足道。所以,问题在毛孔口「被挡住」了。
5. 被「什么」给挡住?最大的障碍物是自己产生的皮脂混合代谢物,其次是搽在皮肤表面的各种化妆品。注意喔,化妆品顶多只是在路口挡住出路,不是侵入毛孔的羊肠小道,变成障碍物。
6. 所以,老是会遇到毛孔阻塞困扰的人,请注意~选择低油产品,只是让你的心服用「这样比较有保障」的安慰剂。选择产品时,「会闷的」就少碰,所以无油配方的产品,要是也会闷,就一样会挡住毛孔、挡住油脂代谢流出。
7. 另外,请正视毛孔口老是满载油脂废物的问题。不要去问「几天深层清洁一次比较适合」的傻问题,每个人的皮脂分泌量、角质角化速度、肌肤自清能力、汗流量、痤疮杆菌的存在量…..都不相同!所以,有必要时,还是得「天天」清。你没有条件眼红那些无此困扰的人啊!
最后还是要告诉油性肌、痘性肌的网友,「油」并不可怕,要改善毛孔内的问题,像是皮脂分泌旺盛(从调理皮脂分泌下手)、毛囊发炎、抑制痤疮杆菌增生等等问题,还都是借重「油」性机能成分,易于从毛孔深度渗入毛囊,发挥作用才能收效啊!
==【张丽卿老师】==【深层清洁敷脸不能挽救黑头粉刺!】
深层清洁敷脸,是要藉助「闷」的力道,软化毛孔口半固化的皮脂。目标是疏通皮脂代谢的油管,让毛孔维持干净。
卸妆油对油性肌肤、毛孔粗大显脏的协助,也是一样~让毛孔干净些。
要解决粉刺问题,必然有对应的疗效成分才行,卸妆、敷脸,是佐助面疱肌与油性肌做好保养的一种方式,不是治疗。
一般人,觉得毛孔很脏、草莓鼻,其实都还不到黑头粉刺的阶段,只要做好卸妆与敷脸,就会拥有漂亮毛孔,不见得得用到药用成分(水杨酸、A酸、过氧化苯酰等有刺激性的成分)。
==【张丽卿老师】==【谈谈化妆品敏感】
使用化妆品时所产生的皮肤敏感不适之症状,一般来说医生会称为”接触性皮肤炎”,我想很多朋友都曾遇到过使用化妆品时所产生的不适之现象,这些症状大多为:痒、肿、红、痛,严重一点时还会产生发炎、分泌出组织液,甚至引起更大的症状出现。
那么为什么在使用化妆品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呢?
大家都知道化妆品是由很多成份所组成,常见的香料、色料、防腐剂,是已经被证实引起发生率最高的嫌疑成份,但是会引起皮肤敏感刺激的成份还有其它的原料。
1. 界面活性剂 EX:阴离子型界面活性剂、阳离子型界面活性剂...
2. 乳化剂
3. 防晒剂
4. 抗氧化剂 EX:BHA, BHT...
5. 油、脂、蜡、合成酯 乙醇...
6. 酸性成份 EX:果酸、A酸...
7. 碱剂 EX:KOH, NaOH...
8. 其它 EX:微生物污染...
9. 发品 EX:染发剂、烫发剂...
界面活性剂与乳化剂,因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很可能在过度的清洁或与皮肤强力的作用之下,让皮肤的皮脂膜或角质层被移除或不完整,也可能会因为使用后清洁的不够彻底,而对皮肤产生长时间的刺激,因此会发生皮肤不适的症状。
酸性成份与碱剂,则多数的原因是因为是过度侵蚀皮肤而产生皮肤发炎的现象。
另外产品之中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所造成的微生物污染,也是会引起皮肤发炎。
防晒剂、抗氧化剂、油、脂、蜡、合成酯、乙醇,也是常见的致过敏原。
除了上面举例的碱剂与酸性成份所造成的侵蚀性伤害,所发生的原因较容易厘清之外,其它成份在引起发生皮肤发炎时较不容易厘清到底是哪个成份所引起的。
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机制实在是太复杂了,只要是人体体内不该存在的物质在进入人体之后,就会被攻击,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来清除异物。
很多消费者在发生使用化妆品之后产生皮肤敏感发炎后,都会立刻请求医师的协助及治疗,当然在医师的询问后,医师都会说这”可能”应该是化妆品的关系所引起,所以会要求病患立刻停止该商品,并接受医师所开立的药物来舒缓及消除病灶。
此时的消费者大多会很恐慌的开始怪罪于该化妆品的厂商,会认为化妆品厂商昧着良心生产黑心商品来毒害消费者,甚至提起法律诉讼。
我们假设所有的商品都是经由合法厂商,使用安全的原料,并且有专业的技术及能力,来生产良好质量之商品,并且经由受过完整商品教育的销售人员来销售并指导消费者使用。
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不会发生化妆品过敏或皮肤炎了?
答案是:不一定。
正如前面所说的,会引起过敏发炎的机制太过于复杂,所以我们只能透过长时间的观察或测试,才能找出有较高嫌疑的成份,然后再避免去使用它,来降低发病的机率。
可是医生都说是因为化妆品的关系了,难道不是化妆品质量太差吗?
其实大家仔细的回想一下,大多数的医生都只会说:可能?应该?或许?大概?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病患去看诊时,主动告诉医师自己是因为使用了XX产品后才发生的症状,所以医生只能给个不太肯定的答案,并要求病患立刻停止使用,并接受医生所开立之药物来治疗。
况且医师在没有相关的检验设备仪器下,根本无法判断质量的好坏,以及测试过敏原,所以医师也不会那么斩钉截铁说:就是那罐东西有问题。
况且过敏的原因不是只有致敏原的原因,有很多时候是消费者对自己买的商品用途及特性或使用注意事项不了解,所造成的皮肤伤害,例如:清洁商品没有清除干净或根本没清除、任意随便混用不同商品、使用添加有角质代谢加强之药物、具有光敏感之成份、使用完毕之商品并未确时紧闭保存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将商品放置于浴室内造成微生物污染...等等。
因此建议,当拿到一个商品时,不论是新产品还是已经用过的商品,都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为什么已经用过的商品还要注意?这是因为可能生产厂商配方会有变动,使用新产品时,不应立刻全脸涂抹,应该先局部试用个几天,等待确认无异状时,再全脸涂抹,对于皮肤有不适症状出现时,应该立刻使用大量的清水清洗,此时应该避免再使用有引发刺激发炎嫌疑的清洁商品,清洗时不可大力揉搓,以免再次伤害皮肤,此时只需轻轻的用清水清洗,洗后使用完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稍待片刻,观察是否有舒缓?如果还是无法纾缓皮肤症状,再寻求医师治疗。
另外对于医师的治疗应该要抱持100%的信任,不要道听涂说,不要怀疑医师所开立之药物,因为医师也是人,没有办法用肉眼就能100%验出患者的病灶,所以先开立一些舒缓抗发炎的药物来给病患,常见的消炎药物及医师自行调剂的药膏,都是医师做最专业的判断,不要怀疑医师爱滥用类固醇或消炎药物,耐心的接受治疗并回诊。
再来对于商品制造商也不要立刻就兴师问罪,认真的与厂商连络,静下心来谈论研究,看看是因为商品成份的致敏?还是个人使用的疏忽?又或者是个人免疫体质的原因?
引起皮肤敏感发炎的原因非常的多,有的人会对衣服过敏,会对自己的汗过敏,还有人接吻也会过敏,对动物毛发过敏...等等,因此了解原因才不会自己吓自己,才不会给自己造成不便,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浅谈化妆品不适…】
很多人都有过在使用化妆品后发生了不适之反应,轻则皮肤红、痒及刺激,严重者皮肤起疹子、严重发炎及肿胀。
根据许多的研究统计,化妆品中有三大成分是高风险的致敏源,分别是香料(包含精油及花水、花精,包含天然与非天然)、色料(包含天然与非天然)及防腐剂(包含天然与非天然)。当然会引起皮肤有不良反应的成分还有多种,只是无法一一举例(例如:蛋白质原料、植物萃取液、各种油性成份及人工合成药物...等),每一种成份都有引起皮肤不适的可能及嫌疑。有时候看起来几个个别看起来并不会引起皮肤刺激性的成份,经过混合后也可能会发生皮肤不适的症状。
网络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资料,因此我们可以透过搜寻找到一些人家统计,来看看哪些化妆品成份是容易引起皮肤,当然这样的信息是可以参考参考的,只是世事无绝对,有时候并不是人人都会发生反应。
由于为了突显商品特色或满足消费者心态,很多化妆品中会添加了很多很多成份,有些时候这样的商品反而高风险的商品,这是因为当很多成份混合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有没有害?这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保证...
皮肤在有异物入侵后,会产生红肿热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启动了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这时受侵害的部位会想要消灭这些不好的物质,从简单的角度来看,此时体内会加大血流速度想要快点清除掉这些物质(也因为如此才会有发生全身性反应的机率),局部会有升温的机制想要杀死有害物质(当然也有另一个原因是免疫反应后的副作用)。当然这类的免疫问题不是由我来说,因为我也没那么利害,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请教专业人员或参考人体生理学。
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单一成份的致敏性或安全性,都有一定的评估机制及管理制度,但是在化妆品成品方面就难了,要进行这样的实验,如果不是国际型的大企业或大集团,大致上根本没有办法每一种产品在上市之前就做相关的实验与评估,这是因为要花很多钱。况且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该产品会不会热销都不知道了,万一只卖个半年就要退出市场下架,根本不符合公司商业利益,所以能免则免了。
那么消费者使用化妆品就只能碰运气了吗?
老实说!其实还真的是这样,除了前面说的,商品组成复杂、厂商没能力作及商业利益考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会过敏排斥的成因不明,可能大家都不会发生的状况,就偏偏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再来是,一般消费者根本没有办法只透过商品外的成份组成表来评估该商品是否会让自己发生皮肤不适的状况,也没有办法自己在家里建立实验室来评估化妆品的安全性,同时也可能没有专业的背景条件。
那么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就只能自求多福吗?
当然不是!面对市面上那么多商品消费者是可以降低使用风险的,首先商品的外包装必须要有完整清楚的标示,最重要的是代理商与制造商是必须让你可以联络得到的信息,商品用途不夸大效果,全成份标示,清楚的制造日期及保存期限,保存方法及特殊产品是否有警语?(如:添加果酸之商品)...等,这只是初步用来判断是否为合法厂家所生产的商品而已。
拿到产品后,别急着往脸上涂抹,也别急着往手臂上测试其安全性,要做的是,先看看是否有商品使用说明书?看看厂家是否有交代注意事项?就我长期的经验发现,有一半的消费者是不看说明书的...
为什么要看说明书?这是因为有些美白商品或除皱商品,会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具有角质代谢促进作用的成份(如:果酸、水杨酸...等),这类的成份可能再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刺激感、发红、发痒及脱屑脱皮的现象,这类的现象都属于在使用时的正常反应。
再开始使用之前,请先保留买购买发票或相关证明及包装,全脸使用前,请先局部使用(如:手上臂内侧或耳后部位),请先在此部位使用几天,观察是否会引起皮肤不适?同时就算引起皮肤不适时,也不会因此而影响工作作息,或造成脸部大面积的受伤。
最后,无论是在测试期间或正式使用后,一旦发生使用后皮肤产生不适的症状时,那绝对不是在排毒,而是皮肤在跟你抗议说它不舒服,请立刻使用清水轻轻清洗移除,并停用该商品,跟该商品公司联系,办理退货。
皮肤会过敏的成因复杂,很难厘清是谁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厂商应该帮忙消费者办理退货。但我不认为厂商就应该担负赔偿责任,就如同吃海鲜发生过敏,不应该要求餐厅赔偿一样。当然如果是因为本生产品质量瑕疵或恶意添加伪禁药品,所造成的伤害或消费者权益受损,厂商自然不可推辞。
==【张丽卿老师】==【化学合成的油脂,对皮肤都不好吗?】
长期以来,每提到合成酯,总是会说~合成酯对皮肤没有好处,保养成分尽量避开「合成酯」...等等的话。
早期我们会提醒大家可以从英文字来过滤合成酯,首先从字尾是-ate开始防范,但到了后来,大家都把字尾是-ate的各种成分,都贴上「不良成分」的标签,这反而是一种灾害,不清楚化学名称,但又非常乐于研究成分的人,弄得自己吓自己。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美意。
合成酯是化学油脂的通称,化学油脂,当然「不是人体组成的油脂」,不被皮肤需要!
具有极性的(如溶剂般的具渗透性)合成酯,很容易透过毛孔渗入,容易跟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混杂在一起。而一种对活细胞组织具有溶剂效应的油脂,留置在毛孔内,长时间下来,会发生的变异性、引发的皮肤不正常反应,其可能性是无限宽广的。
化妆品用「具极性的合成酯」做什么?
极性油脂渗透性强,所以质地触感偏向「清爽」「舒适」「不油腻」「好吸收」,所以,保养品用它来替代植物油、凡士林,美其名为「轻爽透气油」。所以,卸妆油中引用来,以「油」溶油,选择极性合成酯,卸妆效果一极棒!所以,粉底霜、粉底液、防晒乳等,引用这一类合成酯,使好推、透气、舒适。
但,留置时间久了,个人肌肤负面反应不一,就大家自己去承担了!(反正不会立即爆发副作用)
合成酯也有对皮肤威胁小的。不具极性的化学油脂,像是凡士林、矿物油、氢化聚异丁烯、高级烷类、高级烯类等,因为与皮脂兼容性差、也不具溶剂效应,自然的对皮肤的可能副作用伤害就比较小。所以,只要纯度够,就没有过多的负面疑虑。唇采、粉底、防晒乳等引用这一类非极性合成酯的也很多。
您也许会问:为什么化妆品界,一定要加这些化学油脂到产品中呢?难道就不能天然一些吗?
其实,合成酯不易败坏,所以可大大将低防腐剂、抗氧化剂等的添加量。产品的保存期限也可以大大的延长。仔细去观察,有些保养霜,放五年打开来用,也不觉得变质变味,为什么这么神奇呢?除了防腐剂加码可以办到之外.......想到了吗?不用植物油,全改成合成酯,那就搞定啦!
==【张丽卿老师】==化妝品的【控油抗痘】能耐知多少?
化妆品业者,确实可能基于商机,告诉消费者,他们的产品可以治疗改善痘痘。
医师大人,强势的「医疗」观,很可能斩钉截铁的告诉患者,什么保养品都没有用、都不要擦,擦药吃药就对了。
于是怕药的,愿意选择保养品,以为这样就不会让皮肤受到药物的威胁(但所认知的威胁内容,通常是以讹传讹的不成熟信息)。
找医师的人,基本心态是对的(何必自己猜测痘痘的型态与盘算治疗计策呢!),但会遇到保养上的困扰。当医师叮咛什么化妆品都不要用不要擦时,就会有个人实际需求上的困扰。
痘痘族必须先了解到,保养品不能解决痘痘问题,但可以提供痘痘肌肤保养或化妆上的需求。药品,是短暂治愈痘痘的利器,但不能视为长期使用、控制痘痘用的保养品。
当一款「保养品」(包含含药化妆品)改善痘痘的效果(不论是粉刺或化脓痘痘)出奇快速有效时,请务必怀疑并探讨它是怎么办到的!
当一款「药品」(包含药膏与口服药)改善痘痘的效果出奇的快时(一天两天),也一样要怀疑医师是不是下了「重药」。
痘痘不是一天形成的,就没道理一天之内控制下来或完全缓解,即使是「药」也不应该如此神速。效果太快,不是神仙水、也不是神医,而可能是有掺药之虑的保养品、有医德之疑的商业医师。
没有「药」或「保养品」可以治愈痘痘,让人摆脱痘痘的魔咒!
难不成医师说可以治疗痘痘、保养品声称可以摆脱痘痘,都在骗人?
关键在「认知」吧!没有一个医师会跟患者说,治疗好了之后,不会再发生。
保养品对痘痘,也倾向于「治标」不治本。退一步想,能治标就已经很迷人啦!
长痘痘,不是感冒滤过性病毒感染、不是细菌霉菌等外来菌感染的皮肤病。而是内生性的因素,与遗传、内分泌、作息、饮食、健康状况等有关。所以,只能控制调理痘痘的症状,无法灭绝痘痘的发生。
因为痘痘的发生,多半是自发性的(体质的原因)。也就是,不论你选择的保养品是不是完全避开了致痘成分,或者绝对不化妆、绝对不在脸上擦任何东西….,痘痘也许还是会长。
有部分情况是,痘痘原本没那么严重或发的那么多,而是因为某些外来因素造成的,那么得先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才能谈有效改善。
若觉得问题出在涂在脸上的化妆品,但呈现的,主要会是刺激过敏等片状或面状的发炎现象,不是点状的冒痘痘。
吃的问题,是这几年被探讨较多的。关键在高升糖食物,造成血液里的第一型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浓度提高,
刺激男性荷尔蒙生成,间接造成皮脂腺大量分泌皮脂。所以,若是偏油性的痘性肌,对高升糖食物得先忌口,观察一段时日,看看是不是您个人的「油性痘性肌症结」所在。
压力大、作息不正常,都会使交感神经失调,促使皮脂腺大量分泌皮脂。所以,别以为压力、失眠、该睡不睡,只会让皮肤暗沈无光泽,还会让脸出油的利害,油多,痘痘报到的机会就会增加。
==【痘痘三分天註定 七分靠打拚】==【内容摘自《真美肌》,作者张丽卿,天下杂志出版】
「青春痘」陪伴90%的人走过10 年左右的青春岁月。根据统计,即便把年龄层拉高到30 岁,仍然有八成的人,有过冒痘痘的困扰。(25 岁之后,真正的痘痘族,只剩7%。)
多数的人,购买痘痘肌肤用保养品,是不做功课的。总以为买标明是给「痘痘肌」使用的就对了。
接下来就在痘痘时好时坏,产品换来换去中过日子。产品没效果、没改善的,那还算幸运(至少没损失改变什么);弄得皮肤干燥脱皮、愈用长愈多,日后脱离痘痘期却变成脆弱敏感肌者,也不在少数。
战痘功课一:认识痘痘
浮在脸上的痘痘有许多不同的样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发炎粉刺、发炎带脓疱的粉刺⋯⋯,更严重的结节与囊肿,就不必太研究,直接找医师就对了。
长痘痘主要是遗传与内分泌因素,在痤疮树(Acne tree)中(见218 页图)属于根部的位置,换言之是与生俱来的。
其中遗传来自父母,了解一下父母年轻时期有无严重痘痘,大概就可知道自己的「中奖机率」了。内分泌,主要指的是男性荷尔蒙与女性荷尔蒙(雌激素与黄体素)。
男性荷尔蒙是皮脂腺体壮大的关键。当男性荷尔蒙受到5-α 还原酶的作用, 转变为氢化结构( 二氢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时,这个氢化结构的荷尔蒙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皮脂,造成油性肌。
皮脂腺体里,住着痤疮杆菌(Pacnes),这种杆菌每个人的皮肤中都有,但会在皮脂分泌过度、毛孔阻塞不透气时,大量的繁殖并分解皮脂,并释放出代谢物,造成粉刺、脓疱、发炎等现象。
因此,隐藏的痘痘基因,会在男性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龄,因为皮肤过油来不及适度的清理,而让痤疮杆菌有机会繁殖增生,进一步爆发出粉刺、发炎、脓疱。
战痘功课二:自我饮食调整
基因不能改,内分泌则能调。怎么调?医师有荷尔蒙疗法,但那是针对极端严重失控的青春痘,经评估后才会使用的非常手段。自己有没有办法调整内分泌呢?当然办不到。不过,调整内分泌的目的,无非是要控制皮脂腺不大量分泌皮脂而已。不论有没有接受荷尔蒙疗法,从饮食把关,避免刺激男性荷尔蒙是必要的。
‧「高升糖」食品,会使血糖浓度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刺激血浆中第一型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factor-1,IGF-1)浓度提高,刺激男性荷尔蒙生成。这无异是火上加油,更加刺激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
所以,痘痘冒不停的岁月,高升糖食物要忌口,迁就低升糖饮食。
‧ 牛奶,虽是补充钙质的重要来源,但是对痘痘冒不停的人来说,牛奶是绝对要限量忌口的。
正常的牛奶,每公斤含约4 奈克的IGF-1,喂食或注射人工荷尔蒙以增加泌乳量的牛,每公斤牛奶所含的IGF-1 是可达相当于正常牛奶40 倍的IGF-1。已经有研究显示,大量饮用牛奶者,痘痘的发生率偏高。以牛奶为主加工品,也有相同的问题。
女生的痘痘问题,还会与月经生理周期有关。最困扰的痘痘期会发生在黄体素偏高的那10 天,也就是从月经日算起的第18 ∼ 28 天。所以,痘痘开始冒不停,大概就是离生理期近了的前几天。黄体素浓度增高,一样刺激皮脂腺分泌。
所以,在这10 天,要特别忌口高升糖以及含高浓度IGF-1的牛奶相关制品。
战痘功课三:自我生活调整
已经是痘痘族,又要放纵自己彻夜上网、熬夜读书,隔天又得强打起精神上课、考试、上班、干活⋯⋯,交感神经自然无法得到休息,交感神经失调,也是刺激皮脂大量分泌的头号敌人。
战痘功课四:确实清洁毛孔
痘痘族一定要清楚,长痘痘不是因为「脏、懒惰」,也不是脸没有洗干净。用清洁力很强的洗面奶洗脸,或者一天洗非常多次,洗到皮肤干燥紧绷,对长痘痘这件事,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你无法用洗脸的方式,洗掉毛孔里的油。
再来是,毛孔里的油没有冒完的时候,不必刻意移除,只要能够畅流不阻滞即可。皮脂不阻滞就不会氧化阻塞住毛孔,痤疮杆菌就不易繁殖,发生痘痘的机率就会降低。
洗完脸的时候,用泥膏面膜敷脸,或者用蒸汽蒸脸,或者保湿冻胶敷脸,愈是油性脸、愈是毛孔粗大、愈是有黑头粉刺困扰者,愈需要敷脸辅助清洁。
敷脸的目的是利用「湿、闷、热」三管其下的方式,让毛孔漏斗区的皮脂角质污垢能软化。再用粉刺棒帮忙移掉掉这些软化的皮脂栓塞物。
Ti高升糖指数食物
葡萄糖、菠萝、西瓜、葡萄干、蜂蜜、玉米片、松饼、白米、烤马铃薯、柳橙果汁、面包、汽水、精制谷类。
低升糖指数食物
草莓、水梨、苹果、西红柿、葡萄柚、樱桃、无糖豆浆、黄豆、花生、绿叶蔬菜、洋葱等。
有益痘痘肌调理的食物
‧ 有机食品与未加工食品:蔬菜水果、全谷类
‧ 含有omega-3 油脂的食物:沙丁鱼和亚麻仁油
‧ 锌:牡蛎、南瓜子、姜、全麦、黑麦、燕麦
‧ 维生素A:肝脏、贝类、鳕鱼油
‧ 维生素B6:全谷类、豆类、坚果、肝脏、酵母、鱼、蔬菜
FB的朋友写到~ 台湾有个知名平价品牌,挂日本名字+医美诊所...等等,很多面膜成分都好多。常见成分都加在一起,不知道是用心安的还是...?
这问题很好,也是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平价产品时,心里的「?」号吧!
其实~~
品牌的营销手法,是符合法规规范的时候,作为消费者,就应当要有「合理」的认知逻辑,再相信,是自己贪心、无知,不是品牌欺骗消费者了。
譬如说:一块面膜售价10块钱。袋子上印着『维他命C+传明酸+熊果素+Q10+艾地苯+玻尿酸+胶原蛋白,纸盒或面膜袋子上,写者维他命C抗氧化;传明酸美白;熊果素美白;Q10抗老化....。』
只要真的有加(加多少不是卫生局要管的重点),这样写是合法规的,没有夸大不实的问题。
一个购买着,心里必须清楚,便宜必然是「看得到吃不到」的。
一块10元面膜,通路(或卖场)费用要扣去30~50% ,也就是得分3~5元给店家。面膜的铝袋、材质、印刷、生产代工工资,最少也要3~4元,那面膜内的精华液,最多也只能「装2元」啰,加上管销费用,品牌自己大概也只剩下0.5~1.5元的利润。(如此薄利的生意,您想做吗?)
请想想:面膜精华液25cc,2元,也就是一公斤80元的精华液成本,要装上述的那么多种活性成分,您认为它该装什么浓度,才算童叟无欺?
装防腐剂、香料、增稠剂与保湿的甘油,80元,应该就只能这样了啦!
==【张丽卿老师】==【为什么说便宜的面膜不要敷呢?】
便宜面膜不要敷,着眼点在「赔本生意没人做」的概念上。
一片面膜的成本,包含[精华液+包装袋(再加上印刷、纸盒)+面膜材质],若以五折批给店家(实际上折数可能还更低些),一块卖20元。请问供货商用10元的成本,要怎么「分配」成本与利润结构?
而什么都能偷工减料,偏偏防腐剂就不能少(不然面膜坏掉谁要敷啊!),所以敷「超低廉价位面膜」,等于是在敷「防腐剂面膜」的机率,相对的比较高。
然而知名品牌推出廉价面膜,又怎么看待?
面膜的价值绝对与「成本」有关,但不绝对反应在「末端售价」上。所以,用价格去衡量面膜的可信任度,确实不够科学。因此,才会有所谓的以敷脸时皮肤是否「有刺痛感」来帮肌肤把关。不论面膜的功效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天天敷、敷贵的、平价的、有效的、无效的…,就可以较随兴些啰!
就需求面来说,敷脸的目的若只是为了保湿,真的不太需要。保湿敷脸的最需要时机,是化妆前,不是就寝前。敷脸的目的,是加强保养与特别保养。所以,至少要有保湿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像是美白、抗氧化等。而敷脸到底有没有达到你要的「目的」,才是要不要一直投资的关键。
== 【张丽卿老师】==【到底是哪些成分在阻塞毛孔?】
疑问---
1. 使用太油的化妆品(特别是保养品)来保养,对已经是油性肌肤的人来说,反而会造成毛孔阻塞,反而容易长痘痘。
2. 油性肌肤的保养是不缺油的,所以选择低油、无油化妆品或保养品,才是减少肌肤负担的方法。
释疑---
1. 油搽在皮肤上,不会像水一样的蒸发掉,而是在皮肤上形成油膜,薄薄的覆盖住毛孔、汗孔。所以天气闷热,需要排汗时,整张脸就会觉得闷热不透气。但,单纯且极微量的油(譬如:乳霜油/水比油顶多只占10%,一次擦0.5cc在脸上,等于擦了0.05cc的油在一整张脸而已),不足以阻挡住毛孔皮脂的奔窜而出。所以,「油」不是「阻塞毛孔排泄」的原罪。
2. 要入油于罪~譬如:[判油阻塞毛孔],至少搽在脸上的油,份量要够(一次0.5cc的话我就同意)而且油本身是密封性高的矿物油、凡士林、蜜蜡、乳脂类,才有可能「阻塞成功」。譬如:[判油让皮肤长痘痘],还得是一些会引发面疱发生性的油脂(像是带极性的合成酯、纯度新鲜度堪虑的油脂)。
3. 所以,一竿子否定油,根本没有解决毛孔阻塞、擦化妆品就长痘痘的问题啊!
4. 毛孔中的阻塞物,主要的组成是代谢的皮脂、角质、汗垢、细菌残骸、氧化物等等,基本上都是人体自己产生的代谢物,彩妆粉体、保养品占阻塞物的比例微不足道。所以,问题在毛孔口「被挡住」了。
5. 被「什么」给挡住?最大的障碍物是自己产生的皮脂混合代谢物,其次是搽在皮肤表面的各种化妆品。注意喔,化妆品顶多只是在路口挡住出路,不是侵入毛孔的羊肠小道,变成障碍物。
6. 所以,老是会遇到毛孔阻塞困扰的人,请注意~选择低油产品,只是让你的心服用「这样比较有保障」的安慰剂。选择产品时,「会闷的」就少碰,所以无油配方的产品,要是也会闷,就一样会挡住毛孔、挡住油脂代谢流出。
7. 另外,请正视毛孔口老是满载油脂废物的问题。不要去问「几天深层清洁一次比较适合」的傻问题,每个人的皮脂分泌量、角质角化速度、肌肤自清能力、汗流量、痤疮杆菌的存在量…..都不相同!所以,有必要时,还是得「天天」清。你没有条件眼红那些无此困扰的人啊!
最后还是要告诉油性肌、痘性肌的网友,「油」并不可怕,要改善毛孔内的问题,像是皮脂分泌旺盛(从调理皮脂分泌下手)、毛囊发炎、抑制痤疮杆菌增生等等问题,还都是借重「油」性机能成分,易于从毛孔深度渗入毛囊,发挥作用才能收效啊!
==【张丽卿老师】==【深层清洁敷脸不能挽救黑头粉刺!】
深层清洁敷脸,是要藉助「闷」的力道,软化毛孔口半固化的皮脂。目标是疏通皮脂代谢的油管,让毛孔维持干净。
卸妆油对油性肌肤、毛孔粗大显脏的协助,也是一样~让毛孔干净些。
要解决粉刺问题,必然有对应的疗效成分才行,卸妆、敷脸,是佐助面疱肌与油性肌做好保养的一种方式,不是治疗。
一般人,觉得毛孔很脏、草莓鼻,其实都还不到黑头粉刺的阶段,只要做好卸妆与敷脸,就会拥有漂亮毛孔,不见得得用到药用成分(水杨酸、A酸、过氧化苯酰等有刺激性的成分)。
==【张丽卿老师】==【谈谈化妆品敏感】
使用化妆品时所产生的皮肤敏感不适之症状,一般来说医生会称为”接触性皮肤炎”,我想很多朋友都曾遇到过使用化妆品时所产生的不适之现象,这些症状大多为:痒、肿、红、痛,严重一点时还会产生发炎、分泌出组织液,甚至引起更大的症状出现。
那么为什么在使用化妆品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呢?
大家都知道化妆品是由很多成份所组成,常见的香料、色料、防腐剂,是已经被证实引起发生率最高的嫌疑成份,但是会引起皮肤敏感刺激的成份还有其它的原料。
1. 界面活性剂 EX:阴离子型界面活性剂、阳离子型界面活性剂...
2. 乳化剂
3. 防晒剂
4. 抗氧化剂 EX:BHA, BHT...
5. 油、脂、蜡、合成酯 乙醇...
6. 酸性成份 EX:果酸、A酸...
7. 碱剂 EX:KOH, NaOH...
8. 其它 EX:微生物污染...
9. 发品 EX:染发剂、烫发剂...
界面活性剂与乳化剂,因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很可能在过度的清洁或与皮肤强力的作用之下,让皮肤的皮脂膜或角质层被移除或不完整,也可能会因为使用后清洁的不够彻底,而对皮肤产生长时间的刺激,因此会发生皮肤不适的症状。
酸性成份与碱剂,则多数的原因是因为是过度侵蚀皮肤而产生皮肤发炎的现象。
另外产品之中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所造成的微生物污染,也是会引起皮肤发炎。
防晒剂、抗氧化剂、油、脂、蜡、合成酯、乙醇,也是常见的致过敏原。
除了上面举例的碱剂与酸性成份所造成的侵蚀性伤害,所发生的原因较容易厘清之外,其它成份在引起发生皮肤发炎时较不容易厘清到底是哪个成份所引起的。
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机制实在是太复杂了,只要是人体体内不该存在的物质在进入人体之后,就会被攻击,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来清除异物。
很多消费者在发生使用化妆品之后产生皮肤敏感发炎后,都会立刻请求医师的协助及治疗,当然在医师的询问后,医师都会说这”可能”应该是化妆品的关系所引起,所以会要求病患立刻停止该商品,并接受医师所开立的药物来舒缓及消除病灶。
此时的消费者大多会很恐慌的开始怪罪于该化妆品的厂商,会认为化妆品厂商昧着良心生产黑心商品来毒害消费者,甚至提起法律诉讼。
我们假设所有的商品都是经由合法厂商,使用安全的原料,并且有专业的技术及能力,来生产良好质量之商品,并且经由受过完整商品教育的销售人员来销售并指导消费者使用。
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不会发生化妆品过敏或皮肤炎了?
答案是:不一定。
正如前面所说的,会引起过敏发炎的机制太过于复杂,所以我们只能透过长时间的观察或测试,才能找出有较高嫌疑的成份,然后再避免去使用它,来降低发病的机率。
可是医生都说是因为化妆品的关系了,难道不是化妆品质量太差吗?
其实大家仔细的回想一下,大多数的医生都只会说:可能?应该?或许?大概?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病患去看诊时,主动告诉医师自己是因为使用了XX产品后才发生的症状,所以医生只能给个不太肯定的答案,并要求病患立刻停止使用,并接受医生所开立之药物来治疗。
况且医师在没有相关的检验设备仪器下,根本无法判断质量的好坏,以及测试过敏原,所以医师也不会那么斩钉截铁说:就是那罐东西有问题。
况且过敏的原因不是只有致敏原的原因,有很多时候是消费者对自己买的商品用途及特性或使用注意事项不了解,所造成的皮肤伤害,例如:清洁商品没有清除干净或根本没清除、任意随便混用不同商品、使用添加有角质代谢加强之药物、具有光敏感之成份、使用完毕之商品并未确时紧闭保存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将商品放置于浴室内造成微生物污染...等等。
因此建议,当拿到一个商品时,不论是新产品还是已经用过的商品,都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为什么已经用过的商品还要注意?这是因为可能生产厂商配方会有变动,使用新产品时,不应立刻全脸涂抹,应该先局部试用个几天,等待确认无异状时,再全脸涂抹,对于皮肤有不适症状出现时,应该立刻使用大量的清水清洗,此时应该避免再使用有引发刺激发炎嫌疑的清洁商品,清洗时不可大力揉搓,以免再次伤害皮肤,此时只需轻轻的用清水清洗,洗后使用完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稍待片刻,观察是否有舒缓?如果还是无法纾缓皮肤症状,再寻求医师治疗。
另外对于医师的治疗应该要抱持100%的信任,不要道听涂说,不要怀疑医师所开立之药物,因为医师也是人,没有办法用肉眼就能100%验出患者的病灶,所以先开立一些舒缓抗发炎的药物来给病患,常见的消炎药物及医师自行调剂的药膏,都是医师做最专业的判断,不要怀疑医师爱滥用类固醇或消炎药物,耐心的接受治疗并回诊。
再来对于商品制造商也不要立刻就兴师问罪,认真的与厂商连络,静下心来谈论研究,看看是因为商品成份的致敏?还是个人使用的疏忽?又或者是个人免疫体质的原因?
引起皮肤敏感发炎的原因非常的多,有的人会对衣服过敏,会对自己的汗过敏,还有人接吻也会过敏,对动物毛发过敏...等等,因此了解原因才不会自己吓自己,才不会给自己造成不便,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浅谈化妆品不适…】
很多人都有过在使用化妆品后发生了不适之反应,轻则皮肤红、痒及刺激,严重者皮肤起疹子、严重发炎及肿胀。
根据许多的研究统计,化妆品中有三大成分是高风险的致敏源,分别是香料(包含精油及花水、花精,包含天然与非天然)、色料(包含天然与非天然)及防腐剂(包含天然与非天然)。当然会引起皮肤有不良反应的成分还有多种,只是无法一一举例(例如:蛋白质原料、植物萃取液、各种油性成份及人工合成药物...等),每一种成份都有引起皮肤不适的可能及嫌疑。有时候看起来几个个别看起来并不会引起皮肤刺激性的成份,经过混合后也可能会发生皮肤不适的症状。
网络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资料,因此我们可以透过搜寻找到一些人家统计,来看看哪些化妆品成份是容易引起皮肤,当然这样的信息是可以参考参考的,只是世事无绝对,有时候并不是人人都会发生反应。
由于为了突显商品特色或满足消费者心态,很多化妆品中会添加了很多很多成份,有些时候这样的商品反而高风险的商品,这是因为当很多成份混合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有没有害?这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保证...
皮肤在有异物入侵后,会产生红肿热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启动了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这时受侵害的部位会想要消灭这些不好的物质,从简单的角度来看,此时体内会加大血流速度想要快点清除掉这些物质(也因为如此才会有发生全身性反应的机率),局部会有升温的机制想要杀死有害物质(当然也有另一个原因是免疫反应后的副作用)。当然这类的免疫问题不是由我来说,因为我也没那么利害,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请教专业人员或参考人体生理学。
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单一成份的致敏性或安全性,都有一定的评估机制及管理制度,但是在化妆品成品方面就难了,要进行这样的实验,如果不是国际型的大企业或大集团,大致上根本没有办法每一种产品在上市之前就做相关的实验与评估,这是因为要花很多钱。况且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该产品会不会热销都不知道了,万一只卖个半年就要退出市场下架,根本不符合公司商业利益,所以能免则免了。
那么消费者使用化妆品就只能碰运气了吗?
老实说!其实还真的是这样,除了前面说的,商品组成复杂、厂商没能力作及商业利益考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会过敏排斥的成因不明,可能大家都不会发生的状况,就偏偏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再来是,一般消费者根本没有办法只透过商品外的成份组成表来评估该商品是否会让自己发生皮肤不适的状况,也没有办法自己在家里建立实验室来评估化妆品的安全性,同时也可能没有专业的背景条件。
那么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就只能自求多福吗?
当然不是!面对市面上那么多商品消费者是可以降低使用风险的,首先商品的外包装必须要有完整清楚的标示,最重要的是代理商与制造商是必须让你可以联络得到的信息,商品用途不夸大效果,全成份标示,清楚的制造日期及保存期限,保存方法及特殊产品是否有警语?(如:添加果酸之商品)...等,这只是初步用来判断是否为合法厂家所生产的商品而已。
拿到产品后,别急着往脸上涂抹,也别急着往手臂上测试其安全性,要做的是,先看看是否有商品使用说明书?看看厂家是否有交代注意事项?就我长期的经验发现,有一半的消费者是不看说明书的...
为什么要看说明书?这是因为有些美白商品或除皱商品,会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具有角质代谢促进作用的成份(如:果酸、水杨酸...等),这类的成份可能再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刺激感、发红、发痒及脱屑脱皮的现象,这类的现象都属于在使用时的正常反应。
再开始使用之前,请先保留买购买发票或相关证明及包装,全脸使用前,请先局部使用(如:手上臂内侧或耳后部位),请先在此部位使用几天,观察是否会引起皮肤不适?同时就算引起皮肤不适时,也不会因此而影响工作作息,或造成脸部大面积的受伤。
最后,无论是在测试期间或正式使用后,一旦发生使用后皮肤产生不适的症状时,那绝对不是在排毒,而是皮肤在跟你抗议说它不舒服,请立刻使用清水轻轻清洗移除,并停用该商品,跟该商品公司联系,办理退货。
皮肤会过敏的成因复杂,很难厘清是谁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厂商应该帮忙消费者办理退货。但我不认为厂商就应该担负赔偿责任,就如同吃海鲜发生过敏,不应该要求餐厅赔偿一样。当然如果是因为本生产品质量瑕疵或恶意添加伪禁药品,所造成的伤害或消费者权益受损,厂商自然不可推辞。
==【张丽卿老师】==【化学合成的油脂,对皮肤都不好吗?】
长期以来,每提到合成酯,总是会说~合成酯对皮肤没有好处,保养成分尽量避开「合成酯」...等等的话。
早期我们会提醒大家可以从英文字来过滤合成酯,首先从字尾是-ate开始防范,但到了后来,大家都把字尾是-ate的各种成分,都贴上「不良成分」的标签,这反而是一种灾害,不清楚化学名称,但又非常乐于研究成分的人,弄得自己吓自己。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美意。
合成酯是化学油脂的通称,化学油脂,当然「不是人体组成的油脂」,不被皮肤需要!
具有极性的(如溶剂般的具渗透性)合成酯,很容易透过毛孔渗入,容易跟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混杂在一起。而一种对活细胞组织具有溶剂效应的油脂,留置在毛孔内,长时间下来,会发生的变异性、引发的皮肤不正常反应,其可能性是无限宽广的。
化妆品用「具极性的合成酯」做什么?
极性油脂渗透性强,所以质地触感偏向「清爽」「舒适」「不油腻」「好吸收」,所以,保养品用它来替代植物油、凡士林,美其名为「轻爽透气油」。所以,卸妆油中引用来,以「油」溶油,选择极性合成酯,卸妆效果一极棒!所以,粉底霜、粉底液、防晒乳等,引用这一类合成酯,使好推、透气、舒适。
但,留置时间久了,个人肌肤负面反应不一,就大家自己去承担了!(反正不会立即爆发副作用)
合成酯也有对皮肤威胁小的。不具极性的化学油脂,像是凡士林、矿物油、氢化聚异丁烯、高级烷类、高级烯类等,因为与皮脂兼容性差、也不具溶剂效应,自然的对皮肤的可能副作用伤害就比较小。所以,只要纯度够,就没有过多的负面疑虑。唇采、粉底、防晒乳等引用这一类非极性合成酯的也很多。
您也许会问:为什么化妆品界,一定要加这些化学油脂到产品中呢?难道就不能天然一些吗?
其实,合成酯不易败坏,所以可大大将低防腐剂、抗氧化剂等的添加量。产品的保存期限也可以大大的延长。仔细去观察,有些保养霜,放五年打开来用,也不觉得变质变味,为什么这么神奇呢?除了防腐剂加码可以办到之外.......想到了吗?不用植物油,全改成合成酯,那就搞定啦!
==【张丽卿老师】==化妝品的【控油抗痘】能耐知多少?
化妆品业者,确实可能基于商机,告诉消费者,他们的产品可以治疗改善痘痘。
医师大人,强势的「医疗」观,很可能斩钉截铁的告诉患者,什么保养品都没有用、都不要擦,擦药吃药就对了。
于是怕药的,愿意选择保养品,以为这样就不会让皮肤受到药物的威胁(但所认知的威胁内容,通常是以讹传讹的不成熟信息)。
找医师的人,基本心态是对的(何必自己猜测痘痘的型态与盘算治疗计策呢!),但会遇到保养上的困扰。当医师叮咛什么化妆品都不要用不要擦时,就会有个人实际需求上的困扰。
痘痘族必须先了解到,保养品不能解决痘痘问题,但可以提供痘痘肌肤保养或化妆上的需求。药品,是短暂治愈痘痘的利器,但不能视为长期使用、控制痘痘用的保养品。
当一款「保养品」(包含含药化妆品)改善痘痘的效果(不论是粉刺或化脓痘痘)出奇快速有效时,请务必怀疑并探讨它是怎么办到的!
当一款「药品」(包含药膏与口服药)改善痘痘的效果出奇的快时(一天两天),也一样要怀疑医师是不是下了「重药」。
痘痘不是一天形成的,就没道理一天之内控制下来或完全缓解,即使是「药」也不应该如此神速。效果太快,不是神仙水、也不是神医,而可能是有掺药之虑的保养品、有医德之疑的商业医师。
没有「药」或「保养品」可以治愈痘痘,让人摆脱痘痘的魔咒!
难不成医师说可以治疗痘痘、保养品声称可以摆脱痘痘,都在骗人?
关键在「认知」吧!没有一个医师会跟患者说,治疗好了之后,不会再发生。
保养品对痘痘,也倾向于「治标」不治本。退一步想,能治标就已经很迷人啦!
长痘痘,不是感冒滤过性病毒感染、不是细菌霉菌等外来菌感染的皮肤病。而是内生性的因素,与遗传、内分泌、作息、饮食、健康状况等有关。所以,只能控制调理痘痘的症状,无法灭绝痘痘的发生。
因为痘痘的发生,多半是自发性的(体质的原因)。也就是,不论你选择的保养品是不是完全避开了致痘成分,或者绝对不化妆、绝对不在脸上擦任何东西….,痘痘也许还是会长。
有部分情况是,痘痘原本没那么严重或发的那么多,而是因为某些外来因素造成的,那么得先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才能谈有效改善。
若觉得问题出在涂在脸上的化妆品,但呈现的,主要会是刺激过敏等片状或面状的发炎现象,不是点状的冒痘痘。
吃的问题,是这几年被探讨较多的。关键在高升糖食物,造成血液里的第一型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浓度提高,
刺激男性荷尔蒙生成,间接造成皮脂腺大量分泌皮脂。所以,若是偏油性的痘性肌,对高升糖食物得先忌口,观察一段时日,看看是不是您个人的「油性痘性肌症结」所在。
压力大、作息不正常,都会使交感神经失调,促使皮脂腺大量分泌皮脂。所以,别以为压力、失眠、该睡不睡,只会让皮肤暗沈无光泽,还会让脸出油的利害,油多,痘痘报到的机会就会增加。
==【痘痘三分天註定 七分靠打拚】==【内容摘自《真美肌》,作者张丽卿,天下杂志出版】
「青春痘」陪伴90%的人走过10 年左右的青春岁月。根据统计,即便把年龄层拉高到30 岁,仍然有八成的人,有过冒痘痘的困扰。(25 岁之后,真正的痘痘族,只剩7%。)
多数的人,购买痘痘肌肤用保养品,是不做功课的。总以为买标明是给「痘痘肌」使用的就对了。
接下来就在痘痘时好时坏,产品换来换去中过日子。产品没效果、没改善的,那还算幸运(至少没损失改变什么);弄得皮肤干燥脱皮、愈用长愈多,日后脱离痘痘期却变成脆弱敏感肌者,也不在少数。
战痘功课一:认识痘痘
浮在脸上的痘痘有许多不同的样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发炎粉刺、发炎带脓疱的粉刺⋯⋯,更严重的结节与囊肿,就不必太研究,直接找医师就对了。
长痘痘主要是遗传与内分泌因素,在痤疮树(Acne tree)中(见218 页图)属于根部的位置,换言之是与生俱来的。
其中遗传来自父母,了解一下父母年轻时期有无严重痘痘,大概就可知道自己的「中奖机率」了。内分泌,主要指的是男性荷尔蒙与女性荷尔蒙(雌激素与黄体素)。
男性荷尔蒙是皮脂腺体壮大的关键。当男性荷尔蒙受到5-α 还原酶的作用, 转变为氢化结构( 二氢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时,这个氢化结构的荷尔蒙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皮脂,造成油性肌。
皮脂腺体里,住着痤疮杆菌(Pacnes),这种杆菌每个人的皮肤中都有,但会在皮脂分泌过度、毛孔阻塞不透气时,大量的繁殖并分解皮脂,并释放出代谢物,造成粉刺、脓疱、发炎等现象。
因此,隐藏的痘痘基因,会在男性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龄,因为皮肤过油来不及适度的清理,而让痤疮杆菌有机会繁殖增生,进一步爆发出粉刺、发炎、脓疱。
战痘功课二:自我饮食调整
基因不能改,内分泌则能调。怎么调?医师有荷尔蒙疗法,但那是针对极端严重失控的青春痘,经评估后才会使用的非常手段。自己有没有办法调整内分泌呢?当然办不到。不过,调整内分泌的目的,无非是要控制皮脂腺不大量分泌皮脂而已。不论有没有接受荷尔蒙疗法,从饮食把关,避免刺激男性荷尔蒙是必要的。
‧「高升糖」食品,会使血糖浓度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刺激血浆中第一型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factor-1,IGF-1)浓度提高,刺激男性荷尔蒙生成。这无异是火上加油,更加刺激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
所以,痘痘冒不停的岁月,高升糖食物要忌口,迁就低升糖饮食。
‧ 牛奶,虽是补充钙质的重要来源,但是对痘痘冒不停的人来说,牛奶是绝对要限量忌口的。
正常的牛奶,每公斤含约4 奈克的IGF-1,喂食或注射人工荷尔蒙以增加泌乳量的牛,每公斤牛奶所含的IGF-1 是可达相当于正常牛奶40 倍的IGF-1。已经有研究显示,大量饮用牛奶者,痘痘的发生率偏高。以牛奶为主加工品,也有相同的问题。
女生的痘痘问题,还会与月经生理周期有关。最困扰的痘痘期会发生在黄体素偏高的那10 天,也就是从月经日算起的第18 ∼ 28 天。所以,痘痘开始冒不停,大概就是离生理期近了的前几天。黄体素浓度增高,一样刺激皮脂腺分泌。
所以,在这10 天,要特别忌口高升糖以及含高浓度IGF-1的牛奶相关制品。
战痘功课三:自我生活调整
已经是痘痘族,又要放纵自己彻夜上网、熬夜读书,隔天又得强打起精神上课、考试、上班、干活⋯⋯,交感神经自然无法得到休息,交感神经失调,也是刺激皮脂大量分泌的头号敌人。
战痘功课四:确实清洁毛孔
痘痘族一定要清楚,长痘痘不是因为「脏、懒惰」,也不是脸没有洗干净。用清洁力很强的洗面奶洗脸,或者一天洗非常多次,洗到皮肤干燥紧绷,对长痘痘这件事,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你无法用洗脸的方式,洗掉毛孔里的油。
再来是,毛孔里的油没有冒完的时候,不必刻意移除,只要能够畅流不阻滞即可。皮脂不阻滞就不会氧化阻塞住毛孔,痤疮杆菌就不易繁殖,发生痘痘的机率就会降低。
洗完脸的时候,用泥膏面膜敷脸,或者用蒸汽蒸脸,或者保湿冻胶敷脸,愈是油性脸、愈是毛孔粗大、愈是有黑头粉刺困扰者,愈需要敷脸辅助清洁。
敷脸的目的是利用「湿、闷、热」三管其下的方式,让毛孔漏斗区的皮脂角质污垢能软化。再用粉刺棒帮忙移掉掉这些软化的皮脂栓塞物。
Ti高升糖指数食物
葡萄糖、菠萝、西瓜、葡萄干、蜂蜜、玉米片、松饼、白米、烤马铃薯、柳橙果汁、面包、汽水、精制谷类。
低升糖指数食物
草莓、水梨、苹果、西红柿、葡萄柚、樱桃、无糖豆浆、黄豆、花生、绿叶蔬菜、洋葱等。
有益痘痘肌调理的食物
‧ 有机食品与未加工食品:蔬菜水果、全谷类
‧ 含有omega-3 油脂的食物:沙丁鱼和亚麻仁油
‧ 锌:牡蛎、南瓜子、姜、全麦、黑麦、燕麦
‧ 维生素A:肝脏、贝类、鳕鱼油
‧ 维生素B6:全谷类、豆类、坚果、肝脏、酵母、鱼、蔬菜
-
M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7 23:00:31
-
悠悠果冻豆腐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9 18:37:44
-
Shill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8 01:46:08
-
全员母亲复活节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5 17:43:41
-
jingj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1 19:51:2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6 20:17:04
-
小胆走天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1:29:51
-
骂我的都倒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5 00:11:28
-
豆友134505302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7-26 21:22:43
-
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16 20:56:51
-
戏羽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2 14:37:26
-
Nalakuvar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6 19:30:57
-
app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9 22:28:49
-
supercu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0 13:18:07
-
Welcom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14:07:16
-
宠猫猫ci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2 0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