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尼潘帝(1)
本格推理黄金时代三女杰(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瑟芬·铁伊,多萝西·榭尔斯)中,铁伊是最为特殊的一位。相较于她另外两个“姐妹”的“著作等身”,她的作品显得有些稀少——穷尽一生,铁伊只创作了八部小说,但在我看来,这八部小说却个个都是精品。

《时间的女儿》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中所谓的案件是英国历史上一宗家喻户晓的故事:理查三世为了纂取王位,谋杀了囚禁在伦敦塔中的两个小王子。嫌犯的“罪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深思。但是病床上的格兰特探长却根据他缜密的推理和一位大英博物馆的美国员工提供的资料帮助,一举推翻了流传四百年之久的历史定论。(百度百科O(∩_∩)O)

在书中,铁伊创造了一个名词:汤尼潘帝。汤尼潘帝原是南威尔士的一处地名,据说1910年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英国内政部长时,曾派遣军队血腥镇压当地罢工抗议的矿工,并开枪扫射。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当时派去维持秩序的是伦敦训练有素的警察,除了雨衣什么武器也没带,唯一的流血事件不过是有一两个人流了鼻血。尽管如此,但当时每个知道真相的人都不加以辩驳,一个完全不实的故事渐渐变成无法更改的铁案。(此时侯德健冒出高喊:“我一直在想,我们是否需要用谎言,去攻击谎言!”) 书中的人物英王理查三世在英国历史上是永恒邪恶的象征。

理查的哥哥爱德华四世在位时国内仍纷争不断,期间理查多次平定乱事。爱德华四世病逝时,长子13岁,次子11岁,遗命由弟弟理查为护国公。传统英史记载,此时的理查突然变身,由战功彪炳、敬爱兄长的国之栋梁摇身变成往后英国人耳熟能详的“驼子”、“凶手”、“怪物”。 他不仅指控哥哥的婚姻不合法,以剥夺侄子的继承权(话说看到这里真的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冰与火之歌》里艾德·史塔克甫已担任摄政王就想公布瑟曦·兰尼斯特其弟乱伦来否决乔弗里的继承权);更罪大恶极的是,他派人谋杀了伦敦塔中的两个小王子。 理查三世在位只两年。1485年,亨利七世和理查三世会战包斯渥,理查的大将斯坦利倒戈,理查三世死于沙场,约克王朝结束。 铁伊的推理开始于一幅画像。摔断了腿住院的格兰特探长躺在病床上哪儿也不能去,无意中看到一幅理查三世的画像复本,对人的长相有特别感觉的他无法相信画中人是个冷血的凶手。于是,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探案开始了。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真相其实很明了,那么,四百年来,为什么没有人惊讶于理查三世近乎不合理的转变? 为什么没有人发现他治下的英国政绩斐然? 为什么没有人注意过他对敌人的宽宏大量? 对于这一点,铁伊没有让她笔下的人物成为四百年来惊天动地的发现者,直至结尾她告诉我们,每一个世纪都曾有不同的学者站出来质疑此事,但是结果呢?全被湮没在历史中,没有回音。为什么?因为汤尼潘帝现象。 小说中发掘了更多类似的典故。 1.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波士顿大屠杀不过是一群暴民向英军岗哨扔石头 ,死了五个伤了六个。 2.苏格兰殉教事件中两位殉教投水的伟大女性既不是殉教者也没有淹死,而是因通敌叛国被起诉,还获得缓刑 真相不是看不到,而是当时明知真相的人们因各种莫名其妙的心理闭口不谈,后来有机会得知真相的人宁愿选择不信。 小说中,格兰特的表妹萝拉在信中的附言里写到:“奇怪的是,当你告诉某人一个故事的真相时,他们会生你的气而不是生原说故事人的气。他们不愿违反原先的想法,这会让他们心中有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他们很不喜欢这样,所以他们排斥且拒绝去想。如果他们只是漠不关心,那倒还自然也可以理解,但他们的不舒服之感却极其强烈且明显,他们是深恶痛绝。很奇怪,是不是?” 所以小说中提到盖德纳博士,他坚信理查三世是一个杀人犯,但作为一个诚实而有教养的作者,他又不愿意隐匿事实,所以在自己写的书里,他一方面述说理查的智慧、慷慨、能力,同时又说他可耻地毁谤自己的母亲,杀死两个无助的孩子;他说理查的性格中没有邪恶可鄙的成分,但是他杀死了自己的侄子;“他的正直令人敬佩,但是他贪婪嗜杀”。明明接近了真相却不敢相信所以用这种可笑的前后矛盾来掩饰不安。 《时间的女儿》有没有帮理查三世平反呢?答案当然是没有。因为改变这则污蔑代价太大了,包括整整四百年的历史和历史上两位不朽名人:托马斯·摩尔和威廉·莎士比亚。 今天英国历史教科书里的记载来自于被英国人誉为“圣徒”、“英史第一良相”的托马斯·摩尔,大文豪莎士比亚则依据摩尔的《理查三世史》创作了名剧《理查三世》。 如果铁伊是对的,“圣徒”就成了小人,名剧就成了闹剧。大多数人都会想,“圣徒”不可能是徒有虚名的,他的记载总是有依据的。对于这一点,铁伊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当理查继任为王时,摩尔只有五岁,理查死时他也只有八岁,他是亨利八世时的大法官,却同时写理查三世史,所以那本史书上的一切都是道听途说的,并且是来自于理查的死对头——亨利七世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莫顿。对历史来说,道听途说是可怕的,有失公正的一面之词就更加可怕。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史书上的记载必然是作者亲自验证至少是确定的东西,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历史似乎都来源于“道听途说“,真是绝妙的讽刺。 如此说来,对历史上无数的汤尼潘帝,我们只能无奈地接受。正因为这种无奈,我们才能理解铁伊的不平与愤怒。历史记载本来就因为目睹真相的人隐瞒实情而变质了,能发现真相的人宁愿回避而不愿相信。我们人类,被我们祖先和我们自己蒙蔽了多久?想想也很可怕。我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我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忙,没有时间管历史学家的闲事,正像格兰特在结尾说的,历史是一种他永远也不会懂的东西,史学家的价值观和他所熟悉的价值观是如此歧义,以至于他无法期望他们之间能达成共识,他宁愿回到警察局,在那儿,杀人犯就是杀人犯,天子与庶民同罪。 翻案虽然无法实现,但《时间的女儿》不是徒劳一击,它至少使这个世界上很多推理迷们坚定地站到了理查三世一边。其实翻案没有很大意义,虽然理查战败且身后背负骂名,但他在世时深受敬爱,这就够了。历史,尤其是不实的历史,与现实相比,毕竟不那么重要。
-
愿为伯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3-27 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