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骐、《The sound》、小众、其他
![]() |
音乐会海报 |
我不是陈建骐的粉丝,更不是小众音乐的狂热受众。所以五月九日陈建骐北京音乐会,我是带着一份平静和从容的心境去看的。没有期盼也就无所谓失落或是狂喜,但有点再明白不过。陈建骐《The sound》音乐会用虚幻缥缈或是说某种可有可无的空洞情感结结实实的忽悠了一把冲着“小众”这个热卖LOGO去的观众。
我的言辞可能要遭到某些粉丝的唾骂或是不齿。你丫的有品味吗,知道氛围吗,懂音乐吗?我可能要冷汗兢兢,但还是会微笑着将故事讲完。按理说音乐会这种演出形式应该是一场胜过一场才算正常,但据悉陈建骐《The sound》第一场不是太令人满意,陈建骐自己也坦言“太紧张了”。第一场我有事未能到场,听得是第二场。具体情况如何我只能就第二场的状况来以斑窥豹。以我看来这场音乐会有三大硬伤:
一、音乐曲目安排不合理略显空洞。
看着节目单曲目安排的密密麻麻,我打心底是庆幸的:应该听觉视觉的盛宴。因为我知道陈建骐是以配乐起家,十几年来为很多的舞台剧及电影配乐编曲又和台湾很多颇具文艺气质和独立精神的音乐人都有合作。这说明,最起码陈建骐的音乐在乐感上是带给人不同以往流行音乐会的气场的。这里应包括音乐品质的精细程度、音乐见解的独到性,音乐画面感、及良好的市场反映。所以我并不担心缺少看头和可听的曲目。我处之泰然,静等着音乐的响起……
开场音乐《拥有》,陈建骐和他的班子的确给了人小小的震动。在配上了几米漫画的音乐里,我们的心绪在成年的梦里向童年的纯真翱翔,一幅幅的画面将久违的快乐带回。随后的《旅程》《贝阿提斯》都是《微笑的鱼》这一单元的经典之作。前两首纯器乐 已经将听众的感官全部调动,值得一提的是《拥有》是钢琴音色的演奏,轻且意境恬淡继而《旅程》的乐队合奏加深了音乐口感的浓、香、和甜腻特质,是浓厚器乐里包裹着快乐的。《贝阿提斯》是这一单元的开声之作,也是决定整场音乐会基调的作品。静谧的哀伤将音乐氛围拉回了乐者想要的音乐情境之中。开场的单元是陈建骐给我们的惊喜。
但很可惜的是这个惊喜没有延续到下半场,甚至上半场都未能继续。《剧场之书》单元,《地下铁/幸运儿》单元,恬静忧郁的继续彻底将惊喜转化为了冷场。出于礼貌,我没有起身离场。但旁边的几对情侣丢下一句:欣赏不动啊!翩然离去到下半场也未曾再出现。
下半场,依旧是这种氛围和冰冷的气场。乐者和观众的互动也未能将这种冷清驱散,反而导致了乐者自身的精力不能集中。好在《浮光掠影之间》单元一首轻快广告歌曲《拉拉拉拉》带动了一时的气氛。《向左走-向右走》单元几首经典小众歌曲尚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听众都是在冷冷的听着陈建骐的配乐作品和两位歌手对几米音乐剧作品(也是陈建骐的)的翻唱。从听众的反应来看,对下半场的希冀很大,相反失望也是和希冀成正比的。失去了电影和音乐剧的画面支撑,满是命题意味的配乐确实很难懂得,好在六个单元的音乐会只有两个单元的配乐,不然流失的人数绝对会和人们希冀的数值成正比。这种歌和曲分开(基本上)的安排是音乐会的一处败笔。按照音乐主题脉络将歌和曲很好的杂糅融合起来,我想更为妥当一些,效果也会要好得多。
二、助唱嘉宾的强弱不均,整体实力偏弱。
助唱嘉宾的实力总体上是和“陈建骐”的音乐招牌是不想对称的。陈珊妮我没有听到,但陈珊妮音乐的怪、冷、另辟蹊径和声音特殊的感染力还是有耳闻的。所以她出现音乐会的档次就必然会出现对比一边倒的局面。因为另外两个歌手魏如萱和“童军”黄翊书的歌唱硬伤明显。陈珊妮回台湾后魏如萱挑起大梁,《贝阿提斯》算的上惊艳,魏如萱嗓音感觉有点王若琳的娇憨。《拉拉拉拉》的互动使全场气氛亲切,《自由》、《爱在波西米亚》展现了唱功。魏如萱是个小嗓歌手,应该在酒吧驻唱过较长时间,歌唱感觉一流,但嗓音条件一般。几乎是没有高音的,歌唱时气息的位置过高,提气严重。看似很投入卖力的演唱,实则音色发虚、发沙,未能将所唱歌曲的精髓完全的展露。
至于 黄翊书,我敢断定其完完全全没有任何进入状态的可能性。我甚至怀疑,其有可能在台湾就是一个没登过几次台的雏儿,因机缘巧合搭上了《The sound》的顺风车。除了几首难度稍小的歌曲和几个开口音尚能把握外其唱功几乎为零。在演唱节奏转换较多或是闭口音较多的歌曲时声音就会发生暗哑、破音等情况,状态时好时坏。这一点匪夷所思,只能说明其基本功太差,声音的控制太差。
歌者的水平是一个降序的排列,强者离开弱者留下这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演出势态。这样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没有将我们的需求放在首位。实力上小马拉大车的歌手组合也是不能胜任几米音乐剧颇具难度和画面感的歌曲,所以整场音乐会的气氛始终不能跟着乐者的既定思绪和情感畅游是必然的。
三、场馆选择、乐者心态及其他。
整场音乐会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虎头蛇尾。
前晚演出的效果应该是很不错的,从第二晚的上座率就能看出些端倪。但第二晚两个新人歌手挑大梁后,听众们大多数的时间里就只能在座位上干坐了。原因多种,从一些硬件设施上来看,解放军歌剧院对于《The sound》这一小幕的音乐会来说:场地太空旷了!陈建骐当晚的音乐完全可以看做是当代的室内乐一种沙发音乐。需要的不是歌剧院式的大场地,而酒吧别院式的温馨场馆最适宜乐者和听众的交流,陈建骐的音乐需要的就是这种轻松而不托大的氛围,这是陈建骐音乐的性格。其大多数音乐是配乐,需要听众对原作剧情的了解,不然很难进入情景。剧院方没有做好歌曲出处和内容的相关介绍是一处不足。可以说场馆选择的不当是本次音乐会的一大败笔。
乐者的心态对于现场音乐会的发挥来说尤为重要。前一段时间陈建骐的心态是略微紧张的这是好事因为他集中了精力。但在和魏如萱的互动后紧张情绪消失变得散漫,直接导致了下半场音乐感觉的松散和漫不经心,而歌者甚至给人一种应付了事的感觉。从这一角度来看他们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
还有一点就是互动。互动对于现场音乐会来说太重要了。魏如萱的发嗲、发问、冷笑话效果不是太好,因为她面对的陈建骐是一个内向缺乏言语自信的人,(最起码台上是这样的)介绍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时都会紧张到讲的飞快,让人难以听清。两人的互动可想有多么木讷、无趣。她面对的听众是什么样的?台湾女生发嗲是人知常情,不发还不正常。但其表现的太过幼齿而过犹不及就不能和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毕竟一直让人起鸡皮疙瘩不是件痛快事。当话语不能占优势,那么真正能和观众互动的就只有音乐了。有一段好的互动是在唱《拉拉拉拉》的时候,全场都是节拍声和唱和的“拉拉”声。但其余的时间场面回归了清冷,回归了“小众”。所以了解内地听众的想法再来抖包袱,搞互动是件很重要的功课,这绝对是个教训。
洋洋洒洒写了千字,倒不是为了跟陈建骐和他的粉丝较劲,而是把本该很好的一场音乐会的弊端症结找出,以供借鉴。小众音乐近些年在台湾香港开始大行其道,也有了大规模挺进大陆的势头和时机。因为近些年内地的主流音乐几乎是青黄不接,小众又异常的势弱难以登上大台面,所以陈绮贞、方大同、王若琳、苏打绿们一拨文艺范儿的音乐人一张专辑就能攻陷一大片华语榜单。他们的现场也是人满为患,安可再安可,加场再加场。总能让歌迷有理由为独立和文艺,为不流俗而埋单痴迷。然而这突如其来的繁华过后呢?要知道现在的歌迷已是被宠坏了口味的孩子,食性杂而喜好无规律。真小众也好,伪小众也罢。居安思危,大伙该充电了。
2009年是小众元年,但毋庸置疑的是:小众大行其道的时候,观众依旧忽悠不得!这一句所有来内地淘金的音乐人/团体都该铭记在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