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问快答(二十七):怎么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
![]() |
快问:老师,您好!我的孩子32个月大,原来是由我的父母在老家带的,现在接到了上海,和我们一起住,他姥姥也跟了过来。可是现在他每天都闹着想要回家,他妈妈那他没有办法了。我爸爸在电话里也说这样对孩子不好,会给他造成心理阴影的,还是让他回去吧。现在我们很矛盾,一方面说跟着老人带也不好,另一方面他现在闹着要回去,而且我们真的担心会给他的心理留下阴影。老师,这是真的吗?我们该让他回去吗?
![]() |
快答:这位爸爸,您好!我感受到了您的担忧和困惑,我想说许多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从老家到上海,身边的一些熟悉的环境改变了,而孩子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另外,身边的人变了,从原来的姥姥姥爷变成了爸爸妈妈和姥姥;更有可能,每一天的作息时间和亲近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就像吃饭和睡觉这样原来看来是最平常简单的事情也再一次变得复杂。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在您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明显的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分离(与原来熟知的环境)所带来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把他带回老家,问题就解决了呢?答案是不一定。
![]() |
事实上,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总是会经历这样的分离,不是改变环境也可能是之后上托儿所、幼儿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这都是一种分离,而对于分离,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有些会默默看着父母的离开而发呆,有些会马上投入和小朋友的玩耍中分散注意力,也有些一直哭闹直到家长做出反应。事实上,这个时候,我们大人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并且是需要孩子(乃至于父母本身)去学习和克服的,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原则是允许小朋友有这样的情绪出现,安抚他的情绪并鼓励他在新的环境中玩耍。如“爸爸知道你很难过”、“但是,爸爸妈妈希望和你生活在一起”、“新环境有很多变化,不急,我们一点一点适应”等话语可以从不同层面安抚孩子的情绪。而另外一些如“你怎么又哭了呀?”、“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则不适合用于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更是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不允许不承认这样的情绪,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压抑或是更加的愤怒。另外,在跟孩子建立好关系之外,也可以适当地给予他环境迁移的机会,比如可以定期带他会老家探望爷爷,通过反复地告诉他无论是哪里的环境都是“家”,都是安全的,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适应能力,也培养了与亲人之间的感情。最后,感谢这位家长的提问,相信可以同样帮助到有此困惑的其他家长们!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