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曾经以为,人性就是自私的。哪怕你出于好心帮了别人,也是因为互惠,为了将来某一天的回报。
即使明确将来一定没有回报,那也是远古的祖先因为互惠而深刻在你的基因里。
大学里有个老师整天兜售他的价值观,认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以利益为基础来统一解释所有事情。
当时为啥就乖乖坐在课堂里听他喷,也没有半点自己的思考。
后来有过毫无私心的帮助别人的经历,又发现不全是那样。就那么去做了,并没有想过利益这个事儿。
心生疑惑:人性应该不是那么简单。
《大问题》道德这一章,梳理的就是这些问题。
人人都在追求好的生活:享乐,成功,禁欲,自由等等。
每个维度都有不同的人去追逐,但这些维度都是从自我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忽略了那些帮助他人能带来的美好。
在经济学看来,自私的个体在有效的市场中竞争能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来,
人人自私并不能带来一个美好的社会。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一个原则来规范行为;这些行为准则,就是道德。
“人善看人心,人恶看人迹”,前者是关于道德的,后者是关于法律的。
法律是社会的底线,底线之上悬挂着道德。
道德的下线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条例。
而道德的上限,应该上不封顶,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德,与常说的价值融合在一起。
哲学家们对此各有动见:
基督教认为原则这个是由上帝指定的;
康德认为应该朝人的内心看,是由人的理性,甚至是良心,经过普适的推广形成的;道德与否应该看动机。
密尔等结果主义者认为应该从行为的结果来看。
总之,道德这玩意儿,不是为了个体获得更多,而是为了从人类的角度来评判对错。
既然是对错,那么在发展不平衡的人类社会上,它是具有绝对的普适性,还是强调多元呢?
谈到文化和价值观,常常强调宽容和多元,因为很多价值观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那道德呢?把多个维度的道德条例对比起来看,消除掉一些文化上的影响因子,
还是存在一个普适的道德观。这就是所谓的大是大非吧。
回到标题:为什么要有道德呢?
虽然自由主义者认为不伤害他人就够了,
但道德能让生活更美好,自私的基因无法改变,社会性的一面也是深入骨髓。
即使明确将来一定没有回报,那也是远古的祖先因为互惠而深刻在你的基因里。
大学里有个老师整天兜售他的价值观,认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以利益为基础来统一解释所有事情。
当时为啥就乖乖坐在课堂里听他喷,也没有半点自己的思考。
后来有过毫无私心的帮助别人的经历,又发现不全是那样。就那么去做了,并没有想过利益这个事儿。
心生疑惑:人性应该不是那么简单。
《大问题》道德这一章,梳理的就是这些问题。
人人都在追求好的生活:享乐,成功,禁欲,自由等等。
每个维度都有不同的人去追逐,但这些维度都是从自我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忽略了那些帮助他人能带来的美好。
在经济学看来,自私的个体在有效的市场中竞争能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来,
人人自私并不能带来一个美好的社会。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一个原则来规范行为;这些行为准则,就是道德。
“人善看人心,人恶看人迹”,前者是关于道德的,后者是关于法律的。
法律是社会的底线,底线之上悬挂着道德。
道德的下线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条例。
而道德的上限,应该上不封顶,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德,与常说的价值融合在一起。
哲学家们对此各有动见:
基督教认为原则这个是由上帝指定的;
康德认为应该朝人的内心看,是由人的理性,甚至是良心,经过普适的推广形成的;道德与否应该看动机。
密尔等结果主义者认为应该从行为的结果来看。
总之,道德这玩意儿,不是为了个体获得更多,而是为了从人类的角度来评判对错。
既然是对错,那么在发展不平衡的人类社会上,它是具有绝对的普适性,还是强调多元呢?
谈到文化和价值观,常常强调宽容和多元,因为很多价值观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那道德呢?把多个维度的道德条例对比起来看,消除掉一些文化上的影响因子,
还是存在一个普适的道德观。这就是所谓的大是大非吧。
回到标题:为什么要有道德呢?
虽然自由主义者认为不伤害他人就够了,
但道德能让生活更美好,自私的基因无法改变,社会性的一面也是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