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评三则
![]() |
感知流——林正碌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年2月22日-3月23日
展览地点:523艺术空间(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3号楼108室)
林正碌这次展出的作品比以往要沉静很多,尽管画面上笔触与色彩均呈现出一种不安的流动感,但是那些日常的场景总是以巨大的包容接纳了这种流动——或许《活着》是展览中最让人感觉残酷的一幅作品,佝偻的人像有一种饱经沧桑的感觉,而背景里大量横向运动的笔触仿佛分开的海浪,它们与站立的人物之间构成一种垂直关系,似乎有重重阻碍出现在这个人的人生道路上,而他终于拨开这些阻碍走到我们面前,却已经苍老得不行。
除此之外,林正碌这次的画大多是安静的。我在《人民警察》这幅作品中最初读到一种反讽的味道——这个看上去上了年纪、戴着警帽的人,透出一股颟顸,但是仔细回味着“人民警察”这个称谓,端详着这张苍老的脸,还是有一种怀旧的气氛涌了上来。有时林正碌的作品会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比如那幅《兰花和手机中的裸照》,手机这个事物的嵌入,一下子使这张平淡的静物画变得意味深长起来,它不再是一个相框似的静止存在,而是在画面中嵌入了时代性。林正碌的这组作品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在稳定的构图和胶着的色彩、跳动的笔触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构图的稳定性始终是最强大的,色彩和笔触全都服从于它,它们所构建的画面不是一个即时的瞬间,而是在较长时段内相对“稳定”的一个场景。换句话说,那些画中的人物可能长时间维持着一个动作。在这个变化剧烈,万物都处于急速流动中的时代,林正碌画中的人物,以其特有的“静止”或者稳定昭示了其被边缘化的命运。
展览现场,我听到有观众在议论:“这个画家画了那么多刷微信的人,他是有多爱刷微信啊!”实际上这正是无边的现实的巨大控制力,它给了你一个虚幻的空间让你沉醉于其中,在你静止着自身的同时,时间却急遽地流逝了。一方面是担忧被这时代淘汰,另一方面被裹挟在其中你怎么也无法保持住你的个性。那些真正的稳定性的丧失那才是让人根本不安的东西。
![]() |
林正碌:《活着》 |
![]() |
林正碌:《人民警察》 |
![]() |
林正碌:《兰花和手机中的裸照》 |
![]() |
林正碌:《刷微信的中学生》 |
![]() |
林正碌:《玩微信的中年人》 |
![]() |
刘唯艰:太阳下
展览时间:2014年3月22日-4月24日
展览地点:香格纳画廊H空间(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刘唯艰这次展出的作品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明亮的色彩,第二是巨大的画幅,第三是对日常事物的描摹。如果撇开其尺幅,这些静物画和风景画好像某种不成功的习作;作者似乎有意与这个时代的用色习惯背道而驰,色彩明丽到近乎艳俗;而风景也不掺杂过多的主观叙事性,好像是为展示而展示,使得这些风景画看起来像一张张未完成的宣传海报,背景已经有了,亟待填上文字。
画家用巨大的画幅来平衡这种“未完成”性,同时也放大了那些日常事物,更是突出了他所使用的明艳的色彩。在这样一种努力面前,无论是“艳俗”还是“呆板”这一类传统的批评话语似乎难以用来评论这些作品。画家展示出一种特殊的关怀,它是如此地明晰,又是如此地具有多义性。
![]() |
刘唯艰:《那年春天的风流事》 |
![]() |
刘唯艰:《我们追求着幸福》系列 |
![]() |
刘唯艰:《太阳下》系列 |
![]() |
刘唯艰:《不一样的天空下》 |
![]() |
刘唯艰:《我的沙发2》 |
![]() |
离群——常湸个展
展览时间:2014年3月16日-4月24日
展览地点:八大画廊(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1层)
米兰·昆德拉在评论冰岛小说家Gudbergur Bergsson的小说《天鹅之翼》时说,“人只存在于他的具体年龄里,一切都随着年龄改变。了解一个人,就是了解他正在跨越的年龄。”当看到常湸画中的儿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昆德拉这段话。年龄表征的是时间的节点,但也是空间或者说社会关系的节点。在每一个节点上人都会接触新的关系、展开新的空间。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但是常湸的世界却是内陷的世界。他的孩子、青年和成人,全部都困在房间里面!他们所完成的昆德拉所说的“跨越”,只是对自身孤独的确证。这个房间并不是没有闯入者,比如多次出现在画面中的那匹白马,然而《误入》的标题却印证着房间内的人们向外“跨越”的某种不可能;这个房间内的世界也并不完全是一个静止的世界。它有其自身的小流动,比如镜像、一方水池、飘动的窗帘……然而这一切与那匹“误入”的白马一起也不过是构成房间内部自我循环的小生态,它们的存在反而映衬了主体的孤独,制造出某种难以言说的阴郁氛围。还有一个显著的形象是画面中充斥着大量的泡沫,这些肥皂泡一样的存在仿佛一个一个的梦境,多到不胜枚举。但是这些脆弱的存在如此密集地堆积着,又不能不说是另一种恐怖。更重要的是,画家通过大量纵向的线条把整个空间模糊化。这个空间本身也处在时间之中,它不断地变旧、变老、甚至可能崩溃。正是因为空间的时间化,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时间上的模糊化,使得画面中那些沉静地做着自己事情的人们,他们存在的真实性也一下子变得可疑起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鬼魂,他们从来没有完成过“跨越”或者“成长”,只是永远地停留在自己那个特定的年龄上。
我的一个朋友在第一次看到常湸那幅《疲惫的自由》时被吓了一跳,她觉得那个女孩仿佛动了一下。在常湸的画中,不是运动昭示了时间,而是时间酝酿了运动,也即是说,通过时间的“可视化”——画面的模糊和动感——让“离群”这一主题变得更加触目惊心。
![]() |
常湸:《儿童》 |
![]() |
常湸:《疲惫的自由》 |
![]() |
常湸:《漩涡》 |
![]() |
常湸:《离土》 |
![]() |
常湸:《离群》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