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寫“書評”
最近記錄討論都很長,回頭看都是廢話,這篇一定要努力寫的精簡。
一:我為什麼要寫“書評”
“書評”其實只是個名號,我就是借豆瓣這個能把書和評論鏈接在一起的地方去記錄討論和思考,有時候就當日記一樣寫。今天我回頭想改書評的時候發現竟然有好幾個人去讀了我寫的評論,雖然點了沒用=。=但其實我是寫給我自己看的,想做個見證而已。那些讀我書評的人,如果你看到這篇日記,以後真的不用去讀了,我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讀書寫“書評”,我主要是為了我自己讀書寫記錄,順便分享一個思維過程……如果不是因為豆瓣強制廣播,我早就隱藏了……記錄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我英文思考理不清楚的東西,有時候覺得換成中文能明白一點。二是我一定要標註我到底讀了哪個版本,好想吐槽美帝的書好貴,以前在香港二三百港幣一門課一本教材能用一學期,現在也就是用一到兩星期就換下一本,不好好讀書思考記錄都感覺對不住自己的荷包了。三是我想知道我究竟有沒有成長,過一段時間回頭看之前寫的記錄也許會有新的啟發或者能發現過去的不足。
二:寫“書評”能做什麼
放三個連接:
第一個是我同學寫的,他現在讀大三,他讀大一的時候同一本書的討論記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877992/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878001/
第二個是我自己的寫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70511/
最後加一個最近讀到的,不認識的豆瓣用戶寫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94194/
有對比的時候,“書評”的作用就出來了。我看到了我和stan之間的差距。我的想法,尤其是最開始的幾篇大多會停留在表面,關注一個事實的爭議,而他看到的往往是更深層次的東西。放春假前,我晚飯去找Stan一起,我問他為什麼讀同一本書我們看到的東西會這麼不同,他說我和他看問題的角度本來就不一樣,看書就是看自己的過程,當然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穫。我說我問的不是我們兩個perspective的不同,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在我的角度上看的總是這麼淺。他說我太著急了,現在覺得看的淺其實也是說明以後的潛力大。我知道他在安慰我,我只能一篇篇的寫,然後再對比其它同學寫的,去尋找兩個人的差異,去找自己的不足。
我列上最後一個鏈接,是我偶然的一篇書評。讀它,尤其是前半部份,覺得我根本就看不到那麼遠。也許這就是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和偉人的差距。但是讀了後半部份之後覺得原來大家都是普通人……“書評”的作用大概就是這樣,一用來記錄,二用來對比找自己的不足和進步的空間。
三:寫“書評”過程中的掙扎
我現在自己處於一種很恐慌的狀態里,我來SJC之前覺得我會讀書,我讀了一個月之後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知道而且讀書不能讀到真諦。不僅如此,我本以為我會偏向一眼看到結果的那種思緒,漫無邊際,跳躍,結果現在覺得現在自己快要變成analyze型的人,總是揪著細節不放,層層深入,有時候甚至會用自己意識不到的固有模式去套分析。這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陌生的自己,也是一個我很不喜歡的自己!!!
現在寫“書評”會按照平時每週paper的要求來,不引用,儘量不參考別人的觀點,除了記錄課堂討論的部份,努力去想和去問自己為什麼。答案無論多白癡都先寫下來,但是還有更多的問題,我連白癡的答案都想不出來。忽然就想到了之前北大記得課堂筆記。對好多友鄰來說,那些李猛吳飛老師的課堂筆記無疑更有用,但是對我來說,在北大上課就像錄音機一樣,我只是順手敲了下來,敲得過程中會感慨哇塞,這個想法好厲害。但是在SJC上課和思考的感覺很不一樣,除了寫paper要用電腦敲,平時上課沒有一節課用電子產品(放科學紀錄片除外),大家帶著書去坐在那裡就開始討論,要說自己的觀點,要去想和聽,我在北大聽得那些課如今還在我腦子剩下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在SJC讀的書,凡是我自己思考想出來的東西,都一直存在著,始終困擾著我。
SJC有個中文譯名,是“圣囧死”,也就是st.john's的音譯,之前不懂為什麼翻譯的這麼古怪,後來他們解釋給我聽才知道,我們學校的學生只會做兩件事,要麼將別人囧死,要麼把自己囧死。我現在就處於後者的狀態。滿腦子都是漿糊,Socrates的“詭辯”理不清思緒,特別混亂,整個人春假好幾天頹在公寓里想也想不出什麼東西。春假結束后要交的paper draft一點想法都沒有。不知道從哪個問題入手,只憑藉自己思考就能寫10頁,原本以為把之前六個星期讀的書整理過後會找到思路,現在整理完了還是遇到瓶頸。總之,現在就是掙扎在“書評”中不得解脫。
四:寫“書評”的反思
2月份的時候心情down到谷低,覺得要找外力讓自己振奮起來,開啟了一個課外讀書的計劃。最近在讀日本文學,譬如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結果我發現我讀不懂,讀圣囧死的名著起碼有人和我討論,不明白的地方聽著tutor一個問題或者同學一句話有時候就恍然大悟了,而讀朦朧文學,就覺得自己在霧裡面根本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找誰能陪我一起讀和思考,最終導致的後果就是,總告訴自己讀一本課外書也應該寫書評,可是到現在為止,一本都沒寫過……因為我每天仍在讀書,所以我很開心,又因為我讀不懂,所以我很焦慮,因為我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往往達不到的時候就會很失落。總之現在的狀態就是傻樂著憂慮。
去找tutor聊天,我說我過去的大學學習經驗似乎已經在我腦海中形成了思維定式,有時候感覺就有一個模板在那裡,我需要分析什麼寫什麼怎麼想從哪個角度寫,可是這個模板是在過去的教育中被生硬的套用的,而我只是那個用的非常熟練的人,我要怎麼樣才能有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始終思考在樣板化中。tutor說她以前是搞science的,她寫report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她能理解我的意思,但是這件事情除了take time多讀多想多寫之外沒有什麼捷徑……對於一向自以為智商不笨的我來說,take time經常是沒耐心,不知道怎麼辦,只能這樣先寫下去。
我現在覺得自己不僅情商低而且智商低了,在嶺南的時候如果沒有一眾好友的“呵護”,估計不知道混死在哪里了。英文閱讀一小時10﹣20頁的速度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加速到30頁、50頁、100頁、直到美國學術要求的標準400頁。我中文可以辦到,可是也是十幾年的閱讀積攢……完了,大學又灰暗了,現在只能對著電腦一邊敲一邊苦笑……
我不想混日子,不想停在現在的思考水平上,不想腦子裡面總是充斥著我不懂的東西。矛盾的是,我沒有不開心,第一次出現這種快樂的憂慮感,希望早點能學會獨立思考,能看到那些現在看不到的東西,能記錄一些對自己對大家都有用的想法。
希望如此。
一:我為什麼要寫“書評”
“書評”其實只是個名號,我就是借豆瓣這個能把書和評論鏈接在一起的地方去記錄討論和思考,有時候就當日記一樣寫。今天我回頭想改書評的時候發現竟然有好幾個人去讀了我寫的評論,雖然點了沒用=。=但其實我是寫給我自己看的,想做個見證而已。那些讀我書評的人,如果你看到這篇日記,以後真的不用去讀了,我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讀書寫“書評”,我主要是為了我自己讀書寫記錄,順便分享一個思維過程……如果不是因為豆瓣強制廣播,我早就隱藏了……記錄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我英文思考理不清楚的東西,有時候覺得換成中文能明白一點。二是我一定要標註我到底讀了哪個版本,好想吐槽美帝的書好貴,以前在香港二三百港幣一門課一本教材能用一學期,現在也就是用一到兩星期就換下一本,不好好讀書思考記錄都感覺對不住自己的荷包了。三是我想知道我究竟有沒有成長,過一段時間回頭看之前寫的記錄也許會有新的啟發或者能發現過去的不足。
二:寫“書評”能做什麼
放三個連接:
第一個是我同學寫的,他現在讀大三,他讀大一的時候同一本書的討論記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877992/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878001/
第二個是我自己的寫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70511/
最後加一個最近讀到的,不認識的豆瓣用戶寫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94194/
有對比的時候,“書評”的作用就出來了。我看到了我和stan之間的差距。我的想法,尤其是最開始的幾篇大多會停留在表面,關注一個事實的爭議,而他看到的往往是更深層次的東西。放春假前,我晚飯去找Stan一起,我問他為什麼讀同一本書我們看到的東西會這麼不同,他說我和他看問題的角度本來就不一樣,看書就是看自己的過程,當然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穫。我說我問的不是我們兩個perspective的不同,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在我的角度上看的總是這麼淺。他說我太著急了,現在覺得看的淺其實也是說明以後的潛力大。我知道他在安慰我,我只能一篇篇的寫,然後再對比其它同學寫的,去尋找兩個人的差異,去找自己的不足。
我列上最後一個鏈接,是我偶然的一篇書評。讀它,尤其是前半部份,覺得我根本就看不到那麼遠。也許這就是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和偉人的差距。但是讀了後半部份之後覺得原來大家都是普通人……“書評”的作用大概就是這樣,一用來記錄,二用來對比找自己的不足和進步的空間。
三:寫“書評”過程中的掙扎
我現在自己處於一種很恐慌的狀態里,我來SJC之前覺得我會讀書,我讀了一個月之後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知道而且讀書不能讀到真諦。不僅如此,我本以為我會偏向一眼看到結果的那種思緒,漫無邊際,跳躍,結果現在覺得現在自己快要變成analyze型的人,總是揪著細節不放,層層深入,有時候甚至會用自己意識不到的固有模式去套分析。這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陌生的自己,也是一個我很不喜歡的自己!!!
現在寫“書評”會按照平時每週paper的要求來,不引用,儘量不參考別人的觀點,除了記錄課堂討論的部份,努力去想和去問自己為什麼。答案無論多白癡都先寫下來,但是還有更多的問題,我連白癡的答案都想不出來。忽然就想到了之前北大記得課堂筆記。對好多友鄰來說,那些李猛吳飛老師的課堂筆記無疑更有用,但是對我來說,在北大上課就像錄音機一樣,我只是順手敲了下來,敲得過程中會感慨哇塞,這個想法好厲害。但是在SJC上課和思考的感覺很不一樣,除了寫paper要用電腦敲,平時上課沒有一節課用電子產品(放科學紀錄片除外),大家帶著書去坐在那裡就開始討論,要說自己的觀點,要去想和聽,我在北大聽得那些課如今還在我腦子剩下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在SJC讀的書,凡是我自己思考想出來的東西,都一直存在著,始終困擾著我。
SJC有個中文譯名,是“圣囧死”,也就是st.john's的音譯,之前不懂為什麼翻譯的這麼古怪,後來他們解釋給我聽才知道,我們學校的學生只會做兩件事,要麼將別人囧死,要麼把自己囧死。我現在就處於後者的狀態。滿腦子都是漿糊,Socrates的“詭辯”理不清思緒,特別混亂,整個人春假好幾天頹在公寓里想也想不出什麼東西。春假結束后要交的paper draft一點想法都沒有。不知道從哪個問題入手,只憑藉自己思考就能寫10頁,原本以為把之前六個星期讀的書整理過後會找到思路,現在整理完了還是遇到瓶頸。總之,現在就是掙扎在“書評”中不得解脫。
四:寫“書評”的反思
2月份的時候心情down到谷低,覺得要找外力讓自己振奮起來,開啟了一個課外讀書的計劃。最近在讀日本文學,譬如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結果我發現我讀不懂,讀圣囧死的名著起碼有人和我討論,不明白的地方聽著tutor一個問題或者同學一句話有時候就恍然大悟了,而讀朦朧文學,就覺得自己在霧裡面根本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找誰能陪我一起讀和思考,最終導致的後果就是,總告訴自己讀一本課外書也應該寫書評,可是到現在為止,一本都沒寫過……因為我每天仍在讀書,所以我很開心,又因為我讀不懂,所以我很焦慮,因為我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往往達不到的時候就會很失落。總之現在的狀態就是傻樂著憂慮。
去找tutor聊天,我說我過去的大學學習經驗似乎已經在我腦海中形成了思維定式,有時候感覺就有一個模板在那裡,我需要分析什麼寫什麼怎麼想從哪個角度寫,可是這個模板是在過去的教育中被生硬的套用的,而我只是那個用的非常熟練的人,我要怎麼樣才能有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始終思考在樣板化中。tutor說她以前是搞science的,她寫report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她能理解我的意思,但是這件事情除了take time多讀多想多寫之外沒有什麼捷徑……對於一向自以為智商不笨的我來說,take time經常是沒耐心,不知道怎麼辦,只能這樣先寫下去。
我現在覺得自己不僅情商低而且智商低了,在嶺南的時候如果沒有一眾好友的“呵護”,估計不知道混死在哪里了。英文閱讀一小時10﹣20頁的速度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加速到30頁、50頁、100頁、直到美國學術要求的標準400頁。我中文可以辦到,可是也是十幾年的閱讀積攢……完了,大學又灰暗了,現在只能對著電腦一邊敲一邊苦笑……
我不想混日子,不想停在現在的思考水平上,不想腦子裡面總是充斥著我不懂的東西。矛盾的是,我沒有不開心,第一次出現這種快樂的憂慮感,希望早點能學會獨立思考,能看到那些現在看不到的東西,能記錄一些對自己對大家都有用的想法。
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