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泰国当老师65——出家为僧
一、缘由
两年多的泰国生活,我挥洒汗水,竭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不忘四处游走,体验异国风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佛教文化走进了我的生活,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所以,出家体验生活的决定不是突然做出的。礼佛在泰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天天僧经,日日跪拜,学校里,每天升旗仪式之后,都要集体诵经,逢佛日,仪式更为隆重。周末的时候,怕我一个人呆着闷,很多老师就带我去逛寺庙,接触的多了,自然就有了亲近感,再加上,佛教文化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着那原本已有的朦朦胧胧的好感,我决定走近他,了解他,真真切切地体验一回做和尚的感觉。于是,2012年2月底,我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所有工作,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走进寺院,出家为僧。
二、削发剃眉
剃度,是走入佛门圣地的第一步。经过Jantra妈妈和P Tan多次沟通和准备之后,剃度的地点最终定在了Aree老师所在的Panongmong寺庙。2012年2月29日凌晨,按照Aree老师的嘱托,带上所有的东西,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下,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了Panongmong寺庙。Aree老师在大厅等候多时了,一番交谈之后,老师们先到大厅休息,我到更衣室换上了干妈为我准备的纯白素衣。
10点钟,所有人聚集到寺院中的菩提树下,剃度仪式正式开始。我,双手合十于胸前,双目微闭,安静地坐在椅子上,Aree老师拿起剪刀,轻轻地剪去我额前的一小撮头发,一边剪还一边诵着经文,剪下的头发被放到了旁边的大荷叶里,接下来是Nong大师兄,随后是同来的二十多位老师,每个人都要像方丈那样,剪下我的一段红尘往事,剪断三千烦恼丝,从此,六根清净,遁入空门。不光是认识的,几位不曾谋面的居士,也过来凑热闹,能够在剃度仪式上亲手剪去一撮头发,在佛教文化中被认为是大善之举。最后,方丈用剃刀刮去了剩下的头发和眉毛,刮掉了浮躁和骄傲,刮掉了忐忑与不安,风度翩翩少年变得超凡脱俗,看着镜子里的光头,自己恍如隔世。
不多时,方丈带着一行人来到了佛堂。等在那里的男居士递给我一束茉莉花,毕恭毕敬地扶我上了竹轿,在方丈的指挥下,他们抬着我顺时针绕佛堂三周,老师们跟在后面,不离不弃。绕完后,下轿,赤脚步入佛堂,朝佛像跪拜行礼,全寺僧人为我诵经祈福,嘹亮的诵经声宛转悠扬,飘荡飞远。半个多小时后,一位师兄帮我换上僧衣,校长代表学校赠与我钵,这标志着自己正式成为了一名僧人,神奇的体验之旅开始了。
下午三点多,众位老师行礼后,离开寺院,回家了,学生Poy留了下来照顾我,兼职摄影师。
三、僧人的日常生活
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我所在的寺庙,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
凌晨四点,晨钟响。僧人们起床,穿好僧衣,踏着月光到念经阁集合做早课,在诵经师父的带领下,面朝佛像,吟诵经文,一直到五点半。第一天早上,自己竟然睡过头了!是一个小和尚把我叫醒的,他在门外喊“新和尚,新和尚,赶紧起床去念经阁!”,好不亲切。
五点半,各自回到寮房,沐浴更衣。在泰国,僧人是没有内裤可穿的,所谓的僧衣就是几块土黄色的布绕在身上而是,非常简单,当然,也不是随便绕,而是有一定技巧的,所以不会脱落,也不会走光。十多天不穿内裤,并没有觉得不适,一天洗好几回澡,个人卫生也没有问题。住在寺院里的那段日子,作为健康成年男性标志的晨勃消失了,没有冲动,没有欲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起得太早的缘故,还是真的已经修得正果,看破红尘。
六点,钟声第二次响起。所有僧人带上钵出去化斋,路线都是固定的,虔诚的居士每天都会等在固定的地点,等待施斋。回来后,大家把斋饭分类集中到一起,然后各自回屋休息。
八点,钟声第三次响起。僧人们到念经阁集合,吃早斋。
早斋结束后,是僧人的自由时间。
下午三点半,大家不约而同地出来打扫落叶。寺院很大,树特别多,叶子无时无刻不往下飘落,八九个和尚要打扫一个多小时才能把整个寺院扫干净。
下午六点,钟声第四次响起。做晚课的时间到了。晚课和早课差不多,一般都是一个半小时。
晚课结束后,时间自由。我有时会被方丈叫去帮忙做事,有时就在寮房外和师兄们聊天,有时也会在寮房里看书,因为第二天要早起,不会熬得很晚,差不多九点之前就休息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Panongmong寺庙里的僧人每一天都这样,非常有规律的生活。
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诵经是寺庙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僧人每天都要诵经,早晚课要诵经,出去化斋要诵经,居士来修行要诵经,有红白事也要诵经,短则几句,长则两三个小时,所以,背诵浩如烟海的经文是所有僧人的必修课。
虽然在泰国两年了,但是读泰文还不是很流畅,而且,经书都是用泰文把梵文和巴利文的发音标注出来,泰文只表音,不表意,这对我来说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直到还俗以后,我还没分清我背过的经文到底是来自《大悲咒》还是《金刚经》或者是《地藏经》。
每次诵经的时候,领诵师父都是双眼微闭,脱口而出,经书摆在面前不曾翻开一页,而我,则在后面乱成一团,一方面是因为经文读得不流畅,跟不上节奏,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父诵经的时候不是从头开始按顺序背的,他是挑着章节背的。天哪,我哪里知道是哪一页!还好,有热心的师兄帮我找。
三月七日是佛日,一大早,三四十位居士着白衣白裤来庙里礼佛。所有僧人坐在台上诵经祈福。我坐在最后排,经文大部分都记不住,因为人多,坐在上面更加害羞,所以,只好闭上眼睛,胡乱地动着嘴唇作念经状,也不知道下面有没有人注意到我。这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五、化斋
泰国佛教作为小乘佛教的代表,很好地继承了佛教教义的教诲,化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寺庙里,僧人是不做饭的,所有的食物都是靠化斋得来的,上乞诸佛之理以资法身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资色身肉体,后半句,说的就是化斋。
每天早上,庙里的所有僧人都必须带上钵,准时走出寺庙到市井之地去化斋。一路上,布施的人很多,看到僧人来了,居士们就会脱下鞋赤脚跪在地上,毕恭毕敬地把食物放进钵里。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每天早上布施的人都很多,佛日的时候,大家更是排着队等待布施。布施的食物没有要求,一粒米,一壶水,一朵花,一条鱼,这完全取决于布施的居士。
回到寺庙,大家把食物集中起来。念过经文,开始吃早斋。在泰国,僧人是可以吃肉的,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僧人不能吃肉,这与梁武帝有关,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但佛祖说,居士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僧人没有资格挑食。
吃过早斋,化斋得来的食物还剩很多,前来礼佛的居士们会自觉地把食物打包回家,或者自己吃,或者与邻居分享,反正寺庙里是不能留的,因为我们这里遵从“过午不食”,也就是说,一天只吃一顿饭,就是早斋,其他时段禁止进食。一开始,我很不习惯,其实,直到离开也没有习惯,早斋的时候拼命吃,吃到胃胀,中午一过就开始饿了,一直饿到第二天早斋,饿着肚子睡觉的时候,最难受。或许再久一点就会习惯吧。
六、扫地僧
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神出鬼没,是绝世的高手。而我,在庙里,每天都要拿着扫帚打扫落叶,自称“扫地僧”。
每天下午,夕阳西下,余晖暖暖,温和的光线穿过参天大树的枝叶,洒满大地,扫地扬起的尘土轻盈地上升,与阳光交织在空中,时隐时现,梦幻异常。四周一片寂静,“沙沙”的扫地声和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回响在林间,不时地,一阵微风吹过,金黄的树叶漫天飞舞,像下雨一样,树欲静而风不止。
方丈说过,人生就像树叶一样,出生、成长、向上发展、展现美丽,最后,离开大树、飞舞空中、坠入大地。从生到死,一片树叶就是一段人生。看着树叶飘零,想着有关生与死的哲学命题,时间过得很快。僧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扫落叶?他们解答着众生的心理纠结和苦闷,在扫落叶的时候能够面向自己,思考没有答案的前世、来生。是的,人生和树叶一样。
七、夜夜夜
晚上九点半,整个寺院都熄灯了,洁白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斑驳的树影散落一地,独自走在寺院里,远处,蝉声清晰可闻,抬头,月亮藏在树冠之后,天空深处,散布着点点星斗。空气中弥漫着安静的味道,深呼吸,让自己沉醉在这梦境中,在繁华世界里游走,就是这原始的自然之景也能让我感动。风吹过树丛,枝叶随风而动,发出阵阵响声,像波浪一样,由远及近,而后,由近及远,消失在夜的深处。只有我这夜里不睡人才能享受大自然这般礼遇吧。
有时也会加入寮房边的聊天队伍,凑热闹。胖师兄在这里三年了,他人很胖,很幽默,他说,本来只打算呆三个月的。我问他为什么每天只吃一餐还那么胖,他就指着桌上的一提百事可乐说,没事的时候就喝,喝完就睡,每天吃得好,没心事。他厌烦了外面的花花世界,所以出家,他说,将来还是要还俗的,因为可能也会厌烦现在的生活。他笑眯眯地诉说着年少时在曼谷的颓废生活,说着服兵役时碰到的种种不公,说着初来乍到时的种种心酸……我回应着,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透过层层树叶,阵阵知了声从远处传来,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平静,这样美好。瘦师兄坐在斜对面,撇着嘴,慢吞吞地吐着与聊天情境完全不搭边的经文,逗得大家直笑。有时,我也会给他们将中国的事,他们喜欢听长城,喜欢听关羽,喜欢听《西游记》,喜欢听济公。黑师兄问过我“道”的含义,丢人的是那次我没有答上来……
多少年后,想着那曾经呆过的月明地,不知那时的我在做着什么,又是什么心情呢。
八、幸福
僧人拥有的东西很少,只有简单的几块布和一个钵,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生活,得到幸福。方丈说,人再能穿也不能同时穿十件衣服,再能吃也吃不下一整钵食物,再胖的人睡觉的时候也只能占那么大点地方,再富有的人死后什么也带不走。有时候,我们不幸福,可能就是那贪婪的欲望在作祟,幸福是一种感觉,物质的富有与贫穷,与内心的幸福感是不成正比的。所以,请记住,其实幸福很简单。
黑师兄让我留下来,我说,尘世中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我不能不负责任地放下一切来享受一个人的清闲。哪一天,我真的没有了牵挂,我会再回来,也可能会找个安静的地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课本上,老师只讲出了当时的景,却没有告诉我那静的、美的不是菊花和南山,而是内心深处没有波澜的平静的幸福啊!那是一个人没有焦虑、心若止水的幸福,是一种从容、淡定的幸福。今天,我算是读懂了。
又想起了那句“青松古佛伴余生”,很高的境界。“青松”“古佛”“余生”,都脱离了喧哗与浮华,每个意象都透露着安静与平和,美好与温暖,让人内心微动,幸福不期而至。
九、还俗
十天的寺庙生活很快结束了。按照约定,三月九号一大早,P Ae和P Chumpoo到庙里来接我了。因为方丈最近在准备一个大活动,所以,让我们留下来帮忙打印材料。一百五十本六十多页的书,我们几个人一直忙到半夜才搞定。凌晨一点,方丈给我上了最后一课,为我举行了简单的还俗仪式。脱下僧衣,换上平时的衣服,带着不舍之情离开了寺院。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
在学校做了简单的休整,十二号凌晨,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曼谷,参加志愿者离任大会。在离任大会上,根据我本年度的工作表现,国家汉办驻泰国代表处为我颁发了“国家汉办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荣誉证书,这是对我一年辛勤工作最大的肯定,更是对我以后工作的鞭策与鼓励。二十号,我结束了本年度的工作,踏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顺利结束了第二年的泰国生活,回到祖国怀抱。
两年多的泰国生活,我挥洒汗水,竭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不忘四处游走,体验异国风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佛教文化走进了我的生活,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所以,出家体验生活的决定不是突然做出的。礼佛在泰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天天僧经,日日跪拜,学校里,每天升旗仪式之后,都要集体诵经,逢佛日,仪式更为隆重。周末的时候,怕我一个人呆着闷,很多老师就带我去逛寺庙,接触的多了,自然就有了亲近感,再加上,佛教文化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着那原本已有的朦朦胧胧的好感,我决定走近他,了解他,真真切切地体验一回做和尚的感觉。于是,2012年2月底,我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所有工作,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走进寺院,出家为僧。
二、削发剃眉
剃度,是走入佛门圣地的第一步。经过Jantra妈妈和P Tan多次沟通和准备之后,剃度的地点最终定在了Aree老师所在的Panongmong寺庙。2012年2月29日凌晨,按照Aree老师的嘱托,带上所有的东西,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下,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了Panongmong寺庙。Aree老师在大厅等候多时了,一番交谈之后,老师们先到大厅休息,我到更衣室换上了干妈为我准备的纯白素衣。
10点钟,所有人聚集到寺院中的菩提树下,剃度仪式正式开始。我,双手合十于胸前,双目微闭,安静地坐在椅子上,Aree老师拿起剪刀,轻轻地剪去我额前的一小撮头发,一边剪还一边诵着经文,剪下的头发被放到了旁边的大荷叶里,接下来是Nong大师兄,随后是同来的二十多位老师,每个人都要像方丈那样,剪下我的一段红尘往事,剪断三千烦恼丝,从此,六根清净,遁入空门。不光是认识的,几位不曾谋面的居士,也过来凑热闹,能够在剃度仪式上亲手剪去一撮头发,在佛教文化中被认为是大善之举。最后,方丈用剃刀刮去了剩下的头发和眉毛,刮掉了浮躁和骄傲,刮掉了忐忑与不安,风度翩翩少年变得超凡脱俗,看着镜子里的光头,自己恍如隔世。
不多时,方丈带着一行人来到了佛堂。等在那里的男居士递给我一束茉莉花,毕恭毕敬地扶我上了竹轿,在方丈的指挥下,他们抬着我顺时针绕佛堂三周,老师们跟在后面,不离不弃。绕完后,下轿,赤脚步入佛堂,朝佛像跪拜行礼,全寺僧人为我诵经祈福,嘹亮的诵经声宛转悠扬,飘荡飞远。半个多小时后,一位师兄帮我换上僧衣,校长代表学校赠与我钵,这标志着自己正式成为了一名僧人,神奇的体验之旅开始了。
下午三点多,众位老师行礼后,离开寺院,回家了,学生Poy留了下来照顾我,兼职摄影师。
三、僧人的日常生活
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我所在的寺庙,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
凌晨四点,晨钟响。僧人们起床,穿好僧衣,踏着月光到念经阁集合做早课,在诵经师父的带领下,面朝佛像,吟诵经文,一直到五点半。第一天早上,自己竟然睡过头了!是一个小和尚把我叫醒的,他在门外喊“新和尚,新和尚,赶紧起床去念经阁!”,好不亲切。
五点半,各自回到寮房,沐浴更衣。在泰国,僧人是没有内裤可穿的,所谓的僧衣就是几块土黄色的布绕在身上而是,非常简单,当然,也不是随便绕,而是有一定技巧的,所以不会脱落,也不会走光。十多天不穿内裤,并没有觉得不适,一天洗好几回澡,个人卫生也没有问题。住在寺院里的那段日子,作为健康成年男性标志的晨勃消失了,没有冲动,没有欲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起得太早的缘故,还是真的已经修得正果,看破红尘。
六点,钟声第二次响起。所有僧人带上钵出去化斋,路线都是固定的,虔诚的居士每天都会等在固定的地点,等待施斋。回来后,大家把斋饭分类集中到一起,然后各自回屋休息。
八点,钟声第三次响起。僧人们到念经阁集合,吃早斋。
早斋结束后,是僧人的自由时间。
下午三点半,大家不约而同地出来打扫落叶。寺院很大,树特别多,叶子无时无刻不往下飘落,八九个和尚要打扫一个多小时才能把整个寺院扫干净。
下午六点,钟声第四次响起。做晚课的时间到了。晚课和早课差不多,一般都是一个半小时。
晚课结束后,时间自由。我有时会被方丈叫去帮忙做事,有时就在寮房外和师兄们聊天,有时也会在寮房里看书,因为第二天要早起,不会熬得很晚,差不多九点之前就休息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Panongmong寺庙里的僧人每一天都这样,非常有规律的生活。
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诵经是寺庙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僧人每天都要诵经,早晚课要诵经,出去化斋要诵经,居士来修行要诵经,有红白事也要诵经,短则几句,长则两三个小时,所以,背诵浩如烟海的经文是所有僧人的必修课。
虽然在泰国两年了,但是读泰文还不是很流畅,而且,经书都是用泰文把梵文和巴利文的发音标注出来,泰文只表音,不表意,这对我来说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直到还俗以后,我还没分清我背过的经文到底是来自《大悲咒》还是《金刚经》或者是《地藏经》。
每次诵经的时候,领诵师父都是双眼微闭,脱口而出,经书摆在面前不曾翻开一页,而我,则在后面乱成一团,一方面是因为经文读得不流畅,跟不上节奏,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父诵经的时候不是从头开始按顺序背的,他是挑着章节背的。天哪,我哪里知道是哪一页!还好,有热心的师兄帮我找。
三月七日是佛日,一大早,三四十位居士着白衣白裤来庙里礼佛。所有僧人坐在台上诵经祈福。我坐在最后排,经文大部分都记不住,因为人多,坐在上面更加害羞,所以,只好闭上眼睛,胡乱地动着嘴唇作念经状,也不知道下面有没有人注意到我。这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五、化斋
泰国佛教作为小乘佛教的代表,很好地继承了佛教教义的教诲,化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寺庙里,僧人是不做饭的,所有的食物都是靠化斋得来的,上乞诸佛之理以资法身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资色身肉体,后半句,说的就是化斋。
每天早上,庙里的所有僧人都必须带上钵,准时走出寺庙到市井之地去化斋。一路上,布施的人很多,看到僧人来了,居士们就会脱下鞋赤脚跪在地上,毕恭毕敬地把食物放进钵里。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每天早上布施的人都很多,佛日的时候,大家更是排着队等待布施。布施的食物没有要求,一粒米,一壶水,一朵花,一条鱼,这完全取决于布施的居士。
回到寺庙,大家把食物集中起来。念过经文,开始吃早斋。在泰国,僧人是可以吃肉的,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僧人不能吃肉,这与梁武帝有关,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但佛祖说,居士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僧人没有资格挑食。
吃过早斋,化斋得来的食物还剩很多,前来礼佛的居士们会自觉地把食物打包回家,或者自己吃,或者与邻居分享,反正寺庙里是不能留的,因为我们这里遵从“过午不食”,也就是说,一天只吃一顿饭,就是早斋,其他时段禁止进食。一开始,我很不习惯,其实,直到离开也没有习惯,早斋的时候拼命吃,吃到胃胀,中午一过就开始饿了,一直饿到第二天早斋,饿着肚子睡觉的时候,最难受。或许再久一点就会习惯吧。
六、扫地僧
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神出鬼没,是绝世的高手。而我,在庙里,每天都要拿着扫帚打扫落叶,自称“扫地僧”。
每天下午,夕阳西下,余晖暖暖,温和的光线穿过参天大树的枝叶,洒满大地,扫地扬起的尘土轻盈地上升,与阳光交织在空中,时隐时现,梦幻异常。四周一片寂静,“沙沙”的扫地声和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回响在林间,不时地,一阵微风吹过,金黄的树叶漫天飞舞,像下雨一样,树欲静而风不止。
方丈说过,人生就像树叶一样,出生、成长、向上发展、展现美丽,最后,离开大树、飞舞空中、坠入大地。从生到死,一片树叶就是一段人生。看着树叶飘零,想着有关生与死的哲学命题,时间过得很快。僧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扫落叶?他们解答着众生的心理纠结和苦闷,在扫落叶的时候能够面向自己,思考没有答案的前世、来生。是的,人生和树叶一样。
七、夜夜夜
晚上九点半,整个寺院都熄灯了,洁白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斑驳的树影散落一地,独自走在寺院里,远处,蝉声清晰可闻,抬头,月亮藏在树冠之后,天空深处,散布着点点星斗。空气中弥漫着安静的味道,深呼吸,让自己沉醉在这梦境中,在繁华世界里游走,就是这原始的自然之景也能让我感动。风吹过树丛,枝叶随风而动,发出阵阵响声,像波浪一样,由远及近,而后,由近及远,消失在夜的深处。只有我这夜里不睡人才能享受大自然这般礼遇吧。
有时也会加入寮房边的聊天队伍,凑热闹。胖师兄在这里三年了,他人很胖,很幽默,他说,本来只打算呆三个月的。我问他为什么每天只吃一餐还那么胖,他就指着桌上的一提百事可乐说,没事的时候就喝,喝完就睡,每天吃得好,没心事。他厌烦了外面的花花世界,所以出家,他说,将来还是要还俗的,因为可能也会厌烦现在的生活。他笑眯眯地诉说着年少时在曼谷的颓废生活,说着服兵役时碰到的种种不公,说着初来乍到时的种种心酸……我回应着,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透过层层树叶,阵阵知了声从远处传来,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平静,这样美好。瘦师兄坐在斜对面,撇着嘴,慢吞吞地吐着与聊天情境完全不搭边的经文,逗得大家直笑。有时,我也会给他们将中国的事,他们喜欢听长城,喜欢听关羽,喜欢听《西游记》,喜欢听济公。黑师兄问过我“道”的含义,丢人的是那次我没有答上来……
多少年后,想着那曾经呆过的月明地,不知那时的我在做着什么,又是什么心情呢。
八、幸福
僧人拥有的东西很少,只有简单的几块布和一个钵,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生活,得到幸福。方丈说,人再能穿也不能同时穿十件衣服,再能吃也吃不下一整钵食物,再胖的人睡觉的时候也只能占那么大点地方,再富有的人死后什么也带不走。有时候,我们不幸福,可能就是那贪婪的欲望在作祟,幸福是一种感觉,物质的富有与贫穷,与内心的幸福感是不成正比的。所以,请记住,其实幸福很简单。
黑师兄让我留下来,我说,尘世中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我不能不负责任地放下一切来享受一个人的清闲。哪一天,我真的没有了牵挂,我会再回来,也可能会找个安静的地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课本上,老师只讲出了当时的景,却没有告诉我那静的、美的不是菊花和南山,而是内心深处没有波澜的平静的幸福啊!那是一个人没有焦虑、心若止水的幸福,是一种从容、淡定的幸福。今天,我算是读懂了。
又想起了那句“青松古佛伴余生”,很高的境界。“青松”“古佛”“余生”,都脱离了喧哗与浮华,每个意象都透露着安静与平和,美好与温暖,让人内心微动,幸福不期而至。
九、还俗
十天的寺庙生活很快结束了。按照约定,三月九号一大早,P Ae和P Chumpoo到庙里来接我了。因为方丈最近在准备一个大活动,所以,让我们留下来帮忙打印材料。一百五十本六十多页的书,我们几个人一直忙到半夜才搞定。凌晨一点,方丈给我上了最后一课,为我举行了简单的还俗仪式。脱下僧衣,换上平时的衣服,带着不舍之情离开了寺院。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
在学校做了简单的休整,十二号凌晨,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曼谷,参加志愿者离任大会。在离任大会上,根据我本年度的工作表现,国家汉办驻泰国代表处为我颁发了“国家汉办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荣誉证书,这是对我一年辛勤工作最大的肯定,更是对我以后工作的鞭策与鼓励。二十号,我结束了本年度的工作,踏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顺利结束了第二年的泰国生活,回到祖国怀抱。
![]() |
剃度前,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师 |
![]() |
方丈为我剪去第一刀 |
![]() |
主任为我剪发 |
![]() |
Neena老师为我剪发 |
![]() |
Pismai老师为我剪发 |
![]() |
方丈为我剃发 |
![]() |
剪掉的头发被盛在荷叶里 |
![]() |
剪完发后,全家福 |
![]() |
坐在竹轿上,顺时针绕佛堂三圈 |
![]() |
校长前来祈福 |
![]() |
换上僧衣 |
![]() |
校长赠与我钵 |
![]() |
老师们往钵里放钱 |
![]() |
剃度仪式结束,全家福 |
![]() |
一位老先生,跪在地上,赠我雨伞 |
![]() |
和方丈 |
![]() |
下午打扫寺院时的师兄 |
![]() |
扫地僧 |
![]() |
钵 |
![]() |
寺里的树叶很厚 |
![]() |
寮房,我住在底层 |
![]() |
寺里的参天大树 |
![]() |
做晚功课 |
![]() |
晚功课,诵经 |
![]() |
念过花甲的阿姨向我行礼 |
![]() |
排队施斋的居士 |
![]() |
迎着朝阳去化斋 |
![]() |
佛日,带着居士们诵经 |
![]() |
寺里的落日 |
![]() |
晚上,着素衣的居士跟着我们做晚功课 |
![]() |
点上蜡烛,祈福 |
![]() |
还俗后,告别方丈 |
![]() |
一直跟着我的学生Poy |
![]() |
领取“国家汉办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证书,头发长得很快 |
![]() |
全体获奖者合影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