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一世情
如果早几年读《半生缘》,我大概会为世钧与曼桢的情深缘浅唏嘘一番,对于“我们回不去了”的结局不忍卒读。时光渐远,年岁增长,如今的我,却觉得,张爱玲安排的结局,最圆满。
喜欢世钧与曼桢温吞水式的爱情。不是快餐爱情里轰轰烈烈的激情燃烧,因为那样的爱情只是荷尔蒙与欲望的产物,至死燃烧过后仅剩灰烬,随风飘扬无处追忆。是什么呢,仅仅只是,“紊乱的心绪里夹杂着一丝喜悦,所以心里也说不上是一种什么滋味”,是潜滋暗长中的日益明朗,直到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时,都只有踟蹰不前的,“曼桢,我有话跟你说”。
可是怎么样呢,他什么也没有说,“其实他等于已经说了。她也已经听见了。”所以,“她脸上完全是静止的,但是他看得出来她是非常快乐。”“他有生以来从来没觉得这样心地清楚。”
看惯了简单直接甚至粗暴的告白,这样淡到几乎忽略不计的表达,却柔软了心底某些地方。彼此面对面,仰目心惊,瞬息间心花开遍。有人跟我说,最好的爱情,是不需要告白的,两个人如果都有意,就自然会走到一起。我不置可否。想来也是,“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千载难逢的巧合。”本身也是难遇的奇迹,哪里需要一个形式去宣告奇迹的降临?
然后便是最甜蜜的时光,彼此钟情,眼波流芳,眉间心上种下印记,强悍到无计相回避。所有人都希望故事沿着幸福的轨迹前行,不要任何偏差来破坏这完美的幸福,已然忘了这是小说。
大大小小的机缘巧合,造就了不偏不倚的重重误会,依附着那混乱繁杂的年代,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一对情深眷侣渐行渐远。当然恨狠心的姐姐曼璐和近于禽兽的姐夫祝鸿才,不过能怎么呢,他们固然联手生生改变了世钧与曼桢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他们,就能保证两人修成正果白头偕老吗?是谁曾说,相见不如怀念?是谁又曾说,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反观叔惠和翠芝,未能拥有彼此的缘分,却在各自心里给对方留下了最完美的影子,在后来那么漫长的岁月里,叔惠一直在追逐着另一个翠芝,迷迷蒙蒙的倩影在心头暗藏,未曾离开。弗罗斯特说得再清楚不过:“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得不到才会怀念,这道理。不言自明。
曼桢命运多舛,终至对于人生已然绝望,在时隔十四年偶然在街头认出世钧的那一刻,还是心悸,还是仓皇,那一刻只是想着落荒而逃。
人生本无定数,回首已是天涯。
我最不希望的是,遇见你,让你目睹我最落魄的样貌。因为你始终在心上,没有离开。
彼时的世钧,有着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家庭,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女,算不上富足却也小康的生活。偶然在整理旧书时,掉落一封信,信上说,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别人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的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信的结尾是,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信是十四年前的曼桢写给他的。
世钧想,难道她还在那里等我吗?他当然不是天真,他明白“从前那种任性的年轻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现在是稳步进入中年,按照他们同一阶层的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循规蹈矩的踏上人生的旅程”,他是遗憾,是惆怅,是从前岁月未完成心愿里纠结的百转千回,前半生曾有过那么一份自以为浓得化不开的缘分,谁能料到曾经以为尽在掌握的一切,是如何地经不起时间的挑拨与耍弄,眨眼的功夫,化成了光影里的纤芥微尘。
最后还是相遇了,人前,曼桢也只是说了一声,噢,世钧,你也来了。离开人群探寻的目光,当她从他的肩上抬起泪水涟涟的脸,哽咽地说“我们回不去了”的时候,他就知道,日后的人生旅程里,不论有多少不舍,他们两个就如同风中转蓬,各自滚向苍茫,不再有交集。始终是错过了,错过最美好的年华的他们,如今都是被贴上了不同标签的中年人,肩负着割舍不下的责任,再也不是当初孑然一身爱恨自如的年轻人。犹记得电视剧版《半生缘》最后一幕,世钧与曼桢各自牵着自己的孩子,站在马路的两端,远远对望,眼里,是无尽的不舍,和无奈。
“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世钧曾经这样想过。
也许他们都明白,飘萍离散才是常态,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他们曾经那样真挚地爱过,不幸只有半生缘,却能够延续一世情,就够了。
喜欢世钧与曼桢温吞水式的爱情。不是快餐爱情里轰轰烈烈的激情燃烧,因为那样的爱情只是荷尔蒙与欲望的产物,至死燃烧过后仅剩灰烬,随风飘扬无处追忆。是什么呢,仅仅只是,“紊乱的心绪里夹杂着一丝喜悦,所以心里也说不上是一种什么滋味”,是潜滋暗长中的日益明朗,直到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时,都只有踟蹰不前的,“曼桢,我有话跟你说”。
可是怎么样呢,他什么也没有说,“其实他等于已经说了。她也已经听见了。”所以,“她脸上完全是静止的,但是他看得出来她是非常快乐。”“他有生以来从来没觉得这样心地清楚。”
看惯了简单直接甚至粗暴的告白,这样淡到几乎忽略不计的表达,却柔软了心底某些地方。彼此面对面,仰目心惊,瞬息间心花开遍。有人跟我说,最好的爱情,是不需要告白的,两个人如果都有意,就自然会走到一起。我不置可否。想来也是,“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千载难逢的巧合。”本身也是难遇的奇迹,哪里需要一个形式去宣告奇迹的降临?
然后便是最甜蜜的时光,彼此钟情,眼波流芳,眉间心上种下印记,强悍到无计相回避。所有人都希望故事沿着幸福的轨迹前行,不要任何偏差来破坏这完美的幸福,已然忘了这是小说。
大大小小的机缘巧合,造就了不偏不倚的重重误会,依附着那混乱繁杂的年代,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一对情深眷侣渐行渐远。当然恨狠心的姐姐曼璐和近于禽兽的姐夫祝鸿才,不过能怎么呢,他们固然联手生生改变了世钧与曼桢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他们,就能保证两人修成正果白头偕老吗?是谁曾说,相见不如怀念?是谁又曾说,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反观叔惠和翠芝,未能拥有彼此的缘分,却在各自心里给对方留下了最完美的影子,在后来那么漫长的岁月里,叔惠一直在追逐着另一个翠芝,迷迷蒙蒙的倩影在心头暗藏,未曾离开。弗罗斯特说得再清楚不过:“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得不到才会怀念,这道理。不言自明。
曼桢命运多舛,终至对于人生已然绝望,在时隔十四年偶然在街头认出世钧的那一刻,还是心悸,还是仓皇,那一刻只是想着落荒而逃。
人生本无定数,回首已是天涯。
我最不希望的是,遇见你,让你目睹我最落魄的样貌。因为你始终在心上,没有离开。
彼时的世钧,有着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家庭,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女,算不上富足却也小康的生活。偶然在整理旧书时,掉落一封信,信上说,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别人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的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信的结尾是,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信是十四年前的曼桢写给他的。
世钧想,难道她还在那里等我吗?他当然不是天真,他明白“从前那种任性的年轻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现在是稳步进入中年,按照他们同一阶层的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循规蹈矩的踏上人生的旅程”,他是遗憾,是惆怅,是从前岁月未完成心愿里纠结的百转千回,前半生曾有过那么一份自以为浓得化不开的缘分,谁能料到曾经以为尽在掌握的一切,是如何地经不起时间的挑拨与耍弄,眨眼的功夫,化成了光影里的纤芥微尘。
最后还是相遇了,人前,曼桢也只是说了一声,噢,世钧,你也来了。离开人群探寻的目光,当她从他的肩上抬起泪水涟涟的脸,哽咽地说“我们回不去了”的时候,他就知道,日后的人生旅程里,不论有多少不舍,他们两个就如同风中转蓬,各自滚向苍茫,不再有交集。始终是错过了,错过最美好的年华的他们,如今都是被贴上了不同标签的中年人,肩负着割舍不下的责任,再也不是当初孑然一身爱恨自如的年轻人。犹记得电视剧版《半生缘》最后一幕,世钧与曼桢各自牵着自己的孩子,站在马路的两端,远远对望,眼里,是无尽的不舍,和无奈。
“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世钧曾经这样想过。
也许他们都明白,飘萍离散才是常态,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他们曾经那样真挚地爱过,不幸只有半生缘,却能够延续一世情,就够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