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新绿芙蓉水
在济南城的中心有条街,叫芙蓉街。历史上,全盛时期这条不超过500米的街巷与相连的芙蓉巷、金菊巷共拥有商号140多家,而今,只有两家店铺还在倔强地挺立着:玉谦旗袍店和三山眼镜老店(三山眼睛老店已搬迁至闫千户<2014笔者新注>)。如今,它们只能在充满油烟味的小吃店的喧嚣里,静静地缩进了巷子的角落,等待着越来越少的怀旧老者和那些冒冒失失的游客。
穿过繁华的泉城路向芙蓉街走去,里面越来越是苍老。那是破了的府文庙,败杞的殿宇露出如肋条般可怜的椽子;那是残破的影壁,工细的雕砖诉说着昔日的富丽;那又是白墙灰瓦的人家,一架藤萝牵惹出满巷的春意。
这里的巷子或短或长,曲曲折折里,芙蓉街走过,辘轳把子街走过,西辕门街又走过,于是那旧时的市井生活便一一勾勒在我的眼前。不过那时的繁华早已入梦消散,正剩下丛丛秋草,在檐间,在墙上,在落日中瑟瑟独语。走在这曲曲折折的巷子里,你不知道你要走到哪里去,信步所至,随处都是颇可访古探幽的会心景致。光滑的石板小巷里,左右参差的开了几家门,一角翘起的门檐上青瓦搭成一个轻巧秀雅的起脊,檐下是两扇黑漆的木门,门两侧的爬山虎在微风中晃动着整面墙壁。其实最能体现济南民居特点的便是这青瓦搭砌起的起脊,与严整的北京四合院相比,北京的做法多是一条像乌纱帽翅一样翘起的起脊两角各垫着一两块松梅竹菊甚是精巧雅致的砖雕,因此富丽堂皇之外总给人一种生硬的官衙气。而具有江南气韵的济南民居白墙灰瓦之外,最动人的便是纯有小瓦件搭砌成的起脊,它使整个房子的造型变得玲珑、秀雅,而又透露出一种北方民居少有的细腻和温柔。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折射出北京的建筑风格更多的代表一种气质文化,而济南的民居却地道的露出一种生活的的温情。
从人家的门前走过,那半掩的门里多是半幅影壁和一株在风中摇动起满庭绿意的无花果树,而紧闭的门上又多是红底黑字的对联,写满吉庆福泰。读着走着,停停驻驻,那是“春安夏泰,秋吉冬祥”的祝福;又是“明湖荷香绕画院,佛山碧霞染朱泉”的惬意。
转过巷角的略空阔处,几个趿拉着拖鞋的老汉在一块用木板自制的棋盘上“啪啪”地拍着象棋,两三个骑着小车的小孩叽叽咯咯地携着清风笑着走过,于是老汉们玻璃杯中的茉莉花茶香便也静静地飘满了整个长长的巷子。曲曲折折的巷子向里走去,却忽的逢到了一渠活水,那水流过巷角,流过屋侧又淙淙潺潺地流向远处。
几个券洞那边喧闹的人声也随流水过来。水边浣衣的妇女用手在石板上用力的搓着,问他们水从何来,仿佛早已熟极了这种探问,头也不抬的回答:“墙那边泉里,王府池子”,“府“字发音甚短,听不清楚。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曲水巷约略的韵致使我恍然,不过这里的人家依旧垂柳尚新。在巷子的北端,东侧是老基督教堂,后面的百花洲的小河里尚有凋萎的枯荷茎沉沉的睡到了水云梦里。西南角是一个穿廊式的角亭,飞翘的亭檐勾起了多少风流往事。那是曾巩筑室洲边,“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五陵游”,眼前的景致却更透出他心底江南的柔情;那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板桥先生临景欣然落墨:三椽茅舍、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湾流水,“乱石铺街”的字里透着几分画意。
然而随着城市房地产的开发,破旧的老屋也已经或者正逐渐被一片片地拆去,等待着簇新的别墅在这里拔地而起。可是否曾想过北京的胡同虽然在一片呼吁声中侥幸保留下来,然而,建城比北京还早的济南,这仅有的一点历史家底也正在消失,却没有听到过几声叹息。或许有些人认为留住几片有价值的建筑也就可以了,但他们忽视了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记录也是有自己的一个文化生态圈的。历史是要写到书中,更要写入更加鲜活的生活里。从泉城广场到明湖北路,从青龙河往西到趵突泉北路,作为济南的老城区,这一片古旧的与湖光山色相容的民居才真正是济南历史活的见证,这是城市的根。那繁华的泉城路上,簇新的仿古建筑,只能是琳琅的商业招牌、满身装点起的暴发户。而如今这些真正的老建筑却又因影响市容的缘故,一律涂上了厚厚的涂料,于是水墨的青砖不见了,门楣的砖雕模糊了,岁月的沧桑黯去了,仿佛老祖母的脸上涂上了厚厚的一层脂粉,遮住了她那笑如秋菊的皱纹。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我们只能从历史的照片中寻找这个城市曾经的记忆,那是会是怎样的一种痛惜。
走过曲水巷,又走过芙蓉街,新华书店后面四五米宽的一条巷子隔开了一静一喧两个世界。走走停停中,从人群中回望人声喧喧,高楼簇簇,那里仿佛忽然之间成了我一个遥不可记得梦。
栖梧/文
2011.03.12
穿过繁华的泉城路向芙蓉街走去,里面越来越是苍老。那是破了的府文庙,败杞的殿宇露出如肋条般可怜的椽子;那是残破的影壁,工细的雕砖诉说着昔日的富丽;那又是白墙灰瓦的人家,一架藤萝牵惹出满巷的春意。
这里的巷子或短或长,曲曲折折里,芙蓉街走过,辘轳把子街走过,西辕门街又走过,于是那旧时的市井生活便一一勾勒在我的眼前。不过那时的繁华早已入梦消散,正剩下丛丛秋草,在檐间,在墙上,在落日中瑟瑟独语。走在这曲曲折折的巷子里,你不知道你要走到哪里去,信步所至,随处都是颇可访古探幽的会心景致。光滑的石板小巷里,左右参差的开了几家门,一角翘起的门檐上青瓦搭成一个轻巧秀雅的起脊,檐下是两扇黑漆的木门,门两侧的爬山虎在微风中晃动着整面墙壁。其实最能体现济南民居特点的便是这青瓦搭砌起的起脊,与严整的北京四合院相比,北京的做法多是一条像乌纱帽翅一样翘起的起脊两角各垫着一两块松梅竹菊甚是精巧雅致的砖雕,因此富丽堂皇之外总给人一种生硬的官衙气。而具有江南气韵的济南民居白墙灰瓦之外,最动人的便是纯有小瓦件搭砌成的起脊,它使整个房子的造型变得玲珑、秀雅,而又透露出一种北方民居少有的细腻和温柔。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折射出北京的建筑风格更多的代表一种气质文化,而济南的民居却地道的露出一种生活的的温情。
从人家的门前走过,那半掩的门里多是半幅影壁和一株在风中摇动起满庭绿意的无花果树,而紧闭的门上又多是红底黑字的对联,写满吉庆福泰。读着走着,停停驻驻,那是“春安夏泰,秋吉冬祥”的祝福;又是“明湖荷香绕画院,佛山碧霞染朱泉”的惬意。
转过巷角的略空阔处,几个趿拉着拖鞋的老汉在一块用木板自制的棋盘上“啪啪”地拍着象棋,两三个骑着小车的小孩叽叽咯咯地携着清风笑着走过,于是老汉们玻璃杯中的茉莉花茶香便也静静地飘满了整个长长的巷子。曲曲折折的巷子向里走去,却忽的逢到了一渠活水,那水流过巷角,流过屋侧又淙淙潺潺地流向远处。
几个券洞那边喧闹的人声也随流水过来。水边浣衣的妇女用手在石板上用力的搓着,问他们水从何来,仿佛早已熟极了这种探问,头也不抬的回答:“墙那边泉里,王府池子”,“府“字发音甚短,听不清楚。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曲水巷约略的韵致使我恍然,不过这里的人家依旧垂柳尚新。在巷子的北端,东侧是老基督教堂,后面的百花洲的小河里尚有凋萎的枯荷茎沉沉的睡到了水云梦里。西南角是一个穿廊式的角亭,飞翘的亭檐勾起了多少风流往事。那是曾巩筑室洲边,“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五陵游”,眼前的景致却更透出他心底江南的柔情;那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板桥先生临景欣然落墨:三椽茅舍、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湾流水,“乱石铺街”的字里透着几分画意。
然而随着城市房地产的开发,破旧的老屋也已经或者正逐渐被一片片地拆去,等待着簇新的别墅在这里拔地而起。可是否曾想过北京的胡同虽然在一片呼吁声中侥幸保留下来,然而,建城比北京还早的济南,这仅有的一点历史家底也正在消失,却没有听到过几声叹息。或许有些人认为留住几片有价值的建筑也就可以了,但他们忽视了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记录也是有自己的一个文化生态圈的。历史是要写到书中,更要写入更加鲜活的生活里。从泉城广场到明湖北路,从青龙河往西到趵突泉北路,作为济南的老城区,这一片古旧的与湖光山色相容的民居才真正是济南历史活的见证,这是城市的根。那繁华的泉城路上,簇新的仿古建筑,只能是琳琅的商业招牌、满身装点起的暴发户。而如今这些真正的老建筑却又因影响市容的缘故,一律涂上了厚厚的涂料,于是水墨的青砖不见了,门楣的砖雕模糊了,岁月的沧桑黯去了,仿佛老祖母的脸上涂上了厚厚的一层脂粉,遮住了她那笑如秋菊的皱纹。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我们只能从历史的照片中寻找这个城市曾经的记忆,那是会是怎样的一种痛惜。
走过曲水巷,又走过芙蓉街,新华书店后面四五米宽的一条巷子隔开了一静一喧两个世界。走走停停中,从人群中回望人声喧喧,高楼簇簇,那里仿佛忽然之间成了我一个遥不可记得梦。
栖梧/文
2011.03.12
![]() |
在刘氏泉旁浣洗衣物的生活 |
![]() |
老济南和小济南都乐在棋局里 |
![]() |
曲水亭街上的人家 |
![]() |
老屋顶 |
![]() |
王府池子(濯缨泉),因在德王府(现珍珠泉公园,省人大)西得名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