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的曲线,午夜,复兴西路
上周六,我去参加了一个只见过一面的朋友举办的party。
party本身是小而精悍的,兜兜转转到那里,复兴西路上的法式餐厅,再喝了一杯martini,吃了几口蛋糕,和不认识的人聊来聊去,也无非如此。但是不知为何,我还是留到了最后,只为等着和主人相拥。
回想起来,我的人生里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只为与一个陌生人相拥。
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很简单:
她在静安寺新辟的潮人聚集地,开了一家品牌集合店。我是在去她店里买衣服的时候,作为顾客与她相识的。
后来几乎每周我都要去她的店里看一次,每次驻足的时间会很久,在5平米的空间里能把20来件衣服研究个遍。但是很不巧,每次去她都不在,只有她妈妈。
每次一个多小时,我能和她妈妈聊好多东西。她妈妈也会骄傲的谈论她的一切——
第一次,她妈妈说她在国内大学读的是数学系,小时候还学过芭蕾,因为十几岁就对奢侈品、服装、首饰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又到欧洲读珠宝设计。她当过几年白领,因为觉得太枯燥最终放弃,然后在中山公园和朋友合开了一家买手店,做得不错,被静安寺潮人聚集地招商引资吸过来,自己开店。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去欧洲大采购,挑货,背货。
第二次,她妈妈说,她去欧洲采购了,新一季的衣服下个月就会来。店里打折的都是好东西,但是她要资金回笼,做零售,不得不打折。
第三次,她妈妈说,她从欧洲回来了,新的货还没来得及理完。她去做瑜伽了。最近还要筹备一周年庆,可能会办一个party。这个店赚的钱不多,还不如以前她给别人做翻译。但是没办法啊,她喜欢。
第四次,她妈妈说,她还是去做瑜伽了。然后给我了一张瑜伽馆的体验券和party的邀请函。我才知道,她不是瑜伽课的学生,而是老师。
一个整只手臂都是tatoo的女生,是瑜伽课的老师。
你能想象吗?
接着,我终于主动加了她的微信(虽然她第一次就给了我名片,上面就风格鲜明的印着她的手机号,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主动关注别人的人)。
她的头像是哥特风格,所有的照片都是黑白色系,连英文字母,都是哥特字体。
任何一张关于她的生活——瑜伽、欧洲旅行、看秀、画画、做店内陈设、party设计的影像记录,都是哥特式的——充满纹身的柔韧的身体,形成了一条要到临界点的曲线,以黑白的强对比度,在震撼你。
我真的震惊了。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也和我一样,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服装店老板,会滔滔不绝的和你说着时尚经和品牌的故事。那你,我,我们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会错过多少精彩的陌生人。
然后我神不知鬼不觉的,孤身去了她办的店庆一周年party。虽然我好像,只在她这里买过一件皮衣、一双靴子和一副手套。我和她唯一的交集,就是她的母亲。
她很开心我能来,热情的介绍了她的男朋友,一个穿格纹西装、无比优雅的美国建筑设计师,她亲切的称其为“missing impossible”。
在我单独和她男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这个店名的意思是“隐隐的曲线”——La Silhouette。
当你去念这个词的时候,音调也如隐隐的曲线。
我也见到了她的法国厨师朋友、美国瑜伽学生、上海设计师朋友、澳洲记者朋友……种种。
我说关于她的一切,都是从她妈妈那里知道的。她很惊讶地说,她妈妈从来都不会在她面前谈论她。甚至这场party就是为了告诉她的父母,她究竟在做一份怎样的事业。
果不其然,一个无论多open、多善于言辞(随便苏州话还是英语还是法语)的人,走到party的中央(在一个有意义的时间点上,到了事业的一个中心),发表致辞的时候,她还是激动得哽咽了。
这个时候,即使过去的人生你从未和她共度,也能感同身受,她经历了多大的努力,不惜一切换来一些成果,让自己满意。
——正如那些你参加过的陌生的婚礼,在新人相吻、感谢父母时,你总能为他们流下热泪。
后来,party结束时,我走过去和她相拥。她说,谢谢你能来。我第一次看到你,就知道我们俩,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你穿上皮衣、戴上帽子的那一刻,我就“bang!”地一下,知道我们俩……
我说,碰撞了一下,
她说:对!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有一样的地方!
——可能我现在倾尽全力要描述这种感觉,也做不到。但是,她说对了,就是“bang”的那一下,像个魔咒。
然后她说:我为你准备了一条McQueen的丝巾,我知道你一定会喜欢。你把手机号发给我,我来上海不久,不知道哪里好玩,但我知道,哪里有好东西。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尽管我朋友不多。
最后一句话,可能只是西式的表达方式,although i don't have any friends,但是放在中文里,就真的情深义重。
我要说的很简单,而且自始至终,我都和她的家人、朋友表达这句话——
她恰好就是我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然后我也很直白(又隐晦)的,离别的时候,和她说了这句话——
我希望和你一样(自由的表达,自由的跨界,把喜欢的事做成事业,即使冒着巨大的成本风险,也可以无所拘束的把热爱变成不可分离的生活)。
现实中随遇而安的人的完美,永远只存在于她的小说中。
午夜十二点,我独自上了的士,离开了复兴西路。梧桐悠悠,灯影幢幢。
打开礼物的那一刻,我又感到了“bang”的那一下——
一条双层印花丝巾,黑面,印着白色的骷髅;白面,印着黑色的骷髅。
所有人都知道,McQueen的风格就是这样;但是你围起来,不会有人知道,你的脖间、心间,藏着一个美丽的骷髅。
party本身是小而精悍的,兜兜转转到那里,复兴西路上的法式餐厅,再喝了一杯martini,吃了几口蛋糕,和不认识的人聊来聊去,也无非如此。但是不知为何,我还是留到了最后,只为等着和主人相拥。
回想起来,我的人生里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只为与一个陌生人相拥。
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很简单:
她在静安寺新辟的潮人聚集地,开了一家品牌集合店。我是在去她店里买衣服的时候,作为顾客与她相识的。
后来几乎每周我都要去她的店里看一次,每次驻足的时间会很久,在5平米的空间里能把20来件衣服研究个遍。但是很不巧,每次去她都不在,只有她妈妈。
每次一个多小时,我能和她妈妈聊好多东西。她妈妈也会骄傲的谈论她的一切——
第一次,她妈妈说她在国内大学读的是数学系,小时候还学过芭蕾,因为十几岁就对奢侈品、服装、首饰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又到欧洲读珠宝设计。她当过几年白领,因为觉得太枯燥最终放弃,然后在中山公园和朋友合开了一家买手店,做得不错,被静安寺潮人聚集地招商引资吸过来,自己开店。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去欧洲大采购,挑货,背货。
第二次,她妈妈说,她去欧洲采购了,新一季的衣服下个月就会来。店里打折的都是好东西,但是她要资金回笼,做零售,不得不打折。
第三次,她妈妈说,她从欧洲回来了,新的货还没来得及理完。她去做瑜伽了。最近还要筹备一周年庆,可能会办一个party。这个店赚的钱不多,还不如以前她给别人做翻译。但是没办法啊,她喜欢。
第四次,她妈妈说,她还是去做瑜伽了。然后给我了一张瑜伽馆的体验券和party的邀请函。我才知道,她不是瑜伽课的学生,而是老师。
一个整只手臂都是tatoo的女生,是瑜伽课的老师。
你能想象吗?
接着,我终于主动加了她的微信(虽然她第一次就给了我名片,上面就风格鲜明的印着她的手机号,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主动关注别人的人)。
她的头像是哥特风格,所有的照片都是黑白色系,连英文字母,都是哥特字体。
任何一张关于她的生活——瑜伽、欧洲旅行、看秀、画画、做店内陈设、party设计的影像记录,都是哥特式的——充满纹身的柔韧的身体,形成了一条要到临界点的曲线,以黑白的强对比度,在震撼你。
我真的震惊了。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也和我一样,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服装店老板,会滔滔不绝的和你说着时尚经和品牌的故事。那你,我,我们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会错过多少精彩的陌生人。
然后我神不知鬼不觉的,孤身去了她办的店庆一周年party。虽然我好像,只在她这里买过一件皮衣、一双靴子和一副手套。我和她唯一的交集,就是她的母亲。
她很开心我能来,热情的介绍了她的男朋友,一个穿格纹西装、无比优雅的美国建筑设计师,她亲切的称其为“missing impossible”。
在我单独和她男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这个店名的意思是“隐隐的曲线”——La Silhouette。
当你去念这个词的时候,音调也如隐隐的曲线。
我也见到了她的法国厨师朋友、美国瑜伽学生、上海设计师朋友、澳洲记者朋友……种种。
我说关于她的一切,都是从她妈妈那里知道的。她很惊讶地说,她妈妈从来都不会在她面前谈论她。甚至这场party就是为了告诉她的父母,她究竟在做一份怎样的事业。
果不其然,一个无论多open、多善于言辞(随便苏州话还是英语还是法语)的人,走到party的中央(在一个有意义的时间点上,到了事业的一个中心),发表致辞的时候,她还是激动得哽咽了。
这个时候,即使过去的人生你从未和她共度,也能感同身受,她经历了多大的努力,不惜一切换来一些成果,让自己满意。
——正如那些你参加过的陌生的婚礼,在新人相吻、感谢父母时,你总能为他们流下热泪。
后来,party结束时,我走过去和她相拥。她说,谢谢你能来。我第一次看到你,就知道我们俩,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你穿上皮衣、戴上帽子的那一刻,我就“bang!”地一下,知道我们俩……
我说,碰撞了一下,
她说:对!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有一样的地方!
——可能我现在倾尽全力要描述这种感觉,也做不到。但是,她说对了,就是“bang”的那一下,像个魔咒。
然后她说:我为你准备了一条McQueen的丝巾,我知道你一定会喜欢。你把手机号发给我,我来上海不久,不知道哪里好玩,但我知道,哪里有好东西。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尽管我朋友不多。
最后一句话,可能只是西式的表达方式,although i don't have any friends,但是放在中文里,就真的情深义重。
我要说的很简单,而且自始至终,我都和她的家人、朋友表达这句话——
她恰好就是我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然后我也很直白(又隐晦)的,离别的时候,和她说了这句话——
我希望和你一样(自由的表达,自由的跨界,把喜欢的事做成事业,即使冒着巨大的成本风险,也可以无所拘束的把热爱变成不可分离的生活)。
现实中随遇而安的人的完美,永远只存在于她的小说中。
午夜十二点,我独自上了的士,离开了复兴西路。梧桐悠悠,灯影幢幢。
打开礼物的那一刻,我又感到了“bang”的那一下——
一条双层印花丝巾,黑面,印着白色的骷髅;白面,印着黑色的骷髅。
所有人都知道,McQueen的风格就是这样;但是你围起来,不会有人知道,你的脖间、心间,藏着一个美丽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