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Mobility and Revolution
题记:好久不写读书笔记,今天看到一个Slides,就写了一份笔记。其实,写文献笔记主要写给自己,但是写出来总是一种给人看的味道,于是就想贴出来。豆瓣中,我关注的人和被人关注的最少,于是就放到这里吧。 ==============================正文===================================== 今天读到非常喜欢的两个年轻学者白营和贾瑞雪合作的一篇文章的Slides,名曰:Social Mobility and Revolution: The Impact of the Abolition of China’s Civil Service Exam System。 两位的研究都是以中国为背景,并较多利用历史数据,而且识别策略设计精良,另外两人的发表记录都很好。他们的文章基本都读过,其中专门报告过白营的Diffusing Knowledge while Spreading God’s Message和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两篇文章,都非常好。贾瑞雪的文章更是详细读过,一是研究兴趣比较接近,二是喜欢她的写作风格,从最早的农民起义和开发口岸,到后来的煤矿事故、官员晋升和环境污染,以及最近的红色资本和跨族婚姻,所以仅看到这篇Social Mobility and Revolution的Slides,就不免产生了兴趣。 这篇文章主要试图从实证上回答社会流动性和革命的关系,基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作为外生冲击,因为科举制度的废除阻碍了知识阶层向上流动的正式途径,从而使得这些人更多参与革命党。这个故事都比较简单,但是想从实证上回答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想得到相互的因果关系。最为简单的思路,从时间上对比1905年前后革命党人数的变化,但是这个容易受到各种遗漏变量的影响,而且很难将这种变化归结为科举制度的废除,因为1905年前后可能发生很多其他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需要在不同地区的截面维度找出相应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科举制废除对于该地区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找到科举名额在各个府(相对于现在的地级市)的“配额”,即从每个地方科举取士的人数(由于没有看到全文,不确定具体指什么级别的人数),而且这个“配额”基本上不随时间改变。进一步地,他们发现配额多少直接影响进士和官员的数量,从而也间接说明废除科举对于配额多的地区影响更大,从而该地区参加革命党的人数就更多。因此,接下来主要利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来看配额多少在废除科举之后对于参加革命党人数的影响,结果发现:配额越多的地区,参加革命党的人数也越多,从而说明社会流动性的降低会增加革命的概率。 实证研究最体现功力的就两个方面,一个是识别策略的设计(Identification),另一个排除其他假说和进一步确认自己假说的能力(Robustness)。他们考虑到七个方面的稳健性检验,具体不多说,其中第三个economic shocks vs. social mobility利用天气的变化作为外生的冲击,他们以前文章都专门利用过,可见学术需要积累,但此处让人感觉有点儿多余。最后,也是最容易吹毛求疵的地方,就是内生性问题。利用地区异质性来评估政策效果的双重差分思路,最容易受到诟病的就是还存在其他的遗漏变量同样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而这种遗漏变量和文章本身利用的异质性存在相关性。因此作者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工具变量去确定结果的稳健性,作者选用了地区河流数量作为科举配额的工具变量,基本逻辑:河流数量影响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影响科举配额,但是河流数量不直接影响是否参与革命党。由于,我只看到Slide,另外一个工具变量,没能具体理解。 仅仅谈中国问题不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贡献,所以这句话是点睛之笔:The abolition is unique but the implications can be general。 PS: 通过比较革命者的姓氏分布和整个人口的姓氏分布来说明革命者的随机性,让我眼前一亮。 科举制度的相关书籍:Benjamin A.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27888/. Benjamin A. Elman, Civil Examinations and Meritocra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389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