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看杨绛的同时,我也在看一本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写的小说《在德黑兰读洛丽塔》(Reading Lolita in Tehran),挺感慨:同样是女性,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信仰、不同文明,差别是那么巨大!而且,最让我感慨的是,阅读让我明白了:文明不是会一直向前的,有时候它会倒退,这是千真万确!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讲的是女教授从美国回到伊朗,因不满当局对大学教育的管制,选了几位天资聪颖的女学生来家里上课的故事。那时候,伊朗国内的宗教势力日益加强,对妇女的限制从家庭到服饰到言行举止,几乎回到祖母时代。执政者以宗教的名义实行集权控制,意识形态方面无孔不入,恰恰是这种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出现了许多令人(小说中主要是一些有思想、懂人性、爱知识、天分高的一些女学生)鄙夷的角色(主要是一些智商不高,但倚仗宗教势力而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一些男人们)。
小说算不得特别优秀,写的也不算特别精彩,纳菲西只是一一把她们/他们刻画出来。作为接触不多的伊朗文艺作品,我去年看了两部电影《一次别离》、《一双球鞋》(忘了是不是这个名字,说的是一户贫瘠人家,两兄妹为了一双鞋子经历的一些愁苦,拍得真好,细节也很好,值得一看!)
更早前,关于伊斯兰妇女,我从《灿烂千阳》和《三杯茶》有所了解(注:《追风筝的人》算不上写阿富汗妇女的,但从中可以看到,以前阿富汗人民过着比现在幸福、美好得多的生活),真是令人心碎!我记得《灿烂千阳》女主角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战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周末一家人带着食物去野餐,去图书馆借书,早餐吃面包、牛奶。。。。。。但这一切随着战争、塔利班政权的出现嘎然而止,之后这位少女的人生,只能用悲惨之至来形容,而这正是千千万万阿富汗、伊朗的女性现在正在经历和遭遇的,苍天啊!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这个国家会不会也这样呢?大概不会吧,阿富汗、伊朗是因为原教旨主义的复活,而中国人没什么宗教信仰,用了60多年的愚民政策,如今人民不好愚了,从上至下、从下至上都只认钱,最终什么宗教也信不起来了,反倒成了件好事,谁知道呢?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
在伊朗教书,一如其他行业,必须在政治的现实和法令的专制下低头。当政者强迫我们关切的细枝末节,往往严重破坏了教书的乐趣,假使大学官僚最重视的,不是个人工作品质的优劣,而是此人的唇色是否正确、发丝是否整齐,试问老师如何能好好教书?当教职员全神贯注于如何把海明威小说中的“葡萄酒”一次尽数删除,当他们认为勃朗特包容奸情而不教她的作品,试问老师如何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
我特意挑选这几位女生有几个原因,她们身上都带有脆弱夹杂勇敢的奇异特质。她们是一般人所谓的独行侠,不属于任何群体或派别。我之所以欣赏她们,不仅因为她们的求生能力,也因为她们禹禹独行的人生。
《洛丽塔》叙述一个十二岁少女走投无路的故事。亨伯特企图将她转化为他幻想中的样子和他死去的旧爱,结果却毁了她。这故事最迫切的真相不再十二岁女孩被老色鬼强暴,而在一个人的生命遭另一个人剥夺。假设亨伯特没吞没洛丽塔,我们不知道她后来会如何,然而这部小说,这部完成的作品却满怀希望,甚至是美丽的,不仅为没的事物辩护,也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一切洛丽塔和雅西遭剥夺的普通乐趣而辩护。
其实纳博科夫是在报复我们自己的唯我主义;他在这方面报复了霍梅尼、雅西的追求者和那面团连的男老师。她们企图按照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去塑造别人,但纳博科夫透过对亨伯特的描写,揭发了所有侵占他人生命的唯我主义者的行径。
娜丝琳说:“我母亲出身富裕、现代的非宗教家庭,她是独生女,有两个兄弟,两人都选择从事外交工作。我外公思想极开放,要我母亲接受完整的教育,上大学。他送她上美国学校,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女孩子连高中都没念完,更别提上什么美国学校,而我母亲居然会说英语和法语。”。。。。。。“可后来怎样了呢?她爱上家庭教师,也就是我父亲。。。谁料到像她这样的现在女子,居然喜欢上一个严肃的青年,他不仅不苟言笑,从不看她的眼睛,而且他母亲和姊妹还全都穿穆斯林妇女的罩袍?但她就是看上了他。”
“没错,有些部分是译过了,”娜丝琳说,“可是自从它成为宴会里的笑柄,还有驻外大使馆发现大家看这本书不是为了教化,而是为了好玩以后,译本就很难找到了。总之,我译得非常彻底,还包括参考书目和其他名人著作的相关书籍。你知道和动物性交是解决男人性欲的一种方法吗?和鸡性交有个难题,我们得先自问,和鸡性交过的男人,事后可以吃那只鸡吗?我们的领袖把解答告诉了我们:不行,不论他自己或他家人或隔壁邻居都不行,但两户之外的邻居就可以。”“我父亲宁愿我把时间花在这种书上,也不要我看简.奥斯丁或纳博科夫?”她促狭地补了一句。
娜丝琳信手引述这位领袖的作品,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她所引述的是名著,这等于是他的论述(所有达到阿亚图拉地位的人都必须写的),目的在解决信徒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在他之前已经有许多人以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写过,令人忧心的是,统治我们的人把这些论述看得很重要,而我们自己和整个国家的命运都被捏在他们手中。这批道德与文化卫士每天在国家电视与广播,发表类似的言论,讨论相同的议题,仿佛这才是最值得人民深思的事。
许多人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哭号着:“今天是悲恫的日子,塔列甘尼今天上了天堂。”
往后二十年,这句口号还会用在许多人身上,显示出革命先烈与死亡的共生关系。这是我初次体验此种集体哀悼所带来的绝望纵情快感:人们惟有在这里才会毫无拘束或愧疚地彼此交融、接触身体、倾述心情。空气中弥漫着狂野的情色意味,这时候我看见一则以最高领袖的语录录成的海报标语:伊朗从哀悼仪式中熬过来了。我敢说确实如此。
有天晚上,我去厨房倒水,无意间瞥见前国家安全情报局局长鼻青脸肿地出现在电视上,他曾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将领,以手段残酷著称,也是诬陷我父亲、害他身陷囫囵的官员之一。我记得父亲仍在狱中时,母亲经常咒骂这名将军和他的同谋。如今他穿着平民的衣服,在那儿向法官苦苦求饶,而法官的残酷无情更是连他自己都难以想像。他脸上没有丝毫人的表情,仿佛已被否定了昔日的自己,并且正在承认他已经丧失了身为人的资格。我莫名地与他感同身受,好像他尊严扫地也连带使我也变得卑微。我梦想过多少次要报复这个人?难道梦想是以这种方式实现吗?
。。。。。。我记得当时比姜是唯一支持巴赫蒂亚尔多人,其他人,包括我在内,只求毁掉旧制度,却没有考虑到后果。
。。。他的脸严厉了起来,眼中流露出固执之色。他反复说,人必须为自己昔日的罪过接受报应。“这可不是游戏,”他说,“这是场革命呀!”我反问他我是否也要为我的过去受审。但他倒说了一句真话:“到最后我们都会得到报应。在生命的游戏中没有真正无辜的人,这点是肯定的。”我们都会得到报应,但不是为我们被指控的这些罪名,而是为其他的事。”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已经开始付出代价了,不知道那时候所发生的是就是对我的报应,要过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
。。。我们也讨论到一部小说的道德不是我们一般所谓的道德,只要它能打动我们,使我们脱离麻痹状态,质疑深信不疑的绝对价值,它就是道德的。果真如此,那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就就是非凡的。
。。。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别人的所有遭遇,但即使是小说中最可怕的人物,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好的小说会展现出个人的复杂面,并创在足够的空间让这些角色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这方面而言,小说具有民主性——并非它倡导的民主,而是其本质是民主的。同理心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核心所在,一如其他无数不朽的小说——对他人的困境与痛苦视而不见是最大的罪恶,视而不见等于否认那些困境痛苦的存在。
我们的命运和盖茨比越来越像。他想借历史重演实现梦想,到头来却发现过去已逝,现在是虚假的空壳子,而未来没有前途可言。这岂不和我们的革命相似?我们的革命,以人民共同历史的名义出师,又以梦想为借口,毁了我们的人生。
战争就这么开始了。。。。。。有天早晨当你醒来时发现,你的人生已被自己掌控不了的力量彻底改变,这难以预料的决定性时刻,究竟由多少事件酝酿而成?
。。。。。。这已成为一种仪式:轰炸过后,这些牛鬼蛇神会制止任何人表现出哀悼或抗议的意图。我的两个表亲被伊斯兰政权杀害时,有些支持政府的亲戚居然打电话给我舅舅,恭贺他儿子和媳妇死得好。
。。。。。革命初年政府便毁了巴哈依教徒的墓园,以推土机将所有坟墓夷为平地。
日后领袖献给他媳妇的苏菲派诗集将会出版。。。其实他也有我们少见的人性面,亦即在对待他年轻美丽的媳妇上;他在她的笔记本中写下了最后的诗。在这本诗集的序里,她叙述他如何花时间与她谈话,叫她哲学理论和神秘思想,以及她如何把笔记本交给他,让他在里面留下那些诗。据说她留着一头金色长发,我想象她和老人走在花园里,流连徘徊花丛灌木间、谈论哲学的情景。在他面前她带头巾吗?当他们绕着画床来回散布时,他是否由她搀扶着?
。。。。。。我们校园中充斥着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革命之初十分年轻的人,其中有许多来自乡下或传统家庭。每年有更多学生因其意识形态和忠于革命的立场,获准进入大学。。。革命对于他们而言,必定代表了多重的意义:主要是权势,以及畅行无阻。不过他们也是霸占者,他们之所以获准进入大学,掌控权势,并非因为自身的优点或勤奋,而是因为意识形态。这点,不论他们或我们都不会忘记。
这正是我日日夜夜问自己的问题。比姜告诉我,我们不能全都离开这个国家,这是我们的家呀!我把我的烦恼拿去请教我的魔术师,他说:“世界广阔无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作、教书。事实上,到了外面,你写的东西和教的书会有更多人读到和听到。去或留?到头来,这纯粹是非常私人的问题。”
。。。。。自从他宣称高尔基《母亲》中的主角比简奥斯汀小说里所有反复无常的年轻小姐崇高学多的那天起,他字啊我心目中的印象永劫不复。
。。。。。。
纳贺维先生在我们大学里影响力不小,曾把娜丝琳一状告到纪律委员会。他那双鹰眼侦查到她又一天上课迟到时跑步上楼梯。。。。有天傍晚下课后,纳贺维先生突然出现在蜜德拉面前,看起来跟平常不太一样。。。当他把一个信封交给蜜德拉时,傲慢的神态已消失,只显得紧张兮兮。那信封是难看的蓝色,而且有味道。“对,有廉价香水的味道,闻起来像玫瑰花露。”
蜜德拉在信封内发现了一张有着同样可怕颜色和气味的信纸,上面以黑色墨水写着工整的字迹。“我的金色水仙花!”“真的?金色水仙花?”没错,接着他开始表达对蜜德拉永志不渝的爱,她的一颦一笑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坎里。没有一件事比她大微笑给他的震撼更大,只愿那笑容是为他一人而绽放等等。
后来,他还给蜜德拉写过一下倒胃口的诗。蜜德拉觉得他得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免得情况失控。与朋友商量后,她认为直接拒绝像纳贺维这样有权有势的人,不免危险,最好还是编个可信度高的谎话骗他,他才会死心。
最近离开伊朗的念头已不只是单纯的情绪反弹,这类事情正缓缓增加它的强度。有些朋友同事试着去适应环境。
有一位曾说:“我们的感情和理智都不认同这政权,可是除了服从,我们还能怎么办?我该为了两束松脱的头发去坐牢,丢掉差事吗?”
“事到如今我们应该习惯这一切了;这些女孩子被宠坏,期望太高、要求太多。看看索马里和阿富汗,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过的日子简直像皇后一样。”
“我没办法习惯。”拿我们的处境来跟我们的潜力及我们应该拥有的相比,我们快乐不起来,就算知道有上百万人比我们更不快乐,也无法带来安慰。别人悲惨并不表示我们就该比较快乐或满足。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讲的是女教授从美国回到伊朗,因不满当局对大学教育的管制,选了几位天资聪颖的女学生来家里上课的故事。那时候,伊朗国内的宗教势力日益加强,对妇女的限制从家庭到服饰到言行举止,几乎回到祖母时代。执政者以宗教的名义实行集权控制,意识形态方面无孔不入,恰恰是这种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出现了许多令人(小说中主要是一些有思想、懂人性、爱知识、天分高的一些女学生)鄙夷的角色(主要是一些智商不高,但倚仗宗教势力而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一些男人们)。
小说算不得特别优秀,写的也不算特别精彩,纳菲西只是一一把她们/他们刻画出来。作为接触不多的伊朗文艺作品,我去年看了两部电影《一次别离》、《一双球鞋》(忘了是不是这个名字,说的是一户贫瘠人家,两兄妹为了一双鞋子经历的一些愁苦,拍得真好,细节也很好,值得一看!)
更早前,关于伊斯兰妇女,我从《灿烂千阳》和《三杯茶》有所了解(注:《追风筝的人》算不上写阿富汗妇女的,但从中可以看到,以前阿富汗人民过着比现在幸福、美好得多的生活),真是令人心碎!我记得《灿烂千阳》女主角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战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周末一家人带着食物去野餐,去图书馆借书,早餐吃面包、牛奶。。。。。。但这一切随着战争、塔利班政权的出现嘎然而止,之后这位少女的人生,只能用悲惨之至来形容,而这正是千千万万阿富汗、伊朗的女性现在正在经历和遭遇的,苍天啊!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这个国家会不会也这样呢?大概不会吧,阿富汗、伊朗是因为原教旨主义的复活,而中国人没什么宗教信仰,用了60多年的愚民政策,如今人民不好愚了,从上至下、从下至上都只认钱,最终什么宗教也信不起来了,反倒成了件好事,谁知道呢?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
在伊朗教书,一如其他行业,必须在政治的现实和法令的专制下低头。当政者强迫我们关切的细枝末节,往往严重破坏了教书的乐趣,假使大学官僚最重视的,不是个人工作品质的优劣,而是此人的唇色是否正确、发丝是否整齐,试问老师如何能好好教书?当教职员全神贯注于如何把海明威小说中的“葡萄酒”一次尽数删除,当他们认为勃朗特包容奸情而不教她的作品,试问老师如何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
我特意挑选这几位女生有几个原因,她们身上都带有脆弱夹杂勇敢的奇异特质。她们是一般人所谓的独行侠,不属于任何群体或派别。我之所以欣赏她们,不仅因为她们的求生能力,也因为她们禹禹独行的人生。
《洛丽塔》叙述一个十二岁少女走投无路的故事。亨伯特企图将她转化为他幻想中的样子和他死去的旧爱,结果却毁了她。这故事最迫切的真相不再十二岁女孩被老色鬼强暴,而在一个人的生命遭另一个人剥夺。假设亨伯特没吞没洛丽塔,我们不知道她后来会如何,然而这部小说,这部完成的作品却满怀希望,甚至是美丽的,不仅为没的事物辩护,也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一切洛丽塔和雅西遭剥夺的普通乐趣而辩护。
其实纳博科夫是在报复我们自己的唯我主义;他在这方面报复了霍梅尼、雅西的追求者和那面团连的男老师。她们企图按照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去塑造别人,但纳博科夫透过对亨伯特的描写,揭发了所有侵占他人生命的唯我主义者的行径。
娜丝琳说:“我母亲出身富裕、现代的非宗教家庭,她是独生女,有两个兄弟,两人都选择从事外交工作。我外公思想极开放,要我母亲接受完整的教育,上大学。他送她上美国学校,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女孩子连高中都没念完,更别提上什么美国学校,而我母亲居然会说英语和法语。”。。。。。。“可后来怎样了呢?她爱上家庭教师,也就是我父亲。。。谁料到像她这样的现在女子,居然喜欢上一个严肃的青年,他不仅不苟言笑,从不看她的眼睛,而且他母亲和姊妹还全都穿穆斯林妇女的罩袍?但她就是看上了他。”
“没错,有些部分是译过了,”娜丝琳说,“可是自从它成为宴会里的笑柄,还有驻外大使馆发现大家看这本书不是为了教化,而是为了好玩以后,译本就很难找到了。总之,我译得非常彻底,还包括参考书目和其他名人著作的相关书籍。你知道和动物性交是解决男人性欲的一种方法吗?和鸡性交有个难题,我们得先自问,和鸡性交过的男人,事后可以吃那只鸡吗?我们的领袖把解答告诉了我们:不行,不论他自己或他家人或隔壁邻居都不行,但两户之外的邻居就可以。”“我父亲宁愿我把时间花在这种书上,也不要我看简.奥斯丁或纳博科夫?”她促狭地补了一句。
娜丝琳信手引述这位领袖的作品,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她所引述的是名著,这等于是他的论述(所有达到阿亚图拉地位的人都必须写的),目的在解决信徒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在他之前已经有许多人以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写过,令人忧心的是,统治我们的人把这些论述看得很重要,而我们自己和整个国家的命运都被捏在他们手中。这批道德与文化卫士每天在国家电视与广播,发表类似的言论,讨论相同的议题,仿佛这才是最值得人民深思的事。
许多人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哭号着:“今天是悲恫的日子,塔列甘尼今天上了天堂。”
往后二十年,这句口号还会用在许多人身上,显示出革命先烈与死亡的共生关系。这是我初次体验此种集体哀悼所带来的绝望纵情快感:人们惟有在这里才会毫无拘束或愧疚地彼此交融、接触身体、倾述心情。空气中弥漫着狂野的情色意味,这时候我看见一则以最高领袖的语录录成的海报标语:伊朗从哀悼仪式中熬过来了。我敢说确实如此。
有天晚上,我去厨房倒水,无意间瞥见前国家安全情报局局长鼻青脸肿地出现在电视上,他曾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将领,以手段残酷著称,也是诬陷我父亲、害他身陷囫囵的官员之一。我记得父亲仍在狱中时,母亲经常咒骂这名将军和他的同谋。如今他穿着平民的衣服,在那儿向法官苦苦求饶,而法官的残酷无情更是连他自己都难以想像。他脸上没有丝毫人的表情,仿佛已被否定了昔日的自己,并且正在承认他已经丧失了身为人的资格。我莫名地与他感同身受,好像他尊严扫地也连带使我也变得卑微。我梦想过多少次要报复这个人?难道梦想是以这种方式实现吗?
。。。。。。我记得当时比姜是唯一支持巴赫蒂亚尔多人,其他人,包括我在内,只求毁掉旧制度,却没有考虑到后果。
。。。他的脸严厉了起来,眼中流露出固执之色。他反复说,人必须为自己昔日的罪过接受报应。“这可不是游戏,”他说,“这是场革命呀!”我反问他我是否也要为我的过去受审。但他倒说了一句真话:“到最后我们都会得到报应。在生命的游戏中没有真正无辜的人,这点是肯定的。”我们都会得到报应,但不是为我们被指控的这些罪名,而是为其他的事。”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已经开始付出代价了,不知道那时候所发生的是就是对我的报应,要过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
。。。我们也讨论到一部小说的道德不是我们一般所谓的道德,只要它能打动我们,使我们脱离麻痹状态,质疑深信不疑的绝对价值,它就是道德的。果真如此,那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就就是非凡的。
。。。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别人的所有遭遇,但即使是小说中最可怕的人物,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好的小说会展现出个人的复杂面,并创在足够的空间让这些角色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这方面而言,小说具有民主性——并非它倡导的民主,而是其本质是民主的。同理心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核心所在,一如其他无数不朽的小说——对他人的困境与痛苦视而不见是最大的罪恶,视而不见等于否认那些困境痛苦的存在。
我们的命运和盖茨比越来越像。他想借历史重演实现梦想,到头来却发现过去已逝,现在是虚假的空壳子,而未来没有前途可言。这岂不和我们的革命相似?我们的革命,以人民共同历史的名义出师,又以梦想为借口,毁了我们的人生。
战争就这么开始了。。。。。。有天早晨当你醒来时发现,你的人生已被自己掌控不了的力量彻底改变,这难以预料的决定性时刻,究竟由多少事件酝酿而成?
。。。。。。这已成为一种仪式:轰炸过后,这些牛鬼蛇神会制止任何人表现出哀悼或抗议的意图。我的两个表亲被伊斯兰政权杀害时,有些支持政府的亲戚居然打电话给我舅舅,恭贺他儿子和媳妇死得好。
。。。。。革命初年政府便毁了巴哈依教徒的墓园,以推土机将所有坟墓夷为平地。
日后领袖献给他媳妇的苏菲派诗集将会出版。。。其实他也有我们少见的人性面,亦即在对待他年轻美丽的媳妇上;他在她的笔记本中写下了最后的诗。在这本诗集的序里,她叙述他如何花时间与她谈话,叫她哲学理论和神秘思想,以及她如何把笔记本交给他,让他在里面留下那些诗。据说她留着一头金色长发,我想象她和老人走在花园里,流连徘徊花丛灌木间、谈论哲学的情景。在他面前她带头巾吗?当他们绕着画床来回散布时,他是否由她搀扶着?
。。。。。。我们校园中充斥着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革命之初十分年轻的人,其中有许多来自乡下或传统家庭。每年有更多学生因其意识形态和忠于革命的立场,获准进入大学。。。革命对于他们而言,必定代表了多重的意义:主要是权势,以及畅行无阻。不过他们也是霸占者,他们之所以获准进入大学,掌控权势,并非因为自身的优点或勤奋,而是因为意识形态。这点,不论他们或我们都不会忘记。
这正是我日日夜夜问自己的问题。比姜告诉我,我们不能全都离开这个国家,这是我们的家呀!我把我的烦恼拿去请教我的魔术师,他说:“世界广阔无比,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作、教书。事实上,到了外面,你写的东西和教的书会有更多人读到和听到。去或留?到头来,这纯粹是非常私人的问题。”
。。。。。自从他宣称高尔基《母亲》中的主角比简奥斯汀小说里所有反复无常的年轻小姐崇高学多的那天起,他字啊我心目中的印象永劫不复。
。。。。。。
纳贺维先生在我们大学里影响力不小,曾把娜丝琳一状告到纪律委员会。他那双鹰眼侦查到她又一天上课迟到时跑步上楼梯。。。。有天傍晚下课后,纳贺维先生突然出现在蜜德拉面前,看起来跟平常不太一样。。。当他把一个信封交给蜜德拉时,傲慢的神态已消失,只显得紧张兮兮。那信封是难看的蓝色,而且有味道。“对,有廉价香水的味道,闻起来像玫瑰花露。”
蜜德拉在信封内发现了一张有着同样可怕颜色和气味的信纸,上面以黑色墨水写着工整的字迹。“我的金色水仙花!”“真的?金色水仙花?”没错,接着他开始表达对蜜德拉永志不渝的爱,她的一颦一笑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坎里。没有一件事比她大微笑给他的震撼更大,只愿那笑容是为他一人而绽放等等。
后来,他还给蜜德拉写过一下倒胃口的诗。蜜德拉觉得他得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免得情况失控。与朋友商量后,她认为直接拒绝像纳贺维这样有权有势的人,不免危险,最好还是编个可信度高的谎话骗他,他才会死心。
最近离开伊朗的念头已不只是单纯的情绪反弹,这类事情正缓缓增加它的强度。有些朋友同事试着去适应环境。
有一位曾说:“我们的感情和理智都不认同这政权,可是除了服从,我们还能怎么办?我该为了两束松脱的头发去坐牢,丢掉差事吗?”
“事到如今我们应该习惯这一切了;这些女孩子被宠坏,期望太高、要求太多。看看索马里和阿富汗,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过的日子简直像皇后一样。”
“我没办法习惯。”拿我们的处境来跟我们的潜力及我们应该拥有的相比,我们快乐不起来,就算知道有上百万人比我们更不快乐,也无法带来安慰。别人悲惨并不表示我们就该比较快乐或满足。